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背後的傷痛

2021-01-10 騰訊網

來源:史篇

語言是人類歷史的DNA。

中國的歷史,是不斷被野蠻摧毀和重建的歷史,也是漢人不斷南遷的痛史,漢語的每一個字都精確的記錄了這段漢族歷史的血腥與傷痛

影視劇裡,人們總愛笑話日本兵講漢語「你的,良心大大的壞了……」,假設日本鬼子一直佔領中國,那麼今天日本人的蹩腳漢語就會成為通用語言。

聽起來像天方夜譚,實際上早就發生了:現在通行的普通話,其實是「阿爾泰語系的蒙古族、鮮卑族、女真族」等等遊牧民族學習漢文時所說的蹩腳漢語,這些人成為統治階級後,他們這種鸚鵡學舌的漢語就堂而皇之的成為了國語,而純正漢語的發音完全出乎你的想像。

漢族以及漢語大致在秦漢時期形成,中國境內雖然方言眾多,但漢族統一後的語言——「雅言」逐漸成為了漢語的正統。

西晉末年,匈奴等五胡在晉室內亂之時攻陷洛陽,史稱「五胡亂華」。中原漢人紛紛南渡,越過淮河或越過長江,主要落戶在了現在的江蘇、安徽、浙江等省,晉室也遷至現在的南京。

這些中原士族同時也把洛音也帶到了江淮一帶,與當地土著的吳語產生交融。而此時的中國北方則是一片種族混亂屠殺的狀況直至最終形成漢胡混血政權。中國就這樣一分為二,形成了長達近300年的南北朝對峙,中原漢語也「南染吳越,北雜夷虜」。

以南京為中心的東晉南朝作為漢人的王朝,傳承了中原的文化,史稱「六朝文化」,而當時「南染吳越」的金陵音成為中國的官話。

隋朝統一中國後,與秦朝一樣,僅僅傳了兩代就覆滅了,取而代之的是唐朝。

隋唐的都城都在關中西安一帶,金陵音與長安音則形成南北兩大正統音系,最終長安音佔據了上風。日本人在六朝的時候就輸入了南京的「吳音」,到唐朝時,日本人重新把長安的「漢音」帶回日本,形成了現在的日語。

唐末北方戰火紛飛,大量中原居民南遷,經歷五代,宋朝建立。因宋都在開封,所以開封音就成為宋元明所稱「宋音」、「雅言」或「中州音」。隨後金滅北宋,宋遷至杭州,即南宋。大量的中原人遷至杭州、南京、揚州一帶。

南京、揚州作為吳語的北緣,相當程度上保留了中原音,並逐漸脫離吳語,慢慢形成了後來的「下江官話」。

隨後蒙古滅南宋,入主中原。蒙古人對中國北方實行種族滅絕式的屠殺,以至於秦嶺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區幾乎成為無人區,黃河中遊的「中原音」也完全覆滅。

南宋的滅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徹頭徹尾的亡國,南宋的軍隊和政權被蒙古人一直追殺到廣東崖山,幾十萬南宋軍隊在海上與蒙古人決戰並全軍覆沒。自此起,中國再也不是過去的中國,漢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完全的、徹底的丟失了主動權。

蒙元國祚不到百年,明朝建立。因蒙古人的屠殺,到明初中國的人口極度不平衡。明朝從因位於山區而得以保存人口的山西遷移大量人口至河南、河北、山東等省,從江南遷移民眾至江淮,並從湖廣調人填四川。

彼時環視中國,河洛早不是那個河洛,齊魯早不是那個齊魯,燕趙早不是那個燕趙,整個北方都不同程度的被胡化,而尤以蒙元大都(今北京)附近為最,最後一個漢人的首都杭州也相當程度的被越人和吳語所同化。只剩下南京、揚州、鎮江一帶才保留了一些相對純正的中原人的血脈和語音。明朝詔修《洪武正韻》,以宋朝中原雅音為正,事實上以南京一帶的方言為基礎,這就是明朝的官話。

事實上,今日人們所能夠清晰的追慕到的最遠的痕跡就是明朝,無論是文化、語言、藝術還是建築。因為讓中國第一次徹底「亡國」的蒙元就像一把刀,很大程度上斬斷了中國近古與中古、遠古的聯繫。明朝讓人們能夠隱約觸摸到宋朝以及宋之前的痕跡。

朱棣上位之後,明朝遷都北京。但整個明朝,南京都保留著與首都同樣的建制,朱棣遷都北京的時候,從南京以及附近一帶帶去了大量的人口,這就是明朝北京人的基礎。

明末,滿清入關,強迫漢人剃髮易服,這在江蘇一帶遭受到了最強烈的抵抗。於是,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之屠等等,滿清在長江下遊製造的屠殺慘案不斷,而這裡正是自南宋以來中國千年的文化、經濟中心。

