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司都能造"iPhoneX":為何還是蘋果做出來了

2020-11-15 網易科技


網易科技訊9月15日消息,不管是無線充電,指紋識別,還是面部識別,在被蘋果採用之前都不是什麼新鮮技術。不少公司都本打造出像iPhone X這樣的產品,但為什麼它們都沒能做出來,或者老沒有蘋果做得好呢?國外媒體Digital Trends副主編傑弗裡·范坎普(Jeffrey Van Camp)近日撰文就該問題進行了詳解。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在過去的10年裡,我們一直在創新前行,不斷地創新,再創新。」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在位於蘋果新總部的賈伯斯劇院描述iPhone的十年歷史的時候說道。他說的沒錯。蘋果重新定義了智慧型手機,超過了任何其它的公司。它從2007年開始掀翻黑莓、諾基亞等昔日的手機市場霸主,有條不紊地每年給iPhone添加新的功能特性。這將我們帶到2017年和iPhone X,該款手機支持面部識別和無線充電,採用邊角圓潤的全面屏設計。

在庫克發出iPhone X將會定義下一個十年的智慧型手機的豪言壯語之時,我認識到那並不是誇下海口。他可能說得對。十年來,蘋果「一直在創新前行」,幾乎沒有任何的對手。很難想像在下一個十年裡這會發生變化。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但目前來看,沒有任何其它的智慧型手機公司有希望在短期之內推翻蘋果的霸權。

也許,蘋果的神奇魔力部分體現在它不會受競爭對手的節奏的影響。它給像iPhone X這樣的設備慎重挑選了一些科技創新技術,並巧妙地給它們一一打造使用案例。然而,儘管蘋果產品做工相當精緻,但它的一年升級迭代一次(或者更長時間)的周期頗為緩慢,讓人容易預料,讓競爭對手有機可乘和容易佔得先機,它也往往每兩年甚至更長時間才打造全新的產品設計。

表面來看,搶奪蘋果的用戶似乎輕而易舉;但還沒有公司能夠做到這一點。Android手機廠商們非但沒有迫使蘋果加快產品更新,如今反而跟著蘋果走,進入其擠牙膏般的緩慢創新節奏。那些新技術明擺著在那兒,但只有蘋果能夠將它們整合成令人興奮不已的漂亮產品。

時下出色的手機廠商不在少數,但為什麼它們就無法奮起應付超越蘋果的挑戰呢?蘋果已經統治智慧型手機市場十年了,為什麼還沒有其它的設備廠商能夠真正逼近它呢?

三星本可造出iPhone X

以三星為例。蘋果頭號競爭對手為什麼就沒有在它的其中一款Galaxy手機上推出首款完全無邊框的屏幕呢?它有那樣的技術。三星是蘋果iPhone X全新的OLED屏幕的製造商。該屏幕邊角圓潤,幾乎佔據手機的整個正面區域。不知為何,它還沒能夠在自家手機產品上提供該類技術。Galaxy S8和Galaxy Note 8非常接近於那種技術,或許是因為三星知道蘋果要走哪個方向,但這並不足夠。(「Android之父」安迪·魯賓領導打造的Essential Phone手機也非常接近——它的正面上方有凹口,但它走得還不夠遠。)

蘋果iPhone X的屏幕實際上會給你一種「wow」的驚豔感覺。它看上去非常神奇。屏幕採用曲線優美的圓角設計,給人一種科幻的感覺,為攝像頭留出的弧形凹口也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感覺。蘋果打碎了手機屏幕必須要四四方方的傳統。但無邊框全面屏技術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夏普早在2014年便推出了類似的「無邊框」技術。蘋果只是削掉了屏幕的邊角,就邁出這麼一步——大膽推向極限——它就讓自己完全與其它公司區分開來。

三星有時候也挑戰極限。它在這方面最大的成功是率先推行並堅持的一些頗為幸運的大膽設計,比如曲面側屏幕和引領大屏手機風潮的Galaxy Note產品線。Galaxy Note表現十分強勢,致使蘋果也不得不推出大屏產品。遺憾的是,三星沒有延續它的強勁勢頭。它有過它的輝煌時刻,但它的重心和紀律性搖擺不定。市場競爭讓三星拿捏不定。對於自己的手機創新,它常常都不夠堅定,有些輕率。它常常都跟隨別人走,鮮少引領市場。

