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平均降雨量超1998年同期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長江流域平均降雨量超1998年同期

  今年汛情呈現四個特點;入梅偏早和梅雨鋒偏強致降雨異常偏多;千名消防指戰員支援重點區域抗洪

  今年6月以來,全國共有433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109條河流發生超保洪水,33條河流發生超歷史洪水。長江、黃河上遊、珠江流域的西江和北江、太湖都發生1號洪水。從6月2日至7月12日6時,中央氣象臺連續40天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開展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

  今年受災情況怎麼樣?汛情與1998年相比有何特點?7月13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減災委員會秘書長、應急管理部副部長鄭國光,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等有關部委負責人介紹防汛抗旱相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此外,中國氣象局組織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適應室研究員黃磊、國家氣候中心副研究員翟建青等專家,從多角度詳解近期南方強降雨之兇猛。

  1 今年汛情呈現哪些特點?

  主要體現在降雨集中、洪水集中等四方面

  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介紹,今年汛情特點主要體現在四方面:

  降雨集中。6月份以來,強降雨都集中在長江、太湖等流域,累計降雨量比常年平均要多5成到1.6倍。尤其在江西婺源,降雨量達1966毫米。「北京年平均降雨量是630毫米,婺源這一個點6月以來已經下了北京三年的雨量。」

  洪水集中。今年6月以來,珠江的西江、北江以及黃河上遊、長江和太湖都發生了1號洪水,全國有433條河流超警,佔了今年以來的96%。433條河流中,南方有422條,除了黃河等流域的幾條以外,其他都在南方。時間上主要集中於6月以來,空間上大多數在南方。

  長江和太湖洪水並發。目前長江中下遊幹流監利以下全線超警,中間洞庭湖還出現過超保洪水,太湖現在也出現超警,水位接近4.45米,根據預報還將持續上漲,甚至可能超過4.65米,4.65米是太湖的保證水位。

  中小河流洪水多發重發。中小河流中有397條超警,其中有100條超保,比例很高,還有27條超過歷史最高水位。

  2 強降雨導致災情如何?

  全國27省(區、市)3789萬人次受災

  記者從水利部獲悉,目前全國共有433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109條河流發生超保洪水,33條河流發生超歷史洪水。長江、黃河上遊、珠江流域西江和北江、太湖先後發生1號洪水。目前,長江幹流監利以下河段及洞庭湖、鄱陽湖和太湖水位仍處於超警狀態。其餘大江大河水勢平穩。

  國家減災委員會秘書長、應急管理部副部長鄭國光介紹,今年我國降雨總量大,局部強度大。6月以來國內有27省(區、市)3789萬人次受災,141人死亡、失蹤。

  據7月12日全國水情信息顯示,長江幹流的10個水文站水位超警,鄱陽湖、洞庭湖水位超警。江西最主要水域、全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各水文站全線超警,至少有鄱陽湖康山站、星子站、棠蔭站、饒河鄱陽站四個水文站出現超1998年歷史洪水水位。在太湖流域,截至12日,太湖水位連續第15天超過警戒水位。

  3 未來幾天汛情如何?

  14至16日長江流域再現大範圍強降雨

  據中央氣象臺7月13日下午消息,7月14日至16日,長江流域將再次出現大範圍強降雨,川渝陝鄂豫皖蘇浙滬等地將暴雨如注。

  6月中旬後接連出現的5次強降雨過程,均集中於西南地區東部至長江中下遊地區。7月14日至16日,長江流域將再次出現大範圍強降雨,強降雨落區與前期重疊度高。四川盆地東北部和南部、重慶北部、陝西東南部、湖北東北部、河南東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累計降雨量有100~180毫米,局地可達200~300毫米。

  6月1日至7月13日,長江流域中下遊幹流流域大部面雨量大於500毫米,漢口至九江流域面雨量超過800毫米,超過1998年同期。預計7月14至16日,長江中下遊幹流大部面雨量達50~100毫米,長江上遊幹流宜賓至宜昌段面雨量達40~60毫米。

  4 近期雨情與1998年同期相比如何?

  長江流域平均降雨量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

  6月1日以來,南方出現6次強降雨過程,截至7月12日,長江流域平均降雨量達403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49%,並超過2016年(395毫米)和1998年(358毫米)成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資料以來同期最多。

  葉建春介紹,目前鄱陽湖的部分站點水位超過1998年,長江中下遊幹流主要控制站點的水位低於1998年。

  鄭國光說,當前雨情不能簡單地與1998年相比。1998年雨帶北抬之後又回到長江中下遊,一直延續到8月下旬,持續時間非常長,長江大堤長期被水浸泡,搶險力度很大。現在國內防洪調度能力遠比1998年強,國家防總在指揮調度方面的機制也逐步完善,所以和1998年相比,現在我國防洪搶險的能力更強。從氣象角度看,目前出現與1998年相似的持續兩個月集中降水的可能性不大。

  翟建青說,綜合考慮範圍、持續時間和雨量發現,6月27日以來(截至7月9日)我國南方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綜合強度為1961年來第五強(1998年第一)。與1998年洪水相比,今年6月27日至7月9日的南方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具有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等特點。

  5 鄱陽湖水位突破極值如何應對?