滿清入關後,中國的總人口降為明末的一半,北京迅速被滿化。滿人開始學說漢語,但他們口中的漢語,已經完全喪失了入聲,並且有了翹舌和兒化音。這些都是滿人阿爾泰語系的特徵。

滿人這種北京的內城話最終蔓延到了整個北京,到清朝中後期,這種方言最終戰勝了作為明朝官話的下江官話,成為清朝的官話,乃至現在普通話的基礎。從義大利來的傳教士利馬竇曾用羅馬拼音記錄了大量的當時的北京話。從保存至今的利馬竇的記錄中可以明白無誤地看出:明代北京話是有大量入聲字,並且沒有zh、ch、sh等翹舌音的語言。

滿語的先天殘疾摧毀了漢語,首先,入聲字一下子就全丟了,這就是漢語同音字增多最根本的歷史原因,用滿語套學漢語的發音更是不倫不類,可以肯定地說,這是發音最糟糕的漢語。

歷史就是這麼殘酷,滿人的這種蹩腳漢語比起日本人的蹩腳漢語要幸運得多了,隨著使用人口的增加,這種讓當時的漢人老百姓笑掉牙的蹩腳發音漸漸成了滿清官方的通用官話。

後來,民國替代了滿清,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再造華夏。而且與東晉、明朝一樣,新的漢族政權同樣定都在南京。這也印證了,南京一帶更能代表漢民族那多遭劫難、幾乎遺失的因素。

民國之後,首都遷至了北京,中國的一切開始以北京為中心而構建。某種程度上,這造成了一種有悖於民國努力方向的「反漢化」。隨著新「普通話」的推廣,人們逐漸遠離並忘記了自己祖先曾經使用過的語言。

中國的官話,就像兩個輪迴,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金陵;然後再到長安,到洛陽,又回到金陵。在這個輪迴變換的過程之中,歷史上中國官話的各個瞬間被中原的移民帶到了東南沿海各省並以某種方式保存了下來。

比如,據說客家、閩南話就非常接近唐宋的官話,而粵語則比較接近秦漢時期的關中話。但東南沿海各省因為位於丘陵地帶,位置偏遠、人口較少,交通也很不便,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遷移並沒有政權的跟隨,故而終究難以左右中國的主流,他們所保存的語言也難以反哺那個不斷動亂變遷的中原。

回到現在,再看看如今的下江官話,這個接近明朝官話的方言,語言學者們一致公認揚州話是最理想的國語,因為揚州話聲音好聽,保存了漢語的重要特徵入聲,而且使用範圍較廣,這證明揚州話可能最接近明代漢族人的普通話。

有很多事情,已經無法改變。嘆息也好,扼腕也罷,都已經無濟於事。經過蒙、滿奴役了三百多年的漢人,到清末的時候,已經從漢唐的子民淪為貧困的半野蠻人。而中國現在的官話,恐怕是再難動搖了。

近代的「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在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為了突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經過深入研究,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

經過研究最後決定叫普通話。在這次會議上,與會者就普通話的方言基礎產生了激烈爭論,最後,大會決定採用投票辦法,從覆蓋漢語區的15種主要方言中,選出一個作為普通話的基礎方言。

當時的投票結果是:北京官話(以北京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話(以西南官話為基礎方言,以成都語音為標準音)獲51票,以一票之差名落孫山;第三名是吳語(以吳語為基礎方言,以蘇州或上海語音為標準音),獲46票;粵語(以粵語為基礎方言,以廣州語音為標準音)獲25票,名列第四。

1956年2月6日,正式做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決定,把普通話的定義增補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這個定義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明確規定了普通話的標準,使得普通話的定義更為科學、更為周密了。其中,「普通話」三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普通話」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普通話的語法以魯迅、茅盾、冰心、葉聖陶等人的著名現代白話作品為規範,並且還必須是這些現代白話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備註:官話是以之為母語的人口最多、分布範圍最廣的漢語一級方言,名稱源自中國古代對漢語官方標準語的稱呼,古代使用的漢語在周朝稱「雅言」,到了明清時已稱「官話」,1909年則定稱「國語」,1956年開始稱「普通話」。

「官話」的詞義,現今既可以指「漢語官方標準語」也可以指「漢語官話方言」,詞義視上下文而定。官話可細分為八種次方言:東北官話、膠遼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江淮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其中以西南官話為母語的人口為最多。

