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談淨土宗的修法,平淡中顯出真味!

2021-01-16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釋迦牟尼佛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出生在周朝時期,佛教是在東漢時傳到中國來的。佛教最初傳到中國的是禪宗,禪宗是佛教至高無上的正法門,淨土宗是橫超三界的方便法門。

淨土宗其實是很容易方便實行的,就是念一句佛號:「阿彌陀佛」。但為什麼又說:「難以實行」呢?因為現在的修行人不肯用功念佛,都是在裝模作樣,上上早殿,上上晚殿,敲敲唱唱就算功課做好了。這還是比較好的,差一些的,連殿也不上,只想做經懺掙錢。這樣修行有用處嗎?一點用處也沒有!念佛求生西方,要念到一心不亂才行。佛說:「欲淨其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心不清淨,與淨土不相應,是不能往生淨土的。佛在《觀經》中講,念佛法門有十六種觀法,最後一觀叫念佛觀。應該怎麼觀呢?就是念佛時,須心念耳聞,就是說念佛時,耳朵能夠清清楚楚地傾聽自己的念佛聲音。這種觀法,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來觀照我們念佛的聲音。以耳根攝定意根,使其不生妄念而達到進入念佛三昧的目的。我們真能證入念佛三昧,當臘月三十日到來時,絕定能生西。否則,就很難說了。因此,念佛須一切放下,靜靜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同時用耳朵靜聽自己念佛的聲音,才能攝心入觀。現在的人念佛不入觀,不肯照佛教導的方法來切實實行,所以收效甚微。

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教導我們念佛,須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攝在這一句佛號上。眼睛不看別的東西,耳朵不聽別的聲音(只聽我念佛的聲音),鼻子不聞什麼香臭,舌頭也不嘗什麼味道,不說話。竭盡心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靜靜地一直念下去,自然漸漸息下妄心而安然入定。可惜現在淨宗行人不肯這樣做。說到「淨念相繼」這句話,意義深長,確實很難做到。因為不是照字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不是只靜靜地念這句佛號,就叫淨念相繼,而是很深的,象禪宗開悟後保任到家的功夫一樣。所謂淨者,要能所雙亡,根塵脫落才叫淨。就是念佛時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號,一時脫落,無能無所,廓爾清淨,才是一念淨。有念佛的心和所念的佛號,有能有所,這是相對的。相對的都是虛妄不實的。絕對的才是真的。唯有我們的佛性是絕對的。你現在念佛,心、法、佛號都是相對的,所以這不是淨念。要等念佛念得入定了,念得能所脫掉了,就像我們修心中心法一樣,持咒持到最後,「啪——」脫掉了,法沒有了,人也沒有了,心也沒有了,世界也沒有了,都空淨了,但靈知了了,這才是一念淨。一念淨就是一念相應,這一念就是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念都是如此不動,念念都是佛,這才叫做相繼不斷!你們看這是何等的功夫啊!講到「相應」,還有靜中的相應和動中的相應不同。靜中相應,就是我們打坐的時候,能所雙亡,打開了本來,與佛相應。但下座動中又忘記了,跟著外境跑了,就不相應了。所以這只是靜中相應,動中不相應還是不行。功夫須做到動靜一如,動中不跟境界轉,仍然是了了分明,如靜中一樣才行,這就更難了。相繼就是繼續不斷,就是不問動靜,時時如此,不只是一時如此,而他時如彼。因為我們舊習深重,打坐用功,常是今天能脫開,明天又脫不開,要等多少天后才脫一次,以後不再脫開,那是瞎貓碰著死老鼠,非但不是相繼的功夫,也不算開悟。縱然功夫增進,靜中能相繼了,動中有走著,還不能算相繼成片的功夫。真正的相繼,須動中也如靜中一樣相繼。就是在做事時儘管在做,卻等於沒做,絲毫不住著。做過之後,更沒有絲毫做的痕跡。做到這樣動靜一如的相繼,才叫淨念相繼。

