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著天時地利人和,西伯利亞為何沒有被近水樓臺的大清收入囊中?

2021-01-19 騰訊網

西伯利亞也就是北亞,是俄羅斯的亞洲部分,面積有1300多萬平方千米,比整個中國面積還大。西起烏拉爾山脈,東瀕太平洋,東北角至白令海峽與美國阿拉斯加隔海相望,北臨北冰洋,西南抵哈薩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至蒙古和中國東北。它除了位置過於靠北、氣候過於嚴寒以外,其它的條件都好得無與倫比。水資源、各種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的無與倫比。

西伯利亞泰加林

正是得益於西伯利亞取之不盡的資源,俄羅斯在經濟不景氣的這幾十年才不至於坐吃山空。也正由於西伯利亞的無限縱深,二戰時才能成為蘇聯的大後方和心理上的最後防線。可以說,正是由於西伯利亞的存在,俄羅斯才擁有了超級大國的潛力和與美國抗衡的資本。

西伯利亞原意為「寧靜之地」,名稱源自蒙古語「西波爾」(泥濘之地),西伯利亞就是一片泥濘的地方,當俄羅斯人到來時,將此音譯為「西伯利亞」。這片布滿河流和泰加林的寧靜之地在過去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中一直遠離是非,保持著原生態的自然狀態,無論中原王朝與蒙古高原上的遊牧帝國碰撞出怎樣猛烈的火花,都絲毫沒有打擾到它的安寧。這種局面一直到俄國人到來之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西伯利亞地形圖

近代俄國是以莫斯科公國為核心不斷兼併周圍國家而形成的。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自稱沙皇,成了俄國歷史上的第一代沙皇。從此,俄羅斯正式走向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逐步兼併了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緊接著,俄國把目光盯上了烏拉爾山以東的西伯利亞汗國。

1581年9月1日,沙皇委派哥薩克頭目葉爾馬克率領840人的遠徵隊伍很快擊潰了西伯利亞汗國的軍隊,佔據了首都,葉爾馬克得意的將這塊遼闊的土地稱為「西伯利亞」。葉爾馬克徵服的西伯利亞汗國只是位於西伯利亞的西部,鄂畢河的中下遊,他對鄂畢河以東還是一無所知。但他的這次史詩般的徵服行動等於把西伯利亞鑿空了,從此以後,他的無數個後繼者,沿著他開闢的道路一步步向東方進發,一直又走了數千公裡,相繼越過葉尼塞河和勒拿河,直達太平洋沿岸

葉爾馬克入侵西伯利亞汗國

在這期間,湧現出很多傑出的哥薩克探險家,比如皮揚達在1620-1623年間對葉尼塞河各大支流的探險和發現了勒拿河;1643年,伊凡諾夫率領著一支由74個人組成的探險隊,沿著勒拿河向南方探險,最後發現了貝加爾湖,並繪製了遠東地圖;阿特拉索夫於1682-1697年對勘察加半島的系統探險;隨後,波亞爾科夫和哈巴羅夫先後對黑龍江流域進行了探索;斯塔杜欣對西伯利亞東北角進行了系統化的探險……

在哥薩克們對黑龍江流域和貝加爾湖以南區域進行侵略的時候,他們第一次遇到了強大的對手——滿清。在雅克薩,清軍兩次擊敗了吃人的「羅剎」。1688年,雙方代表尼布楚進行邊界談判

哥薩克入侵西伯利亞各大河流域的時間

清朝當時挾勝利之威,第一方案希望以勒拿河為界,第二方案以外興安嶺北支一直到楚科奇半島為界,第三方案以尼布楚為界。如果按照第一方案,清朝能保住西伯利亞的三分之一。但當時準噶爾汗國大舉入侵喀爾喀蒙古,直逼京師,已成為大清第一大患。在實際談判時,康熙帝過高估計了沙俄的實力,再加上談判大臣索額圖沒有經驗,俄方代表戈洛文異常強硬,到最後連第三方案也放棄了。1689年,中俄雙方籤署《尼布楚條約》,中國放棄了貝加爾湖以東幾十萬平方千米的領土,但保證了整個黑龍江流域為中國領土。

《尼布楚條約》清俄雙方劃清了東段邊界。為了解決清俄中段邊界,1727年,清俄雙方籤訂了《布連斯奇條約》,第二年又籤訂了《恰克圖界約》,大清代表團接受了俄方的全部要求,把恰克圖以北的大片領土讓給了俄國。從此,中國不僅永遠失去了貝加爾湖,連同色楞格河下遊的大片土地也劃歸了俄國

雅克薩之戰形勢圖

我們客觀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勢。當時的大清正值康乾盛世,雖然軍事技術不如俄軍,但戰鬥力尚可。並且,大清離西伯利亞更近,如果以優勢兵力完全可以把俄軍反推出西伯利亞。何況沙俄的重心在歐洲,整個偌大的西伯利亞僅有區區一萬多哥薩克,還分散在各個據點。最後,西伯利亞的大部分土著民族都是通古斯人,和滿族是近親,如果大清發動戰爭,完全可以得到他們的支持。既然所有的條件都對我們有利,那麼,大清為何不趁戰勝沙俄的大好機會佔領西伯利亞呢?

