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石倩 通訊員 於海濤
武漢封城期間,很多私家車的行駛裡程數都是零,陳偉的行車裡程卻增加了6000多公裡。不是他違反了小區封控管理,而是那時的武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他和他的同事們勇敢的站出來。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在集中力量救治患者的同時,一場醫療廢物處置攻堅戰同步打響。
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狙擊戰。作為武漢市輻危中心危險廢物管理科科長,陳偉從常態化工作節奏迅速走上「抗疫」火線。從醫療機構四處告急,到醫療廢物源源不斷地被送入焚燒爐焚燒,經歷了一段艱難過程,他知道,那一刻武漢離安全不遠了。
醫廢陡增處置全線告急
戰「疫」期間,武漢醫療廢物的產出量,從日常的每天40噸左右,陡增到峰值的247噸。這些醫療廢物,一旦得不到及時、安全有效的處置,病毒就可能會隨著物品流入公共空間,危及不特定人群的健康安全。
各醫療機構的醫療廢物成倍增長,負責醫廢統計和處置的生態環境系統也很快進入了「戰時」狀態。
工作人員對轉運醫療廢物進行消殺處理
疫情前,醫療廢物的數據統計一般是處置企業自行掌握,按年申報。新冠疫情產生的大量醫療廢物,變化的情況引起了主管部門高度關注。隨時掌握疫情期間醫療廢物的變化,科學調度各方力量,打贏這場攻堅戰,信息化手段就是破題的「鑰匙」。武漢市生態環境局決定開發一套「醫廢通」信息系統,讓所有醫療單位能快速、方便地填報當天的醫廢產生、運輸、處置情況。
2月25日,正在一線奔忙的武漢市環境信息中心主任汪璞突然接到任務。在非常時期和封城的情況下有沒有信息化機構願意接這個研發工作?可不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汪璞心裡沒有底。很快,獲悉需求信息的深圳博沃公司湖北負責人李義主動請纓:「我們來幹。」
53小時上線醫廢數據平臺
武漢市環境信息中心立即與深圳博沃公司組建研發團隊。受疫情影響,該公司的技術人員分布在全國各地,也無法返回公司上班。調度、研發、會商等工作全部只能在線上完成。
雖然參與研發的技術人員每天都睡不了四五個小時,但是汪璞還是一再催促李義,「戰士們現在『赤手空拳在戰場,沒有好『武器,這仗要怎麼打?你們必須加快進度,讓APP儘快上線。」
53個小時後,第一版「醫廢通」APP上線運行。至此,武漢市醫療廢物的產生量、庫存量、轉運量、處置量情況,生態環境系統工作人員都能精準掌握,通過數據研判做到科學調度。
醫廢通截圖
在APP上線前,陳偉所在科室的同事要逐個給15個區局致電統計數據。區局還要逐個給轄區醫療機構打電話,三個人每天統計分析數據的時間都要三四個小時。醫廢通上線後,一個人僅用半小時就完成統計。
「這款APP在疫情防控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汪璞說,最讓人感動的是,技術人員加班加點研發出來的這款APP,是無償捐贈給武漢抗疫使用。
9月25日,在成都舉行的2020年全國環境網際網路會議上,這款APP成功入選2020年度全國智慧環保創新案例。10月12日,醫廢通再獲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數字生態分論壇「優秀應用案例」。
醫廢通獲優秀應用案例
目前,這款APP已優化更新了5版,覆蓋全市392家醫療機構。
多方馳援完成「清零」目標
統計數據只是其中一道難題,提升處理能力才是破題關鍵。疫情之初,因處置能力跟不上,不得不動用上工業危廢處置企業來救急。
武漢北湖雲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武漢市最大的工業廢物處理廠。1月24日除夕,陳偉趕到該工廠,焚燒處理封城以來第一爐醫療廢物。「工業危廢與醫療廢物的處置有很大不同,醫療廢物帶有傳染性物質,比工業危廢的消殺要求高得多,對人員的防護要求也高得多。」陳偉需要做的,就是按照領導要求,現場指導和協調全流程。
1月24日除夕,陳偉在北湖雲峰現場檢查醫廢協同處置情況
當日,滿載近1噸醫療廢物的轉運車一到,全副武裝的工作人員馬上對車輛全方位消殺。36桶醫療廢物被一一卸車後,消殺人員馬上對36個桶逐一消殺。隨後,這1噸醫療廢物方可進入焚燒爐焚燒。
當時的武漢,專業處理人員、處理設施和裝備極度缺乏。生態環境部和省生態環境部門緊急調來140名醫療廢物應急處置專業人員,日處置能力近80噸的39臺移動式處置設備,22臺垃圾轉運車和口罩、防護服等一大批抗疫物資支援武漢。
醫廢處置人員帶著設備前來馳援,不講條件、不講待遇,滿滿的情懷,一次次溼潤了陳偉的眼眶。
陳偉在火神山現場檢查固定式焚燒爐運行情況
2月15日下午,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馳援武漢的醫廢處置設備即將到漢。這一天,武漢突降大雪,氣溫降至冰點。14時不到,陳偉早早地趕到黃陂東高速口。16時許,在風雪中守候了兩個多小時的陳偉,終於迎來了馳援的車隊。這時,他的羽絨服已經被風雪浸溼,雙腳也凍得不住地跺腳。
