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二號C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攝影:汪江波
中國日報9月21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記者從國家航天局、自然資源部獲悉,今天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遙四十一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C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海洋二號C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海洋動力衛星系列的第二顆業務衛星。衛星在軌後,主要對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實現高精度、高解析度的實時觀測,並具備船舶識別,以及接收、存貯和轉發我國近海及其他海域的浮標測量數據能力。海洋二號C星將與2018年10月發射的海洋二號B星以及後續的傾斜軌道衛星組網運行,共同構成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可在6小時內完成全球80%的海面風場監測。與海洋二號A星和海洋二號B星相比,該衛星運行在66度傾角傾斜軌道,增強了對海面風場的快速重訪能力。
國家航天局負責海洋二號C星工程組織實施管理,自然資源部為牽頭用戶部門,自然資源部所屬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負責地面系統和應用系統建設、運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負責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研製;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負責發射場及測控系統組織實施。
海洋衛星在為多個領域提供服務的同時,也不斷在衛星觀測的精度、空間解析度和時效性等方面上繼續提升能力。待明年海洋二號D星發射後,海洋動力環境衛星「三兄弟」齊聚太空,組網後形成全天候、全天時、高頻次全球大中尺度的海洋動力環境監測體系,合力實現全球海洋環境信息高時效、高精度和多要素的同步獲取,屆時我國海洋衛星的綜合觀測能力和應用服務能力將實現質的飛躍。
目前,該項目法人單位自然資源部所屬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已經建立包括北京站、牡丹江站、海南站、杭州站以及相應分系統在內的地面接收應用系統。後續,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將會同水利、農業、應急、氣象等行業相關應用單位組織開展衛星在軌測試工作,保障衛星按時投入業務運行。
此次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47次發射。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