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是優秀的敵人。追求卓越沒有錯,但是苛求完美就會帶來麻煩,消耗精力,浪費時間。關鍵是找到平衡點。——伏爾泰
從小到大,我有這麼一個習慣。
記得在中學時,每當周六周末,我總會把大量的書本塞進書包。
幹嘛呢?
回家看。除了老師布置的作業還會帶回好多不用的課本、輔導書,腦子裡開始謀劃我的幻想大戲,「回家一定要都看完…要把這個周學的所有科目都複習完,還要預習新科目」。
大書包壓彎了小肩膀。然而回家除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其他的書碰都不會碰,周一原封不動地拿回去,還給自己加重無法完成任務的心理負擔。儘管這樣,還是一周一周地重複做同樣的事情,「樂此不疲」,剎不住車,好像不受控制一般。
上了大學,老師不布置作業了。可是這早已養成的習慣也很雞賊,瞬間改頭換面,我又開始熱衷於讀課外書、囤課外書…「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跟松鼠一般把一本本書囤積到眼前才會心安。我要讀一本書,有時也不知道為什麼一定要讀它,就感覺讀完了一定會讓我變得很美好。
這樣的習慣曾一度困擾著我,讓我身心疲憊,還曾去安定醫院就診過,最後醫生診斷是「焦慮症」,還開了一堆化驗單,但我轉身就把化驗單丟進垃圾桶揚長而去,因為我覺得自己沒病,或是我的狀態還沒有到要吃藥的程度。
直到前段時間看了一本書——《不執著,叫看破 不完美,是生活》,才真切地體會到了什麼是感同身受。原來我的這種習慣是「完美主義傾向」在作祟。
完美主義是一種人格傾向,指一個人對自我或他人設定「極端的高標準,並極端要求結果完美,且以結果成敗對自我進行嚴苛的評價。
對於「完美主義」我相信大家也或多或少會有類似的感受和經歷:
焦慮到半夜三點還在修改第二天的演講PPT;焦慮到精心策劃了一年的項目從未實踐過一步;畢業論文一拖再拖,直到「大限將至」,才被逼著動筆,一蹴而就,最後卻不忍直視…
焦慮的根源,總結起來就是:
你是如此地想一步登天,你認為自己就該是個完美的神。
然而戲劇性的是,如此地想追求完美最終竟變成了一件最不完美的事。
01.完美主義與「圖示」
《不執著,叫看破 不完美,是生活》這本書的作者是莫妮卡拉米雷斯巴斯科(Monica Ramirez Basco),她是博士、臨床心理學家、作家、國家健康學院研究員。
書中把完美主義者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被稱為,內向型完美主義者。
他們經常為自己「不夠好」而糾結,犯錯、失誤、哪怕是一點瑕疵,都是不能容忍的。在內向型的內心深處總感到自己有什麼不對勁,所以他們總是小心翼翼,擔心自己犯錯、蒙羞。
另一種,則是外向型完美主義者。
他們則對別人的工作過度挑剔,對別人做的事極易感到很不滿,尤其作為領導者時,往往會覺得周圍人既無意把事情做好,水平又很欠缺,認為他們都不如自己。因此外向型的完美主義容易導致緊張的關係和衝突。
隨著時間推移和環境的變化,或許完美主義的外在呈現形式會變,但完美主義者的圖式卻不會改變,可能還會多種多樣。比如,在開頭提過的,讀中學時喜歡周末背書回家;讀大學時喜歡囤書,儘管形式變了,但根植內心的完美主義一直存在。
什麼是「完美主義圖示」?
圖式是指導你認知世界、自我和未來的基本信念、態度或觀點,也是你覺得永遠不夠好這一觀念的基礎信念。它能影響你對生活經歷的理解方式,而這些理解或觀點又能極大地影響到你的情緒反應。
完美主義圖式是可能導致對自己、境況和他人形成誤解的各種觀點,這些誤解會影響到你的行為選擇。
完美主義者經常會把事情做到完美。每次實現了完美,他們的完美主圖式便得到進一步加強。
內向型完美主義者和外向型完美主義者持有的圖示也不盡相同,那常見的完美主義圖式有哪些?