是的,像三星這樣的公司實際上有能力搶在蘋果之前引領潮流,但它卻仍然只是追隨者。許多手機廠商都研究網上流傳的關於蘋果新產品的諸多傳言,它們甚至在那些產品上架幾個月或者幾年前從供應鏈打探蘋果在搗鼓些什麼。但除非你也能夠打造出更加出色、更與眾不同的產品,搶佔先機的策略不會奏效。那正是蘋果的競爭對手們掙扎的地方。僅憑效仿蘋果的設計選擇,你不大可能會擊敗蘋果。

蘋果賦予新技術實用的用途

我們再說回iPhone X。它本來不該是讓面部識別技術變得備受關注的那款手機。三星去年也推出了「虹膜掃描器」,但它沒有著力推行該項功能,做得也不夠完善,因此沒能讓它變成手機標配。一張簡單的照片,就能騙過三星Galaxy S8的虹膜掃描系統。蘋果推出了一個實際上十分安全的版本,讓三星相形見絀。在演示介紹的時候,該公司特別談到照片、面具和其它的伎倆都無法欺騙其支持3D深度感應的Face ID面部識別技術。由此可以看出它在該項功能上花了多少的心思。正如他們所說的,空談不如實踐,但從蘋果過往的表現來看,Face ID很有可能會跟它所說的那麼可行。

面部識別技術已經出現了好些年,但其它的公司沒有花心思去做好它。而蘋果要做的就是,上臺隆重地將它展示出來,讓我們知道它如何讓iPhone變得更加安全,更易於使用。這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體驗一番。另外,蘋果還加入了涉及面部表情跟蹤的Animojis技術。這又是一項源自Face ID技術的有趣功能。

蘋果在2013年就在Touch ID指紋傳感器上玩過同樣的把戲。當時,指紋傳感器其實進駐筆記本電腦和部分手機好幾年了,比如摩託羅拉Moto Atrix和舊式的Windows Mobile設備。蘋果將指紋傳感器嵌入iPhone 5S以及之後的每一款iPhone和iPad,進而讓該部件變成了手機標配。它賦予了該項技術兩重目的(解鎖和購物),將它深度整合到iPhone,就像Face ID那樣。Touch ID技術亮相還不到一個月,HTC便給它的一款手機加入了不算安全的劣質指紋傳感器,三星也匆忙地給它的下一款旗艦機(Galaxy S5)加入了該項功能。兩家公司都沒有花時間去將該技術做完善。


iPhone X還加入了無線充電這一三星和其它的一些手機廠商早幾年便推出的功能。不過蘋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出一個無線充電墊,讓你可以同時將iPhone、Apple Watch等蘋果產品放在上面充電,使得你的床頭櫃或者桌子不再需要放置各種亂七八糟的充電線纜和充電器。

最後,看回iPhone 7 Plus上推出的雙後置攝像頭——又一項市面上眾多產品都擁有的功能。LG至少嘗試過通過提供廣角拍攝來讓雙攝像頭變得有用,但只有蘋果想到給人像加入簡單但不失漂亮的背景模糊化效果,同時利用新增的攝像頭來給用戶帶來兩倍光學變焦功能。iPhone 7 Plus的攝像頭確實很好用。很可惜只有蘋果能夠賦予新增的攝像頭實質性的意義和用途。

蘋果所做的無非就是賦予這些技術精心擬定的實用用途。為什麼競爭對手們就難以做到這一點呢?

大批失敗的好點子

蘋果的競爭對手放棄了許多前景不俗的想法,因為它們沒有足夠快速地提升季度利潤,或者沒有帶來立竿見影的成效。模塊化設計(LG的G5模塊和「Friends」),HTC令人驚嘆的Boomsound揚聲器,諾基亞讓人難以置信的4100萬像素攝像頭……這些都是些本有希望掀起變革的功能特性,它們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它們並非出自一款整體十分出色的產品,又或者因為它們沒有被賦予一個可讓它們發光發亮的使用案例。

蘋果也似乎是唯一一家能夠推出新產品品類的公司。儘管努力了多年,但谷歌在谷歌眼鏡和增強現實項目上都沒能取得成功(它如今在重新努力)。現在,蘋果似乎要一下子就搶在前頭,讓增強現實變成iOS 11系統中人們非常想要的一項功能。

