宋元僧人入日:作用甚大——不僅限於文化交流

2021-01-20 馮亞紅的生活

今天我們聊聊宋元的僧人是這樣進駐日本的。

五代北宋時期中國僧人入日者極少,見於記載者更是寥若晨星。日僧源信於988年會見準備歸國的宋商朱仁聰和同船的宋僧齊隱,託帶所著《往生要集》及他人著述到宋傳布,而齊隱事跡又不詳。南宋僧人入日見於史冊者有十餘人,最早入日者為傳播稗洞宗的寂圓、義雲(1227年入日),其後入日者皆傳臨濟宗,著名的有道隆、普寧、正念、祖元等。元僧入日見於史冊者亦十餘人,幾乎皆傳臨濟宗,著名的有一寧、正澄、楚俊、梵仙等。中國僧人入日人數雖少,但作用甚大,而且也不僅限於文化交流方面。

蘭溪道隆(1213-1278年)俗姓冉,宋西蜀涪江人。從名僧無準師範、痴絕道衝、北確居簡學禪,後師率陽山無明慧性並受法嗣。1246年串弟子義翁紹仁(普覺禪師)等數人入日,是為巾幗禪師赴日之始。聽從京都泉湧寺入宋僧、知交明觀智鏡之議轉往鎌倉,1248年應執權北條時賴之敦請移住常東寺並於次年修成僧堂,是為鎌倉第一個禪堂。時賴因其到來即於1249年至1253年修成巨福山建長寺並以其為開山祖。時賴又於1255年募緣鑄成巨鍾,道隆親作銘文,自署」建長禪寺住持宋沙門道隆」,日本自此始有禪寺,禪宗始得獨立。道隆極受時賴等武士崇敬,曾親為時賴等剃度,與後嵯峨上皇、執權北條時宗等均有交往並受到尊信。其墓在建長寺內西來庵。謐號大覺禪師,為日本禪宗(大覺派)之祖,後來普寧贊之為「此土禪宗之初祖」。有《大覺禪師語錄》傳世。

兀庵普寧(1- 197-1279年)亦西蜀人,從學於道衝、師範,後在象山靈巖寺任住持,轉住常州南禪福聖寺,與辨圓同為師範法嗣,與道隆亦有深交。可能是道隆等的招誘,他於1260年入日,到京都訪問辨圓後應時賴之請至鎌倉並繼道隆之後住建長寺。普寧為人氣宇宏偉,言行灑脫,時賴深仰之,常去參謁,遂大有領悟,得到普寧認可。普寧名聲大振,求住其寺者絡繹不絕。1265年留偈曰:」無心遊此國,有心復宋國。有心無心中,通天路頭活。」遂歸宋。他因感化時賴,使鎌倉武士與禪宗結合起來,成為日本「禪宗鼎盛權輿」(中巖圓月語)。1269年,徑山石谿心月法嗣大休正念入日,宣傳心月教風,感化武士甚眾,1288年死於日本,毅諡佛源禪師。1271年,天童山石帆惟衍法嗣西澗士曇應北條時宗之請來日,1278年歸。同年道隆死,時宗親書請帖,遣道隆兩弟子入宋延聘高僧,次年祖元至日。無學祖元(1226=1286年)俗姓許,明州人,師範高足。住持溫州能仁寺,元軍破溫州,群僧盡逃,祖元獨坐禪房。元軍刀架其項,祖元神色不變,念偈曰:「乾坤無地卓孤筇,喜得人空法亦空。珍重大元三尺劍,電光影裡斬春風。」元將驚懼,收兵刀退去。他對時宗抗元之舉影響甚大(見前)。1282年鎌倉圓覺寺建成後被請為開山祖。法號佛光國師、園滿常照國師,終老日本。祖元法系稱無學派、佛光派,為室町時代禪林一大勢力。