由此可見,淨宗行人還是需要一心不亂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禪宗人要做到斷惑證真才能證成佛,才能了脫生死。斷惑證真就是要把見惑、思惑、無明惑都斷除而證見本性。開悟就是已經見到本性,但只是剛到法身邊,了了見惑(就是知見)。知見正了心就不會再動搖了,但思惑(就是思想)還未了,對境還要生心,分段生死就不能了。所以淨土宗常說禪宗這一點不好:「禪宗人參禪雖然開悟了,也不能了生死。還是淨土宗穩妥,『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到阿俾跋致,一生補處(就是證成等覺菩薩),不再六道輪迴了。」禪宗是有很多人得到一點知解就以為開悟了,實際功夫並沒有跟上去。有些人用功打開本來見到本性,那也只是初到法身邊。就象剛剛登上舞臺的邊緣,還沒有到舞臺的中間呢!要繼續努力用功,心裡徹底空淨了,才能真正證悟。所以要在境界中鍛鍊身心,達摩所傳第二代祖師神光大師,就是在妓院酒樓裡鍛鍊身心。別人說他:「你是個和尚,怎麼還往妓院酒樓裡跑?」他說:「我到這裡是來煉心的,看看我的心還動不動。」所以這才是煉真功夫。當然淨土宗人把禪宗說的這麼不好也不對,因為這樣一說別人就無心學禪宗了。

其實禪宗的立足點和淨土宗不同。禪宗假如真的見到本性,縱然習氣未了,也只需七升天上七到人間就能了了。他會上上升進,不會再到三惡道中,這就很好啊!現在有人講:「五祖戒,草堂青。」意思是說五祖山的戒禪師雖然開悟了,但並沒有了生死,再投胎就是蘇東坡。並說蘇東坡娶了幾個老婆,也不能出家修行。其實蘇東坡還是不錯的,他並沒有忘記修行。他是又修道又修佛,也很用功啊!他做了很多詩詞歌賦都是與佛法有關的。據說他再轉身投胎就是憨山大師了,這不是很好嗎?所以禪宗有禪宗的不同,不要再彼此誹謗,應當互相讚嘆才好,因為各有各的緣份,各有各的根基。就像我們吃東西,你喜歡吃甜的,他喜歡吃辣的,各有所好。所以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持名念佛就是觀照 我們現在修法都不離禪觀。觀就是觀照,就是看著念頭起處不跟著它跑。淨土宗的「般舟三昧」,「念佛三昧」就是禪觀。《觀無量壽佛經》中就講了十六種觀的方法:觀太陽、觀淨土聖境、觀阿彌陀佛等等,其中最容易的念佛觀是第十六觀。就是耳根要聽著自己念佛的聲音,字字分明。

現在的淨土宗人散心念佛就不能入觀。他們一面念佛,一面妄念亂動,還說廢話,所以修得不得力。以為反正阿彌陀佛發大願要來接引我們,只要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再念念佛就行了。因為我們是帶業往生嘛!業造了可以帶走,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真這麼便宜嗎?其實錯誤了。帶業往生是不錯,但應明白業就是心念動。心念一動無明就起。所以《起信論》中說:「無明為因生三細」。這三細相就是業相、轉相、現相。心念一動無明起就是業相,即造業之相。我們本來沒有相,因為法身無相,一點東西都沒有。