  1000名消防救援指戰員支援鄱陽湖等重點區域抗洪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針對當前嚴峻的防汛形勢,國家防總決定增派6個部級工作組,由公安部、自然資源部、水利部、應急管理部、中國氣象局等部委負責同志帶隊,赴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江蘇、浙江、重慶等7個重點地區指導檢查防汛救災工作。

  針對江西省境內鄱陽湖嚴峻汛情,應急管理部緊急調派鄰近地區1000名抗洪搶險、水域救援、地質災害救援等專業消防救援指戰員,迅速集結支援鄱陽湖等重點區域抗洪。

  鄭國光說,截至12日,江西全省投入抗洪搶險的隊伍人力達7.05萬人,平均每公裡堤防巡查人數29人。

  6 下階段抗洪重點是什麼?

  繼續做好南方河流防汛

  葉建春介紹,我國即將進入「七下八上」(7月下旬至8月上旬)防汛關鍵期。預計黃河中遊、海河南系、松花江遼河、長江、淮河、太湖等流域都有可能發生區域性較大洪水。長江和太湖現在水位已經比較高,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預計後期雨帶將北抬,北方河流可能會發生區域性較大洪水,因此,下一步在繼續做好南方河流防汛的同時,要加強北方地區的防汛準備。

  北方地區同樣要盯著超標洪水、水庫失事、山洪災害「三大風險」。「北方這些流域多年未發生洪水,防汛的意識和工程的能力都相對偏低、偏弱,因此,北方需要盯得更緊。」葉建春說。

  7 近期南方暴雨有多強?

  多地日雨量突破歷史極值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入汛以來,截至7月10日,我國南方共出現15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其中,自6月11日至7月10日,主雨帶北抬至長江中下遊一帶,多雨中心位於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湖北東部、安徽南部、浙江中部等地,浙江、安徽、江西局地累計降水量超過800毫米。

  多地日雨量突破歷史極值。比如在7月4日至10日的強降雨過程中,湖北黃梅、浠水,江西吉安、峽江,湖南隆回等國家級氣象觀測站日雨量突破極值。

  6月1日至7月9日,湖北、安徽、江蘇、貴州、浙江、重慶、湖南、江西、上海、廣西、四川等省份共計85站累計降水量超過年降水量的一半。

  暴雨給長江流域防汛帶來了壓力,6月1日至7月9日,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達到369.9毫米,較1998年同期偏多54.8毫米,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資料)以來歷史同期最多。

  8 南方暴雨為何陷入「車輪戰」?

  主要與今年6月以來大氣環流形勢有關

  6月以來,南方地區頻繁出現強降雨過程。不僅強降雨過程多,而且強降雨一輪接一輪,間歇期非常短。

  馬學款解釋,這主要與今年6月以來的大氣環流形勢有關。

  對我國影響巨大的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是一個穩定而少動的暖性深厚天氣系統。其外圍西北側的西南氣流恰恰是向暴雨區輸送水汽的重要通道。

  具體來說,今年6月以來,副高比往年同期勢力偏強,其外圍的西南氣流將來自孟加拉灣或我國南部海區的充沛水汽輸送到我國南方;同時,北方的冷空氣活動也比較頻繁,造成了冷暖空氣在南方地區持續交匯的局面,由此導致強降雨過程頻繁而持續發生。

  9 持續強降水是異常氣候作怪嗎?

  入梅偏早和梅雨鋒偏強是長江中下遊梅汛期降雨異常偏多原因

  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增多,氣候似乎越來越反常,此次持續強降水背後是異常氣候在作怪嗎?

  王永光介紹,引發此次強降水過程的是一隻「怪獸」——梅雨。具體而言,入梅偏早和梅雨鋒偏強,是長江中下遊梅汛期降雨異常偏多的原因。

  今年江南地區梅雨比往年偏早7天,而梅雨「主戰場」——長江中下遊地區在6月9日就已經入梅。原來,今年南海夏季風爆發時間偏早,並且6月中上旬西太平洋副高脊線位置偏北,二者共同導致長江中下遊地區入梅偏早。

  此外,這隻「怪獸」還從其他地方獲取能量,導致梅雨鋒偏強。2019年秋季發生了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同時北印度洋海溫異常偏暖,導致副高顯著偏強。

  與此同時,中高緯度經向環流發展、冷渦活躍,冷空氣在向長江中下遊地區移動過程中爆發偏強。由此,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遊交匯,致使梅雨鋒偏強,長江中下遊地區降水也明顯偏多。

  10 雨帶移動減輕防汛壓力?