一山一寧(1247-1317年)俗姓胡,台州臨海人。歷從名師學禪,1284年住持四明昌國祖印寺,後轉住補陀山觀音寺。1299年奉成宗國書,攜西澗士縣及甥石樑仁恭等至日,京都士庶奔走瞻禮,見者如堵。執權北條貞時疑而錮之於伊豆修善寺。後聞言其為有道高僧,乃接入建長寺。歷住圓覺、建長、淨智諸寺,後宇多上皇幕其高風,詔住南禪寺,屢問法要。1317年秋疾,上皇屢臨寺中問候。死賜國師封號,令前權大納言源有房撰文致祭,特放在龜山廟側建塔,賜額「法雨」,又親撰象贊雲」宋地萬人傑,本朝一國師」。基在鎌倉建長寺玉雲庵、京都南禪寺大雲庵。一寧在普陀山時,元成宗巴賜號妙慈弘濟大師,高風碩德,遠近聞名,在日20年間廣開法席。士庶崇信極篤,門庭若市,龍山德見、雪村友梅。無著良緣、嵩山居中、東林友丘皆慕高足,公卿中曾斥罵禪宗的琴有房亦傾倒其前,為文祭之。一寧給予日本文化界影響極大:在他入日之後,日僧人元洪流滾滾;在他移住京禪寺後,朝廷禪漸盛,禪宗中心漸由鎌倉移向京都;由於他博學多才,求教佛儒道百家之學乃至稗宮小說鄉談俚語者」朝諮暮詢」,絡繹不絕,日本最早鑽研末學的虎關師錬亦賴其指教;又善書通畫,經常教人;他批評虎關師錬注重異域文化而忽略本國文化,師錬愧而發憤,遍考國史雜記,寫成《元亨釋書》巨著30卷。可見他在推動日本文化發展中的功勳何其卓著。

內容還沒繼續哦,後面更精彩!

