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聊聊宋元的僧人是這樣進駐日本的。
五代北宋時期中國僧人入日者極少,見於記載者更是寥若晨星。日僧源信於988年會見準備歸國的宋商朱仁聰和同船的宋僧齊隱,託帶所著《往生要集》及他人著述到宋傳布,而齊隱事跡又不詳。南宋僧人入日見於史冊者有十餘人,最早入日者為傳播稗洞宗的寂圓、義雲(1227年入日),其後入日者皆傳臨濟宗,著名的有道隆、普寧、正念、祖元等。元僧入日見於史冊者亦十餘人,幾乎皆傳臨濟宗,著名的有一寧、正澄、楚俊、梵仙等。中國僧人入日人數雖少,但作用甚大,而且也不僅限於文化交流方面。
蘭溪道隆(1213-1278年)俗姓冉,宋西蜀涪江人。從名僧無準師範、痴絕道衝、北確居簡學禪,後師率陽山無明慧性並受法嗣。1246年串弟子義翁紹仁(普覺禪師)等數人入日,是為巾幗禪師赴日之始。聽從京都泉湧寺入宋僧、知交明觀智鏡之議轉往鎌倉,1248年應執權北條時賴之敦請移住常東寺並於次年修成僧堂,是為鎌倉第一個禪堂。時賴因其到來即於1249年至1253年修成巨福山建長寺並以其為開山祖。時賴又於1255年募緣鑄成巨鍾,道隆親作銘文,自署」建長禪寺住持宋沙門道隆」,日本自此始有禪寺,禪宗始得獨立。道隆極受時賴等武士崇敬,曾親為時賴等剃度,與後嵯峨上皇、執權北條時宗等均有交往並受到尊信。其墓在建長寺內西來庵。謐號大覺禪師,為日本禪宗(大覺派)之祖,後來普寧贊之為「此土禪宗之初祖」。有《大覺禪師語錄》傳世。
兀庵普寧(1- 197-1279年)亦西蜀人,從學於道衝、師範,後在象山靈巖寺任住持,轉住常州南禪福聖寺,與辨圓同為師範法嗣,與道隆亦有深交。可能是道隆等的招誘,他於1260年入日,到京都訪問辨圓後應時賴之請至鎌倉並繼道隆之後住建長寺。普寧為人氣宇宏偉,言行灑脫,時賴深仰之,常去參謁,遂大有領悟,得到普寧認可。普寧名聲大振,求住其寺者絡繹不絕。1265年留偈曰:」無心遊此國,有心復宋國。有心無心中,通天路頭活。」遂歸宋。他因感化時賴,使鎌倉武士與禪宗結合起來,成為日本「禪宗鼎盛權輿」(中巖圓月語)。1269年,徑山石谿心月法嗣大休正念入日,宣傳心月教風,感化武士甚眾,1288年死於日本,毅諡佛源禪師。1271年,天童山石帆惟衍法嗣西澗士曇應北條時宗之請來日,1278年歸。同年道隆死,時宗親書請帖,遣道隆兩弟子入宋延聘高僧,次年祖元至日。無學祖元(1226=1286年)俗姓許,明州人,師範高足。住持溫州能仁寺,元軍破溫州,群僧盡逃,祖元獨坐禪房。元軍刀架其項,祖元神色不變,念偈曰:「乾坤無地卓孤筇,喜得人空法亦空。珍重大元三尺劍,電光影裡斬春風。」元將驚懼,收兵刀退去。他對時宗抗元之舉影響甚大(見前)。1282年鎌倉圓覺寺建成後被請為開山祖。法號佛光國師、園滿常照國師,終老日本。祖元法系稱無學派、佛光派,為室町時代禪林一大勢力。
一山一寧(1247-1317年)俗姓胡,台州臨海人。歷從名師學禪,1284年住持四明昌國祖印寺,後轉住補陀山觀音寺。1299年奉成宗國書,攜西澗士縣及甥石樑仁恭等至日,京都士庶奔走瞻禮,見者如堵。執權北條貞時疑而錮之於伊豆修善寺。後聞言其為有道高僧,乃接入建長寺。歷住圓覺、建長、淨智諸寺,後宇多上皇幕其高風,詔住南禪寺,屢問法要。1317年秋疾,上皇屢臨寺中問候。死賜國師封號,令前權大納言源有房撰文致祭,特放在龜山廟側建塔,賜額「法雨」,又親撰象贊雲」宋地萬人傑,本朝一國師」。基在鎌倉建長寺玉雲庵、京都南禪寺大雲庵。一寧在普陀山時,元成宗巴賜號妙慈弘濟大師,高風碩德,遠近聞名,在日20年間廣開法席。士庶崇信極篤,門庭若市,龍山德見、雪村友梅。無著良緣、嵩山居中、東林友丘皆慕高足,公卿中曾斥罵禪宗的琴有房亦傾倒其前,為文祭之。一寧給予日本文化界影響極大:在他入日之後,日僧人元洪流滾滾;在他移住京禪寺後,朝廷禪漸盛,禪宗中心漸由鎌倉移向京都;由於他博學多才,求教佛儒道百家之學乃至稗宮小說鄉談俚語者」朝諮暮詢」,絡繹不絕,日本最早鑽研末學的虎關師錬亦賴其指教;又善書通畫,經常教人;他批評虎關師錬注重異域文化而忽略本國文化,師錬愧而發憤,遍考國史雜記,寫成《元亨釋書》巨著30卷。可見他在推動日本文化發展中的功勳何其卓著。
內容還沒繼續哦,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