  長江流域防汛壓力並不會減輕

  7月以來,我國主雨帶維持在西南地區東部至長江中下遊地區。7月11日至12日,主雨帶階段性北抬。

  短暫間歇期之後,根據中央氣象臺預報,7月13日至16日,主雨帶又將南落至長江中下遊地區。在此期間,主要強降雨區域會出現在長江中下遊地區,重慶東部、貴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中南部、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還將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

  馬學款提醒說,這與4日至7日強降雨雨帶有較大的重合度,需要關注降水的疊加影響。

  即使7月中下旬雨帶東段北抬,長江流域防汛的壓力並不會減輕,長江中上遊地區的明顯降水依然會給水位高位運行的江河庫湖帶來威脅。

  11 極端氣候事件會更多?

  如果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未來會增加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指出,21世紀全球部分地區的高溫和暴雨事件將趨多,乾旱程度將加劇,威脅各國糧食、水資源和能源安全。

  黃磊介紹,雖然目前很難將單獨一次天氣氣候事件(比如南方暴雨)直接歸因於全球氣候變暖,但在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下,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確實在增多增強。

  事實上,在全球變暖背景下,1951年以來,我國平均溫度和極端溫度都呈顯著升高趨勢,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強度更強、發生更加頻繁、持續時間更長的特點。

  氣候模式預估結果表明,如果不控制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未來全球範圍內一些極端事件的出現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都將顯著增加,到21世紀末陸地區域高溫熱浪事件發生概率將是現在的5-10倍,極端強降水事件發生頻率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區也將有所增加。

  因此,進一步增強我國應對極端災害的能力已經迫在眉睫,需要將應對極端災害作為適應氣候變化的核心內容,強化極端災害的風險防範措施,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和氣象災害風險管理,開展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的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強化生態和環境氣象服務,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災減災機制。

  數說

  4206平方公裡

  中國氣象局昨日消息,受持續強降水和上遊來水共同影響,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迅速增大。衛星監測顯示,7月8日18時,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206平方公裡,為近10年最大。

  185座

  記者昨日從江西省防汛工作新聞通氣會上獲悉,截至7月12日晚間,鄱陽湖區185座排澇設施單退圩堤(低水位時可用做農業,高水位時可蓄洪),已有153座進洪,剩下的32座單退圩堤也在昨日全部啟用,開閘分蓄洪水,經分析可降低湖區水位25-30釐米。

  2278人

  國家防總明確地方各級防汛抗旱行政責任人2278人並向社會公開。(記者 黃哲程 鄧琦)

