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搏鬥貯貝器(雲南省博物館收藏)邢毅 攝
豹銜鼠銅戈(雲南省博物館收藏)邢毅 攝
近日,有網友向記者反映,他們在參觀雲南省博物館時,發現古滇青銅器展區藏品上很多的動物造型,有的長得很奇特,甚至根本沒有見過。有網友認為這些場景可能反映了2000多年前的古滇生物多樣性的一個方面。希望能有文博專家做些解答,解疑釋惑。為此,1月6日,記者專門採訪了雲南省博物館的相關專家,請他們就網友關注的話題作些解答。採訪中,有專家稱,雲南省博物館以動物為題材的青銅器藏品在整個中國的青銅藏品中都十分獨特罕見。從一個側面精彩生動地展現了古滇生物多樣性之大美。
原始完整和帶有野性的生態環境
記者一行跟著雲南省文博專家來到了位於雲南省博物館展廳2樓的古滇青銅展區。給我們做介紹的專家名叫趙雲,年紀不大,但已是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雲南管理處負責人,副研究員。被博物館業界人士稱為「年輕的老專家」。
沿著博物館展區的路線,趙雲邊走邊為記者介紹相關藏品,還未走多遠,大家就在古滇青銅器上發現了幾十種動物,其中有野牛、野豬、馬、狗、狐狸、魚、孔雀、青蛙、眼鏡蛇、蟒蛇、穿山甲、猴子、馬鹿、鵜鶘捕魚等動物形象,古滇獨特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圖景逐漸通過青銅器呈現在我們面前。
趙雲告訴我們,我們所參觀的展區主要是戰國到西漢初期古滇國為代表的青銅器展區。展品多為青銅兵器、農具、祭祀器等。總體的一個特點是青銅器上有大量的動物題材。有捕食的老虎,有強壯的野牛和山羊、還有穿山甲,各種姿態的豹子、野豬。好似一個青銅器的「動物世界」。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古滇人居住在一個「水草豐茂、野獸出沒、相剋相生,物競天擇」的較為原始完整和帶有野性的生態環境中。
古滇人對動物比較崇拜
「同時,還可發現古滇人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多個場景。」趙雲說,古滇人對動物是比較敬畏的。並不是現代人與動物的那種較為常見的馭使和屠戮的關係。
從發掘的青銅器上看,古滇人對動物是比較崇拜的。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古滇人所生活的這個環境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第二個則可以看出古滇人通過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自然中也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們還將其感悟反映在青銅器上。給幾千年之後的人們一個很大的啟發:就是要尊重大自然,敬畏大自然。
趙雲說,通過近距觀察,我們還可以發現古滇的動物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如通過研究,我們發現青銅器上的牛就有亞洲野牛的形象,也有非洲野水牛的形象,還有《史記》裡記載的印度瘤牛的形象,這些牛現在在雲南已經看不到了。還有野豬的形象,這些野豬體型高大,健壯有力,野性十足,敢與老虎、豹子、毒蛇進行搏殺,這類野豬現已基本上絕跡了。
另外,這些青銅器上的動物還非常寫實,形態惟妙惟肖,非常逼真。可以看出:古滇人和這些動物和諧相處,對這些動物的細節才會非常了解。比如在一個銅飾扣上看到一群張著嘴的猴子,觀眾似乎可從這神態中聽到了猴子遭遇危險時發出的尖叫報警之聲。再如一隻權杖上的豹子,長長的尾巴拖在後面,嘴中銜有一個小動物,小動物的尾巴耷拉著、垂向地面,一個《豹子成功捕獵歸來》的故事呈現在大家面前。
「若沒有與動物這種長期共處的生活基礎,再厲害的藝術家也是不大可能想到這一個細節的。」趙雲說。另外一點,則可以看出古滇人對這些動物是懷有一種崇拜甚至敬畏的感覺的。
鎏金擄掠扣飾(雲南省博物館收藏)邢毅 攝
二虎噬豬銅扣飾(雲南省博物館收藏)邢毅 攝
鎏金四牛騎士貯貝器(雲南省博物館收藏)邢毅 攝
動物形象寫就一頁「天書」
文博研究員們還發現在很多重要青銅禮器上都有動物的形象,很可能是古滇人用動物來作為與天地溝通的「通靈寶器」。
趙雲帶著記者,像檢閱部隊一樣地從一件件青銅藏品上的動物身邊走過,如數家珍式地邊走邊說,那些青銅器上的動物仿佛「活了起來」,每一個動物後面都留下了一個或大或小的故事。在一個藏品面前,趙雲特地停下了腳步,指著一張紙一樣的青銅銅器說:「我們古滇人曾經用動物形象寫成了一頁天書」。
經專家們破譯以後,這天書的內容是:偉大的神啊,我奉上雉雞和玉鐲,祈求您的保佑。……我們在這次戰鬥中,俘獲了100頭豬,20隻山羊、還有70頭牛,這是最令我驕傲和永遠銘記的功績……等等
動物搏殺打鬥有何寓意
有網友同時還發現青銅器中有大量的動物搏殺打鬥、畫面非常慘烈生動的場面,比如野豬和豹子打鬥,鷹和蛇拼搏、牛和老虎撕咬等青銅器造形出現在飾扣、祭器、權杖頭等物品上,不知寓意如何?趙雲認為,這些場面正是古滇國生態多樣性的一些具體的體現,由於當時生物鏈比較完善,生態系統較為健全,動物相生相剋,打鬥搏殺場面其實是那個時代動物世界的一種常態,司空見慣,每天都會發生,而不是現在的一種偶發或者是突發事件、甚至是表演之類的情況。若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是映射出不同的族群的不同的動物圖騰與生活習慣。比如有的族群崇拜老虎,有的族群崇拜牛,打鬥場面似有戰爭和矛盾關係的寓意。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古滇人下大功夫、讓能工巧匠把這些打鬥的精彩瞬間場面像「新聞照片」一樣的凝結並固定在青銅器上,很可能是崇尚一種力量和野性美的表現。也可能是古滇人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對力量的一種崇拜。
雲南省博物館有動物的青銅器造型藏品十分豐富。問及其到底涉及了多少種動物,趙雲很謙虛地說:數量很龐大。目前,有的藏品還在庫房之中,暫時沒有具體數字。
但他同時補充說,雲南省博物館以動物為題材的青銅器藏品在整個中國的青銅藏品中都十分獨特罕見。這恰恰說明古滇人對動物和自然的一種特殊的情感。
動物題材的青銅器意蘊深遠
今年5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在昆明舉行。趙雲認為研究生物多樣性,最終就是想告訴人們人是多樣的,所有物種也是多樣的,人背後的文化更是多樣的。可謂:「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就我們雲南而言,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有色金屬王國和少數民族文化寶庫等美譽與資源,通過這個大會,人們可理解不同的物種及不同的文化。目前,而要想具體的了解一下古滇某種物種或文化的深層意蘊,抽點時間來雲南省博物館看一看動物題材的青銅器應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它們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研究突破口和抓手。
雲南網記者 李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