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張志民的長篇小說《牛年馬月》送到我手裡多日,但因年前年後採訪、寫作、開會等太忙,一直沒空拜讀,直至到省政協開會時,利用早晚時間仔細閱讀了一遍。讀後我為張志民駕輕就熟一氣呵成創作出一部22萬字長篇小說而感到欽佩。
這部長篇小說,如果早出版五年,可能就洛陽紙貴了。昨天晚上幾個寫作朋友聚會,我給他們講了《牛年馬月》,當時一個有著20多年出版經歷的老作家,非得朝我要一本看看。因為20前我在吉林電視臺評論過他的長篇小說,他相信我說的長篇小說一定具有可讀性。
《牛年馬月》這部長篇小說主人公的故事,講起來很吸引人,但要評論還真有些難度,原因是我們怎樣分析梁軍這個新形象。
梁軍是中國農村最基層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是改革開放後最基層村幹部的代表。改革開放後農村發生歷史上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最大變化是人的變化。梁軍這個村幹部與我們傳統理解的村幹部是大相逕庭的。
改革開放前的村幹部,大多數中規中矩的。開放後的村幹部「是土皇帝,真皇帝都不能做的事,土皇帝都能做出來。」張志民的《牛年馬月》中的梁軍,可以說就具有典型性,小說第二頁,作家描繪人物的形象:「梁軍中等身材,稍胖,麵皮白淨,穿著得體利索,平日在鎮裡開會跟政府幹部一起,誰也看不出來梁軍是農村幹部。」
就是這個梁軍,公元1999年12月26日當上了牛家村這個有1286村民(傳統地名叫「牛家窩棚」)小山村的村長,當了一年半,第二年就書記村長一肩挑。當了村幹部後,他給村裡修了水泥路,沒錢修路。(上面讓搞村村通,村裡得拿出一部分錢)他與林業部門協商,利用開發了山地,砍伐木材,把山地抵押給修路承包商,梁軍看似膽大變妄為的作法,解決牛家村修路問題。使牛家村民多開拓了山地,擴大了種大田的土地面積,利用山林資源,增加了村民收入(如賣材等),使牛家村民逐漸富裕起來。隨著牛家村民生活發展變化,與此相伴的各種矛盾相及出現,在矛盾層出不窮的出現中,梁軍作為全村的主心骨,展示出解決矛盾的能力和水平,並得到村民的愛戴。
農民缺錢,開春種不上地,梁軍跑信用社,幫農民貸來款;
農民家受城市惡霸欺負,梁軍挺身而出,出來幫助;
農民缺地,梁軍與林業部門交涉,弄來山地讓農民開發;
村裡修路,他想各種辦法,籌措資金;
梁軍想著法為牛家村發展,當好領頭人。
梁軍是個成熟的基層領頭人,對上他能擺平鎮裡的領導,協調好上級各部門的關係,如派出所,經管站,林業局等等能管住村裡的部門。這是一個典型改革開放的農村有能力的領頭人,改革開放後的農村,需要梁軍式的幹部。有這樣的幹部為農村農民辦事的越多,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越快,農村的面貌會日新月異。
從生活角度看,梁軍是個有能力的人;從幹部標準要求,梁軍又是有缺點的人;從文學形象上看,梁軍是個血肉豐滿的人。
梁軍當村領頭人,把牛家村搞富裕了,他個人也得到了實惠,如修公路、包山林等,重大項目,他也吃了回扣。雖說這是毛病,但現實社會,大家都知道這是普遍現象,小說家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專家,小說家反映社會生活只要真實,就是優秀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