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王朝歷史中,思想禁錮無處不在。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思想禁錮的雛形已然形成。
到東漢時期,眾多世家協助劉秀中興大漢後,更是出現了「寒門無貴子,上品無寒士」的社會現象。這種情況能夠將一切歸咎到皇帝身上嗎?不能 ,在這種現象的背後,有一個龐大的利益共同體在支撐著,是世家而不是皇室。此時的皇室也不過是最大的世家罷了,他們互相虯結,已經密不可分。
到了三國時期的北魏,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度開始後,世家的權力達到了中國歷史以來的最高峰,古中國的天下已經被世家們所瓜分,雖說皇帝的權力最大,但並不是至高無上,眾多世家聯合起來,皇帝依舊不夠看的。隋煬帝楊廣就是典型的例子,因為操之過急,從而被眾多世家趕下了歷史舞臺。
唐太宗李世民深刻認識到這一點,但想要瓦解世家的勢力,也需要徐徐圖之,一直到武則天時代,世家才迎來了一次重大打擊。
到了宋朝,民智打開,那些所謂的世家已經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士大夫團體。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也是一種思想禁錮,這種政策造就了文人這個利益共同體。當這些文人在面對外來侵略的時候就開始捉襟見肘,可又不重視無人,這成就了後來人們對弱宋的一大刻板印象。
到了宋仁宗時期,重文輕武的弊病已然出現,以範仲淹為首的一些能人志士想要改革,雖有著皇帝的支持,但因為損害了大部分階層的利益,改革終究失敗。後來的王安石改革雖然有些成效,但還是不了了之。
於是,重文輕武就如同一個枷鎖將人們牢牢地套住,無法擺脫。這就導致了後來宋人愈發看重文學的培養,而將從古傳承下來的血勇給抹得一乾二淨。宋朝庭對外來侵略者的委曲求全也就是必然的結果,有一個都是文弱書生的朝廷在,這個國家何談進步?只能守成而已!
是宋朝君主不想改變嗎?從宋仁宗開始,宋朝有一部分皇帝是想要改變這些現狀的,可是士大夫階層不想,改變就損害了他們的利益。所以說,這種思想的禁錮真的不能將一切罪責全都歸咎在皇帝身上,有著共同利益的一群人才是思想解放的桎梏。
元朝不必說,這個朝代的利益共同體是一小部分的蒙元貴族,他們巴不得將漢人當作奴隸來用,而當時的一些漢奸也是禁錮底層民眾思想的幫兇。
明朝朱元璋驅除韃虜光復中原之後,治國能力不足的他就知道殺殺殺,殺了一匹開國功臣,將那些活著的臣子們的膽子給嚇小了。膽子小了的文臣們哪敢提出什麼有效的國策?於是,有一部分制度就沿用了元朝時期的,有一部分乾脆就是朱元璋這個半桶水給制定的。
明朝中期,朱祁鎮復位,更是將唯一一個敢說話的于謙給殺了。于謙死後,明朝文臣的最後一根脊梁骨也斷了,再也沒人敢於說話。有明一朝,思想禁錮的一大部分責任確實要歸咎到皇帝身上。到了明朝後期,士紳崛起,這種思想下的利益共同體已然形成,他就是壓死明朝的最後一根柱子,還是最大那根。
都說清朝的思想禁錮最為厲害,其實也對。軍機處制度建立後,中央集權愈發厲害,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基本上皇帝說什麼就是什麼。但中國土地如此遼闊,處在深宮中的皇帝信息接收不完全,他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底層民眾究竟如何。維持清朝統治的是那些地主階級,他們在幫助清朝維持著統治,同時也維持著自己的利益。清朝時期的思想禁錮確實不能完全歸咎到皇帝或者皇室身上,地主階級和皇室一半一半吧!
所以說,思想禁錮從古都有,只要有利益共同體,就有思想的禁錮。每一次的思想解放都將伴隨著一個龐大勢力的破碎,一個王朝的破滅。分分合合是中國文明的必然趨勢,但不破不立,每一次的分分合合都將伴隨著一次思想上的進步。當然,也有退步。
而中國的文明現在到了頂點了嗎?這種制度就是最好的嗎?誰知道呢!只不過是走一步看一步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