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裡,所有主要人物的名字都是單名,即是一個字的名字。當然也有例外,在《三國演義》中,比較知名的雙字人物有程志遠,死在關羽刀下;裴元紹,死在趙雲槍下,當然老裴運氣比較不好;還有武安國,被呂布削去手腕的倒黴鬼,不過他們三個都是虛構的人物。而在真正三國歷史中,雙字的人物很少,比如黃巾賊張曼成、張牛角,還有一些政府軍,比如呂威璜、傅士仁、戲志才、尹大目,最著名的當然要屬諸葛亮的老丈人黃承彥和寫在《出師表》裡的郭攸之了。這些雙字名,是三國人物中的一股清流。
可能有熟讀《三國演義》後半段的朋友說了,既然提到了尹大目,為什麼沒有毌丘儉?呃,沒有人這麼問嗎?那我自問自答一下,「毌丘」是複姓,和諸葛、司馬、公孫一樣。《三國志·先主傳》裡提到——
「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毌丘毅詣丹楊募兵,先主與俱行,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
這裡的毌丘毅,是毌丘儉的祖父,居然和劉備當過同事。這也是毌丘家族第一次出現在《三國志》中。
和現在的遍地「梓涵」相比,為什麼三國時的人物大多都是單字名呢?這一切都是那個著名的穿越人士王莽造成的。
首先可以看一個表,這是統計的從《漢書》到《唐書》裡出現的人物:
從上面可以看到,不光是三國時代,在晉代以前,單字名都是佔統治地位。而在西漢時代,單字名雖然多,但並沒有壓倒性的優勢。
西漢時,主要是劉姓皇帝一家都用單字,而民間則沒有那麼多的要求。為什麼皇帝要用單字呢?是為了避諱方便,皇帝的名字只有一個字,普通人避諱只避一個字就可以了。
二名非禮也。為其難諱也。一字為名,令難言而易諱,所以長臣子之敬,不逼下也。《春秋公羊傳·註疏》
可見,這是從禮法高度給予了明確的規定,皇帝只用一個字作為名字,方便老百姓避諱,真是為人民服務的好領導。
王莽上臺之後,他的許多舉動非常匪夷所思,就是根本不明白他的腦迴路是怎麼想的。王莽撿起董仲舒(對了,這個董仲舒,漢武帝時那麼大的官,也是雙字名)的「神學目的論」,大搞迷信和復古,以此為核心推行新政。這個新政其中有一項就是讓人困惑不解的「改名」,從地名到人名全改。
比如他曾經把反義詞玩的賊6,下令將無鹽改成有鹽、東昏改成東明、亢父改成順父、無錫改成有錫、谷遠改成谷近、曲梁改成直梁、泥陽改成泥陰、於離改成於合等等。這樣全國一半以上的地名全都變了。
在古代,地圖屬於軍事物資,一般人家裡有張地圖是要殺頭的,這就是為什麼《三國演義》裡張松畫了張地圖就巴巴的跑到曹操那去要獻寶。我說這些的意思是,如果是現在,《新聞聯播》說全國50%的地級市要改名,我會理解成這是郭嘉和地圖出版社一起下的一盤促銷的棋,但是在王莽時期,我真是不明白改地名的意義何在。
至於人名,就更神奇了。在孔子還活著的時候,他寫《春秋》,有一天喝多了,筆誤把一個叫「仲孫何忌」的人寫成了「仲孫忌」。本來這也沒什麼,筆誤而已,但孔子有三個小迷弟,叫左丘明、公羊高和穀梁赤,他們一門心思研究孔子,覺得孔子這麼NB的人,怎麼能在《春秋》這麼NB的書上寫錯呢?肯定自有深意,只不過我還沒參透,這就產生了自我懷疑。
這三個小迷弟每人都寫了一本書解釋《春秋》,分別是《左氏春秋》、《春秋公羊傳》和《春秋穀梁傳》。前面提到了《春秋公羊傳》的註疏,是東漢何休注、唐朝徐彥疏,是後人的更系統的整理,但是在公羊高寫《春秋公羊傳》的時候,則完全是自己的借題發揮,他認為,孔子把「仲孫何忌」寫成「仲孫忌」,是為了「崇仁義,譏二名」。就是說,雙字名都是不仁義的,是逆賊。
當然這是他的一家之言,西漢雖然罷黜了百家獨尊了儒術,但提出這個理念的董仲舒自己並沒有完全的信,你看他自己就是公羊高認為的「逆賊」。但是,王莽信了。
他完全遵循古制,越是古老的東西他越覺得是真的。他下令:
時莽奏令中國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風單于,宜上書慕化,為一名,漢必加厚賞。《資治通鑑》
不光中國人要改,外國匈奴也要必須改。
然後不久發生了一件事,更是推波助瀾。
王莽的長孫叫王宗,以前叫王會宗,王莽提出改名後他改作王宗。他是個急性子,本來可以靠年齡慢慢熬的,自己忍不住去淘寶買了一套皇帝行頭的A貨,穿上之後找人畫像,還找小廣告刻章的私自印了三枚銅印,準備另立中央。這事讓王莽知道了,大怒,王宗一害怕,就自殺了。
王莽下令:
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復名會宗。《漢書·王莽傳》
這句話的意思是,王宗本名王會宗,是依據法令改名的,現在壞了事,那麼就得改回以前的名字。這就說明,罪犯沒有權力享受兩個字作為人名的優待,必須是三個字才行。這樣人人都明白三個字是「賤名」了,於是從新朝以後三個字的人名就開始直線下降。
晉代八王之亂,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亂成一鍋粥,他們的名字字數很多,比如匈奴的單于姓欒提,名於夫羅;鮮卑族的老祖宗姓拓跋,名沙漠汗。中原文化受到少數民族文化的衝擊,他們的名字就亂了,許多漢人都有少數民族的名字,比如大名鼎鼎的隋文帝,大家都知道他叫普六茹堅,這裡的普六茹是鮮卑姓,堅是漢名,但他還有一個完全鮮卑化的名字,叫普六茹那羅延。
自魏晉後,漸不復然。至五胡到中原,胡名遂有三四字者。《萬曆野獲編》
後來隋文帝雖然下令漢人恢復漢姓漢名,但因為「五胡亂華」的300年動蕩,影響太深,許多少數民族的習俗已經變成了漢族的習俗,名字方面就很難再恢復以前的單字名。
而且因為東晉「衣冠南渡」,整個江南一隅始終是世家把控,長期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字輩」這一現象,以區分一大家子人誰和誰是一輩,這樣三字名反而成為了世家大族的標誌。後世把這一理論發揚光大的就是朱元璋,他不光給他的23個兒子和1個侄子的後代都定下了「字輩」,更是規定了第三個字的偏旁部首要按照五行相生的關係。在任何一個上升處女座、民間數學家且業餘明粉的眼裡,這都是看上去千年不變安穩如山而且極有規律的家族傳承模式,為何卻只傳了276年就滅國了呢?
本文系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盜貼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