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刺史究竟有何權力?何以成為中央與節度使博弈的焦點?

2021-01-08 五十言與五千年

有唐一代,州的長官叫刺史,是高層官員中人數最多的一個群體。在兩《唐書》、墓誌和碑刻等文獻中,其出現頻率非常之高,幾乎隨處可見。即如我們熟悉的唐代大詩人中,張九齡、岑參、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柳宗元等人都做過這個官職。

唐太宗認為,刺史「堪養百姓」,「治人之本,莫如刺史最重也」。中央集權的體制基石,在於郡縣制,刺史作為一州之長,作用當然極為重要。也正由於此,若對唐代刺史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對理解唐代政治大有裨益。

品級、仕途前景、俸祿

唐代地方行政中,全國劃分為三百多個州,每個州都有等級,而刺史的官品,與所任州的等級息息相關。換言之,並非每個州的刺史品級都一樣。

唐代的州制比較複雜。根據《通典》記載,唐代除了在全國具有戰略意義的五十七州設置大、中、下都督、都護府外,其餘二百餘州則按不同的方式來劃分。首先劃出京都及行在府,如京兆、河南、太原等府,雖然稱為「府」,但與州是同級行政單位,通俗來講,這種「府」算是等級最高的「州」,其長官也不叫刺史,而稱為尹。由於這種府級州的特殊性,故本文不擬討論。

剩下的州,則同時按兩種標準來劃分。一種依據它們跟京城長安的遠近,以及戰略、經濟地位等因素,分為輔、雄、望、緊等;一種則依據人口多寡,分為上、中、下州。比如華州,其定位為「上輔」,意謂按人口屬於上州,按戰略等因素則屬輔州。而唐代刺史的品級,只按上、中、下州來分,其中上州刺史為從三品、中州刺史正四品上、下州刺史正四品下。

雖然不論三品還是四品,從品級上來說,都算是高級官員,但上州刺史和下州刺史,其官場地位、仕途前景、俸祿待遇卻是千差地別。甚至同級別(按人口分)州的刺史,由於州的地理位置不同,其刺史的含金量也不盡相同。

一般而言,出任上州刺史者,通常年齡都比較大,飽經歷練,能力出眾。他們前途光明,有很大機會升為郎官或觀察使。其中郎官往往是升為宰相的必經之路。下州刺史要麼年輕資淺,要麼出身平庸,甚至嶺南、黔中、福建等偏僻下州的刺史,往往以貶官者居之。比如柳宗元被貶的柳州,韓愈被貶的潮州,劉禹錫被貶的朗州,這些下州全是窮極僻左之地,州縣殘破,戶口凋零,雖然名分上是正四品下的一州刺史,卻又有什麼意義呢?

但是,也不是說出任下州刺史便仕途暗淡,因為唐人任官,一般都得按部就班。年輕時出任中下州的刺史,是合理自然的事,也是一種必要的磨練。但若一直在偏荒的窮郡下州打轉,或者年過50,依然在任下州刺史,那就有些不得意,有些悲涼了。

玄宗開元以前,地方官的俸錢,由國家財政撥借給州縣一筆「本錢」,稱為「公廨本錢」,令州縣自行派人經營高利貸,其所得利錢,便用以支付州縣官員的俸錢。由於各州縣的每月利錢所得,豐厚不同,刺史的俸錢也會因各州的條件不同而有差異。有理由相信,經濟富裕之州,利錢更為豐厚。

開元以後,地方官的俸錢有了定額,具體到刺史而言,上州刺史為每月八萬文,中下州刺史的俸錢,因從未見有文獻上的定額,不得而知。不過,即使是上州刺史的八萬文月俸,也只不過是紙面上的法定俸錢,刺史另外還有不少朝廷默許的灰色收入,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中俸料錢問題》一文中,有一個結論:

唐代中晚以後,地方官吏除法定俸料之外,其他不載於法令,而可以認為正當之收入者,為數遠在中央官吏之上。

這份灰色收入,很大部分來自兩稅中「留州」部分的稅錢(實行兩稅法之後,地方賦稅分為三份,一份上供朝廷,一份給節度使,一份各州自留)。顯而易見,稅賦大州和窮僻下州的刺史,可以得到的灰色收入,必然大不相同。

總而言之,要評估唐代某一刺史的品級、仕途前景、俸祿,我們首先需要知道,他是在怎樣等級與地理位置的州任刺史,而不能一視同仁,否則如霧裡看花。

徵收賦稅,職務之首

唐代刺史的職務非常繁雜。白居易為蘇州刺史時,說自己:

朝亦視簿書,暮亦視簿書;簿書視未竟,蟋蟀鳴座隅。

具體而言,刺史有五大職務:第一,徵收賦稅,以及分配徭役;第二,維持州內的法紀和治安;第三,主導州內的大型建設工程,如興修水利,興建學校等;第四,巡視治下各縣,考核各縣官吏;第五,教化百姓。此外,還有向百姓宣諭朝廷重大事項,向朝廷申報忠孝節烈等等事情。

這些事務之中,又以徵收賦稅為重中之重。柳宗元在給饒州刺史元洪的信中,讚揚元洪:「不惟充賦稅養祿秩足已而已,獨以富庶且教為大任。」可為明證。韓愈當年貶官為潮州刺史,有一次正逢大雨,他跑去祭大湖神。因為他擔心天若再下大雨,破壞農作物生產,「農夫桑婦將無以應賦稅」,而百姓交不出賦稅,便是「刺史失所職也」。可見,刺史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收稅。

刺史的年終業績考核,也正是以稅務業績為主要評量標準。唐代的戶部,每年都會對各州所應上繳的賦稅有一個預算,刺史需要在限期內(一般在秋冬兩季),足額上繳。如果達不到朝廷所定的稅額,考評不好自不必說,甚至會遭到懲罰,這在唐代皇帝登基或改元時所發出的德音和赦文中,屢有提及,具體案例也不少。

其最精彩著名者,莫過於德宗朝知名大儒陽城。他出任道州刺史時,由於不願催促窮苦百姓交稅,導致「賦稅不登」,被頂頭上司觀察使責備多次,陽城索性自我寫了個考評:「撫字心勞,徵科政拙,考下下。」觀察使派判官來督促他上繳他州內的賦稅,陽城還以為是來治他罪的,「自囚於獄,不敢出」。《順宗實錄》卷四:

觀察使嘗使判官督其賦,至州,怪(陽)城不出迎,以問州吏,吏曰:「刺史聞判官來,以為己有罪,自囚於獄,不敢出。」

刺史的首要任務,之所以是徵收賦稅,乃是因為地方對中央最切實、最有價值的貢獻,便是上繳賦稅,這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為朝廷命脈,自然是一等一的大事。至於刺史的其他職務,看似與收稅無關,實則不然:維持治安,百姓才有穩定的生產環境;教化百姓,百姓成為順民,才會專事生產而不作亂。這也就是說,刺史的所有職務,其最終目的,便是盼望子民能交上足夠甚至超額的稅,為宦績添金,謀求高升。如果能順帶提升百姓生活水平,那更是皆大歡喜。

中央與藩鎮博弈的焦點

唐前期,在地方行政區劃上,實行州、縣二級制,雖然在一些州之上,還設置有都督府,這種都督府一般也「統領」幾個州,但都督府並非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各州在行政區劃上依然直屬朝廷。都督府與下屬各州的關係,僅表現為都督府擁有對屬州的監察權及部分軍事管理職能,而對於屬州的行政事務無權幹預,各州享有獨立的行政權力。

值得說明的是,都督府的治所,或者說都督府的官署,設置於某個下屬州,那麼這個州的刺史,便由都督兼任。比如幽州都督府,統領幽、易、燕、平等州,由於治所在幽州,幽州刺史便由幽州都督兼任,這類官銜的全稱應當為「使持節都督XX州諸軍事、某州刺史」。