相關焦點

  • 民國年間(1912--1949年)漢藏佛教文化交流
    大勇法師曾在北京組建留藏學法團,其中的部分成員進藏求法,將大量的藏文佛教典籍翻譯成漢文,推動並加強了藏傳佛教研究,增進了漢藏僧人的相互了解和漢藏民族文化的交流。上述僧人在吐蕃停留的時間雖然短暫,對溝通唐蕃佛教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一時期的佛教文化交流,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由於吐蕃佛教尚在建構階段,其本身的局限性和脆弱性,加上地理屏障、文化語言隔閡等原因,只是被動地接受,尚無力向外傳播,唐蕃僧人之間缺乏直接交流。804年,南拔特計波作為吐蕃僧人首次奉命使唐,對佛教文化交流沒有多大貢獻。沙州作為唐蕃、回紇和西域之間交通要塞及文化中心。
  •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以漢藏交流交融為例
    考古發現,從藏北那曲到阿里的舊石器時代文化樣態與黃河流域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非常接近;西藏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卡若遺址吸收了大量黃河上遊地區馬家窯、半山、馬廠等的文化因素,如石器和陶器的類型、製作技術、房屋建築式樣等 。這就表明,「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喜馬拉雅山麓的屏障作用相當明顯,它不僅是南亞大陸和東亞大陸之間的自然生態與地理的分界線,同時也成了兩個大陸之間的文化分界線。」
  • 六朝時期禮儀已滲進交際的各個領域,宋元的交際禮儀有哪些不同?
    唐代達到制禮的高峰至此禮制大備這正是禮俗(當然包括交際禮俗)迅猛發展,地盤不斷擴張的反映。許多禮俗的制度化,縮小了其與禮制的差距,這也正是唐以後交際禮儀的一大特點。作為禮俗,家禮在唐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 糖在中國甜食文化中有什麼作用?不僅是調味品,更有美好的寓意
    就目前文獻所出,「甜」最早出現於東漢的《論衡·是應》中:「又言甘露,其味甚甜。」張衡《南都賦》也說到:「酸甜滋味,百種千名。」不管是「甘」還是「甜」,至少可以說明甜自古以來一直是五味中必不可少的一味,能產生甜味的東西主要來自於蜂蜜、飴糖、蔗糖、甜菜糖等等。有了糖,才會產生甜食;有了甜食,才會折射出豐富的甜食文化。
  • 《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通過日本留學僧戒融、榮叡等赴唐邀聘名僧鑑真赴日傳教,及鑑真六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的動人歷史故事,藝術地再現了中日兩國悠久的文化交流史,成為當代日本文學名作之一。儘管本書所寫的都是佛教人物和佛教活動,其中還有夢兆、幻象等等小插畫,但我們這些宗教傳播故事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意義。
  • 洛麗塔的受眾群不僅限於學生,這些看似嚴肅的人,其實也愛洛麗塔
    說到洛麗塔洋裝的時候,很多人立刻會想到漂亮的歐式風格小裙子,蕾絲和大的蝴蝶結等裝飾,認為洛麗塔洋裝的受眾群只有那些清純可愛的女學生。這可能是很多人對於洛麗塔洋裝的一個誤解。隨著穿衣服越來越個性化,以前只是在小的時尚圈子流行的洛麗塔洋裝,現在也漸漸地被更多人接受了。
  • 常紹舜:對外文化交流的四種方式
    文化交流的本質應是人的活動方式交流(文化的本質就是人的活動方式及其成果),而人的活動方式主要由做人的方式、做事的方式、做物的方式、做思的方式等四方面構成,對外文化交流應主要圍繞這四個方面進行。首先是做人的方式交流。做人的方式是文化的核心內容,它是通過處理人際關係表現出來的。
  • 「紅方人物」陽盛海:讓湖湘文化交流更有「湘味」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湖南地靈人傑,縱觀中國歷史,在政治、經濟、哲學、文化和科學領域人才輩出,因此古人發出「惟楚有才」的感慨,「湖湘文化」也成為非常具有區域性特點的文化形態。在湖南實施開放崛起戰略、加快文化強省建設的大背景下,大力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對於提升湖南文化發展的開放性與多元化、擴大湖湘文化產生了重要作用。這其中,湖湘文化交流協會功不可沒。
  • 盤點大五帝錢都包含哪些古錢?
    大五帝錢收藏圈指的主要是秦半兩、漢五銖、唐開元通寶、宋宋元通寶和明永樂通寶五個鼎盛朝代各取一枚組合的大五帝錢。 秦半兩 秦半兩,外圓內方,無內外廓,背平無文;篆書"半兩"二字分別列於穿孔兩側,錢文凸起。
  • 《伊菲革涅亞在陶洛人裡》為中希文化交流添彩
    正值「中希文化交流與文化產業合作年」,希臘又是「一帶一路」的文化支點,《伊菲革涅亞在陶洛人裡》首登中國舞臺,必將加深中國觀眾對希臘文化的理解,為中希文化交流添彩。《伊菲革涅亞在陶洛人裡》舞臺劇照此次演出是該劇首登中國舞臺,正值「中希文化交流與文化產業合作年」——今年4月,中國與希臘文化交流和文化產業合作年啟動儀式在希臘雅典拜佔庭博物館舉行。
  • 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兩題——張總、林疏影
    本文分兩個專題,即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三階教與地藏文化。一.日本所傳的三階教情況據有關學者考查,自八世紀起一直到十三世紀,日本和韓國都有三階教傳入的痕跡。具體論來,主要只是涉及三階教經典、疏解,流傳、抄錄的一些情況。三階教本身的存在流傳與發展,還不能明了。日本僧人釋解研究中國高僧淨土宗論著,最主要是探究懷感的《釋淨土群疑論》。
  • 文化交流讓臺灣青年看見「新大陸」
    「韓國瑜現象」折射出的不僅是民進黨執政的不得人心,更是島內民眾對兩岸關係回暖的期待。對於兩岸關係,很多臺灣青年們也有話說。11月27日,海外網舉辦第23期金臺沙龍活動,邀請了四位在大陸學習、工作的臺青,聽他們講了講與大陸有關的故事。張立齊(攝影:謝明)「九合一」後:盼加強兩岸交流海外網:九合一選舉結束了,在島內年輕人看來,誰是贏家,誰是輸家?
