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造車不會帶來驚喜:電池極限無法突破 自動駕駛仍是虛幻

2021-01-08 騰訊網

蘋果(NASDAQ:AAPL)造車是個公開的秘密。2016年,幾位在矽谷服務於美國大廠的機器學習或視覺算法的華人科學家朋友,便曾與蘋果「 secret Project 」組的人力接觸過。當然,更廣為人知的是,蘋果專攻自動駕駛的「Project Titan」,早在2014年就立項了。

從首發專利的維度看,蘋果也是最早布局與智能汽車相關技術的全球科技巨頭之一,可追溯到2011年,甚至早於谷歌與百度,幾乎與華為持平。迄今蘋果在汽車上的最深烙印,是2014年就已面世的「CarPlay」車載系統,這是當前中高端進口車的標配。

圖1:蘋果最早與汽車相關的專利示意圖之一。來源:USPTO

儘管錨定智能汽車已有近10年歷史,但種種跡象表明,當前傳出的最早或將於明年秋季發布並於2022年的「Apple car」(可信度非常低),很可能不會有太大驚喜——雖然,它勢必將對產業標準走向帶來重大衝擊。

01

沒有驚喜

最重要的,我們要知道「Apple car」為何而來。

現在有個說法:智能汽車是智慧型手機的自然延伸,是「加了4個輪子的智慧型手機」。尤其背後還有極具說服力的數據支持:後者的規模遠大於前者——以2019年市場規模比較來看,全球手機市場規模為5021億美元,而同年全球汽車500強總營收超過2.8萬億美元(但很少有人提及的是它們的利潤率只有個位數,而iPhone利潤率則超過60%)。

圖2:全球15家主流汽車製造商2019財報數據。來源:蓋世汽車

所以就有了結論:Apple car作為蘋果未來20年的新成長曲線,將複製iPhone神話,在消費市場勢如破竹。

這一線性外推式思考模式的直接結果就是,每當蘋果造車傳出風吹草動,距離消息源越遠,輿論便越亢奮,越對蘋果神話深信不疑。這樣的現象,對二級市場投資不啻於一種擾亂。

實際上,僅從常識維度出發,我們便不難窺探蘋果造車的意圖與現狀:智能汽車的研發製造路徑,無非是電動化+智能座艙+自動駕駛。以這三重遞進式分層邏輯為刻度,可以清晰測量蘋果造車的時態。

【1】 電動化維度:電池技術上限無法突破

一輛電動車的核心功能性零部件是「三電」系統。經過過去10年發展,以韓中日電池廠商+歐美功率半導體廠商為產業核心的動力電池系統+電驅/電機系統解決方案,目前已經對全球電動車產業形成冗餘性支撐(當前晶片短缺現象屬於前期擠兌+疫情幹擾導致的短期偶發性問題)。

在此基礎上,我們看到了特斯拉(NASDAQ:TSLA)入門級車型全球性交付同時,價格不斷下探;我們也看到了蔚來(NYSE:NIO)、理想(NASDAQ:LI)甚至小鵬(NYSE:XPEV),均在短短的數年時間,從一個「鐵·門外漢」搖身一變成為中國市場的主流玩家;我們還看到了傳統車企紛紛制定了明晰的電動車規模性量產時間表,反撲窗口期將在2022年-2023年全面開啟。

這些基本事實都證明了一件事,在2020年研發製造一輛電動車,萬事具備,唯一的門檻是資金。蘋果當前手握1.3萬億人民幣現金流的儲備,踏平這個門檻輕而易舉——這也是輿論對蘋果造車極其樂觀的主要原因。

但是,最為核心的現實問題在於,基礎設施的齊備只是電動車研發製造的下限,決定其上限的仍然是它的心臟——電池技術本身。對此,市場中流傳著一個段子,雖戲謔卻直通本質:特斯拉是一家能源公司,電動車只是附屬產品。