但陳偉顧不上身體的不適,他馬上組織人員連夜安裝。2月16日一大早,其中一臺車載式焚燒爐在江夏長峰醫院安裝到位,並迅速投入了使用。
在部、省、市各方支持下,2月29日武漢啟動積存醫療廢物「清零行動」,到3月2日將前期積存192噸醫療廢物全部清運處置,首次完成醫廢「清零」目標,並持續保持日產日清。
陳偉在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現場檢查移動式微波處置設施
火神山醫院的「另類包工頭」
今年9月,李華怡和陳偉分別榮獲省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談及榮譽,他們謙虛地說,「這是全市1300多位環保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1月23日火神山醫院建設啟動,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武漢是抗疫的主戰場,火神山醫院就是戰場的最前線。1月27日,武漢市生態環境局行政審批處負責人李華怡奔赴火神山醫院建設工地,負責環保設施的建設。從環保設施建設到運行維護,李華怡一直在這裡堅守,直到4月中旬醫院休院。
如果說,10天時間建成火神山醫院是個基建奇蹟。那麼,同時建成安全規範的醫療廢物和醫療廢水處置設施,就是一個環保工程的奇蹟。
醫院建設期間,每天一大早,李華怡就驅車40多公裡來到工地。踏著泥濘道路,穿過偌大的工地,來到廢水處理站、醫療廢物焚燒處置站的建設現場。從協調解決施工場地、吊裝設備到配件材料用水用電保障,從督促工程建設進度到協調物流車輛道路通行,從落實後續環保設施運維單位到落實相關人員食宿等,每天的事情千頭萬緒,各種困難等待一一化解,李華怡成了火神山醫院的「另類包工頭」。
上海一家公司向火神山醫院無償捐贈了一臺醫療廢物焚燒爐。但1月底道路交通受阻,物流公司未開工,焚燒爐難以及時從青島送達醫院現場。李華怡多方協調,最終在青島市內尋得一家物流公司和熱心的志願者司機。2月1日夜間,這臺焚燒爐終於順利送達。
在焚燒爐煙道安裝時,工人發現有一耐高溫的墊片破損,無法正常使用。李華怡依據經驗判斷武鋼可能有類似材料,隨即迅速與武鋼聯繫,緊急求援。兩三個小時內他們臨時趕製了墊片送到現場,問題得以及時解決。
這樣的難題幾乎天天都有。「疫情不等人,我們要把全國、全省、全市的力量整合起來,辦法總比困難多。」李華怡說。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火神山醫院環保設施如期建成投用。
火神山醫院運行後,李華怡依然堅守「抗疫」一線,繼續承擔起環保設施運行維護保障工作。該醫院環保設施運行任務實現了零感染、零事故,有效維護了區域生態環境安全。
在雷神山醫院,武漢市生態環境局江夏區分局總工程師李宗澤和他的同事們,也跟李華怡一樣,克服重重困難,守住了「陣地」。
75天行車6000公裡護家園
從除夕到4月8日解封,陳偉在醫廢處置前線堅守了75天,他已記不清來往金銀潭醫院、雷神山、火神山醫院和醫廢處置點有多少次。唯一留下的記錄,就是他車輛上顯示的6000多公裡裡程。
「辛苦的不只是我,大家都在拼命。」陳偉介紹,科室女同事宋雯,父親患上骨癌,每隔一兩個月就需要住院,因為疫情只能在家保守治療。宋雯一邊要照顧患病的父親,一邊還要居家統計醫廢數據。大年初七,宋雯就返回辦公室,為馳援武漢的醫廢處置人員發放防疫物資,辦理通行證,「我們沒讓她來現場,但她還是堅持要在辦公室待命,生怕同事們忙不過來。」
這樣的堅守還有很多。科室另一位同事胡偉桐,老家在安徽。春節前夕,他本來已經買好了回老家的火車票,想讓從來沒見過重孫女的爺爺奶奶,看一看孩子。疫情形勢逐漸嚴峻,胡偉桐意識到崗位上需要他,他毫不猶豫地退掉了火車票。
胡偉桐的女兒只有兩歲,堅守在醫廢處置現場,也意味著離風險更近,不擔心年幼的孩子嗎?
「醫療廢物處置妥當,整個疫情防控才能形成閉環。環保人要和處置企業、志願者一起,守好醫廢處置陣地。」胡偉桐和家人反覆解釋,終於得到家人支持。
從大年三十開始,他早上出門前,女兒還沒睡醒,晚上回家時,女兒早已熟睡。在前線的70多天,視頻通話是胡偉桐和孩子交流的唯一途徑,「我有時候都不敢跟女兒視頻,每次聽到女兒問,什麼時候可以回家抱抱她,我都忍不住鼻頭髮酸,不知道怎麼回答……」
「這些年輕同事,讓我看到,環保鐵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精神。看著大家兢兢業業,心疼的同時,也為有這樣的工作夥伴感到驕傲。」武漢市輻危中心主任龔源如是說。
數據顯示,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協調各方將醫廢處置能力由原來的50噸/日提升至260餘噸/日,將運輸能力由原來的24臺車輛增加至尖峰時段的90餘臺車輛,將醫療廢物暫存面積增加至15000平方米。疫情期間,武漢市累計安全處置醫療廢物約1.04萬噸,實現了「日產日清、應處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