這些年,曾嘗試與iPad和Apple Watch展開競爭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錶產品也多不勝數。Android設備廠商在蘋果Apple Watch誕生4年前就知道它在做手錶,比它早一年多開始推出該類產品,但它們還是打造不出富有吸引力的智能手錶。與此同時,Apple Watch如今是全球最暢銷的手錶。

蘋果有必要成為第一家推出完全無線化的耳機(AirPods)的大型科技公司嗎?無線耳機技術早就出現,但只有蘋果花時間去將它做好來,重視該項技術。它甚至不惜取消iPhone 7上面的耳機接口來推動該項技術和其它的創新的發展——儘管引發了不少用戶的不滿。它也沒有改變主意。今年iPhone 8或者iPhone X都沒有耳機接口。那種執著讓它一年後在日益增長的無線耳機市場收穫了85%的份額,而且沒有給iPhone的銷售帶來多大的影響。

還沒有任何一個iPhone競爭對手琢磨出足夠強勁的長期願景來衝擊蘋果,這實在令人困惑。

固守成規無法擊敗蘋果

蘋果並非不可戰勝。它也有它的軟肋。看看Spotify,蘋果流媒體音樂服務Apple Music推出就是因為它;又或者看看亞馬遜的Echo智能音箱,該產品如今廣受歡迎,促使蘋果也計劃推出HomePod音響來應戰。亞馬遜的Alexa語音助手也逐漸變得無處不在,而蘋果當初催生這一切的智能助手Siri則在日漸衰退,沒有方向性。憑藉Alexa,亞馬遜可謂取得了一項蘋果式的成就,我們所有人也因此受益。蘋果很有可能在琢磨給它的語音助手帶來亟需的升級更新,應對Alexa的衝擊,這一局面無疑會讓所有人都受益。

亞馬遜正在快速成為設備領域不容小視的一股力量,也正開始塑造智能家居的未來。它沒有貽誤戰機,沒有讓蘋果先發制人。它顯示出了它的領導力、專注力和願景。(但願對於下一款Fire Phone它也能夠開竅,假如它有衝動再次涉足該市場的話。)Roku是另一家在大力踐行其願景的優秀公司,蘋果則多少忽略了Apple TV,該機頂盒才剛剛迎來兩年以來的首次升級。

蒂姆·庫克展示完iPhone X的時候,還引用了賈伯斯反覆說過的冰球王子韋恩·格雷茨基(Wayne Gretzky)的名言,「我預先滑到冰球將要去的地方,而不是追著冰球跑。」蘋果長久以來一直都在遵循這句名言,但當它在跟技術嫻熟的對手同場競技的時候,它滑得努力多了,也快速多了。在移動市場,它都不怎麼需要思考那個冰球,因為它已經得到了大多數的分數。

我期待著這麼一天的到來:更多的蘋果競爭對手開始滑向冰球要去的方向,把那個創新冰球往它們自己的方向推打。(樂邦)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郭浩_NT5629

