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定法師的修行之路:割肉救母、徒手建廟,一件百衲衣穿43年

2021-01-16 青琯評史人

都說血濃於水、舐犢情深,母親對子女的愛是偉大無私的,但是子女對母親的愛何嘗不是呢?

俗話說「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母愛的付出不僅僅是一滴水所能言語的,我們更是無以為報。

母親對於子女而言,是敬重、是恩情、是血溶於水的親情,多年前,就有一位法師為了救母,願意用的肉去換母親的性命。

法師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家道中落和佛門有著不解之緣

覺定法師俗名為陳多興,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的一個小山村內。覺定的祖祖輩輩原本都是非富即貴的官宦人家,但是不幸的是,到了覺定這一輩便家道中落了。

在覺定很小的時候,父親便生了重病去世了,留下了孤兒寡母兩人相依為命。父親的離世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生活朝他們無情地潑了一盆冷水。

父親的離世,全家的重擔便落到了母親的身上,為了生存,母親不得不去給人幹活來謀生計。

相依為命

覺定很小就非常懂事,他深知母親一人獨自把他撫養長大十分不容易,母親不在家時,覺定便會主動幫著母親分擔家務。等母親回到家中時,家裡已經被收拾的一塵不染,甚至還燒好晚飯等著母親回來。

沒有父親的孩子總是不遭人待見,在村裡,很多和覺定一起長大的孩子都會嘲笑他是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甚至還嫌棄他不和他一起玩。

覺定只能把這種委屈憋在心裡,默默忍受。在覺定五歲時的一天,他在自己家門口玩耍時,恰巧碰到一位僧人前來化緣。

化緣的僧人

很多孩子見到僧人都會避而遠之,但是覺定不一樣,他十分大方的貢獻中自己的饅頭遞給僧人。

當僧人見到覺定的第一眼時,他就覺得這個孩子不一般。於是,僧人給了覺定幾句話,告訴覺定,在這幾公裡外有一所塔納庵朝香。

隨後,覺定便和母親一起來到佛堂禮拜佛陀。在佛堂中,覺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寧靜,在這裡沒有約束,沒有紅塵世俗,讓覺得感到十分的舒心。

清淨的寺廟

割肉救母成為一段佳話

此後,覺定每天都會到山上撿廢柴,搬運石頭下來,他打算自己建一所寺廟。

覺定一有空就在家學著雕刻木魚,用山上的泥土泥塑佛像,覺定幻想著有一天,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僧人,吃齋念佛,普度眾生。

在覺定14歲時,他曾到塔納庵跪拜師傅,覺定說:「自己的祖輩家境殷實,但是到了父輩便事事不如意,甚至父親還喪失了性命,母親每天為生活所勞累,自己想為家裡做點什麼卻不知道該怎麼做。」

跪拜師傅

師傅告訴覺定,要心中有佛,積善行德,處處為他人著想,行好人好事,凡是做到百善孝為先。於是,在覺定16歲那邊,他正式拜塔納庵師傅為師,師傅賜予他法號為「覺定」。

白天,覺定回家幫著母親一起幹農活,晚上便回到寺廟念佛。幾年後,覺定的兄弟與他分了家,把母親留給覺定一人照顧。覺定二說不說便答應了下來,母親生他養他,照顧母親理應在責。

在覺定29歲那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母親生了重病。此病十分奇怪,覺定帶著母親尋邊各路名醫都不見好轉,路途遙遠,長途跋涉,母親的身體每況愈下。

法師

無奈之下,覺定只能帶著母親回到老家,母親已經沒有力氣行走了。

回到家後,村裡的鄰裡鄉親告訴覺定,以前老一輩流傳過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把自己的肉割下來做成藥引然後給病人吃下並能治癒。

雖然此偏方沒有依據可言,但是覺定已經走投無路了,他不忍心眼睜睜的看著唯一的親人離他而去。

覺定法師

當覺定母親得知此事,一口反對,就算死也不能搭上兒子的性命。但是覺定態度堅決,表示割一塊肉不會有什麼事的,他只希望母親能夠好起來。

隨後,覺定從身上割下了一塊肉做成了藥引餵母親服下。或許是上天垂憐,沒多久,母親的病真的有好轉,一年後便痊癒了。此後,這個「割肉救母」的事情便流傳開來,成了一段佳話。