相關焦點

  • 強大背後也有傷痛,真的看不透你!摩羯!
    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曆程中都會經歷一些傷痛,然而,正是這些傷痛讓我們逐漸成長,逐漸懂得人情世故,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可以讓你知道你在生活中還有哪些不足,可以讓你懂得如何去珍惜。對平常人來說,軟弱只是一個你成長的起點,強大也是沒有終點的,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私自我就會存在於其中,這個人的想法與思維也會順著這個方向逐漸發生變化,成長的過程中,如果你想要變得強大,那麼就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在強者的背後總是會有一些我們不為人知的傷痛,今天我們就在討論一下雖然強大,但是也有傷痛的摩羯吧!
  • 讓全世界以說漢語為榮!祝賀漢語在俄羅斯,成為高考科目之一
    俄羅斯從2019年開始,把漢語考試納入了高考選考科目之一,這事大家都知道了嗎? 俄羅斯漢語都考了什麼 接下去我們來看看,俄羅斯漢語高考,都考了些什麼題目
  • 現代漢語詞典:一本書的「甲子往事」
    左圖 1958年參加《現代漢語詞典》編輯的工作人員合影。下圖 60多年來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全家福」。左下圖 1960年由商務印書館印出的《現代漢語詞典》試印本。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3版修訂主持人單耀海先生回憶,丁聲樹先生曾說過:這部詞典忠實反映我們這個時期的語言,給後人留下一份語言的史料。經過普遍調查,尊重語言實際,大家都這麼說,詞典就得承認它。  許多詞條的背後,都有著耐人尋味的故事。呂叔湘先生主持編寫的試印本中「自作自受」裡的「作」注為陰平zuō,丁先生修訂時一仍其舊。與此相反,對那些存在歧義的讀音,儘可能定於一音。
  • 百度漢語
    百度漢語 學習辦公 大小: 54.02M 版本: 2.7.6
  • 英語和漢語之間有這麼多的不同……
    漢語和英語中很多詞之間的內涵意義和感情色彩也有所不同,不能隨意替換。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宣傳」,不少人會將「宣傳」直接翻譯成propaganda,但propaganda在英語中是貶義詞,一般用來指政治團體為影響公眾而散布誇大或虛假信息,與中文「宣傳」的含義相差很大。
  • 藏在凱龍星中的一生傷痛
    土星代表的是一種「業力」,是一個不苟言笑的老大爺給予我們的壓力和人生課題,它逼著我們必須直面最害怕的事情;而天王星代表的是「變革」,更像是一個高舉自由旗幟的革命家,他帶領著我們朝著看似美好的未來出發,但是在那些美麗的構想背後,到底是真正的綠洲還是海市蜃樓,只有在抵達的那一刻才會知道。
  • 網絡流行語讓漢語不純潔了?-網絡,流行語,漢語,語言,純潔,傳統...
    當下許多網絡流行語正在汙染漢語!日前,在政協上海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上海市政協委員張懷瓊提出這樣的批評。他指出,隨著網絡發展,我國出現了大量網絡語言,有的網絡語言反映了時代進步值得肯定,但有的網絡語言,比如「屌絲」「裝逼」「逼格」等,完全是粗俗猥瑣的下流詞語,對漢語的發展是一種威脅。
  • 《燒制漢語》:藝術漢語審美,火災中淬鍊的真正含義
    黑陶的作者將這個詞與漢語放在一起,這與製作陶器等精美藝術品的原理相似,他還想精雕細琢漢語,使他的作品成為文化圈的瑰寶。像那些陶器一樣,他們很難產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骨頭和血液,我希望他們能被後人所愛戴和收藏,然後流傳下去。不得不承認,這樣的創作理念仍然為現代文壇所提倡和捍衛。
  • 我們的中文漢語正不斷走向全世界!
    我們的中文漢語更是中華上下五千年優秀文明與文化傳承凝聚的結晶,我們的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個帶有智慧的符號,都凝聚了我們歷代中華先人的不朽智慧,傳承了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優秀文明與文化!伴隨著我們偉大祖國的不斷崛起強大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優秀的中華文化及漢語中文正不斷走向全世界。
  • 漢語走俏和詞典失語
