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雲南省博物館,發現古滇生物多樣性之大美

2021-01-09 騰訊網

動物搏鬥貯貝器(雲南省博物館收藏)邢毅 攝

豹銜鼠銅戈(雲南省博物館收藏)邢毅 攝

近日,有網友向記者反映,他們在參觀雲南省博物館時,發現古滇青銅器展區藏品上很多的動物造型,有的長得很奇特,甚至根本沒有見過。有網友認為這些場景可能反映了2000多年前的古滇生物多樣性的一個方面。希望能有文博專家做些解答,解疑釋惑。為此,1月6日,記者專門採訪了雲南省博物館的相關專家,請他們就網友關注的話題作些解答。採訪中,有專家稱,雲南省博物館以動物為題材的青銅器藏品在整個中國的青銅藏品中都十分獨特罕見。從一個側面精彩生動地展現了古滇生物多樣性之大美。

原始完整和帶有野性的生態環境

記者一行跟著雲南省文博專家來到了位於雲南省博物館展廳2樓的古滇青銅展區。給我們做介紹的專家名叫趙雲,年紀不大,但已是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雲南管理處負責人,副研究員。被博物館業界人士稱為「年輕的老專家」。

沿著博物館展區的路線,趙雲邊走邊為記者介紹相關藏品,還未走多遠,大家就在古滇青銅器上發現了幾十種動物,其中有野牛、野豬、馬、狗、狐狸、魚、孔雀、青蛙、眼鏡蛇、蟒蛇、穿山甲、猴子、馬鹿、鵜鶘捕魚等動物形象,古滇獨特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圖景逐漸通過青銅器呈現在我們面前。

趙雲告訴我們,我們所參觀的展區主要是戰國到西漢初期古滇國為代表的青銅器展區。展品多為青銅兵器、農具、祭祀器等。總體的一個特點是青銅器上有大量的動物題材。有捕食的老虎,有強壯的野牛和山羊、還有穿山甲,各種姿態的豹子、野豬。好似一個青銅器的「動物世界」。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古滇人居住在一個「水草豐茂、野獸出沒、相剋相生,物競天擇」的較為原始完整和帶有野性的生態環境中。

古滇人對動物比較崇拜

「同時,還可發現古滇人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多個場景。」趙雲說,古滇人對動物是比較敬畏的。並不是現代人與動物的那種較為常見的馭使和屠戮的關係。

從發掘的青銅器上看,古滇人對動物是比較崇拜的。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古滇人所生活的這個環境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第二個則可以看出古滇人通過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自然中也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們還將其感悟反映在青銅器上。給幾千年之後的人們一個很大的啟發:就是要尊重大自然,敬畏大自然。

趙雲說,通過近距觀察,我們還可以發現古滇的動物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如通過研究,我們發現青銅器上的牛就有亞洲野牛的形象,也有非洲野水牛的形象,還有《史記》裡記載的印度瘤牛的形象,這些牛現在在雲南已經看不到了。還有野豬的形象,這些野豬體型高大,健壯有力,野性十足,敢與老虎、豹子、毒蛇進行搏殺,這類野豬現已基本上絕跡了。

另外,這些青銅器上的動物還非常寫實,形態惟妙惟肖,非常逼真。可以看出:古滇人和這些動物和諧相處,對這些動物的細節才會非常了解。比如在一個銅飾扣上看到一群張著嘴的猴子,觀眾似乎可從這神態中聽到了猴子遭遇危險時發出的尖叫報警之聲。再如一隻權杖上的豹子,長長的尾巴拖在後面,嘴中銜有一個小動物,小動物的尾巴耷拉著、垂向地面,一個《豹子成功捕獵歸來》的故事呈現在大家面前。

「若沒有與動物這種長期共處的生活基礎,再厲害的藝術家也是不大可能想到這一個細節的。」趙雲說。另外一點,則可以看出古滇人對這些動物是懷有一種崇拜甚至敬畏的感覺的。

鎏金擄掠扣飾(雲南省博物館收藏)邢毅 攝

二虎噬豬銅扣飾(雲南省博物館收藏)邢毅 攝

鎏金四牛騎士貯貝器(雲南省博物館收藏)邢毅 攝

動物形象寫就一頁「天書」

文博研究員們還發現在很多重要青銅禮器上都有動物的形象,很可能是古滇人用動物來作為與天地溝通的「通靈寶器」。

趙雲帶著記者,像檢閱部隊一樣地從一件件青銅藏品上的動物身邊走過,如數家珍式地邊走邊說,那些青銅器上的動物仿佛「活了起來」,每一個動物後面都留下了一個或大或小的故事。在一個藏品面前,趙雲特地停下了腳步,指著一張紙一樣的青銅銅器說:「我們古滇人曾經用動物形象寫成了一頁天書」。

經專家們破譯以後,這天書的內容是:偉大的神啊,我奉上雉雞和玉鐲,祈求您的保佑。……我們在這次戰鬥中,俘獲了100頭豬,20隻山羊、還有70頭牛,這是最令我驕傲和永遠銘記的功績……等等

