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後,天氣降溫,我國北方地區已經供暖,南方地區也多採用空調取暖,是一年中比較乾燥的季節。中醫認為,燥是無形之邪,現代醫學認為,燥邪氣候會導致人體內分泌失調、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一旦交替不平衡,則容易引「火」上身,人體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肝火、心火、胃火、肺火四種表現形式,「上火」怎麼辦?不要急,中醫養生調理,讓你平穩「降火」。
肝火
肝火旺是肝的陽氣亢盛表現出來的熱像。肝失疏洩、情志不遂鬱而化火,導致肝火旺盛,表現為急躁易怒,頭暈脹痛、眼紅、眼乾、眼脹、口乾、舌燥、口苦、口臭、小便黃、大便秘結等症狀。
建議喝點菊花茶、蒲公英茶或桑葉茶等降肝火,也可以讓中醫開點龍膽瀉肝湯,丹梔逍遙散助疏散氣,疏肝理氣。飲食上以清淡為主,忌油膩,適當多吃苦瓜、芹菜、蓮藕等食物。
心火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大家可能更容易產生心火。根據中醫理論,心主血脈,心火旺的人往往表現為心煩、盜汗、口乾和失眠。可以服用苦瓜湯、蓮子粥、赤小豆粥、陳皮水等具有降火功效的湯粥。
除了飲食調節,還可按揉勞宮穴(位於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和少府穴(位於手掌面,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當小指尖處),用拇指指腹由輕漸重,雙手交替按壓,每日2次,每次10分鐘,去心火的功效也比較好。
胃火
胃火重的人,表現為腹脹、口乾口臭、胃酸、大便稀或便秘。胃火調節應當遵循清熱、清滯的原則,建議服用鮮蘿蔔汁、綠豆粥、西瓜,同時飲食節制,過熱的東西少吃,忌辛辣食物,比如火鍋等少選,甜膩的食物少吃。
此外,藥食兩用的中藥蓮子、芡實、淮山藥等都是健脾開胃好東西,西洋菜、生菜、油麥菜、西紅柿、枇杷等都是有助於消化的食物,飲食上多吃時令蔬菜與水果,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注意口腔衛生。
肺火
肺火多因感受外邪所致,邪氣入裡而化火,或因體內陽氣旺盛,加之情志因素而化火,肺火旺主要表現為乾咳無痰、痰中帶黃、口燥咽幹、咽喉腫痛、尿黃,鼻出血等。
建議服用沙參粥、百合粳米杏仁粥、百合綠豆湯、冰糖梨水等,平時也可多吃梨、羅漢果、枇杷、甘蔗、銀耳等食物。多吃白蘿蔔、大白菜、芹菜、菠菜、冬筍等蔬菜。這些食物不僅可以清肺火,還可以養陰潤肺。此外還可以用中藥清肺火,如黃芩、沙參、麥冬、蘆根、白茅根等,均有養陰潤肺、清熱止咳等作用,平時可以泡茶飲用,需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應用,不可自行購藥服用,避免產生副作用。
「上火」的人群需注意少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戒菸戒酒,調整情緒,不發脾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多運動,調節身體機能。如若症狀加重,反覆頻繁發作,嚴重影響到工作和學習,則應當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就醫治療。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吉林日報全媒體 編輯:趙樹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