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我們了解到的許多著名人物,取名用的都是單字。比如: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趙雲,呂布,董卓……甚至不僅僅是三國時期,就連整個東漢時期也都是單字名,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從周朝一直到漢朝,皇室就提倡用單字名,比如姬發,嬴政,劉邦,項羽等等,那時候封建禮儀制度比較嚴格,取名與皇家人相同是大忌,於是王公大臣以及一些民間百姓為了更好地避免與皇室人重名,大多取單名。
西漢末期的時候王莽篡國,另立新政,他根據《公羊傳》中「二名非禮」的說法對人名進行改革,取消了二字名。他強制人們把復名改為單名,去「二名」以示朝廷寵遇,恢復「二名」,以示貶辱,導致取單名的風氣更為盛行。
《漢書·王莽傳》中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他與他的舅舅合謀,想奪取政權。最後沒能成功便自殺了。王宗死後,王莽剝奪他的「政治權力」,下令說:「王宗本名叫王會宗,後來依法改成了王宗,這是他的榮耀,現在他犯了法,就改回復名會宗。」由此見當時王莽對於名字改革的重視。
《漢書·王莽傳》中還記載說:「匈奴單于,順製作,去二名」之語,意思是說,匈奴單于依順王朝的法令,需要去掉二字名中的一個字。可見,當時不但有禁止使用雙字名的法令,而且還影響到了匈奴。當時匈奴單于為證明自己的忠心,還把自己的名字「囊知牙斯」改為了「知」。
由於王莽的法令,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給小孩取名雙自就覺得是不光彩的事,取名單字覺得才是榮耀,雖然王莽王朝後期被光武帝劉秀推翻,這種習慣卻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一直到了西晉,仍然是這種情況。
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各名族戰爭爆發,許多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漢化禮制不在有那麼強的約束力,避諱制度受到了衝擊,加之少數民族名字多為復名,復名又逐漸流行起來。北魏時期,鮮卑族的孝文帝拓跋宏曾推行漢化政策,下令鮮卑人改漢姓,並首先將自己的姓「拓跋」改為「元」所以拓跋宏又叫元宏。
後來鮮卑人宇文覺建立北周,又令所有改為漢姓的鮮卑人恢復原姓,並且用鮮卑姓來賞賜漢族的功臣,把擁有鮮卑作為榮譽。於是又出現了一批新的姓氏,比如長孫、宇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