現在修淨土宗的人認為:我們帶業往生,臨終十念就可以生西了,現在不修行不要緊。現在不修行到臨終時你能念嗎?臨終能念就要靠我們現在做功夫才行。我看到很多人臨終時四大分散,非常痛苦,根本就不能念了,甚至聽也不想聽:「哎喲!煩死了,我的心亂的很。」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他心裡不清淨,捨不得離開這個世界。他生於斯,死於斯。他的親屬、金銀財寶,名譽地位都在這個世界上。再加上四大分散苦不堪言,那時叫他念佛他念不出來了。臨終時能念佛就要靠現在做功夫。要有很好的定力,病痛來了也沒關係,還能念佛,正念還能提起來。現在不用功靠臨死那一會兒怎麼行呢? 從前我們有個師兄弟也是這樣說:「現在不用功不要緊,等我快死的時候用一個星期的功就行了。《阿彌陀經》不是說: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彼佛現前嗎?」後來我看他非但一個星期的功夫用不上,還痛苦混亂得已不知道用功了。所以不是這麼誇誇其談就行的,臨終十念帶業往生不是那麼簡單。我們要想穩妥,還是現在要好好用功,要做到一心不亂才行。佛是如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  佛說的話不是空口無憑,都是自己親自證實的,大家一點都不應懷疑。不然的話,佛在世的時候也沒有顯微鏡,佛怎麼說:「人看一杯水,佛視千萬蟲。」呢?!那時也沒有望遠鏡,佛怎麼說:「天空中有很多很多的太陽,很多很多的世界。」現在這些都能驗證了,水裡是有很多的細菌,太陽也有很多,世界也有很多。現在我們不是能乘宇宙飛船到月亮上去嗎,他們說月亮上沒有人,也沒有生物,其實月亮上、太陽上都有人。大家會說:「哎喲,不對吧?太陽上有人不是被燒死了嗎?」其實太陽、月亮上的人都不是我們這樣的身體。我們的身體需要氧氣,沒有氧氣就無法生存。他們的身體燒不死,我們也看不見。人的肉眼連我們人間的鬼都看不見,還能看見太陽、月亮上的人嗎?你們要想看見就必須好好修法,但千萬別著相,一著相就成魔了。所以佛說的話一點也不錯,佛是如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佛經是不容懷疑的,即使是不理解的地方也不要懷疑。太虛大師說:「不理解的地方先放到一邊,不要去懷疑、誹謗。」以後慢慢深入地去修,修到一定的程度就明白了。