用40年時間建廟普度眾人

時間飛逝,在覺定40多歲的時候母親最終還是離開了他。

割肉救母

此後,覺定去到很多寺廟到處走走看看,去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在覺定43歲那年,他打算親身修建一所寺廟。

覺定每天把青磚從山底搬運到山上,無論颳風下雨,依舊前行。他用自己的雙手,一片磚一塊瓦,用了整整40年的時間,建成了一座寺廟。

從覺定剃髮出家的那一刻,覺定沒有吃過一塊肉喝過一滴酒。一雙鞋破了又補,一件衣服上面打滿了補丁,他的一件百衲衣更是穿了43年不忍脫下。

百衲衣

覺定平時不沾油鹽,就用清水隨便煮一下就吃了。有時候去山上摘幾個野果子吃,擦擦乾淨放進口袋第二天還可以繼續充飢。日子雖然過得清貧,但是也樂得自在,這樣的生活正是覺得想要的生活。

覺定本著出家人以慈悲為懷之心,從未殺過生。就連看到腳下的螞蟻他都不忍心踩上去,也要跨過去走。甚至還會把自己的食物掰下來一點餵食螞蟻。

有一次,覺定在山上看到一隻野兔被狼咬死的野兔,覺定也不忍心吃,挖了一個坑把兔子埋了起來。覺定的心善良到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他從未傷害過任何一個人做過一件壞事。

善良的覺定

覺定的這一生,總是在為別人著想。在百姓們的眼中,覺定不僅僅是僧人這麼簡單,他更是一個樂善好施的善人。

覺定經常會幫助鄰裡鄉親化解矛盾,使得村裡的氛圍其樂融融。

看到那些生活很困苦的人,覺定還會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幫助他們給予他們救濟,把那些孤寡老人送進養老院。覺定還經常下地種菜然後分給村裡的人吃。