  • 韓媒:韓國濟州海域發現中國古商船大型碇石,此類碇石流行於宋元時期
    據韓聯社報導,韓國國立海洋文化財研究所和國立濟州博物館24日表示,今年5月底至7月在濟州道濟州市翰京面新昌裏海域聯合進行水下考古調查,打撈出中世紀中國商船的大型碇石。濟州道新昌裏海域打撈中國貿易船碇石 圖源:韓聯社轉自韓國國立海洋文化財研究所據研究所介紹,碇石被發現時已斷成兩塊。石體呈菱形,長3.1米,正中部厚,左右兩端漸細。中間有一條22公分的淺槽,還有一條用於安裝固定錨銷的寬約7公分的槽。研究所表示,這種形狀的碇石流行於中國宋元時期,主要用於停泊船舶。
  • 國禮鈞瓷《三羊開泰尊》在「一帶一路」全球外交官非遺文化交流...
    ,世界非遺傳承人大會組委會秘書長朱連強,世界非遺傳承人大會組委會副秘書長劉奕,一帶一路國際商協會大會秘書長曾細安,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秘書長龔麗,中亞網絡電視臺臺長胡周,女書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鄧娟,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文化市場專業委員會會長李克浪,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陳麗華,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馬英民,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荊志忠,河南省鈞瓷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黨經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苗長強,鈞瓷非遺傳習館館長任星航
  • 石獅子不是誰家都可以放的,家裡的擺件大有講究
    這樣的文化,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而闢邪鎮宅,不僅只有放置奇石一種,還有其他幾種!你家裡有嗎?銅葫蘆葫蘆具有神奇的化病災、強身健體、防病怯病、增益健康之功效。在家中放置銅葫蘆,有利於健康,有利於病體痊癒。夫妻感覺不好,也可以擺放,增加情誼。葫蘆掛在大門外,則有保屋內人平安的作用。
  • 國博新展|一塊鏡子怎麼有文化?
    從漢代到隋唐:高峰到高峰 漢代銅鏡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又一次高峰。漢代「設計師們」對銅鏡的紋樣做了各種各樣的嘗試,植物、動物等各種紋樣進入銅鏡,使一面本是靜物的銅鏡變得靈動起來,銅鏡的文化範兒起來了。它不僅深受道教文化影響,還寄予鏡子深厚的文化寓意。
  • 僧人起名有規矩 禪宗按70字排輩
    僧人起名有規矩(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在古代中國人不但有姓、名一說,文人騷客們還時常為自己取下字號甚至其他別稱,或藉此抒懷或託名言志。同為僧侶名號,法名及法號唯一的區別就是法名一般只能由出家僧人的師父或長輩稱呼,而法號則可被普羅大眾稱呼使用。在完成剃度或歸依受戒並由師父親授法號後,僧侶們便自此開始了漫漫的佛海研習之路。 自佛教傳入中國後,在最初的幾百年內與中華傳統文化不斷結合,並吸收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字輩的使用,逐漸形成了僧侶需使用法號及法名的傳統。
  • 中英文化交流再邁新步 將把14部中國戲劇譯成英文
    這些都是英國政府促進英中文化交流「一攬子計劃」的一部分,將對促進雙方文化交流、深化兩國人文領域合作發揮重要作用。這是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第一次大規模訪問中國,對促進兩國的戲劇交流將產生積極作用,中國巡演項目還得到了英國政府的資助,相信將是一次「成功的巡演」。   另據英國《衛報》報導,英國文化部還將拿出30萬英鎊,用於加強英中兩國博物館間的系列交流項目。英國文化、媒體與體育大臣賈維德說,加強與中國的關係是英國政府「優先考慮的事情,而分享我們各自的文化精華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絕妙途徑」。
  • 論孝道文化的作用
    孝作為中國古代傳承至今的家庭倫理規範,有維穩家庭的作用。人們用「孝」來衡量家庭關係,使孝道文化紮根於中國的家庭、施行於社會,成為所有人都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孝道文化在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每個人修身養性的基礎。古代人都重視孝,通過踐行孝道,使每個人的道德完善。而失去孝道,就意味著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行。因此,儒家歷來以重視孝道、修身養性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孝」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標準仍然具有一定的重要現實意義。
  • 「天眼沿黃看河南」對話方丈釋永信:讓少林文化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
    11月18日,「丈量五千年 蝶變黃河岸」主流融媒體沿黃看河南採訪團,走進位於河南鄭州的禪宗祖庭武林聖地嵩山少林寺,遊覽千年古剎感受博大精深的少林文化。嵩山少林寺走進少林寺,刻有「嵩山少林」四個大字的石門首先引入眼帘,往裡深入,莊嚴肅穆的磚石古塔在密林中若隱若現,不少參觀者在其門前持香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