相關焦點

  • 長江流域平均降雨量超98年同期 未來3天仍有強降雨
    (原標題:長江流域平均降雨量超1998年同期)
  • 1998年特大洪水:4150人死亡,警鐘長鳴
    1998年特大洪水,至今很多人對那場災害仍然歷歷在目,98年出生的孩子,今年也已經21歲了,而對很多中國人來說,98年這場特大洪水刻骨銘心。當年這場特大洪災席捲包括長江、嫩江、松花江等多個流域。長江洪水是繼1931年和1954年兩次洪水後,20世紀發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嫩江、松花江洪水同樣是150年來最嚴重的全流域特大洪水。
  • 長江中下遊幹流超警12天,太湖超警19天……雨下不停,淮河也將漲水!
    今年梅雨季入梅偏早出梅偏晚也已成定局據統計,1951年以來,歷史上入梅最早的日期是5月25日,入梅最晚為6月26日,出梅最早6月23日,最晚為8月4日;梅雨季節時間最長的為1954年59天,也正是梅雨「超長待機」的那一年,長江流域發生了歷史性的特大洪水。
  • 長江流域持續性暴雨,高溫盤桓華南地區
    據中央氣象局公布的消息顯示,未來10天(6月27日至7月6日),西南地區東部、江漢、黃淮、江淮、江南西部和北部、華南西北部等地累計降雨量有50~120毫米,其中四川盆地東部和南部、江漢中南部、黃淮南部、江淮、貴州西部和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150~200毫米,局地可超過300毫米;上述大部地區累計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5~8成,部分地區偏多1倍以上。
  • 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會重現嗎?專家稱當前防洪壓力在中小河流
    7月4日,受近日降雨及上遊來水影響,長江中下遊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持續上漲。水利部將水旱災害防禦Ⅳ級應急響應提升至Ⅲ級。此前的6月30日,水利部發布消息,全國18省份的271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四成,其中33條河流超保,10條河流超歷史,珠江流域西江、北江和黃河上遊、太湖先後出現今年1號洪水。
  • 1998年,是誰保住了武漢,保住了長江中下遊?
    多個地方的橋梁都被淹沒了,有三座百年古橋被洪水衝毀了,多個水文站都破了1998年的歷史極值。在武漢,江面高懸於沿江馬路,一牆之隔,水旱分離,防汛人員連夜裝填沙袋,封堵和加固閘口。今年的洪災來勢洶洶,中國人民又要面臨一次大考了。1回想起來,似乎我們每一年或者每幾年,就會聽聞中國哪裡有洪災的消息。
  • 2020年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發布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王志華稱,今年以來(截至12月29日),全國總體氣溫偏高,降水偏多,全國平均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三多,僅次於1998年和2016年。1990-2020年7月颱風生成個數歷年變化4、我國夏季降水多汛情重夏季(6-8月),全國平均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14.7%,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二多
  • 2020的滔天洪水,或許在2019年就已註定,這些問題幾乎沒有人注意
    6月1日到7月12日間,我國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高達403毫米,比去年同期多出49%!比1998年的358毫米還要多出45毫米,是1961年來最多。多方力量正投入搶險救災,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像是2018年9年到2019年中下旬的那場厄爾尼諾的影響在2019-2020冬季進一步顯現。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統計數據,2019-2020的冬季我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09℃,降水較常年同期偏高33%,兩者均為1961年來歷史同期第五多。
  • 2020年安徽氣候年景被「差評」
    年內7月氣溫創歷史新低;其他各月接近常年或偏高,其中1~3月持續異常偏高。全省平均入春(3月5日)、入夏(5月8日)、入秋(9月18日)分別比常年提早14天、12天和3天,入冬(11月21日)推遲3天。合肥等9市縣降雨量破歷史紀錄2020年全省平均年降水量1639毫米,較常年偏多4成,為1961年以來第二多(僅少於2016年1662毫米)。
  • 對長江流域非法捕撈犯罪露頭就打
    ◆中國環境報記者 張聰  「自2020年7月以來,沿江公安機關著力強化重點巡查,對長江流域非法捕撈犯罪堅持露頭就打,偵破非法捕撈類刑事案件4700餘起,抓獲犯罪嫌疑人6900餘名。」  這是記者從公安部2020年12月30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內容。新聞發布會還通報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依法懲治長江流域非法捕撈等違法犯罪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有關情況。
  • 2020年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揭曉!你對哪件印象最深?
    1990-2020年7月颱風生成個數歷年變化4.今年夏季我國降水多汛情重今年夏季(6-8月),全國平均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14.7%,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2多,僅次於1998年。全國各大流域中,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降水量均為1961年以來最多,淮河和太湖流域為歷史第2多。
  • 中國暴雨100年,我們真的無法阻止洪災嗎?
    全國20%面積降雨量超200毫米,要知道,假如一座城市連續三天降雨量≥200毫米,大概率會發洪水。 今年6月雨量,排近10年第3強 ▼
  • 公務員考試備考必看:2020年7月10日時政熱點
    2、6月以來,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346.9毫米,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二位,超過1998年同期數據。3、9日20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亞太6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4、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5%。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3.8%。
  • 2020年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
    2020年1-12月全國地表水水質類別比例主要江河水質狀況如下:2020年12月,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諸河、西南諸河和浙閩片河流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8.7%,同比上升6.9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9%,同比下降1.0個百分點。主要汙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氨氮和高錳酸鹽指數。
  • 2013年中國洪澇災害致774人死亡 1.2億人受災
    >   中新網1月9日電 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網站消息,2013年全國31省(自治區、直轄市)均遭受不同程度洪澇災害,部分地區山洪災害嚴重。  2013年,中國東北、華北大部、西北東部和西部、西南東北部、華南大部降雨量較常年偏多1-2成,黑龍江、松花江流域汛期平均降雨量較常年偏多3-4成。先後有9個颱風在我國登陸。
  • 1998年,那一年的大水有多大
    今年夏天,很多地方都被水淹了,報導中除了說明水災的情況,也總是會提起和98年的洪水相比較,那麼98年的那場洪水到底有多大,它的起因和背後的故事又是什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那一年的故事!1998年,那一年我13歲,70后里最大的28歲,60后里最大的也才38歲,這樣一算,似乎是很遙遠的往事了,但洪水卻一直沒有遠離。
  • 於澤遠:今年中國再遇多災之年!
    同時,持續不斷的強降雨讓中國南方部分地區變成一片澤國,江西、湖北等地或面臨1998年以來最大洪水的威脅。截至昨天7時,江西饒河鄱陽站水位達到22.74米,超1998年水位0.13米;鄱陽湖康山站水位也超過1998年歷史實測最高水位達到22.44米;鄱陽湖星子站水位超過1998年洪水位22.52米,達到22.53米。 這標誌著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位突破有水文紀錄以來的歷史極值,僅鄱陽湖流域就有超過521萬人受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