對於動力電池技術的發展,我們有著長期的跟蹤:2020這一年,電池(甚至是電動車產業)的最大技術進步在於「物理異構」層面的突破,較大幅度提升了單一車輛的電池額定容量(提升幅度接近或超過50%)——從比亞迪(SZ:002594)的刀片電池,到寧德時代(SZ:300750)的CTP技術,再到特斯拉的4680無極耳電池,莫不如此。

圖3:特斯拉4680無極耳電池模組內部。來源:網絡

但即使是這樣,當前全球所有量產電動車的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普遍亦只有160wh/kg。這樣的能量密度只有再翻升1.5倍,即達到到400wh/kg,其續航能力才能與燃油車持平,才是電動車徹底取代燃油車的開始。

但以當前的實驗室進展判斷,單純依靠物理異構方式,理論上不足以實現上述電池能量密度的躍遷。業界當前正將籌碼下注於化學異構的技術突破,即固態電池之上——而根據謹慎性原則,它的商業化落地至少要在2025年之後。

當前曝出的消息稱,「Apple Car將可能搭載蘋果自家研發的具有突破性優勢的磷酸鐵鋰電池技術」。這不禁讓人啞然失笑:如果趕在刀片電池和CTP電池之前發布這項所謂的「黑科技」,還能令業界感到驚喜——君不見特斯拉的大號電池——「4680無極耳電池」發布時是如何讓人感到意興闌珊的?(詳見《特斯拉立功了,比亞迪很欣慰,蔚來小鵬淚眼婆娑》)

實際上,從常識角度判斷,Apple Car所謂的「具有突破性優勢的磷酸鐵鋰電池技術」,基本上可以被判定為具有高水平熱管理(BMS)技藝的類CTP型磷酸鐵鋰電池技術(之所以選用磷酸鐵鋰路線主要是出於安全性考慮,也體現出了蘋果造車本就謹小慎微)。

故而,電池技術上限無法突破,是我們認為Apple Car沒有驚喜的第一個原因。

【2】 智能座艙維度:茶壺裡的風暴

梳理蘋果智能汽車相關專利可知,智能座艙將是其最有發揮餘地,同時也是與對手拉開競爭差距的比較優勢所在。這些技術包括且不限於:

◆娛樂系統:以「CarPlay」為核心,還包括沉浸式VR技術;

◆智能天窗:通過改變透明度,以兼顧視野與隱私;

◆智能玻璃:附著AR技術;

◆以語音及手勢為核心的智能交互系統:Siri與動作追蹤技術。

◆介於工業設計與藝術級別之間的座椅系統,以及具有眼球識別功能的多聯屏。

……

圖4:蘋果2020年申請的智能天窗相關專利。來源:USPTO

基本上,當今人類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都能在蘋果已公布以及未來將公布的相關智能座艙相關專利技術中找到答案。

但問題是,美好生活的代價都是高昂的,每項技術的實現都需要對價。所以,Apple Car頂配智能座艙的成本一定是不菲的,這在客觀上便引申出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這輛車如何定價?這也間接決定了,蘋果造車,是為誰造車(事關銷量)?

眾所周知,以入門版車型model3為銷量核心的特斯拉,基於極簡式坐倉的成本競爭優勢,於2020年上半年共計賣出31.68萬輛電動車,利潤率亦只有2.72%(當然,相當大的成本都用於了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上,後續會講這個問題)。

如果蘋果在首代量產車型上選擇在智能座艙維度極盡奢華,那我們大可不必對它的銷量感到樂觀——輔以蘋果的品牌調性加成,這意味著對標的車企將是保時捷。而這家已有72年歷史的豪華乘用車品牌,2019年全球銷量尚不足30萬臺。

