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是關鍵。
過去,70年的光陰裡,廣大農民群體,一直在做貢獻。不管是進城,搞城市建設,還是就地,種地生產農作物。不可否認,為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我覺得中國現在真是到了反哺農民的時候了。
生活有5.6億農民的村落,要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要改革,為開展鄉村建設運動,逢山開路,遇水疊橋。
是什麼倒逼,繼續開展新一輪農村改革?
當下城鄉二元結構顯著,農村人口大規模的向城市流動。「空心村、撂荒地」現象普遍存在,貧富差距繼續拉大,農村衰敗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尤其,表現:
1.農村,酒好也怕巷子深,沒有強勢品牌,宣傳不到位,消費者不知道。
2.農民,獲得的信息往往滯後,產品趕不上市場節奏,產銷不能有效銜接。
3.鮮活農產品損耗大,保質期短,儲存、運輸成本高。
4.土地,過於分散,難以實現機械化、集約化規模經營,勞動生產率低、成本高,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
5.過度使用農藥、化肥,致使農副產品質量不高或者質量不穩定,安全問題突出。
6.農村的住房、醫療、教育等不完善,社會保障不足,限制了消費力。
以上因素,不得不繼續深化農村改革,保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開展鄉村建設運動,才能遏制鄉村衰敗,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新一輪農村改革即將啟幕,本人認為,重點應瞄準「房、地、產」。
建房,改善農民宜居環境
當下的農村,50%的村莊面臨凋敝、瀕臨解體或消亡,村莊將大量出現村改居、有村無莊、散戶分布、交通不便、不適合長期定居、基礎建設缺失,服務配套跟不上,不利於統一建設基礎配套設施,投資量又巨大,可塑性也不強,需要異地搬遷,重新規劃設計,建設新房,改善居住環境。
但是,目前農村80%是老一輩的農民或留守兒童,長期定居,年輕人都外出進城打工或買房落戶。出現,大量閒置的宅地基,亟需激活其固有價值。
據統計,農村的宅基地,高達2億畝。
對於農民來說,宅基地,是他們的最後退路。
整地,促使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目前,因為農村人口流失,導致土地無人種植,撂荒普遍,土地資源過度浪費,農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另一方面,真正種地的農民,增產不增收,收入下滑嚴重,根本就不划算種地。農業發展方式,亟需改變。
當下,我國的農耕地大概有20億畝,也就是基本農田。農業要高質高產,得靠高標準基本農田,但高標準農田,也只有三分之一。其它,三分之二就是靠天吃飯的低產農耕地。
穩住農業基本盤,就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整理農耕地,投資建設高標準農田,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讓農業規模化、機械化、智慧化,科技化,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發展。
在農村,未來的職業農民,會是這個時代的弄潮兒,迎來高光時刻。
搞產,讓農民富裕富足
如何實現城鄉融合、鄉村全面振興、城鄉土地一體化,讓農民成為有產者。必須解決,農民收入問題。要讓農村能留住人,就要有相關產業。
產業要發展,就要靠載體帶。這裡的載體,就是農村一二三產融合項目。
新一輪農村改革,一定要讓政策為產業發展鋪路,實體經濟才能發展好,正確處理好農民與產業的關係。
新一輪農村改革,繼續深化,就要了解農民的多元化需求為前提,有效組織農民是關鍵,尊重鄉村特點和發展規律是根本。正確處理好農民與房子、農民與土地、農民與產業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