相關焦點

  • 元音老人|學佛人不可錯過的一代大德!
    自己福薄,沒能親見老人,大約六七年前,看到了老人寫的《心經抉隱》,頓時有一種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感覺,從此幾乎每天都要學習和分享老人的文章,主要有《佛法修證心要》、《心經抉隱》、《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大手印淺釋》、《楞嚴要解》、《中有成就秘笈》、《淨土指歸》等。元音老人的著作由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老居士親自題寫書名,更加印證了老人的見地和成就。
  • 心中心法第三代祖師,大德元音老人傳
    老陽按:元音老人是心中心法第三代祖師,一身修為很高,為大眾敬仰,今天為大家介紹介紹元音老人的一生。元音老人,俗名李鐘鼎,生於1905年,去世於2000年,享年95歲。一九二三年考入上海滬江大學讀書。在工作與讀書的過程中,經歷了一段人生的旅程,嘗到一些人生的況味。看到世事險惡,發心學佛,為佛宣揚,奔馳各地,兢兢業業,未敢稍懈。
  • 緬懷祖師 承傳心宗|恭逢三祖元音阿闍黎圓寂十九周年
    註:老人於普陀山荼毗,金剛舍利無數,更有「化作春泥群芳護。」慈悲法語也。三祖元音阿闍黎:元音老人深入禪海,徹悟心要,隱居滬濱數十年,離親斷愛,棄絕名利,融通淨密,隨機施教,默默耕耘,毀譽不動。老人鑑於明心見性,徹悟本來,實為佛法的綱宗,因此大聲疾呼,奮起提倡,並因時制宜,大力弘揚直指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 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法師圓寂日,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今日2018年12月10日(農曆十一月初四)是近代高僧、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圓寂紀念日。大師振興佛教尤其是淨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大師在佛教徒中威望極高,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大師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
  • 元音老人:開悟之人報終命盡向何處去
    元音老人:開悟之人報終命盡向何處去這是個大問題啊!悟道之後,到什麼地方去了呢?很多人這樣問。當代法祖元音老人借圭峰宗密禪師的一段話把這個問題談了談。圭峰宗密禪師說:「一切眾生,無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但以無始劫來,未曾了悟,妄執身為我相,故生愛惡等情。隨情造業,隨業受報。生老病死,長劫輪迴。
  • 圖說淨土宗十三代祖師,建議收藏!
    宋代的志磐法師在《佛祖統記》中,除專敘天台宗以外,兼及禪宗、華嚴、法相、密宗、律宗五宗。淨土不立宗而以慧遠大師、善導大師、承遠大師、法照大師、少康大師、延壽大師、省常大師為蓮社七祖。
  • 元音老人:修法有了神通怎麼辦?
    上海有個人修其它密法的,打坐中見到佛、菩薩,心生歡喜,忽然想起有些魔也會化成佛、菩薩的樣子來迷惑人,就去問他的師父如何辨別佛和魔。他的師父對他說:『要試真假,只要念『嗡阿吽』來考驗他,真的佛就不會逃走,假的就站不穩了。』他聽師父的話,當再度見到佛現前時,遂念『嗡阿吽』考驗他,見佛沒動。他開心了,以為這是真佛,每天打坐,每天見到佛、菩薩,開心得很,哪知一住相,魔即趁虛而入。
  • 從"宗教、歷史、當代"維度看淨土宗祖庭文化的價值意蘊一一以九江...
    作者:淨興江西九江廬山東林寺是淨土宗文化發祥地。慧遠法師創立了淨土宗信仰、淨土宗文化及其祖庭文化。淨土宗祖庭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拓展型載體,也將成為關心東林寺淨土宗祖庭文化弘揚傳承問題、關心與關注佛教中國化命運的人們開始認真思考的問題,研究與破譯淨(蓮)宗佛學祖師慧遠法師與東林漢傳佛教淨土宗文化密碼,本文試從宗教、歷史、當代維度,考察廬山東林寺淨土宗祖庭文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巨大的而深刻的標本涵義和借鑑意義。
  • 《佛法修證心要》心密三祖元音老人傳略·1
    李鐘鼎法名元音。一九○五年生於安徽合肥市,行年九十一歲。幼就當地塾師讀孔孟遺教。嘗思世人生從何來,死往何所?百思不得其解。於極端迷悶時,人恍惚失其所在,因懼而不敢再思考此問題。稍長改讀市辦高等小學,同父讀《金剛經》,似曾相識,但莫明所以,就問父。父曰:「此聖人言,非爾幼童所知,但勤讀書,日後再精研此寶典,自得無窮真實受用。」
  • 中國佛教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生平簡介
    善導大師(613-681)是唐代盛弘淨土教的一代宗師。(安徽泗州人)。(一說臨淄(今山東臨淄縣)人)。俗姓朱,十歲時即跟從密州(今山東省諸城縣)的明勝法師出家,歸心向佛。初時學習三論宗的經典,間中常有讀誦《法華》、《維摩》諸經。如是經歷數年的靜心修學後,佛學修養漸見提升。