相關焦點

  • 淺談iPhoneX雙層PCB和雙電池設計及其必要性
    iPhone X是美國Apple(蘋果公司)於北京時間2017年9月13日凌晨1點,在Apple Park新總部的史蒂夫·賈伯斯劇院會上發布的新機型。其中「X」是羅馬數字「10」的意思,代表著蘋果向iPhone問世十周年致敬。
  • 蘋果開始造車 大蘋果的英譯變成 iCar
    ,不過到今年9月,再說這個梗,大蘋果就要改成Apple Car了,因為蘋果公司開始造車了,並有望在今年第三季度發布。 蘋果公司做好造車準備 目前,網傳蘋果公司造車的消息,已經被關鍵供應鏈的廠商證實。 如果外媒的報導屬實,那蘋果公司的確已經為造車做好了準備,據報導,2019年蘋果公司在汽車領域獲得了30項以上的專利,而截止2020年底,蘋果公司已經獲得了大約40項與汽車相關的專利。
  • 蘋果開始造車 從2021年9月起 「大蘋果」的英譯變成 iCar
    「蘋果的英文是Apple,大蘋果的英文是Ipad」,這是在短視頻平臺裡,流傳最為廣泛的梗,不過到今年9月,再說這個梗,大蘋果就要改成Apple Car了,因為蘋果公司開始造車了,並有望在今年第三季度發布。
  • 蘋果造車不會帶來驚喜:電池極限無法突破 自動駕駛仍是虛幻
    ……圖4:蘋果2020年申請的智能天窗相關專利。來源:USPTO基本上,當今人類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都能在蘋果已公布以及未來將公布的相關智能座艙相關專利技術中找到答案。但問題是,美好生活的代價都是高昂的,每項技術的實現都需要對價。
  • 持續更新|梳理蘋果造車發展以及它與特斯拉間的豪門恩怨
    但從關注度程度來講,市場更關注它造車提速的事情。蘋果公司的基本面顯示,它的傳統業務已沒成長潛力,而這也是市場期待其造車的根本原因。其實蘋果造車並不是心血來潮,這事兒最早可以追溯到賈伯斯時代,在賈伯斯去世前,蘋果就開始考慮造車事項,更是成立了造車項目「TiTan Project」。
  • 美媒模仿郭臺銘致信川普:蘋果手機美國造?做夢!
    在大選過程中,川普就曾公開呼籲蘋果將生產線轉移至美國創造就業稱,「我將敦促蘋果公司在我們的土地上製造電腦和iPhone手機,而不是在中國。」此外,他還承諾將把資金回流企業的稅收從目前的26%降至10%~15%。但據相關估算,在美國生產一部iPhone手機成本,將達到人民幣一萬四千塊。此次富士康在美國投資建廠的新聞再度引起了外界對「iPhone美國造」的眾多猜測。
  • 蘋果公司簡介 蘋果公司發展歷程
    說到 蘋果 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從早幾年蘋果4開始風靡市場到現在基本人手一部的蘋果手機。每次蘋果出新款更是引無數人前赴後繼的購買,那麼大家對蘋果公司以及蘋果的發展歷程有多了解呢,不了解也沒關係,下面就讓小編來給大家科普一下蘋果公司簡介吧。
  • 蘋果機型的攝像頭為何都是凸出來的?你想要的答案在這裡
    而拍照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功能,而且一直以來手機拍照也變得非常的強悍,從單攝到雙攝,以及到現在的後置三攝,手機拍照成效也讓很多人稱讚不已,甚至都快要媲美單反了。當然隨著科技的發展,對於手機的精緻單薄會有更高的要求,不過拍照的鏡頭組件則很難實現。
  • 百度宣布造車蘋果也重磅出擊:新能源汽車股還能投嗎?撤退or進攻
    百度宣布造車,蘋果也重磅出擊!新能源汽車股還能投嗎?撤退還是進攻?新能源汽車行業巨大的造富效應,正吸引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跑步入場。今日早間,兩則重磅消息刷屏:一是,百度正式宣布造車,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二是,蘋果公司打算在3月之前與現代汽車就自動電動汽車的生產籤署合作協議,計劃在2024年生產10萬輛汽車。
  • 微軟和蘋果都是著名的科技公司,有什麼區別?
    在人們眼中,不少人喜歡把相近的東西進行比較,就好比在科技方面,微軟和蘋果同樣是科技巨頭,不少人就喜歡時常拿著兩家頂尖公司做比較,它們的區別是什麼,哪家公司成就最大呢?首先在市場發展領域,這兩家公司完全是不同的方向,各自都在其發展的領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時間也證明他們大多數情況下都做對了。微軟一直是軟體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在早些年他們的核心人員就知道,需要控制計算機硬體產品來展示合作夥伴OEM,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MS 365和Windows OS等軟體,從而讓消費者放棄其他產品來轉向他們的產品。