隨著節度使、觀察使的興起,都督逐漸被取代,但不論是節度使還是觀察使,例必兼任治所州的刺史。在節度使、觀察使興起之初,刺史的獨立行政權並無改變,因為此時的節度使,僅僅是軍事機構,觀察使也只是監察機構。但隨著一些藩鎮勢力的逐漸擴大,部分藩鎮開始管控所屬州縣的行政事務,藩鎮逐漸演變為州之上的新一級行政區劃,形成道、州、縣三級體制。

這種行政區劃的改變,導致刺史的地位與職權也發生了變化。其中藩鎮治所所在的州郡,因刺史由節度、觀察使兼任,其地位、職權自然大為提升;而藩鎮治下州郡的刺史,地位與職權卻大為下降。他們唯藩鎮之命是從,如果不服從命令,要麼被藩鎮排擠走,要麼被藩鎮派人直接接管事務,徹底將其架空,白居易有云:

今縣宰之權,受制於州牧;州牧之政,取則於使司:迭相拘持,不敢專達;雖有政術,何由施行?

朝廷既沒有足夠的軍事控制權,又失去了對地方的直接控制,藩鎮問題隨即顯現。唐代統治者很快認識到這個問題,並一直在試圖恢復刺史相對獨立的行政權,甚至給予刺史軍事權力,希望重新實現對地方的有效控制。這麼做的目的很簡單,如果藩鎮下的各州刺史,有了獨立行政權甚至軍事權,藩鎮權力自然被分割。說白了,就是在變相削藩。

此舉自然遭到了藩鎮或明或暗的抵制,朝廷雖然煞費苦心,在憲宗時期也取得一些成果,但刺史受制於藩鎮的狀況,終究積重難返。

蒞政態度

刺史於國家統治而言,雖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其品級也甚高,但唐代社會有個習氣,皆以擔任京官為榮,而普遍不願出守州郡,《舊唐書·韋嗣立傳》:

朝廷物議,莫不重內官,輕外職,每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訴。

上州由於俸錢豐厚,情況還好,中下州刺史,直是人人不願去。如此風氣之下,造成了唐代出任刺史者,大多怠於政事。元結為道州刺史,說在他之前的絕大多數刺史日常「但以衣服飲食為事」。而陸龜蒙對刺史等地方官員怠於政事的描寫則更加傳神,說他們平素只是「升階級,坐堂筵,耳弦匏,口梁肉,載車馬,擁徒隸」,極盡享樂之能事,但「解民之懸,清民之喝,未嘗貯於胸中」。

唐代皇帝屢以漢代為比較對象,在地方郡守吏治方面,卻是大為不如。嚴耕望先生在《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有精闢總結:

其不得已而出任州縣,亦不能靜心為政,上焉者,敷衍塞責,但期終考,下焉者,詩酒妓樂,心存過舍,鮮有以治民為己任,寄宦途於績效者。故終唐之世,以治民顯名當世位躋公卿者殊為少見,而地方吏治不能上及兩漢。

