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後一天,赴港上市房企們被潑了一盆涼水

2021-01-12 中國新聞周刊

2019年年末的最後一天,欲赴港上市的房企們被潑了一盆涼水。

12月27日晚間,港交所發布監管者公告,宣布自2019年12月31日上午9時起,新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簡稱「新昌集團」)的上市地位根據《上市規則》第6.01A條予以取消。

港交所公告稱,新昌集團的股份自2017年4月3日起已暫停買賣。根據《上市規則》第6.01A條,如新昌集團未能於2019年7月31日或之前復牌,聯交所可將該公司除牌。

公開資料顯示,新昌集團成立於1939年,為歷史悠久的建造集團,業務涵蓋樓宇建造、土木工程、機電工程、建造管理、室內裝飾、鐵路系統及房地產開發。

在香港,新昌集團興建了多條橋梁和鐵路、大型住宅、甲級商廈、酒店和休閒項目、現代化醫院和大學設施等。

此次退市,引發了一陣中小房企的唏噓之聲。

財經評論員嚴躍進對此表示,從實際經營情況看,新昌集團近年一直在嘗試不斷通過出讓項目和股權來緩解財務壓力,本身也說明經營方面存在壓力。此外,也說明部分港資房企錯過了在內地的項目擴張,規模難以做大,在提高市場佔有率等方面面臨很多阻力。

新昌集團的退市,無疑讓赴港上市的房企們心裡涼了一把。

上市潮

縱觀2019年,房企們似乎對出海上市情有獨鍾,從年頭到年尾,一個接一個房企赴港掛牌。

中國新聞周刊梳理發現,僅當年12月份,就先後傳來景業名邦、時代鄰裡、保利物業成功登陸港交所的消息。據統計,2019年成功登陸港交所的房企有德信中國、銀城控股、中梁控股、中國天保、新力控股、景業名邦6家。

2019年還有包括保利物業和時代鄰裡在內的8家房企,分拆物業公司在港交所掛牌。年內已經有16家涉房企業上市,包括6家房企、10家物業公司,其中港股仍是受追捧的資本市場平臺,仍有14家赴港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16家上市的企業中,H股上市房企高達14家,其中房企佔6家,包括德信中國、銀城國際控股、中梁控股、中國天保集團、新力控股、景業名邦集團;8家物業公司,分別為和泓服務、時代鄰裡、保利物業、奧園健康、藍光嘉寶服務、濱江服務、銀城生活服務、鑫苑服務。僅2家房企內地上市,通過IPO的新大正以及以重組方式實現A股上市的招商積餘。

在A股基本已向房企IPO關上大門、融資環境收緊以及持續調控的大背景下,港股市場審核相對寬鬆,中小房企上演一輪IPO「搶跑」熱潮。

事實上在房地產行業熱度逐漸降溫的2019年,赴港上市窗口期早已過去,當下上市環境並不樂觀,很多房企不得不通過「折價」吸引投資者。

「2020年中小房企赴港上市潮還將繼續。」匯生國際融資總裁、協縱策略管理集團前創始人黃立衝對媒體表示,2020年的海外融資環境並不會改善,港交所新股發行及發債市場環境甚至還可能進一步惡化。

2019年12月7日,背靠雅居樂的景業名邦正式在港掛。開盤首日,景業名邦高開上漲4.43%,但此後一度下跌至3.15港元每股。資本市場的疲軟表現,成為中小房企當下生存艱難的縮影。

更值得注意的是,也並不是所有涉房企業赴港上市道路都很通暢。

奧山控股、海倫堡地產的上市申請二度失效,萬創國際顯示「被拒絕」狀態,這已是其第四次發起上市計劃,前三次均是招股書「失效」。據港交所規定,企業遞交IPO資料後,若超過了6個月還未上市,根據程序是會顯示為失效的,這是正常程序,需要重新遞交新的財務資料。