1."我必須做到完美,否則……"
這是兩種完美主義者共有的圖示——人必須做到完美,否則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內向型完美主義者擔心的結果是被拒絕,而外向型完美主義者則更擔心丟了面子。即便他們可能也知道哪怕犯錯了也不會發生任何不好的事情,但潛在的擔憂依舊會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力。
2. 「我必須做到完美,好讓別人接受我」
所有完美主義者也都共享該圖式,這是對「如果我不完美,就沒人會喜歡我」圖式的另一種曲解。有該圖示的完美主義者最典型的心理特徵就是:「把一句批評當做整體否定,把一句讚美當成情感表達」。
這種圖示是基於「假定別人的認可或喜愛在某種程度上是基於你的表現或行為」和「假設別人會注意到完美」這兩種假定謬誤基礎上才出現的。然而,當你賣力苦幹時,別人可能並未注意到你。
3. 「假如我做得很完美,那麼……」
「假如我把書都讀完,那老師就會很喜歡我」 「假如我把書都讀完,那就會考第一名」 「假如我把書都讀完,那下周心情都會很好」
這些幻想結果往往始於一個基本信念:如果你把事情做到完美,重要人物就會注意到,或是得到回報。
有些回報是外在的,如關愛、晉升、更多的錢、成績、金牌或名譽;有些回報是內在的,比如滿足感、內心平靜,或是啟迪。
而外向型完美主義者往往受內在回報驅動,因此不太在意別人的關注。
4. 「如果我犯了錯誤,那麼……」
這是內向型完美主義者的典型特徵。
這種圖式是「如果我是完美的,就會得到獎勵」的對立面。一旦造成錯誤,就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是一種「災難化」思維的呈現。哪怕會出錯的概率很小,且可以預防,完美主義者也會很擔心,一旦出錯就把自己看成徹底失敗者而無精打採。
5. 「做事情有正確的方式和錯誤的方式之分」
這是外向型完美主義者的典型特徵。
通常,以他們自身為標杆,正確的方式就是他們做事的方式。完美主義者錯誤地認為世上其他人都知道做事情的「正確方式」。一旦人們以錯誤的方式做事,完美主義者就會很生氣,不僅因為錯誤本身,他們會認為這些人原本有能力做對,只是不太想這麼做而已。
這一部分介紹了完美主義的兩種類型以及完美主義者的五種常見圖示,其中前三種為內向型和外向型共享,第四種為內向型特徵,第五種為外向型特徵。
簡單實用,大家可以直接拿來對照,自身曾有過這些想法嗎?
02.越追求完美,你的心理問題就越多
完美主義者之所以追求完美主義,往往受一種潛在的成功回報所驅動。
講哈佛幸福課的那個教授曾說,「在追求一個成功並滿足的人生時,成功的標準必須是現實的,而且必須享受其中」。
而完美主義者經常設置的標準既不現實,而且即便成功了也不能「享受其中」。而且越追求完美,完美主義者的心理問題可能就越多。
1.拖延症
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這本書中,心理學家曾提出一種叫做「理想化」的心理防禦機制。
理想是一種對完美、美好或卓越的標準,理想化是指將普通人提升到完美的狀態。可進行「理想化」的對象很多,可能是一個人、一段經歷,甚至對自身理想化。這就為潛意識中感到絕望或不願面對困境提供了一個簡單的「答案」。「理想化」可能導致的最直接後果就是「拖延症」,萬事俱備了還不一定會行動。
因此,完美主義者對在高期望中可能面臨受挫局面而產生負性情感,加以逃避,從而完美主義者更容易變成習慣性逃避的人。
比如,寫作這件事,一樣的寫文章,我在開始之前總會做看似無盡的準備,對「開始寫」總有一種抗拒,這種「永遠覺得準備不足」的心態,也是一種變相拖延。