動物搏殺打鬥有何寓意

有網友同時還發現青銅器中有大量的動物搏殺打鬥、畫面非常慘烈生動的場面,比如野豬和豹子打鬥,鷹和蛇拼搏、牛和老虎撕咬等青銅器造形出現在飾扣、祭器、權杖頭等物品上,不知寓意如何?趙雲認為,這些場面正是古滇國生態多樣性的一些具體的體現,由於當時生物鏈比較完善,生態系統較為健全,動物相生相剋,打鬥搏殺場面其實是那個時代動物世界的一種常態,司空見慣,每天都會發生,而不是現在的一種偶發或者是突發事件、甚至是表演之類的情況。若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是映射出不同的族群的不同的動物圖騰與生活習慣。比如有的族群崇拜老虎,有的族群崇拜牛,打鬥場面似有戰爭和矛盾關係的寓意。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古滇人下大功夫、讓能工巧匠把這些打鬥的精彩瞬間場面像「新聞照片」一樣的凝結並固定在青銅器上,很可能是崇尚一種力量和野性美的表現。也可能是古滇人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對力量的一種崇拜。

雲南省博物館有動物的青銅器造型藏品十分豐富。問及其到底涉及了多少種動物,趙雲很謙虛地說:數量很龐大。目前,有的藏品還在庫房之中,暫時沒有具體數字。

但他同時補充說,雲南省博物館以動物為題材的青銅器藏品在整個中國的青銅藏品中都十分獨特罕見。這恰恰說明古滇人對動物和自然的一種特殊的情感。

動物題材的青銅器意蘊深遠

今年5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在昆明舉行。趙雲認為研究生物多樣性,最終就是想告訴人們人是多樣的,所有物種也是多樣的,人背後的文化更是多樣的。可謂:「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就我們雲南而言,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有色金屬王國和少數民族文化寶庫等美譽與資源,通過這個大會,人們可理解不同的物種及不同的文化。目前,而要想具體的了解一下古滇某種物種或文化的深層意蘊,抽點時間來雲南省博物館看一看動物題材的青銅器應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它們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研究突破口和抓手。