對於房企的上市潮,某業內人士表示,掛牌上市能夠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提升品牌影響力,但是就現在大環境條件下來看,上市也是企業為自己在調控背景下開闢的融資渠道之一。

錢緊

從2019年5月開始,央行、銀保監會等部門陸續出臺政策,信託、美元債等融資渠道大大受限,銀行對開發貸的審核也趨於嚴格。

當年7月3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每逢經濟下行時期便刺激房地產的預期被打破。同時,相關部門連續對房地產信託、銀行進行整治約談,同時對開發貸、境外發債等多種融資方式進行進一步限制。

隨之,房企的融資壓力凸顯出來。

據21世紀經濟報導統計,截至日前,2019年房企合計海外發布的美元融資超過700億美元,相比2018年同期上漲了接近50%。

而在恆大研究院報告中顯示,截至去年底,房企各主要渠道有息負債餘額20.3萬億元,其中,大部分將在2019年至2021年集中到期。而壓力下,房企融資頻率大幅增加。據同策研究院數據顯示,11月,40家典型上市房企融資總額904.36億元,環比上個月235.82億元,大幅上漲283.49%。

人民法院網消息顯示,截至10月27日,2019年已經有408家房企宣告破產,房地產市場開始進入「冷靜期」。

下半年開始,部分房企暫停拿地,規避風險。一方面是由於部分項目在很多城市都面臨著銷售困局,去化已經成為企業面臨的問題,讓房企拿「地王」的衝動銳減;另一方面負債率過高的房企也在今年被動減少甚至暫停拿地動作。整體來看,房企在土地市場已明顯理性,拉動土地溢價率持續走低。

上海易居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國300城土地市場成交建築面積23億平方米,較2018年同期下降了3.7%。雖然11月300城供應總量翻番,年底又是土地成交的旺季,但考慮到前11月成交量與去年全年存在4.3億平方米的差距,該機構預計,當年的土地成交規模大概率會低於2018年。

不僅如此,2019年前11月,300城住宅用地溢價率為13.5%,比2018年的15.8%有所下降。

「房地產總體保持平穩運行,實現了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目標。」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在近日舉行的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如此評價2019年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

未來

2019年沸水變溫水,2020年溫水會不會變涼水?

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國仕英預測,2020年房地產政策不會有較大幅度的放鬆,且並不具備放鬆的基礎。2020年房地產政策大基調仍是「房住不炒」;同時,也是因城施策,且主要是重點區域的調控,而不再是全國一刀切的政策。

她認為,2020年「因城施策」的城市會越來越多,政府對於政策的調控也會更加頻繁,調整方向和內容也會更加全面。但「因城施策」並不意味著就是政策的放鬆,「因城施策」的前提是當地城市房地產市場一定要平穩發展,如果部分城市出現比較強的炒作跡象或者出現房價較快上漲的現象,該類城市仍會出臺收緊政策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傳遞出的信號來看,2020年樓市健康平穩發展,以及安居宜居的住房目標不會改變,房地產市場將呈現平穩運行態勢。預計房地產調控總體繼續保持從嚴,因城施策的方式會變得更加多樣化,房地產金融側收緊將常態化。」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分析說。

