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末的最後一天,欲赴港上市的房企們被潑了一盆涼水。
12月27日晚間,港交所發布監管者公告,宣布自2019年12月31日上午9時起,新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簡稱「新昌集團」)的上市地位根據《上市規則》第6.01A條予以取消。
港交所公告稱,新昌集團的股份自2017年4月3日起已暫停買賣。根據《上市規則》第6.01A條,如新昌集團未能於2019年7月31日或之前復牌,聯交所可將該公司除牌。
公開資料顯示,新昌集團成立於1939年,為歷史悠久的建造集團,業務涵蓋樓宇建造、土木工程、機電工程、建造管理、室內裝飾、鐵路系統及房地產開發。
在香港,新昌集團興建了多條橋梁和鐵路、大型住宅、甲級商廈、酒店和休閒項目、現代化醫院和大學設施等。
此次退市,引發了一陣中小房企的唏噓之聲。
財經評論員嚴躍進對此表示,從實際經營情況看,新昌集團近年一直在嘗試不斷通過出讓項目和股權來緩解財務壓力,本身也說明經營方面存在壓力。此外,也說明部分港資房企錯過了在內地的項目擴張,規模難以做大,在提高市場佔有率等方面面臨很多阻力。
新昌集團的退市,無疑讓赴港上市的房企們心裡涼了一把。
上市潮
縱觀2019年,房企們似乎對出海上市情有獨鍾,從年頭到年尾,一個接一個房企赴港掛牌。
中國新聞周刊梳理發現,僅當年12月份,就先後傳來景業名邦、時代鄰裡、保利物業成功登陸港交所的消息。據統計,2019年成功登陸港交所的房企有德信中國、銀城控股、中梁控股、中國天保、新力控股、景業名邦6家。
2019年還有包括保利物業和時代鄰裡在內的8家房企,分拆物業公司在港交所掛牌。年內已經有16家涉房企業上市,包括6家房企、10家物業公司,其中港股仍是受追捧的資本市場平臺,仍有14家赴港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16家上市的企業中,H股上市房企高達14家,其中房企佔6家,包括德信中國、銀城國際控股、中梁控股、中國天保集團、新力控股、景業名邦集團;8家物業公司,分別為和泓服務、時代鄰裡、保利物業、奧園健康、藍光嘉寶服務、濱江服務、銀城生活服務、鑫苑服務。僅2家房企內地上市,通過IPO的新大正以及以重組方式實現A股上市的招商積餘。
在A股基本已向房企IPO關上大門、融資環境收緊以及持續調控的大背景下,港股市場審核相對寬鬆,中小房企上演一輪IPO「搶跑」熱潮。
事實上在房地產行業熱度逐漸降溫的2019年,赴港上市窗口期早已過去,當下上市環境並不樂觀,很多房企不得不通過「折價」吸引投資者。
「2020年中小房企赴港上市潮還將繼續。」匯生國際融資總裁、協縱策略管理集團前創始人黃立衝對媒體表示,2020年的海外融資環境並不會改善,港交所新股發行及發債市場環境甚至還可能進一步惡化。
2019年12月7日,背靠雅居樂的景業名邦正式在港掛。開盤首日,景業名邦高開上漲4.43%,但此後一度下跌至3.15港元每股。資本市場的疲軟表現,成為中小房企當下生存艱難的縮影。
更值得注意的是,也並不是所有涉房企業赴港上市道路都很通暢。
奧山控股、海倫堡地產的上市申請二度失效,萬創國際顯示「被拒絕」狀態,這已是其第四次發起上市計劃,前三次均是招股書「失效」。據港交所規定,企業遞交IPO資料後,若超過了6個月還未上市,根據程序是會顯示為失效的,這是正常程序,需要重新遞交新的財務資料。
對於房企的上市潮,某業內人士表示,掛牌上市能夠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提升品牌影響力,但是就現在大環境條件下來看,上市也是企業為自己在調控背景下開闢的融資渠道之一。
錢緊
從2019年5月開始,央行、銀保監會等部門陸續出臺政策,信託、美元債等融資渠道大大受限,銀行對開發貸的審核也趨於嚴格。
當年7月3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每逢經濟下行時期便刺激房地產的預期被打破。同時,相關部門連續對房地產信託、銀行進行整治約談,同時對開發貸、境外發債等多種融資方式進行進一步限制。
隨之,房企的融資壓力凸顯出來。
據21世紀經濟報導統計,截至日前,2019年房企合計海外發布的美元融資超過700億美元,相比2018年同期上漲了接近50%。
而在恆大研究院報告中顯示,截至去年底,房企各主要渠道有息負債餘額20.3萬億元,其中,大部分將在2019年至2021年集中到期。而壓力下,房企融資頻率大幅增加。據同策研究院數據顯示,11月,40家典型上市房企融資總額904.36億元,環比上個月235.82億元,大幅上漲283.49%。
人民法院網消息顯示,截至10月27日,2019年已經有408家房企宣告破產,房地產市場開始進入「冷靜期」。
下半年開始,部分房企暫停拿地,規避風險。一方面是由於部分項目在很多城市都面臨著銷售困局,去化已經成為企業面臨的問題,讓房企拿「地王」的衝動銳減;另一方面負債率過高的房企也在今年被動減少甚至暫停拿地動作。整體來看,房企在土地市場已明顯理性,拉動土地溢價率持續走低。
上海易居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國300城土地市場成交建築面積23億平方米,較2018年同期下降了3.7%。雖然11月300城供應總量翻番,年底又是土地成交的旺季,但考慮到前11月成交量與去年全年存在4.3億平方米的差距,該機構預計,當年的土地成交規模大概率會低於2018年。
不僅如此,2019年前11月,300城住宅用地溢價率為13.5%,比2018年的15.8%有所下降。
「房地產總體保持平穩運行,實現了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目標。」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在近日舉行的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如此評價2019年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
未來
2019年沸水變溫水,2020年溫水會不會變涼水?
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國仕英預測,2020年房地產政策不會有較大幅度的放鬆,且並不具備放鬆的基礎。2020年房地產政策大基調仍是「房住不炒」;同時,也是因城施策,且主要是重點區域的調控,而不再是全國一刀切的政策。
她認為,2020年「因城施策」的城市會越來越多,政府對於政策的調控也會更加頻繁,調整方向和內容也會更加全面。但「因城施策」並不意味著就是政策的放鬆,「因城施策」的前提是當地城市房地產市場一定要平穩發展,如果部分城市出現比較強的炒作跡象或者出現房價較快上漲的現象,該類城市仍會出臺收緊政策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傳遞出的信號來看,2020年樓市健康平穩發展,以及安居宜居的住房目標不會改變,房地產市場將呈現平穩運行態勢。預計房地產調控總體繼續保持從嚴,因城施策的方式會變得更加多樣化,房地產金融側收緊將常態化。」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分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