雲南網記者 李洪峰

相關焦點

  • 滇印記|古滇國是否真實存在?專家挨你款它的前世今生
    編者按:即日起,在掌上春城APP「滇印記-讓文物會說話」欄目板塊,「講文物」活動上線。掌上春城和雲南省文物總店將邀請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雲南省博物館等相關領域的專家與廣大市民來一場線上的穿越歷史之旅。
  • 亞洲象、滇金絲猴數量明顯增加!雲南90%以上重要生態系統得到有效...
    △滇金絲猴雲南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核心和交匯區域,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庫,也是中國西南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12月6日,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近年來雲南省多措並舉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目前90%以上的重要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亞洲象、滇金絲猴數量明顯增加,六年來兌付野生動物肇事保險金2.97億元。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這十部紀錄片帶你體驗生命之美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為了保護全球的生物多樣性,1992年在巴西當時的首都裡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3個國家籤署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1994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2月29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以提高人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認識。
  • 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這裡曾是一片動物的天堂
    館藏擁有六項世界之最——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頭骨化石。  這座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坐落在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界的臨夏盆地,在「世界屋脊」隆起前後經歷了重大氣候變化,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出土了大量多種珍貴古動物化石。
  • 《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重新確定於明年5月17日至30日在昆明...
    隨著《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重新確定於2021年5月17日至30日在雲南省昆明市舉辦,「生物多樣性」的目標、方法和全球通力合作,又成為國際範圍的熱點關注內容。位於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省,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複雜的自然地理環境、高度密集的自然景觀類型和從熱帶谷地到高山寒帶完整的生態系統系列,保存有許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類群,是公認的生物多樣性重要類群分布最為集中、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這也是雲南昆明成為此次COP15大會舉辦地的背景。
  • 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原標題: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訂江西手機報:電信、聯通用戶發簡訊JX到10626655,移動用戶發簡訊JXB到106580009,3元/月  大事記  公元前  前334年——格拉尼科斯河戰役:亞歷山大大帝擊敗波斯帝國軍隊
  • 長海大耗島:一個小而豐的生物多樣性樣本
    2018年至2019年,遼寧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張恆慶教授團隊採用樣方、樣線和固定樣點相結合的方法,首次對大耗島生物多樣性開展了全面本底調查,為大耗島動植物資源留下歷史記錄。今年6月16日,在調查報告完成半年多後,遼寧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黨委組織張恆慶教授、本報記者及長海縣相關工作人員組成科考團隊重訪大耗島。
  • 滇金絲猴保護進展:第二期「滇金絲猴3000+小額贈款」項目選定
    2020年3月,滇金絲猴全境保護網絡發起第二期「滇金絲猴3000+小額贈款」項目,以資助當地「保護空白」的社區開展滇金絲猴巡護管理和環境教育等工作,改善有猴群分布的社區生計,從而持續推進保護工作的開展。
  • 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滇金絲猴種群再添新丁
    6月11日,雲南省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再次傳來好消息,響古箐片區滇金絲猴群「二戊」家庭的母猴「毛臉」,6月8日晚順利產下一隻滇金絲猴寶寶,母子健康。據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響古箐滇金絲猴展示群共有8個家庭,猴群數量已達到50多隻。
  • 重磅回顧:生物多樣性、同一個健康和COVID-19問題特別線上會議召開...
    綠會健康與生物安全工作組注意到,這場線上特別會議的規模和意義,已經超越了CBD兩個附屬機構的範疇,而是CBD各締約方、全球各機構組織、世界頂尖專家等聚到一起,來解決關於生物多樣性與健康的相互聯繫、「同一個健康」方法和應對COVID-19問題等議題。
  • 在雲南有一個神秘的高原湖,湖底有古城,傳說可能是古滇國的國都
    瀘沽湖、洱海和滇池是雲南最著名的湖泊,而最神秘的高原湖泊則是撫仙湖,據說這裡的湖底是一個古城遺址,漂浮著數不清的屍體,據專家推測,可能是古滇國都城,也可能是漢唐時期突然消失的古俞元縣城。位於雲南省澄江市,距昆明52公裡,海拔1722.5m,撫仙湖是中國最大的蓄水量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高原深水湖,它擁有15座滇池和6座洱海。而且是雲南最清澈乾淨的湖泊,水質達到I級,即可直接飲用。現在的撫仙湖是雲南的一個風景區,為了保證水質,已經禁止遊人下水遊泳,但在以前,這裡是許多潛水愛好者的聖地。
  • 研究:森林裡的樹越高大 生物多樣性就更豐富
    TNC一項新研究表明,生長高大樹木的森林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樣性,這一研究結果有助於推進自然保護工作。我們的保護工作也正面臨著類似的窘境:如何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儘可能多地保護生物多樣性?TNC生態學家切斯坦·馬克斯(Christian Marks)認為,麻煩在於,想要知道保護工作如何將其善行最大化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人們都知道森林碳匯能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同時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最近,馬克斯的科學團隊發現,森林中樹木的高度與森林中樹木種類呈高度正相關關係。
  • 見證長江大保護 水生生物博物館收藏退捕漁船
    水生生物博物館對漁船進行了刷油等修復工作,漁船修復完成後將於近期對外展出。長江日報記者潘璐 攝長江日報訊(記者潘璐 通訊員黃敏)1月7日,在東湖畔的水生生物博物館,一艘木質漁船擺放在院子裡,散發著濃濃的桐油味道。
  • 雲南省臨滄市市場監督管理局:1批次食糖抽檢不合格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記者陳娟女)近日,雲南省臨滄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告2020年度省抽食糖(第三期)監督抽檢情況。本次抽檢食糖(第三期)21批次,經臨滄市食品藥品檢驗所檢測,結果合格產品20批次,不合格1批次。
  • 來這個博物館,看海裡的百合花
    在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就可以領略到這樣的奇景。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序廳 張凡攝走進二樓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迎面就可看到:一座15.7平方米的化石上,數十朵綻放的百合花栩栩如生,根、莖、冠全都清晰可辨,好似藝術大師的雕刻作品。整個造型如花似畫,美得讓人心醉。
  • 25家博物館(院)傳遞《國家寶藏》印信:心手相託 薪火賡續
    三星堆:湖北省博物館——雲南省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集荊楚文化大成的湖北和立彩雲之南的雲南,曾經一個是古楚國,一個是古滇國,二者與三星堆所代表的古蜀國,體現的都是中原政權之外,中國南方另一種文明。這個組合探尋著華夏文明的無限可能。
  • 水生生物博物館收藏退捕漁船
    長江日報訊(記者潘璐 通訊員黃敏)1月7日,在東湖畔的水生生物博物館,一艘木質漁船擺放在院子裡,散發著濃濃的桐油味道。博物館館長告訴長江日報記者,自從去年12月中旬漁船被運到博物館,已經進行了數次修復,爭取在近期對外展出。
  • 內江「古六大茶山」歷史及名茶劃分
    翻閱普洱茶歷史資料,不難發現關於普洱茶的記載幾乎都是普洱茶產自六大茶山。 1799年《滇海虞衡志》一書中,出現了普洱茶產於六大茶山最早的文獻:「普茶名重於天下,此滇之所以產而資利賴者也,周八百裡,入山做茶者數十萬人。」 古六大茶山為:莽枝、倚邦、蠻磚、革登、曼撒(易武)、攸樂,其位置均在今西雙版納州境內。由於他們全部處於西雙版納瀾滄江北,亦稱為江內六大茶山。
  • 5月17-30日在昆明召開的COP15呈現級別高、規模大等5個特點
    12月4日下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COP 15雲南省籌備情況暨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題新聞發布會,COP15雲南省籌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省林草局、中科院昆明分院就COP15雲南省籌備情況、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等相關工作進行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