  • 農曆八月初六 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往生紀念日
    慧遠大師(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2014年8月30日,農曆八月六日,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往生紀念日 慧遠大師(334~416),東晉高僧,是淨土宗初祖。俗家姓賈,是雁門樓煩人。幼隨舅父遊學許洛,博綜六經,尤善老莊之學。成年後從道安大師出家,二十四歲登壇講說,頗負盛名。東晉太元三年(378),前秦軍陷襄陽,慧遠率弟子數十人南下,途經潯陽,因見匡廬清靜,於是留住此地。始住廬山龍泉精舍,後住江州刺史桓伊所造之東林寺,影不出山,跡不入市。
  • 農曆四月十四 淨土宗九祖省庵法師圓寂紀念日
    省庵法師(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2014年5月12日,農曆四月十四,淨土宗第九祖省庵法師圓寂紀念日省庵(1686~1734),清代高僧,淨土宗第九祖。俗家姓時,是江蘇常熟人,字思齊,號省庵。法師家中世代習儒,夙有出塵之志。十五歲時出家,經典過目不忘。二十四歲受具足戒,嚴持戒律,不離衣缽,日僅一食,恆不倒單。於真寂寺掩關三年,晝閱三藏,夕課西方佛名。後應諸方叢林之請,講經十有餘載,江浙道俗皈依法師之人甚眾。
  • 農曆四月十四 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圓寂日
    2015年5月31日,農曆四月十四,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圓寂日。省庵大師(1686~1734),清代高僧,淨土宗第九祖。俗家姓時,是江蘇常熟人,字思齊,號省庵。師家世代習儒,夙有出塵之志。
  • 淨土宗修行法門,其中有十六種觀想和念佛的五個步驟
    讀過淨土三經的人都會發現,極樂世界是如此美好,比我們所描繪的科幻世界還要完美,可如何前往極樂世界自然成了大眾關心的問題。早期的淨土修行方法屬觀想念佛,其根據主要來自《觀無量壽經》。淨土宗正式形成後,觀想念佛改為稱名念佛,只要口誦佛號即可,依據在於《阿彌陀經》中的說法。《阿彌陀經》中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 印光法師: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文鈔原文: 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三必須具真信願。戒為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信願為往生之前導。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非信何由發願,非願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證所信而滿所願。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則蹶(jué)。若不注重信願,唯期持至一心,縱令深得一心,亦難了生脫死。
  • 淨土宗為何強調持阿彌陀佛名號?
    在整個淨土宗的傳承當中,最強調持名的是善導大師。有人問他說,您為什麼強調持名呢?善導大師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他說,你執持名號與佛本願相應,你念佛直接跟佛的本願相應。而他提出這個答案以後,歷代祖師沒有人敢反對,與佛本願相應。諸位!你要知道一個觀念,我們不要用聖道的思考。你要知道淨土法門是一個他力加被的法門,他不是一個自力。自力的法門,我們不要說是哪一個法門高下,因為很難講。
  • 英語音標發音:前元音/i/ [i:] 和短元音/I/ [i]
    >   先來了解一下英語中的元音和輔音。   元音和輔音從名稱上來看,就有主輔之分,從發音上看,也是以元音為主。如果沒有元音,輔音是如何也響亮不起來。   英語中的元音在發音的時候,氣流呼出的時候不受任何的阻礙,同時聲帶隨之震動而發出的聲音叫元音,比如我們的/i/、/ai/、/au/等等,都是這樣的,大家可以摸摸你喉結的地方,發現它是不是在震動呢?
  • 短元音a和長元音a的發音規則
    今天我們來解析自然拼讀中短元音a和長元音a的發音規則問題。我們都知道英語的音素根據發音方式或分布規律的不同分為輔音和元音,輔音發音難點在於輔音數目眾多,發音位置各異,而元音發音難點在於變化多樣。通常字母a在閉音節中讀短音。所謂閉音節是指一個以輔音結束的音節,形式上是元音之後有一個或多個輔音字母,不過後面的輔音字母不包括r和半元音w, y。我們通常所說的CVC單詞便是這樣的一類單詞,當其中的元音字母為a時,它的讀音是短音。
  • 淨土宗不是八宗之一,而是阿彌陀佛的教法
    佛教自漢傳入中國後,到唐朝形成了許多派別,主要有性相臺賢禪律淨密八宗。歷來科判家將淨土宗判為八宗之一,和其他宗派等而觀之,這是佛教史上最大的誤判,它嚴重低估了淨土宗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淨土宗是阿彌陀佛度化眾生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