而人家村上春樹,不管狀態好不好,每天都能雷打不動寫4000字。狀態不好,也要寫夠字數,沒靈感,就寫眼前的風景。即使狀態很好,寫足4000字後也會停。一鼓作氣寫完初稿,後面再慢慢修改,他曾說不怕寫的不好,最糟糕的是沒有內容可以修改。
這就是寫作上的天差地別,所以,針對拖延,「先完成,再完美」很重要。
很多人都在對抗拖延症,胡適先生也不例外,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小故事:《胡適留學日記》7月12日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 《亨利八世》……7月13日打牌。7月14日打牌。7月15日打牌。7月16日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7月17日打牌。7月18日打牌。
從這個有趣對的拖延症小故事,也能看出「理想化」的荼毒之深。
2.焦慮、抑鬱
極端完美主義,往往會把失敗當成做世界末日,有時甚至覺得面對失敗去死也是理所當然的。這種自我打擊令人痛苦不堪,極易導致焦慮和抑鬱。
舉個身邊活生生的例子吧:
表弟曾在讀書的時候因為太過追求分數有過不少自殘行為,有一天,我眼睜睜看著他突然像個精神病人一樣打開房門,默默低頭,蹲在沙發旁邊角落裡用一把牙籤一根根刺自己的左臂到滿是血印,問他任何問題都不回話,直到我制止他的時候他才驚恐萬分根本就不知道我在他房間裡。我在他房間裡還找到了大概十多個空的牙籤盒。
後來這個事情被他家裡人知道了,一度當面決定將他送去精神病院,他似乎感到事情鬧大了,就沒有再這樣自殘過,也沒有再追求好看的分數,到最後高考逐漸變成中下遊,再到現在甚至還當上了銷售經理,再也沒有發現過類似的事情,就像是妥協了。但是這回過年回家跟他聚的時候,那種忽然陷入思考牢獄而根本察覺不到我跟他講話的情況依然還在。
我忽然想,如果沒有人去制止他,樂觀的看待此事,他能在自己的領域保持追求完美到多遠?他是否有機會能成為一個人人都耳熟能詳的傢伙?現在在我看來,他看上去就像是為了被那些普通人所理解接受,而放棄了成為一個發光的瘋子。
03.實質——「非黑即白」的過度簡化式直線思維
一個「完美主義」者的自白:你看似追求完美,其實只是在避免犯錯
你知道什麼是「隧道視野」嗎?
當你對事物持有狹隘觀點並忽略其他重要信息時「隧道視野」就會出現。在隧道視野中,由於你關注的焦點太狹窄,因此會錯過隧道之外的重要信息,這會導致曲解、錯誤或者對情況的片面看法。
在完美主義者的世界裡,對錯涇渭分明,過度簡化的直線思維作為一種隧道視野,會對事情做出非黑即白的結論,這也是完美主義的究竟實質。
《老實人》是法國作家伏爾泰晚年的代表作,是寫於1759年的諷刺「樂觀主義」哲學的小說。
小說中的「老實人」是德國一位男爵妹妹的私生子,他天性溫和善良,在男爵府邸上有名叫邦葛羅斯的老師,他的書中反覆出現了「最完美的世界」「最完美的歸宿」「世界上一切都好的無以復加」「世界上的一切都十全十美」……他的學說被老實人所深信。
之後在因緣巧合之下,他踏上了一段段天方夜譚的奇妙之間旅,每一段都充滿了痛苦,這和他所深信的「完美」世界並不相符:
由於愛上男爵女兒被趕出家門,漂泊流浪;之後被犒賞軍棍,差一點被砍掉腦袋;接著因為不關心教皇是否為魔道被布施教士咒罵;在老實人偶遇落魄的邦葛羅斯後,男爵一家又被保加利亞兵所害…
哪怕經過一連串的苦難,他卻仍然堅信他的完美世界觀。直到他到了一個遍布黃金的國度,這裡遍地都是黃金、碧玉和寶石,人們視黃金為糞土,人人自由平等、無憂無慮。
老實人終於來到了夢想的國度,但他最後卻離開了,為什麼?因為他要去炫耀、賣弄自己的見聞。於是,老實人帶著無數的黃金離開黃金國來到巴黎,但他在巴黎卻看到了貴族的虛偽,看到了當地最有錢的人波谷居郎泰,哪怕衣食無憂卻仍不能滿足自身欲望。他慢慢發現金錢無法給他帶來幸福,原來無論貧困富有,一樣擁有無窮的煩惱。
