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絕密到解密
外交部1961—1965年檔案向國內外開放
2008年11月12日,外交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外交部1961年到1965年結束的檔案,經解密後正式向國內外開放,本次開放檔案共41097件,內容豐富珍貴,包含了外交部在工作中形成了各類指示、報告、談話記錄、來往電報,以及召回類的外交文件。
郭崇立(外交部檔案館館長):從1961年到1965年之間的檔案,可以說是在這個時期的外交活動全面深入,這一時期也是我們國家外交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的一次,那麼主要的這個大的事件,比方說有,一個是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關係,有了很大的進展,比如說我們非常成功的例子,這個事件就是周恩來總理訪問了拉非14國,拉非14國這個訪問,實際上是中國和亞非拉的國家,亞非國家關係最大的一個發展。
本批開放檔案,主要反映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上半期,中國在雙邊和多邊外交領域中的原則理想,對待交流交往,比如中國積極發展一些相勢力國家關係,解決同周邊國家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周恩來總理亞非14國之行,中法建交,實現與西方大國關係之後,中蘇關係轉變,中美兩國繼續通過大使進行對話。
在外交部這一次開放的檔案當中,中法建交應該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因為這是中國第一次和西方大國建立了外交關係,1964年中法建交炸破了冷戰堅冰的外交核彈,可見其威力。當時中國要和西方大國建立外交關係有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臺灣問題,當年中國和法國之間,如何解開了這個結?
這張拍攝於1964年的照片,照片上左邊的,是我國駐法國第一任大使王振,照片中間的,就是法國總統戴高樂,當時這張照片登上中東報紙的頭條,中法兩國的建交,一時間引起了軒然大波,國外的很多媒體將中法建交,稱為炸破冷戰堅冰的外交方案。然而由於長期以來,涉及中法建交的內情和外交檔案沒有解密,很多關鍵問題,並沒有檔案作為佐證,因此大多數專家學者家的研究,也只能是捕風捉影,而此次解密的外交檔案,剛好為人們破解了這些謎團。在這份剛剛解密的絕密文件中,詳細記載了1963年11月23日,周恩來總理與法國前總理富爾第一次會談,在這份曾經是絕密的文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會談剛剛開始,富爾就向周總理表示,他此次來華的重要目的,改善兩國關係。
姚百慧(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講師):富爾訪華實際上是戴高樂給富爾一封信,這樣一種形式,你可以就兩國關係的問題進行談判,但是這封信以委託書的性質,但是它又不是正式的委託書。
記者:那麼這封信您看過嗎?
姚百慧:以前只是在學者的一些描述裡面,了解到有這封信。
這就是1963年11月23日,周恩來接見法國前總理富爾時,富爾遞交的法國總統戴高樂寫給他本人的親筆信,信中寫到,我再次重申,我對你在下次旅行期間,將和中國領導人進行接觸的重視,由於我們最近會談,我能夠向你清楚地指出,為什麼我非常重視有關我們,和這個偉大人民間各方面關係的問題,以及我是怎麼重視這個問題的,請相信我完全相信你將談到和聽到的一切。
張錫昌(原外交部法國科負責人):戴高樂的信,從內容到形式,因為和中國之間還沒有外交關係,戴高樂不便直接向中國政府和中國領導人寫信,所以這封信形式上他是寫給富爾的,但是這個內容他是讓中國領導人看的。
姚百慧:類似於介紹信,但是他是戴高樂給富爾的一封信,這封信原文和意見,在檔案中可以看到,這是一份十分重要的信件。
檔案裡的「中法建交」
然而由於當時複雜的國際環境,加之中法兩國互相併沒有更新的了解,所以建交談判過程並分一致,富爾說戴高樂不贊成兩個中國的議程,但是從法國來說,要同臺灣斷絕一切關係,目前還是有困難的。
李清泉(時任中國駐瑞士大時):總理就是說,如果當時的蓬皮杜是反對戴高樂的,如果蓬皮杜不經過同意之下,在法國境內成立一個獨立的法國政府,,我們中國政府可以因為和蓬皮杜有一段關係,而不承認戴高樂,而承認這個蓬皮杜政府呢?或者是兩個都承認呢,你法國人民能不能這樣幹?