  • 蘋果汽車都上路測試了哦?
    蘋果汽車從以前的小道消息,現在已經放到了檯面上,項目代號「泰坦」,千呼萬喚始出來,蘋果憋的大招快要放了。近日傳出新消息,蘋果公司的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蘋果汽車將於2021年第3季度正式發布。
  • 科技巨頭會不會掀起第二輪新造車浪潮?
    儘管汽車業務在華為內部不斷走向更重要的位置,但是華為卻多次表態絕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任正非更是在一項決議中寫道:「以後誰再建言造車,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不論是親自下場造車還是「發誓不造車」,不可否認的是科技公司都在向智能汽車靠近。
  • 網際網路造車風起 百度阿里華為入局能提供和獲得什麼
    來源:經濟觀察報原標題:網際網路造車風起,百度阿里華為入局能提供和獲得什麼經濟觀察網 記者 任曉寧 1月11日,百度宣布造車。這是繼阿里巴巴、華為之後國內第三家進入造車領域的網際網路大廠。加上國外的蘋果,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近期持續起風。百度造車的直接影響是,股價迅速攀升。
  • 蘋果AppStore能日進鬥金,國內應用商店為何多數會失敗?
    而蘋果公司市值也隨之水漲船高被華爾街追捧,所以某種程度上來看蘋果取得成功給中國創業者樹立了榜樣:中國市場除了有智慧型手機、ROM、也有應用商店,在各個環節上都有後到者加入,不過最終絕大部分是失敗的。前不久,蘋果公司因為徵收應用內打賞30%的費用而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究其結果,無非都是批評蘋果是在自掘墳墓,可君不知蘋果AppStore的營收有多高?
  • 現代汽車回應與蘋果公司合作造車:談判尚處於初期階段
    在這裡,你也能成為數碼大V;在這裡,產品好壞你說了算。【玩轉新奇好物,來新浪眾測】據外媒 MacRumors 報導,在汽車技術和生產設施巨額成本的考量下,蘋果公司正在與現代汽車集團協商 Apple Car 生產相關事宜,共同生產電動汽車和開發汽車電池。在現代汽車集團內部,審查工作已經完成。
  • 「神秘」的蘋果
    文 | 財聯社 劉蕊上周,在市場紛紛猜測韓國現代汽車將和蘋果合作造車時,現代汽車發布了簡短聲明證實。但在聲明發出後不久,現代汽車就立刻重新發布了一份新的聲明。在這份聲明中,現代很明顯刻意迴避了提及蘋果公司的名稱,而是稱其正在與「不同的公司」進行關於合作造車的談判。不難猜出,現代公司的措辭變化是蘋果公司幹預下的結果。
  • 蘋果曝光新品,明年9月發布,這次真買不起了
    每一年科技春晚的時候,果粉們總是想知道,新iPhone到底能塞進去多少黑科技?撇開蘋果本來就天頂星級別的開發能力。對於蘋果來說,看好哪一家公司的技術,只需要從富可敵國的現金儲備漏出一點,把人家整間公司買下來就好了。智障Siri,買的,基帶,從英特爾手上買的。但是,庫克也總有看漏眼的時候。
  • 關於蘋果汽車,賈伯斯連PPT都沒寫,庫克卻試圖將它開上高速公路
    相比較讓賈伯斯揚名天下的PC、手機,也許造一輛汽車才是賈伯斯人生清單裡最想達成的那個目標,而且賈伯斯一度認為造汽車很容易,他說「汽車有電池、電腦、發動機和機械結構,iPhone上也有這些東西,它們甚至都有發動機」。是的,從來沒有人低估過蘋果想要造一輛汽車的決心。
  • 2017大盤點:蘋果過去一年都做了些什麼?
    作為世界上最受矚目的科技公司之一,蘋果公司的一舉一動都是科技圈的「大事」。今年,先有公開展示的智能音箱 HomePod,後有熱銷的革命性手機 iPhone X,蘋果在科技產品上的表現依舊沒讓人失望。不了解蘋果這家公司的人,往往只被它最亮眼最具爭議的產品所吸引。其這一年具體在做什麼,未來又會有哪些新的突破,少有人知。
  • iPhone包裝盒裡的蘋果Logo貼紙究竟有什麼用?很多人都搞錯了!
    用過iPhone的用戶都知道,新買的iPhone裡除了常規的充電器、數據線、耳機、說明書外,總是會附贈兩張蘋果Logo貼紙。教授特地翻看了說明書,iPhone11中果然也夾帶了兩張貼紙,應該有很多人會跟教授一樣,以為貼紙是貼在手機背部的,但是嘗試之後會發現完全不協調。向來對成本嚴加控制的蘋果,為什麼捨得多贈送這兩張看起來並沒什麼卵用的的貼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