這所有的經歷讓老實人對邦葛羅斯的的理念心生質疑。原來世界並非非黑即白,有歡樂也有痛苦。
在伏爾泰的筆下,老實人簡單率直、溫和善良,他更是一個盲目崇拜完美主義者,行為愚蠢可笑。他只負責去經歷生活、驗證那個「最美好的世界」是否真的存在。而我們好多人也正像老實人一樣在自己的世界裡以親身實踐驗證那個「最美好」是否存在,並深陷圇圄。
童年時期,我們大多數人在父母的庇佑下都帶著樂天主義的眼光看待世界。跟老實人一樣,我們對外面世界都充滿了好奇心,相信世界充滿了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從不曾懷疑追尋幸福之路會充滿艱辛。也許必須要像老實人一樣在經歷真實生活的殘酷和荒誕後才能領悟苦乃生活常態。
從上面的描述中可看出,老實人在從小樂天主義的教育下一直以一種過度簡化的直線思維看世界。
內、外向完美主義者過度簡化的方式也不同。
內向型完美主義者的過度簡化會導致悲傷感和焦慮感,外向型完美主義者則會因為過度簡化而感到憤怒和沮喪。
《寄生蟲》中的富人形象,便是外向型完美主義者過度簡化的典型例子。
在《寄生蟲》這部電影中, 富人自認為自己對待司機等人的方式都合理,可是司機等人感受到的是偽善,富人骨子裡的分明的階級界限,言語行為上潛意識反應的鄙視和優越感,關鍵時刻不顧別人死活的自私,這就是刺激司機最後殺人的原因。這也說明了外向型完美主義一定程度確實可以激化矛盾。
外向型完美主義者期望別人總能把事情做好,這對於他來說非常簡單,而其他人可能遵循著一套不同的規則。
04.應對——完美主義並非「優點」
上文中描述的老實人沒有要反抗的意識,他的一生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更多是在別人的掌控下過活,任由這世界傷害自己,這樣的老實人其實是可悲的。
伊根稱:「完美主義和抑鬱症、焦慮症的不同點在於,完美主義者會把它當成優點,正因如此,完美主義才難以克服。
完美主義雖然難以克服,但並非無解。作者莫妮卡作為認知行為療法專家,除了在發現問題層面做出闡述,書中還給出了具體可行性指導方案。下面我將以從「我們」的立場視角分別提出面對外向型完美主義者和如果自身是內向型完美主義者該如何應對,希望我們不要步「老實人」的後塵。
如果自己是內向型完美主義者:
1. 構建螺旋式上升的認知連續體
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思維圖式的錯誤,把自己遇到的在人際關係或工作中最大的難題選出來,放慢認知思路,重新梳理你所擁有的和所期待的一切。
其次,莫妮卡認為,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你需要簡單化的二分類系統進入一個灰色地帶,去建立一個認知連續體。這些關於認知連續體的練習包括:明確問題 —— 明確期望 —— 建立新的錨點 —— 重新進行自我評估等
慢慢地,可能你會發現其實不完美的人生也挺好的。
2.降低期望,享受足夠好的生活
如果你在所有方面都將自己希望達到的水平標記為 100%成功,甚至為此而出現鬱悶、焦慮、沮喪,那就很有必要試著降低個人期望。
而有些人在處理過度簡化時則會朝著另一個極端搖擺。(例如,「我無法全部做到,因此什麼也不做。」)這樣轉向連續體的另一端,又是另一個過度簡化的重演。
我們瞄定的「灰色地帶」也是大多數非完美主義者生活的地方,它更是個更平靜的所在。在這裡你可以犯錯誤,並原諒自己;可以讓人們靠近你,看到你的弱點,然後幫你彌補;可以對自己和他人都感到滿意;可以有創意,而不必擔心遭到拒絕….