    最近幾年,中國的國力日漸強大,世界各國對漢語另眼相看。想學漢語的外國人和海外華人與日俱增,出現了一股全球性的漢語熱。  為了因應這股學習漢語的熱潮,中國政府決定採取在海外大辦孔子學院等舉措,加強漢語的國際傳播。將漢語推向世界,不僅是讓世界了解中國、理解中國的需要,也是中國進行軟實力建設,加速走向世界的需要。
  • 漢字是記錄漢語最適用的文字
    漢語是什麼樣的語言?朱德熙先生說:「把漢語跟印歐語系的語言相比較,可以看出漢語語法上的一些重要的特點。漢語和印歐語的一個明顯區別是沒有形態變化。」漢語主要靠虛詞和詞序表示語法關係。漢字是什麼性質的文字?世界上的文字分為兩大類,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漢字是表意文字,也叫語素文字。組成語言的最小單位是語素,語素是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
  • 他不熟悉漢語,反而翻譯漢語詩還拿了獎
    一個不懂中文的人如何翻譯漢語詩歌?他應該怎樣處理詩歌翻譯中的文化背景、語言特點差異?實際上,荷蘭詩人、藝術史學者西思翎(Jan Laurens Siesling)五年來一直在做這樣的工作。活動現場「一個詩人必須要和自己的童年一起工作」「一個人連中文都不會說,他怎麼能翻譯漢語詩呢?」2014年,當詩人張杰把最初的文本通過田海燕交到西思翎的手中時,西思翎也這樣問自己。這個熱愛詩歌與翻譯、掌握了荷蘭語、法語與英語的中年人,在此時遇到了他的「最後挑戰」。
  • 「書摘」漢語的基本顏色詞
    現代漢語繼承了漢語歷代產生和通用的基本顏色詞和非基本顏色詞,並在現代漢語顏色詞系統中進行了調整。從單用活動能力和構詞能力看,最為常用的現代漢語單音單表色語素是:紅、白、黃、黑、綠、藍、青、灰、紫、褐、烏、翠、碧、粉。
  • 韓少功:優質的漢語正離我們遠去
    我們對漢語的理性認識還籠罩在盲目歐化的陰影之下,沒有自己的面目,更缺乏自己的創造。現代漢語語法奠基於《馬氏文通》,而《馬氏文通》基本上是照搬英語語法。這個照搬不能說沒有功勞。這樣一用,彌補了漢語的邏輯規制的不足,把英語的一些優點有限地吸收和消化了。這方面的例子還很多。但漢語這隻腳,並不完全適用英語語法這隻鞋。我們現在的大多數漢語研究還在削足適履的狀態。我們看看報紙上的體育報導:「中國隊大勝美國隊」,意思是中國隊勝了;「中國隊大敗美國隊」,意思也是中國隊勝了。
  • 俄羅斯國家統一考試或將納入漢語科目
    該中心新近發布了一份調查報告《漢字文化:漢語在俄羅斯的傳播趨勢》。報告稱,近10年學習漢語的俄羅斯公民增加了兩倍多。1997年人數約為5000人,2007年這一人數已達1.7萬,而到2017年,學習漢語的人數已達到5.6萬。
  • 漢語大寫數字和反貪官
    漢語大寫數字和反貪官
  •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詞的兼類
    現代漢語既是一種語言,又是一門學科,廣義的現代漢語指現代漢民族使用的語言,它不僅包括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而且包括現代漢語各方面。詞的兼類是現代漢語語法需要研究的詞類分析。當你讀到一句話你接受的是它的情感傳達,語法要研究的是它的內質規律。詞的兼類現象從理想的意義上講,一個詞應該只屬於一種詞類。
  • 新中國成立初期漢語拼音字母的確定
    以漢語拼音方案為例,確定何種形式的拼音字母是制訂漢語拼音方案的前提條件,但學界對為何選擇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字母的問題卻鮮有研究。[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字改革工作者的主觀意願來看,研究和擬制漢語拼音方案不僅是為了給漢字注音及用作普通話教學的工具,同時也用以進行拼音文字的試驗工作。所以,文字改革工作者不僅從漢字注音角度,同時也是從創製新文字角度來討論拼音字母的選擇問題。
  • 《通用規範漢字表》對漢語國際傳播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非漢字文化圈國家開展漢語教學,一般都「先語後文」,即先教漢語拼音,先學口語,在學生學了一些漢語口語,掌握了漢語拼音方案後,轉入漢字教學。結果往往出現「低谷」現象,最後幾乎70-80%的人由於漢字難學而不再繼續學習漢語。
  • 《醫學漢語水平考試(MCT)大綱》正式發布
    《醫學漢語水平考試(MCT)大綱》正式發布  「中文+職業教育」邁出新一步  日前,經華中科技大學、天津醫科大學、大連醫科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院校組成的專家團隊共同研發,《醫學漢語水平考試(MCT)大綱》正式發布,大綱由考試介紹、等級標準、話題大綱、任務大綱、醫學專業詞彙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