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牧是州牧,州牧權更大;牧人是郡的長官。因此,州牧最大,刺史次之,太守最小。
郡守起源於漢景帝時期。秦始皇實行郡縣制,把天下劃分為三十六個郡(《史記》稱有四十個郡,《晉書》稱有四十個郡),郡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區劃,郡下設縣,縣下設鄉,鄉下設亭。郡長們。稱郡守到了漢景帝時期,將郡守改為太守。在三國時期,太守仍然是一郡的最高長官。
司吏出現於漢武帝時期,最初並非行政官,而是監察官。秦確立郡縣制後,每郡設監察御史一人,監察郡縣政務,有權向中央報告。漢代初期曾一度廢黜。惠帝劉盈時復職。漢朝為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將天下劃分為十三個地區,稱為州府,每一個州設都督一人,監視所轄地區的郡國(漢代是並行不悖的,也有直屬中央的郡和封國)。無固定治所的刺史,在他的任期內,每年都到郡國巡遊。而司吏的俸祿很低,只有六百石,司吏為了能有所發展,就會更加努力的取得成績。司空任滿,往往升官,前程無限。
西漢晚期至王莽篡漢,都曾為司空,都曾為司空,都曾為司空。那是最早的關於州牧的起源。州牧俸祿二千石,比刺史高得多。州牧人也將鎮壓叛亂,並有更大的權力。在新莽時期,州牧甚至可以世襲,還授予軍職,手握兵權,原為刺史的監察職責由州牧的副手州監負責。州牧成為執政官和軍長,並被任命為統帥。
東漢末年劉秀建立,重新改州牧為刺史,但刺史不再巡撫地方,而是有固定的治所。州府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這一體系延續至東漢末三國時期。其後司馬的權力也逐漸擴大,有了朝廷的命令就可以領兵作戰。可以直接對宮廷奏事。
漢靈帝年間,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大事——廢史立牧。那時,宗親劉焉向漢靈帝上奏,稱郡守、郡守官風不正,私相賄賂,致使百姓叛變,應選有清名的宗親,派重臣出鎮各州,擔任州牧,以平息叛亂。當時正值民間變亂四起,兩個州刺史被變民害死,劉焉的建議被採納。而且劉焉本人對此忠告也有自己的心事,因為他聽說益州有天子之氣,自己想要出鎮益州,終於如願。
從此,各州都紛紛設立州牧,州牧相對刺史而言,有較大的自治權,可以自行徵兵,有獨立的財權,可以自賞,官職仍可世襲。例如劉焉死後,益州牧的兒子劉璋接任;荊州牧劉表死後,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而且司馬相對不享有這些特權,還受到朝廷的制約。然而,有些刺史在各地任職時間較長,多能加昇州牧,因此分界不太清楚。
漢末州牧制度,正是在東漢末年引起了諸侯割據,直到三國時期。有些割據勢力在佔領某州(有時只是一部分州的郡縣)後,將自己立為某州牧。如果出現聯盟,還會互相尊崇對方為某州牧。比如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荊州南部的四個郡加上向東吳「借」了南郡,自立為荊州牧,還上表請孫權領徐州牧。三國時期,州牧與刺史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州牧通常是由各割據勢力的君主自己擔任,或者是授予不能完全控制的聯盟君主,而刺史則授予下屬。
比如曹操掌管朝政之後,仍然自行兼任兗州牧、冀州牧,與劉備並肩作戰,時時表奏劉備為豫州牧。而且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曹操手下的荊州刺史胡修是個平平淡淡的部下,沒有多少自主權。赤壁之戰後,劉備表奏劉表之子劉琦為荊州刺史,毫無主見,因為這是劉備的一個傀儡。但劉琦一死,劉備便自立荊州牧,擁有了自主權。孫權又先後自領徐州牧、荊州牧,與交州在東吳版圖內的地位相同,分別由步騭、呂岱掌管交州,這一差別就顯而易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