助人為樂

這樣一個平凡的人卻做著不平凡的事情,他用自己的一生無私地奉獻給了人們。就像是一座燈塔,默默地發著自己的光芒照耀眾人。生而為人,不求回報,只為了行善積德普度眾人。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男子因菩薩託夢,花43年時間修建寺廟,身上一件百衲衣穿到80多歲
    直到他16歲的時候,才正式出家開始了自己的修行之路,過去了常伴青燈古佛的生活,被師傅賜名為釋覺定。由於他的日子實在太過清苦,所以其他的兄弟姐妹都不願意跟他生活在一起,還將年邁的母親交於他照顧。  恪守清規,孝順事跡感人   自從他一心向佛後,並一直恪守佛門清規,每天白天在家裡照顧母親,晚上便回寺廟念佛誦經。
  • 隱居深山的老僧:潛心向佛,63年不吃油鹽,一件衲衣穿43年
    有一位隱居深山的老僧,他潛心向佛,63年不食油鹽,一件衲衣裹身長達43年,他就是釋覺定。與佛結緣,信奉一生每個人出生在這個世界上,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人們有權利選擇和決定自己的一生,正如有人活在無盡的墮落中,有人向著光明不斷進發,無論是哪種選擇,這都是人們由心而生的嚮往。釋覺定,他的嚮往就是信奉佛教,一心修道。
  • 隱居深山的高僧:一心向佛,63年油鹽不進,一件衲衣穿43年
    法名釋覺定。他一心向佛,63年不食油鹽,生活也十分節儉,一件衲衣穿了43年,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呢?或許很多人都會認為他很傻,一點也不知道享受生活。殊不知別人的生活卻過得十分充實,一點也不覺得委屈了自己。所以,佛在《金剛經》中就說過: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切俗世的物慾在佛教裡都謂之貪慾,是很多「孽愆」的根源。
  • 他天生佛骨獲菩薩託夢,從此一件百衲衣穿到80歲,花43年自建廟宇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便因為「託夢」與佛結緣,一件百衲衣穿到80歲,他就是釋覺定。釋覺定,俗名為陳多興,1935年出生於安徽一窮苦家庭,從小就過著食不果腹的艱苦生活,但好在一家人相依相偎,日子倒也勉強過得下去。5歲那年,一位雲遊四方的師傅化齋到此,見到陳多興後,對其父母說道:「這孩子,與佛門有緣。」此時的陳多興雖然聽不太懂這句話,但卻把它深深記在腦海裡。
  • 真實故事:為了建廟,法師差點沒了一條腿
    體弘法師是一位注重實修的法師,他出家至今已有二十一年。剛出家時,他的師父問他:「進佛學院能了生死嗎?」體弘法師說:「不能。」於是,他就走進禪堂,按照古代修行人的方式,從練腿子開始修行。體弘法師雖然不善言談,身上卻有一種修行人的特質,無形中就能吸引很多信眾。
  • 印光法師:修行不可以求速成
    ——《印光法師文鈔》·復吳思謙書白話譯文:你想要我讓你圓覺妙心,廓然開悟(此心乃佛所證之心),寂光真境(此境乃佛所居之境),常得現前,蓮池大師的發願文裡雖有這些境界的話,可你千萬不可發痴,想即刻就得到。
  • 覺真法師: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八字概括佛陀精神
    編者按:覺真長老(1933~2015),已故中佛協副會長茗山長老弟子,當代高僧,曾任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執行副院長、香港佛教聯合會宗教事務監督、《世界佛教論壇》雜誌總編輯。走進大雄寶殿,忽然一位長者向我問道:「法師,能不能請你講一講,佛和菩薩區別在哪裡?」我說:「自利利他,是菩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就是佛。」他先是睜大了眼睛望著我,接著,他會心地笑了。 是的:佛陀的精神,正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 白羊座的修行之路
    這條修行之路是不斷前行的道路,註定白羊座一直往前走就會越來越明確生活的方向和狀態,會在最恰當的時候選擇停下來,自己就是風景。2、白羊座會從活躍的狀態到靜默,我們會慢慢發現身邊的白羊座在悄悄退出視線,TA們會在穩定之後,專注一件事情之後,會做更深入的專業類事情,此時的專業性研究會褪去枯燥和煩悶,以前的目標是具體可衡量的,以後的目標會和深層次的自我需求聯繫在一起,白羊座希望真正用心去專注,而不是被外界推著走。白羊座以前活躍的是身體,如今活躍的是心理。
  • 妙建法師:踏實修行思法義 總結精要方攝心
    轉自妙建法師 嶧山興國寺 近日,一位新皈依的居士來到興國禪院,雙手合十,恭敬禮拜恩師——上妙下建大和尚後,請示道:「師父,我想請《煙供》法可以嗎?」師父含笑擺手說道:「現在不傳。」居士接著問:「請您指點一下,像我這樣剛皈依,先修哪個法比較好呢?」
  • 本命年人生不可思議的大翻轉:出家、修行,跟著聖空法師學楞嚴!
    時間過的真快,一晃我也是三十多歲的人了,接觸楞嚴咒已經8年了,越發覺得楞嚴咒對每個修行人真的是太重要了。01本命年,愛上了清淨的佛母寺回憶2012年的春天,跟著公司老闆、大學同學胡吃海喝了很多頓之後,運氣就開始變得很不好,身體也非常差。正好,母親要來佛母寺參加2012年百日楞嚴法會,我借著這個緣分,人生有了不可思議的翻轉!
  • 團體修行 共業增上——學誠法師