3.學會抓大放小,確定優先事項
完美需要我們付出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意味著要付出身體上和情感上的能量。要能分清何時啟動它,何時關閉它;何時全力以赴,何時灰色地帶。
這時你可以拿出一張紙,在上面列出自己的所有重要方面,然後評估各個條目不完美的風險,可用高(H)、中(M)或低(L)來表示。
理想中的完美主義一旦無法實現,高優先級條目會帶來最嚴重的後果。對這些條目,應付出最大的精力,優先級最低或風險最低的條目則應投入少量精力。
4.將複雜的大目標分解成容易做到的小任務
當制訂出一個用於實現目標的可行性計劃後,可再將其分解成較小步驟,根據上文提到的「認知連續體」,每次邁出一小步,每次只完成一個小目標即可。
比如,假設你的目標是在條理性方面實現 70%的成功,而目前僅為 25%,那就要想清楚如何讓自己達到 30%,然後50%,然後 60%,等等。接著,你需要有個計劃:一旦到達 70%,該如何保持住。
5.意識到自己開始較勁時,及時喊停
如果你已經習慣了努力工作並投入大量時間,那馬上讓你放鬆或者降低標準可能會有難度。這時你可能需要制定一個安全檢查表來限制自己。
來記錄每天有多少小時被分配到工作任務上,以此來確定什麼時候喊停,然後說當天已經足夠好。
當遇到外向型完美主義者:
外向型完美主義者不會有意識地挑起與別人之間的衝突,但有時他們會受到情緒的左右,從而做出能引發爭吵的回應,以反擊的方式進行自衛。為防止矛盾升級,你能做的就是儘量以非攻擊性或非防禦性的方式傳達你的信息予以反饋。
1. 應對父母
如果你的父母是外向型完美主義者,他們或許會一直告訴你應該如何表現,他們的批評或不認可意見已經使你接收到了自己不夠好的信息。
這時,你可以先對他們的批評平靜地做出反饋,然後你可以試著問問他們對你和你生活中已取得的成就的看法。通過雙向的觀點交流,讓他們能有機會說出對你的感受。
在這個過程中,有時子女會意識到自己的目標與父母的原來並不相同,或許也能讓父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不按他們期望的方式行事,這有助於每個人理解對方的觀點。
2. 應對伴侶
莫妮卡曾接手過一對夫妻的諮詢案例,兩人都是成功人士,卻彼此挑剔,丈夫看不慣妻子薪水更高、在社交場合盛氣凌人,而妻子看不慣丈夫與子女的溝通方式。兩人都想要在對方眼裡成為更完美的人,卻沒有交流過脆弱,沒有尋求過安慰。
類似這種夫妻間的矛盾在我們周邊時有發生。面對矛盾,有的人會逃避,有的人則會想方設法改變自己來取悅伴侶,以避免指責和矛盾。
最積極的做法是找一種避免抱怨或批評的形式,改變交流形式,讓它不那麼傷人。
有一個具體的小方法:
想一下你在伴侶眼中並非「足夠好」之事,在紙上列個清單,然後拿給他,告訴他:你一直不停地接收到關於自己不夠好的信息,該信息傷害了你的感情,讓你覺得產生了情感疏離。
告訴他:你願意在少數方面做出改變,但並非全部。讓他選擇最令人煩惱的事情,如果你同意選出的內容,請告訴伴侶:只要他願意別在其他方面抱怨你,你就願意在這些方面做出一些改變。
這有點像「補償」協議,但你並沒有要求伴侶為自己做什麼,而只是要求他忍住別抱怨。
05.不完美,才是生活的真相
沈從文的《邊城》給我們描繪了如夢似幻的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初讀時,被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裡簡單而美好的人物風情所吸引,但其中最觸動我的是女主人公翠翠的愛情悲劇。
天保客死異鄉,儺送也遠走他鄉不知歸期,爺爺在暴雨夜裡去世,獨留翠翠隻身一人存活世上。
《邊城》為什麼沒有一個圓滿結局?
沈從文說:
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知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而這樣的悲劇,其實誰都沒有錯。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人生形式。」
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就是:不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