相關焦點

  • 山東房企天泰國際赴港IPO 資產負債率兩度超200%
    財聯社(北京,記者 李潔)訊,起家於山東青島的房企天泰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泰國際」)日前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成為2021年首個赴港IPO的房企。據天泰國際公布的數據,公司銷售額還未過百億元,只能算是一家小型房企。
  • 新力跑出房企最快上市速度,為什麼?
    9年,是新力控股給出的答案。 從默默無名到成功在港上市,相比於其他頭部房企一般需要10-15年的發展時間,新力控股刷新了成立到赴港上市的最快記錄。 11月15日上午九點整,新力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園林一聲鑼響,宣告新力控股成功登陸港股市場。
  • 消息人士稱唯品會年內將赴港二次上市
    1月14日晚間,有外媒援引兩位消息人士稱,唯品會計劃2021年下半年赴港二次上市,並已啟動相關工作。據消息人士透露,唯品會已委託高盛、摩根大通和摩根史坦利三家投資銀行負責上市輔導。其中一位消息人士稱,唯品會可能拿出5%至10%的股份在香港上市,最高融資20億美元。
  • 內房股上坤地產在港上市 房企擴土儲、增營收、降負債的成長樣本
    11月17日,上坤地產集團有限公司(6900.HK)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交易,成為2020年下半年房企融資新政後第二家完成IPO的房企,也是今年上市房企中最年輕的企業。從上海走向長三角、大灣區,再到中部核心經濟區,上坤左手抓營收,右手降負債,走出了「年輕人」罕有的穩健步伐。
  • 心動網絡赴港IPO:2018年淨利潤3.5億,TapTap月活用戶1600萬
    心動網絡赴港IPO:2018年淨利潤3.5億,TapTap月活用戶1600萬 上半年的最後一天
  • B站3月赴港二次上市?
    1月14日,據媒體報導,B站已經向港交所正式提交上市申請,計劃3月在港上市,報導稱,B站上市時間或在3月,融資規模由20億美元加碼至25億-30億美元,預計在未來2個月內完成交易。2018年B站首次上市時整體募資規模僅4.83億美元,此次上市融資規模直線飆升,足見其近年成長速度及資本市場的看好程度。 在破圈的路上,B站虧損程度成倍增長,根據其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B站淨虧損為11億元,較上年同期擴大171%,虧損額已經接近長視頻平臺中最為燒錢的愛奇藝,而虧損大幅擴大的原因在於不斷攀升的運營支出。
  • ...2019年以來,已有10隻中概股在港二次上市,市值相當於目前港股通...
    南向資金淨流入超152億,機構布局港股「新經濟」;進入2021年,南向資金參與港股交易的熱情持續高漲。截至1月7日收盤時,Choice數據顯示,南向資金當日合計淨流入超152億元,其中滬市港股通淨流入71.96億元,深市港股通淨流入80.59億元,這是2021年以來連續第四個交易日超百億。南向資金最近一個月已經累計淨流入逾661億元。
  • 金輝:這是三條紅線後第一家上市房企
    此次金輝控股港股IPO每股最終定價為4.3港元,接近最高定價,金輝控股也成為自2018年以來融資規模較大的內房股IPO。而對比近年已完成和正在進行IPO申請的中國房企,作為行業前40強的金輝控股各方面財務數據表現亮眼,規模位居前列,並以穩健發展著稱,被外界視為近年上市房企中綜合發展的優等生。
  • 網易、京東香港上市 有人說這是「一生一次的發財機會」?
    大的項目case,往往二、三十人,浩浩蕩蕩「入駐」,做最後的衝刺。 中環的印刷商們,很了解香港資本市場的財富動向。 最近兩年,出現在印刷商辦公室的中資券商越來越多。2019年,香港183家IPO企業中,中資券商參與保薦的項目高達 107家 ,相當於每3個IPO項目就有2個中資券商參與其中。
  • 昨夜今晨:快手或於明年1月赴港上市 回應永久封殺辛巴消息不屬實
    2019年帶貨直播GMV(交易總額)佔了快手平臺的幾乎三分之一,2020年更是提出了1000個億的目標,相當於快手總規模的40%。不過,辛巴也一直被爭議纏繞,「假燕窩」事件更是將其推上風口浪尖。雖然辛巴為此先行賠付6198.304萬元,但並未平息事件,先是被職業打假人王海曝料,被央視點名批評,隨後廣州白雲區市監部門也介入調查。
  • 網上車市赴港上市 被指是戰略防禦