臺灣問題成為了中法建交談判的重要問題,從檔案目錄上來看,法國前總理蓬皮杜與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關於中法建交問題,經過了多次的談判。
姚百慧:關於中法建交談判裡面,中國外交部的一些策略分析,以前就是說建交有很多種方式,大建交,還有無條件建交,等等,尤其在11月2號,3號的時候,中法以前談過了一種,周恩來談話要點的這種形式,直接建交的這個方案,這個方案裡面,它的細節體現出來了,就是有哪些內容,這個細節已經出來了。
在這份絕密檔案中,明確標註中方提出的中法直接建交方案,以及雙方達成的三點默契,一,法蘭西共和國政府,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代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二,法國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和地位,三,中法建交後在臺灣的所謂「中華民國」政府,撤回他住在法國的外交代表及其機構情況下,法國也相應地撤回他駐在臺灣的外交代表及其機構。
姚百慧:這行字從表面上理解,似乎中國沒有要求你先跟臺灣斷交,我再和你建交。實際上以前在外界來解釋中法建交這種模式上,往往就是說中國在建交模式上有了變化,不再堅持以臺灣斷交為主,實際上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大家在實際上默契達成的承諾,基本上法國是接受了一個中國的立場,法國人要的就是面子,我雖然很接受你這個立場,但是我又不能表示我接受你這個立場,所以它就達成這麼一種私下的這種默契。。
經歷了多次嚴肅認真的談判,在1964年1月27日,北京時間19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法蘭西共和國,共同發表聯合公告,宣布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西方媒體將轟動國際社會的中法兩國的建交譽為外交核爆炸。
記者:看了這些檔案之後,可能會對您的研究,起到一個深化的作用。
姚百慧:是這樣,有的地方,我覺得一部分可以推翻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結論。
在這批剛剛解密的外交檔案中,還真實記錄了1961年到1965年中蘇關係演變的過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的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過程中,蘇聯同中國的關係逐步惡化,赫魯雪夫曾提議在中國建立朝中電臺和共同艦隊,遭到中方的拒絕。後來蘇聯政府又在一個月內,撤走全部在華專家,廢除了兩百多項科技合作項目,並挑起了中蘇邊界糾紛,60年代初期,中蘇之間原有合作蕩然無存。此批開放檔案中,中蘇關係演變檔案開放比例為歷年最高,包括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指示、批示、內部講話、情況調研報告、雙邊談判記錄、外來電報等,這是存放在外交部檔案館的一份珍貴文件,檔案的名稱是陳毅副總理夫人張倩,就贈蘇聯外長葛羅米柯及夫人膏藥事之對方的信件。
給蘇聯外長葛羅米柯
劉國新(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1961年陳毅夫人張倩,出訪了蘇聯回來,在出訪期間她得知葛羅米柯外長,葛羅米柯關節不太好,腰不太好,因此她就把中國產的追風膏,回國之後,她就讓外事部長,給他弄點膏藥,同時呢,因為這個膏藥,國外人對中藥還是不太熟悉,她又請北京醫院的醫生,把這個膏藥的使用方法,翻譯成俄文,列印好說明書,送給葛羅米柯。
在張倩寫給葛羅米柯及夫人的的親筆信中,絲毫感覺不到當時中蘇關係的緊張氛圍,而是充滿了友善。
劉國新:這裡反映,就是說儘管兩黨關係不正常,甚至是劍拔弩張的關係,但是在兩黨兩國,外交交往關係的過程當中,還是體現出人民外交的這樣一種特點,維持一個比較友善的這樣一種氛圍。
交部檔案解密的四個原則
依據相關規定,外交部解密檔案有四個原則,凡是影響國家利益,特別是安全利益的檔案不開放,凡是影響中國與其它國家關係的檔案不開放,凡是涉及個隱私私的檔案不開放,凡是涉及到宗教信仰及影響民族團結的檔案不開放。
郭崇立:首先是國家的安全利益,任何國家首先要有維護自己國家的安全,那麼這些檔案都是過去國家核心機密,那麼當中也有涉及到國家安全,有影響到國家利益的,這部分檔案是不能開放的。再就是我們在國際交往當中所做出的一些承諾,比如說當時的承諾,那麼這個談話內容,或者我們這些事情是不準看,我們要信守這個承諾。再一個就是涉及到一些個人隱私,這些領導人在交往當中的一些不便於公開的事。,其次還有涉及到宗教、民族,各方面一些複雜的問題,就是這些問題,對現在國家利益會產生一些消極負面影響,這些都是絕密檔案,那麼這不是我們一個國家在做,這是國際上通行的慣例。
記 者:但解密和保密,這些有客觀的規定,但是現在解密工作,它實際上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這樣的,在實際的操作剛才當中,我們掌握一些什麼樣的標準來判斷,哪些是可以解密的,哪些是不可以解密的?