相關焦點

  • 唐朝時期節度使、都督、大總管,哪個官職大?
    唐朝時期的軍事活動比較多,因此軍事方面的官職也比較多,比較著名的有大總管、都督和節度使等。很不多分不清這三者之間的區別,究竟哪一個官職更大一些。實際上,這三者放在一起比較是不太合適的,首先來說,行軍大總管這個官職,端看「行軍」二字就知道,它是戰時的一種官職,也就是說是暫時性的一種官職。
  • 古時廣西土官權力究竟有多大?生殺予奪,為所欲為,堪稱土皇帝
    為維持和鞏固王朝對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古時中央王朝任命和分封地方民族首領為府、州、縣土官,實行世襲制,允許繼承,以達到「以夷制夷」的目的。這一制度源於秦漢時期的土官土吏,始行於唐代的「羈制度」,唐太宗時即建立了數十個羈縻州縣,「以其首領為刺史」。
  • 房山古墓主是唐代北京最大「地方官」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昨日,房山唐代劉濟墓,媒體在探訪墓室。當日,考古專家現場開啟墓誌蓋,墓志銘顯示墓主為唐朝幽州盧龍節度使劉濟。  墓志銘證明該墓是唐代幽州盧龍節度使劉濟與妻子合葬墓;劉氏家族為當時北京地區的大家族  新京報訊 昨天,隨著位於房山區長溝鎮的一座大型唐代古墓墓誌開啟,古墓主人的身份終於「水落石出
  • 三國時期,太守、刺史和州牧哪個官職更大?依據是什麼?
    秦始皇實行郡縣制,把天下劃分為三十六個郡(《史記》稱有四十個郡,《晉書》稱有四十個郡),郡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區劃,郡下設縣,縣下設鄉,鄉下設亭。郡長們。稱郡守到了漢景帝時期,將郡守改為太守。在三國時期,太守仍然是一郡的最高長官。司吏出現於漢武帝時期,最初並非行政官,而是監察官。秦確立郡縣制後,每郡設監察御史一人,監察郡縣政務,有權向中央報告。漢代初期曾一度廢黜。惠帝劉盈時復職。
  • 「司空見慣」成語出處,竟然和兩位大詩人有關係
    「司空見慣」成語出處,竟然和兩位大詩人有關係文:枯木「司空見慣」是人們常用的成語詞彙,其中的「司空」為古代官名,意為某事常見,不足為奇。而這個成語很有意思,和唐代兩位詩人有著莫大的關係,一個就是被稱為「詩豪」的劉禹錫,一個是以《憫農》聞名的宰相詩人李紳。
  • 白居易: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被譽為「詩魔」和「詩王」,他與元稹共同倡導了唐代中期的「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又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 趙匡胤「黃袍加身」,為何改朝換代成為五代時期屢見不鮮的風景?
    這些被擁著走向帝王寶座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手握重權的一方藩帥。在此之前:李嗣源為成德軍節度使;李從珂為鳳翔節度使,後改為河東節度使;郭威為天雄軍節度使,兼樞密使;趙匡胤為歸德軍節度使、殿前都點檢、檢校太尉。藩帥黃袍加身時有發生,這是歷史的巧合還是人為因素?可能大多數人都會回答:這世上哪有那麼多的巧合?
  • 權力究竟有多大?看完這篇文章就知道了
    它的權力大不大? 【統戰部是幹啥的,究竟權力有多大?】中央統戰部的全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統一戰線工作部」,一看就明白,是中央委員會下設的一個職能部門。我們平時看到的「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或者「中央統戰部」,其實都算是簡稱。
  • 問你一個關於唐代的問題,你答的上來麼
    1,《新唐書》裡記載李淵是一個"畸形",體有三乳,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進宮見了李淵,"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 請問:太宗李世民是吃的哪一個?
  • 長安十二時辰:那個時期唐代的大文豪,李白杜甫賀知章在做什麼?
    《長安十二時辰》最近大熱,以唐代為背景涉及到許多名人,盛唐裡少不了文人的點綴,唐代文人在那個時期,也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何執政的原型是賀知章,他這個文人一生德高望重,成為天下文人的表率,雖然小說是杜撰的,但裡面這個人物和歷史上的賀知章性格有八分相似,賀知章是著名的詩人,同時也在朝為官,有名的是