下面,就以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大清是怎麼與西伯利亞失之交臂的

寒冷的西伯利亞

01天時

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古國,又毗鄰西伯利亞,所以對西伯利亞的了解肯定比俄國要早得多。漢朝時就把西伯利亞南部的貝加爾湖稱為「北海」。唐朝時西伯利亞南部在安北都護府管轄之下,貝加爾湖以北有骨利幹部,西伯利亞東北部有流鬼國和夜叉國。元代對西伯利亞遠東廣大地區又進行了進一步的地理大發現。先是徵服「林木中百姓」,然後派遣大臣和瑞到北海調查,往返數年,到達北冰洋岸,「得日不落山」。 忽必烈的母親唆魯禾貼尼曾派人從安加拉河入北冰洋。當然最著名的還是天文學家郭守敬在葉尼塞河流域設置過北海觀測點,到達北極圈附近。當時,西伯利亞廣大地區歸屬嶺北行省和遼陽行省管理。明朝前期在東北設置了奴兒幹都司,其北是使鹿部和使犬部,都在西伯利亞的東北部

西伯利亞風光

但無論是唐朝、元朝還是明朝,對於這些極北之地都是羈縻統治,管理極為粗放,特別是唐、明兩朝僅僅管轄了幾十年,談不上有效管理,只是這裡的匆匆過客。與此相比,而俄國人就不同了。

1581年,俄國開始翻越烏拉爾山進入西伯利亞,這時,中國正是明王朝萬曆9年,大清的創始人努爾哈赤才22歲,還沒有正式起兵反抗大明。這時,北元早已經滅亡,明王朝和蒙古各部激戰正酣,西伯利亞大部還是無主地帶。只有20萬人口的西伯利亞汗國根本不是哥薩克的對手,很快滅亡。再向東去,正處於原始社會的西伯利亞各土著民族不堪一擊,幾十上百的哥薩克就能輕易搞定。於是,哥薩克們向東推進的速度很快,1637年,哥薩克就已經抵達鄂霍次克海,標誌著哥薩克只用了短短幾十年時間,就從烏拉爾山推進到了太平洋。這時,正值明王朝崇禎10年,皇太極剛把國號改為大清,遼東爭奪戰正在白熱化

哥薩克

也就是說,當俄國幾乎把整個西伯利亞佔據的時候,中國正在內鬥。明王朝同南方的起義軍和北方的滿清激戰正酣,蒙古又四分五裂,所有人對西伯利亞發生的事情毫不知情。俄國能佔領西伯利亞,打的就是時間差。並且尤為重要的是,俄國在西伯利亞建立了一整套的管理體系。哥薩克們大踏步地往前走,佔領了一條又一條的河流,在河口險要的地方構築堡壘,然後沙皇政府的殖民機構和徵稅官員迅速跟進,進行鞏固。事實證明,這種以點帶面的舉措非常有效。等到大清入關,統一全國,回過頭看時,俄國已經在西伯利亞站穩腳跟了。

02地利

從地圖上看,中國本來離西伯利亞更近,以貝加爾湖為例,距離中國核心區不過1500千米,但距離莫斯科卻超過4000千米。但俄國人另闢蹊徑,充分利用西伯利亞河流縱橫水運便利的條件。西伯利亞自西向東分布著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這三條河流水量豐富、支流眾多、水流平穩、便於航運。哥薩克們都是出色的水手,造船和航行對他們來說都不在話下。他們在重要的河口位置建立要塞或設防據點,然後順著大河的支流逆行,在船隻航行不便時,便棄舟登岸,通過距離很短的連水旱路,很容易就進入了另一條水系。這種蛙跳式的探險使哥薩克在西伯利亞原野移動的速度非常驚人。

西伯利亞在緯度上和俄羅斯本土差不多,環境和氣候也差不太多,哥薩克們在那裡並沒有感到不太舒適。無非就是西伯利亞更寒冷一些,但這根本難不住耐寒的哥薩克,隨處可以獵捕的動物能夠充飢,皮毛可以做成保暖的衣服,茂密的森林可以提供安全的庇護所,還可以生火禦寒。這樣的環境對入侵者很有利,而對習慣於溫暖環境的南方民族就不利了。試想,在中國古代,人們以棉麻為衣,極少皮毛,長城以北就是苦寒地帶,犯人發配到寧古塔就是非常嚴厲的懲罰,更遑論西伯利亞了