    (卷第十五)所謂有力的能作因,就是自己發心,積極、努力來促成一件事的圓滿完成。所謂無力的能作因,就是說別人正在做某件事情,自己不去搗亂,樂觀其成,這雖然也能夠感增上果,但顯然不如有力的能作因所感的增上果圓滿。同樣,如果我們在為團體做事中盡心盡力,那麼自己有力的能作因就是在增加,就能夠感得更好的增上果;反之,我們在與同行共事中放逸懈怠,自己有力的能作因就少,那麼增上果也就差。
  • 金牛座的修行之路
    金牛走在修行之路上不讓自己變換方向和路徑,現在的一切會固化成最美好的景象,經過和歲月的鬥爭,金牛座猶如一個雕刻家,把身邊的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意願細細雕刻,無法隨意丟棄,投入的一切都無法再來一次。當金牛座具有足夠的閱歷時,修行之路則是如何穩妥的過渡,一切追求和打拼的意義似乎都已經變的蒼白,最終追求的東西呈現在金牛座的意識裡,一成不變不是最理想的模式,如何穩妥的讓自己登上一個人生臺階才最重要。金牛座學會在自己的節奏裡接受變化。
  • 射手座的修行之路
    西阿兔1、射手座的修行之路始於勤奮和努力射手座的確是一個善於準備的星座,不管是修行之始,還是人在途中,那種蠢蠢欲動的眼神和心態讓射手座不曾低頭,不會低頭,不將低頭。3、射手座會給自己留後路和顏面,這是兩個完全不同層面的概念,後路多指物質上的準備,或者是退一萬步後的歸宿,射手座都會早早布局以及修建人脈,為了是十年後,二十年後的自己有備無患
  • 不要隨便去陰廟:路過陰廟得罪鬼神猝死,被城隍神解救而復活
    在漢地,常見的如三清廟、真武廟、關帝廟、城隍廟、土地廟等,乃是正神之廟,常建在顯眼的地方,宏偉氣派,給人一種莊嚴肅穆之感。陰廟供奉的就很複雜,上到一些民間傳聞中的散仙野神,下到各類修行的精怪狐妖,孤魂野鬼,五門八門,如狐仙廟、黃仙廟、姑娘廟等,都屬於陰廟。簡而言之,凡是供奉的不是傳統正神,都屬於陰廟,陰廟一般建在背陰偏僻的地方,進去給人一種陰森森的感覺。
  • 修行修的是什麼?修行最忌諱什麼?如何才能做主?
    做的每一件事,都應該用心,有意識地去做。這裡所說的有意識,是帶著一種警覺的心、覺照的心。也就是說,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想什麼、做什麼,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和職責。領悟八正道,做事要懂得摸摸自己的良心,念念不被邪迷,則念念正念。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應該用心、有意識地去做。這裡說的有意識,是帶著一種警覺的心、覺照的心。
  • 獅子座的修行之路
    獅子座的修行之路的第一步是建立在雄厚的耐心之上,讓以後的每一步都有意義。2、獅子座的修行之要點是步驟和臺階
  • 惟覺老和尚:兩岸沒有過不去的劫波
    作為第一步,中臺山派了七、八位法師去考四川大學的宗教研究所。從2002年開始,已經有5位法師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到中臺山,現在還有一位在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考古系寫博士論文;另外還有一位學生在四川大學畢業後,再考四川大學研究所,四川大學博物館建議把他送到英國萊斯大學讀碩士,因為他的成績很好,適合考古,不久前也畢業回來了。
  • 寺為什麼叫寺,廟為什麼叫廟,他們有何區別?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寺」和「廟」這兩個字,「寺」為什麼叫「寺」?「廟」又為什麼叫「廟」,他們之間的區別又是什麼呢?說到「寺」這個字,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小故事來簡單了解一下。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夢,劉莊夢見一個身高6丈,頭頂還會放光的、一個來自西方的金人,在大殿上盤旋,劉莊隨即便被驚醒了。
  • 中佛協會長學誠法師會見佛光山曼谷泰華寺住持心定法師一行
    會見開始前,在我會國際部主任普正法師的陪同下,心定法師一行在廣濟寺殿堂禮佛,並參觀了寺院建築和文物。(圖片來源:中國佛教協會)心定法師與學誠會長親切交談(圖片來源:中國佛教協會)[原標題]學誠會長會見佛光山曼谷泰華寺住持心定法師一行2017年2月24日上午,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大和尚在北京廣濟寺懷遠堂親切會見了來訪的佛光山曼谷泰華寺住持心定法師
  • 寺、廟、祠、塔、觀、庵,有什麼區別?
    二,廟。廟本來是祭祀祖宗先人的建築場所,古代上至帝王,下至官員士大夫,一般都有家廟,帝王的祖廟則叫「太廟」。《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對廟的規模和等級,還是有很嚴格的限制,一般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家才可以建廟,普通老百姓家是不可以建廟的。漢朝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諸如土地廟、城隍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