  • 家財萬貫不如良好家風,唐代杜家一門三傑,做父母的都看看!
    在唐朝有兩個「李杜」組合,前者為李白、杜甫,後者為李商隱、杜牧。雖然上述的四人全部名垂青史,但每人生前都混的有點不得志。從剡縣的縣丞做起,歷任蘇州、饒州刺史,後來成為嶺南、淮南節度使。在地方上任職超過三十年,期間還經歷了震蕩全國的安史之亂。這段經歷讓杜佑深入人間,了解百姓苦難。同時使他洞悉各種社會矛盾,為將來步入朝堂積累了豐富的從政經驗。比如他在嶺南朱崖地區平定叛亂後,親自幫助當地民眾發展生產、傳播文化。
  • 先後出任各地刺史的杜牧,創作了不少著名詩詞,為人極為義氣
    武宗會昌二旁(公元842年)春,杜牧由朝廷外調,先後任黃州刺史、池州刺史、違州刺史。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回長安任司勳員於部、史館修撰,不久又出任湖州刺史。這期間,杜牧在人生的旅途上艱難跋涉,寫出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
  •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代科舉制度的深度剖析
    隋唐以前戰亂頻發,中央政府對於各地的統治微弱,世家大族享有政治經濟特權,選官用人的權力也集中在世家大族的手中,很影響中央王朝的統治,隋唐王朝在統治後,採取自上而下的科舉制度以加強中央集權。(2)庶族地主的崛起。隋唐時期的社會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庶族地主的經濟實力日益上升,但是其政治地位卻沒有提高,原來的選官制度不能符合庶族地主的政治訴求,所以必須得到改變,這一時期科舉制度便應時而生。
  • 區塊鏈:「人民廣場」和「權力高塔」的博弈
    不僅僅像書籍、唱片、照片、電影、文檔這樣的實物在數位化,像組織、機構、溝通方式這樣抽象結構也在進行數位化,一個組織可以只存在於數字世界,而無需有現實世界的對應物,組織中的角色可以是一個數字存在,而無需是一個真實的人。
  • 紫禁揭密10:紫微星權力究竟有多大?為什麼周朝如此推崇紫微星?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星鬥崇拜和星佔之說,先民崇敬天象,並以天象變化預測人事吉兇,尤其是南北鬥主人生死,影響頗巨。且當時人們想像中的天界秩序,星辰佔據了顯要地位。星象與收成、兵戰以及個人、家族的命運包括生死健康等等都有神秘的關係。這一切都源自於中國最古老的哲學「天人合一」,中國哲學認為:「在天成象,地上成形。」
  • 民間故事:刺史走陰
    北宋時期江南有個姓劉的刺史,劉刺史是陝西人,被派到江南做刺史,府邸在蘇州。有一天晚上,劉刺史睡夢之中發現自己御風而行,一路向西,正是朝老家陝西的方向而去,恍惚之間劉刺史發現迎面飄來一個矮小的小人,但見這個小人身材矮小,大概不到一米,披頭散髮,面目猙獰,奇醜無比,直衝劉刺史而來。
  • 「白馬之禍」何以是大唐最為悽慘悲涼的惡毒事件?
    出生於宋州瑒山的流氓無賴朱溫,原是農民義軍中的一個有異心的投機分子,後反叛義軍投靠唐哀宗的父親昭宗皇帝李曄,得其信任和重用後,便借力打力,誅殺黃巢、擊敗河南節度使李克用後,受敕四鎮(宣武、宣義、天平、河中)節度使,從而擁兵自重,便"挾唐昭宗以令諸侯"徐圖霸業。
  • 中國焦點面對面:「嫦五」探月有何難?月球「挖土」有何用?
    「嫦五」探月有何難?月球「挖土」有何用?24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李青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進行權威解讀。嫦娥二號作為二期工程的先導任務,於2010年10月成功發射,在對嫦娥三號準備著陸的虹灣地區進行高解析度成像之後,於2011年4月開始拓展任務,完成進入日地拉格朗日L2點環繞軌道的技術試驗,隨後飛越圖塔蒂斯小行星並傳回照片,目前已成為中國飛離地球最遠的探測器,也開啟了中國多目標深空探測的先河。
  • 我們時常聽說的大司馬大司空大司徒,它們究竟有何不同?
    在古代歷史中,我們時常聽說的大司馬大司空大司徒,它們究竟有何不同?我們說起古代的一些官職,很多人都會想到秦朝的「三公九卿」。那麼什麼是「三公」呢?其實就是秦始皇設立的三個官職,分別是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