    網上車市的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網上車市的營收分別為1.18億元、1.58億元、1.78億元、5889萬元。其中,線上廣告服務產生的收入佔總營收的比重超過了95%。但網上車市並沒有像汽車之家那樣,將行業內通用的向汽車經銷商和4S店等提供「銷售線索」的收入在財報中單列。
  • 房地產公司的600次人事變動 45歲房企總裁託人尋找新職業機會
    Wind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僅A股上市房企的離職高管就多達101位。另據《國際金融報》不完全統計,2019年有超過90家房企的高管職務發生變動,多達213起。近日,有自媒體梳理發現,截至2020年12月28日,當年發生職務變動的房企高管共662名。更不樂觀的是,這種動蕩還在加劇。儘管從官方口徑看,這些職務變動既有離職,也有內部升遷;既有主動求變,也有被動告別。
  • 「三道紅線」高壓下,TOP100房企單季出售資產641億,紅檔房企最積極
    按照不同的踩線情況,將房企分為「紅橙黃綠」4個檔次,不同檔次的房企對應不同的有息負債規模增速閾值。這些年房企大多推崇高周轉模式,依賴槓桿滾動經營,這也直接導致大量房企不及格。以2020年中報為依據,Wind數據顯示,172家上市房企中,121家踩線,佔比70.4%。
  • 2020年千億房企數量達到43家,較2019年增加9家
    有統計顯示,年初40家房企所定的全年銷售目標平均增速不足14%,為近年來新低。儘管壓力重重,仍有不少房企加速邁入千億陣營。克而瑞數據顯示,從全口徑銷售額來看,2020年千億房企數量達到43家,較2019年增加9家。
  • 中部地區物管龍頭——建業新生活赴港敲鐘
    從最新數據上看,22家港股上市企業[1]中,11家企業年內在管面積增速保持30%以上的增長率,其中,時代鄰裡在管面積增長最快,達到104.74%,此外,佳兆業美好、雅生活服務、銀城生活服務和永升生活服務增幅均超過60%。 圖:港股上市企業2019年管理面積同比增速
  • 新經濟企業扎堆IPO,2021年或再迎上市熱潮?
    港交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10日,香港市場2020年的IPO募資總額達到468.80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二。 短視頻、AI、社區團購、新消費等領域被看作是2021年公認的IPO重點行業。隨著中概股回歸熱潮延續,2021年也將有更多新經濟公司赴港二次上市。 展望2021年,上市熱潮或依舊持續,知名網際網路公司雲集。
  • 「三道紅線」壓頂,房企高槓桿擴張時代一去不復返|年度經濟觀察
    2020年以來,很多房企都給融資部門定下新目標,內容大都圍繞「大幅降低融資成本」「回款」進行。多位房企負責融資的高管均對《中國企業家》印證了類似觀點。「現金流」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懸在房企頭頂。多重壓力下的中國樓市,在掙扎中度過了「艱難」的一年。疫情衝擊,加之調控趨嚴、市場降溫、融資受限,「活下去」成為眾房企的現實寫照。
  • 【獵雲早報】愛奇藝擬赴港上市;傳TikTok與微軟的談判可能無法達成...
    重要資訊首先是一組二季度大公司財報的消息:虎牙二季度營收26.97億元,同比增長34.2%@獵雲網 虎牙發布2020年第二季度財報,二季度營收26.97億元,同比增長34.2%;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歸屬於虎牙的淨利潤為3.51億元,同比增長106.0%。
  • 2020年IPO大事件:這家頭頂光環「一路綠燈」,那家上市前夜一場空
    2020年,中國內地及香港新股市場邁向高峰。 12月16日,德勤中國全國上市業務組發布分析報告稱,2020年A股總計將錄得388隻新股,融資4645億元,新股發行數量與融資額相比2019年分別上揚93%和87%。
  • 同修仁德,科技築夢——同仁堂科技赴港上市二十周年回望
    2000年的金秋10月,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分拆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仁堂科技」)在香港聯交所創業板上市,創立了同仁堂模式,經過「黃金十年」的發展,同仁堂科技轉入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2013年,同仁堂科技又成功分拆子公司同仁堂國藥於香港聯交所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