張素林(外交部檔案館開放鑑定處處長):在工作過程中,確實是有這個規定,但是很大程度上要根據個人的業務水平,政治業務水平來判斷,這個也是我們工作中的難點。好在我們為了保證工作質量,我們從人員上要求,比如在要求從事解密,他必須是有豐富經驗的高級外交官,主要是退休大使,還有一些絕密室的,還有一些參贊,所以他們主管這一方面的業務,所以對這方面業務非常熟悉,檔案中涉及的內容,還有事件的經過都非常熟悉,所以他們把握起來就比較準確,綜合性互相研討,互相溝通,對這這個問題的看法,然後共同來得出能夠解密的結來了,還有一個方面,如果這些文件涉及到其它部門的話,我們還要徵求有關部門的意見。
在檔案解密的過程中,為了使外交檔案得到最大程度的開放,方便讀者利用,學者研究,檔案館的工作人員,還想了一些辦法。
郭崇立:過去比如說這些文件,中間有一段或者有一兩行,甚至有那么半行字,一句話不能開放,那麼這份,因為你這份文件這兩行或者一句話話不能開放,整個文件在過去都是要刪掉,就是不能開放,這樣的話開放的,就是對研究大大受影響。現在就採取一個電腦技術之後,就可以用電腦,用軟體技術把它覆蓋起來,就是這份文件,這兩段話不能,這一段話不能夠開放,就把它塗黑,用電腦技術把它塗黑,這樣這份文件還是可以開放的,不影響它的全貌,這樣開放度就大大地增加了。
如何借閱開放的外交檔案
因歲月依舊,而紙張發黃的檔案資料,裝在統一歸置的檔案夾裡,在檔案夾的封面上,標著單位、年代、期限,案卷號和卷例頁數,一卷卷的檔案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歷史。
張素林:我手上拿的這一卷就是這次我們解密開放的案卷之一,同蘇聯方面的一個談話,這是檔案文件,這是俄文的,這是外交部文件,也是這些談話記錄。
記者:上面有時間。
張素林:對,這是1963年的,這是周恩來總理的批示,檔案的原貌就是這個樣子,這是列印件,還有一些這是手寫稿,這是當時俄方的文件,這些檔案存放的時間比較久遠,它的種類還是很豐富的,從這些檔案裡頭,確實能看出當時工作的原貌,這是當時的情況。
為了方便讀者查閱,並且保證檔案原件不受侵蝕和損害,外交部檔案館的工作人員,將已經解密的檔案文件,掃描到了電腦中,如果要查閱檔案,需要到外交部檔案館的開放借閱室預約查詢。
記者:這裡是外交部檔案館開放借閱處,現在時間是一點三十分,已經到了借閱時間,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這個查閱檔案的過程,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能查到哪些檔案呢?
根據外交部檔案館有關規定,此次解密的外交檔案,向國內外人士開放,中國公民持有介紹信、工作證,或者身份證等合法證件,就可以直接到檔案館預約。
記者:進入檔案搜索關鍵詞之後,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有很多目錄,但是我們現在不能看到這些目錄下面的內容,需要到前臺提交個人信息,輸入密碼之後,到另外一間借閱室才可以看到。
記者:我手上拿的就是剛剛申請的借閱明細,單看這些名字,像周恩來總理出訪時送國禮品封件等等,這些名字都非常吸引人,那麼這些內容下面都有什麼樣的內容呢,我們一起到閱覽室去看一下。
在開放借閱處的閱覽室,我們看到記者剛剛提交的檔案,這就是周恩來出訪14國的一些細節,在這些內容當中,很多都是真實珍貴的手寫稿。
直面的歷史
記者:很多人把外交部這次開放檔案,稱作是中國自信外交的裡程碑,你怎麼看這句話。
郭崇立:翻閱這個檔案之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我們過去所取得的成績,進展和成果,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我們的一些失誤、錯誤,或者一些判斷不準確,當這個民族直面歷史的時候,這個民族就真正的成熟起來,所以開放檔案是國家自信的開始,是一個恰當的時候。
其實按照我們國家檔案法的規定,除了涉及國家安全和重大利益以外,在文件形成三十年,就應該向公眾開放,那麼按照這個進度來算的話,外交部到目前為止還落後了13年,這是因為其實做外交解密這樣的工作,是非常複雜的,必須有重要的外交經驗的人去做,所以這個工作量也是非常的龐大,那麼按照外交部的規劃,他們會在未來三年裡,把1978年以前的外交檔案,都向社會來公開,之後按照檔案法的規定來做。
(責任編輯:王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