西伯利亞盛產毛皮

03人和

俄國在西伯利亞的拓殖依仗的是哥薩克人,他們大膽無畏,聲名狼藉,是天生的冒險家。而俄國政府卻支持他們開疆拓土,因為這樣有利可圖。西伯利亞的哥薩克人數不多,向東方拓殖基本上不損耗國家資源,但能收穫大量的動物毛皮,這些毛皮在歐洲市場上都是暢銷貨,號稱「軟黃金」, 毛皮稅收入甚至一度佔俄國國庫總收入的40%。

相比之下,中原王朝每次遠徵都要興師動眾,後勤保障是關鍵,所謂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這個道理。比如漢武帝兩伐大宛的「天馬之戰」,因為後勤保障的原因,第一次慘敗,第二次傾全國之力慘勝;乾隆年間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之亂,導致國庫虧空。對於像西伯利亞那樣連糧食都不產的地方,中原王朝根本就看不到眼裡,就是給錢也不要

西伯利亞居民

另外,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導致了國民重土安遷的性格,不是萬不得已誰跑那麼遠幹啥。況且,統治者也不希望老百姓不受控制地組成私人武裝到達化外之地。比如滿清統治者為了保護自己的「龍興之地」,使用柳條邊對東北進行封鎖,嚴禁漢人出關。後來由於外東北人口太少,導致丟失了10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如果不是後來放開封禁,連內東北也要丟了。

就這樣,作為我國古代遊牧民族後花園的西伯利亞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拱手相讓給了俄國人,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圖/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來源於師說123,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天時地利人和」——清廷收復臺灣之道
    孟子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從這句話的角度來看三百多年前清朝的那場統一戰爭,當時的大清王朝可以說是三者俱備矣。清朝早期,國力強盛,河清海晏,國泰民安。三藩之亂結束後,康熙帝便逐步著手於臺灣事務。自那時起清廷內部關於臺灣是招是剿的爭論便從未停止過。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力言臺灣難以攻取且沒有必要,請求康熙下令緩攻臺灣。
  • 天時地利人和是什麼意思?
    我們常聽說一句話:       天時地利人和,到底是什麼意思?且聽國家高級培訓師--武當玄緣子為您解答:                      天時地利人和是什麼意思 天時地利人和是什麼,天、地、人三者的關係問題古往今來都是人們所關注的,我們也經常聽到人們用天時地利人和來總結企業成功因素,下面讓我們了解一下天時地利人和是什麼意思?
  • 帶你了解三國:天時地利人和,魏蜀吳各佔其一
    中國古人常說天時地利人和,魏蜀吳其實各佔了一個。魏佔了天時,蜀佔了地理,吳佔了人和。魏,天時。因為他佔領的就是中國最重要的那塊地方,那個時候說到中國,就位魏的領地才叫中國,蜀國,江南都是邊遠地區,遠遠不是今天這麼繁華。吳世開發了江南,讓江南才成為後來東晉能夠南渡。吳去的時候,江南到處都是少數民族,遠遠還沒有開化。吳蜀都不是那個時候的核心,核心不光是一塊土地,更重要的是正統。
  • 山茶花為何成「市花」 「天時地利人和」佔盡
    重慶為何選中山茶花作為「市花」?近日,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來到了重慶種植山茶花最多的地方——重慶南山植物園山茶園。高級園林工程師周利翻開重慶山茶花的「家譜」,將個中緣由娓娓道來。有緣山茶花在重慶佔盡「天時地利人和」重慶選中山茶花作為「市花」,周利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山茶花與重慶有緣,在重慶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山茶花是山茶科的常綠小喬木,它的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國蜀漢。
  • 天時,地利,人和,最要緊的是什麼?蕭紅回答得真好,讓人嚮往!
    我們很多人做事,創業,選日子,都喜歡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喜歡看日子。那麼天時,地利,人和最要緊的是什麼呢?我們無不想起了三國裡的魏蜀吳,很多人都認為魏國佔了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有人說吳國得地利,是佔了天險之地,赤壁。但吳國跟蜀國比起來,地利卻又不及蜀國的蜀道,劉備和孫權都有人和,國家都治理得很好,很愛國。
  • 什麼是職場中的天時地利人和?
    現實中,人們把成功的原因,習慣性地總結為天時地利人和。那麼什麼是職場中的天時地利人和呢?天時,就是準確定位。那麼,定位到哪裡才算準確呢?定位到自己喜歡做又擅長的事情上。作為老闆,掙錢是必須的,因為沒有錢企業就無法生存,更談不上發展壯大,但你掙錢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掙錢的目的,是為了給員工謀福利,給顧客提供物有所值的商品,給社會做貢獻。那麼,你的定位就是做「企業家」,你的企業就會越做越大。
  • 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是奶奶最早教給我的一句話。這句話,出自於古文《孟子.公孫丑下》,我專門查閱了一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最後文章以「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作結,將人和的重要性論說的十分透徹。
  • 預測與天時地利人和神助
    關於天時地利人和神助的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體上是相同的。天時,就是時間因素,地理就是地域因素,人和就是人與人的因素,那麼神助呢?很多時候,這個神助就是一個容易誤解的地方,什麼是神?我的理解民族影響就是神,當然神一般都說的是已經去世的人。
  • "天時地利人和"用英語怎麼說?
    在成功之路上,中國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指「opportune time」,地利指「geographic advantage」,人和指「 unity of all ranks; popular support」。這一概念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有利的氣候條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條件,有利的地理條件不如人的齊心協力」。
  • 【每日一詞】天時地利人和
    在成功之路上,中國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指「opportune time」,地利指「geographic advantage」,人和指「 unity of all ranks; popular support」。這一概念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有利的氣候條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條件,有利的地理條件不如人的齊心協力」。
  • 《琅琊榜》:解析梅長蘇成功的「天時地利人和」
    導語:《琅琊榜》:解析梅長蘇成功的「天時地利人和」經常關注小妖的朋友都知道,小妖是很少看國產劇的,一方面是好看的太少,另一方面試國產劇的世界觀太狹隘了。就算是再宏偉的神話歷史武俠劇,都能拍成無腦愛情。那種愛來愛去的故事,小妖實在是愛不起來。
  • 薩爾滸會戰:「天時地利人和」明軍一條都不佔!
    有道是「天時地利人和」,反觀明軍這一方,似乎一條都不佔。首先說天氣,農曆二月,南方已經是春暖花開,遼東卻是冰天雪地,出徵的南兵難以適應寒冷的氣候。決戰開始的時間正值冬季,寒冷氣候制約了戰鬥力。在遼東作戰,不熟悉地形,來自四面八方的官兵沒有協同作戰的經歷,東路軍將領重新練兵的建議,又被主帥楊鎬否決,一切都已經無可挽回!朝鮮方面的史料《朝鮮王朝實錄》中,記載了戰前,朝鮮元帥姜弘立與劉綎的一段談話。……姜又問:「進兵何速也?」 劉綎回答:「兵家勝籌,惟在得天時、得地利、順人心而已。天氣尚寒,不可謂得天時也,道路泥濘,不可謂得地利也,俺不得主柄,奈何?」
  • 天時地利人和都佔到了
    導讀:從口味上來說,車釐子味好但沒有達到最好;從外貌來看,車釐子漂亮但並非無果可比;從營養層面講,車釐子所含維生素C不及獼猴桃,但即便這樣,車釐子作為輕奢水果還是成為了國人的「掌中寶」,那麼為何車釐子的產地眾多,我國唯獨偏愛智利產的?
  • 天時地利人和與煙臺經濟發展
    「走近山東創造」系列評論八十二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從孟子到現代職場:天時地利人和!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一課譯詞:天時地利人和
    [Photo/pexels] 在成功之路上,中國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指「opportune time」,地利指「geographic advantage」,人和指「 unity of all ranks; popular support」。 這一概念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有利的氣候條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條件,有利的地理條件不如人的齊心協力」。
  • YFIL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未來發展不可估量
    如果一個幣種能夠良好的態勢長久地發展下去,擁有足夠的技術和用戶資源來進化也是關鍵的,而YFI也正是為YFIL提供了足夠的用戶資源,顯而易見YFIL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對於YFIL這個新起之秀的貨幣的發展,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本文來源: 金色財經 / 作者:財經聯手
  • 古代中國軍事一直厲害,為何清朝止步?天時地利人和,都沒做好!
    清朝的疆域開拓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那麼為何清朝會走下坡路?在這裡,我們不得不說到天時地利人和的要素了,古人一直強調這6個字,做好這幾個字,可以得勝天下。我們來看看歷代輝煌的朝代,如何根據時宜,掌握這些的。
  • 用案例談談天時,地利,人和的重要性
    具體股票市場的天時,地利,人和我用一隻股票案例來說明會更好理解。前天人民日報發了一篇關於呼吸機的文章,我貼一下原文。航天長峰的重症呼吸機已經註冊,只剩下等批文了,這個在疫情期間,批文一般都會是綠燈,何況還是央企,流通市值才50來億,所以儘管現在情緒很差,對於邏輯過硬的股票我是無腦上車的,9.20分前就知道不會開一字了,但是我並沒有撤單,無論開多高的價格,我集合競價就要貨,這票如果虧了,我認。
  •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老師,您說錯了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天時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眾人齊心協力。)孟子「天時」則指用兵作戰的時機、氣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人和」指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等。孟子認為戰爭的勝負首先在於人心,其次在地利,最後才是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