所以我們傾向認為,即便在最大幅度壓制產業鏈利潤率基礎上,首代Apple Car——如果能在兩年內量產的話——其智能座艙的大部分功能也將是屬於選配範疇,進而正面壓制特斯拉Model S/Model X系列(當前美國本土售價8萬美元上下)以及寶馬i4(預計2021年夏季首發,售價預期為人民幣50萬左右)。否則從銷量角度預判,其將難以在競爭日益加劇的電動車產業擁有競爭力。

當然,同時不排除首代Apple Car將推出兩款車型的可能,也就是包括另一款下探至35萬-40萬人民幣區間內的介於A級與B級車之間的車型作為主力款(類似於Mini iPone12),不過如果這樣,我們對於智能座艙的預期還須進一步放低。

如是,因受制於現實成本,如果真如傳言所稱那樣2021年秋季便正式發布,那麼智能座艙之於Apple Car而言,大概率是茶壺裡的風暴——翻不了天。

【3】自動駕駛:還未走出「PPT」

自動駕駛與固態電池並稱為下一代智能電動車技術的兩顆明珠。有樂觀觀點認為,Apple Car將攜自動駕駛功能而來,為智能電動車產業樹立新的標杆。

在我們看來,這樣的觀點沒有任何事實根據,完全是不現實的。

一個基本常識是,完全自動駕駛(L5)的最終實現,是基於數據、算法、傳感器以及專用晶片的共同協作,通過數以萬計小時的開放式真實路況測試,方有一定機率以接近99.9999……%的概率所最終實現的。

以在自動駕駛領域最為激進且技術較為領先的Waymo公司為參照,堅持robotaxi(無人駕駛計程車)路徑的它,由谷歌於2009年孵化,至少燒掉了40億美元研發投入,養活了1500人的研發及運營團隊,累計路測裡程達超過500萬英裡,迄今仍在L4級別的門口徘徊。

反觀蘋果,2017年第二季度才拿到自動駕駛測試牌照,自動駕駛研發團隊建了又拆、拆了又建,基本不具備開放式真實路況的數據處理經驗,使得仿真環境中的算法並不天然具有實操性——如此種種,在當前時間節點,能教我們對它的自動駕駛技術存乎怎樣的期待?

圖5:蘋果2017年上路測試的27輛自動駕駛車輛之一。來源:網絡

在自動駕駛領域,當前蘋果最顯性的優勢在於專用晶片的預期上:其今年11月最新推出的M1晶片,除了常規邏輯計算單元外,還集成了GPU、深度學習加速器,據評測對許多特定應用的性能提升相當大。這意味著,這款晶片具有天然適配自動駕駛專用晶片的潛能。

歸根結底,無論對於蘋果還是任何一家造車新勢力,解決自動駕駛難點——軟硬體的魯棒性、系統的冗餘性、測試的完整性等——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10%的長尾問題需要百倍的精力加持。

畢竟,即使一家車企能處理99.9%的現實路況,也只是達到自動駕駛目標的一小部分,因為它時刻都有可能面臨最即時的極端路況(corner case)挑戰。最樂觀估計,出現第一家完全自動駕駛功能的車企,也要在2030年之後。

以上,對於蘋果自動駕駛技術最現實的期待,還是希望它能在兩三年內實現L3級別的突破罷了。

02

心智戰爭

蘋果造車,大概率是沒有什麼驚喜的,但它為何又如此重要?

原因一言以蔽:這是一場不得不發的心智戰爭。

在我們看來,牽引蘋果加速造車的力量主要有三重:

一則是之於智能電動車產業,特斯拉越來越被符號化,蘋果如不能儘快介入很可能淪為智慧型手機時代的三星所扮演的角色;

二則在以中國為核心的新興國家市場,也是電動車產業最為發達的市場,華為正在主導一場車聯網作業系統標準,蘋果6年前便寄望於「CarPlay」之上的野心可能會付之東流;

三——也是最重要的,則是沒有規模性交付的量產智能電動車,蘋果的自動駕駛夢只是鏡中月、水中花(這也是百度、阿里甚至華為最終不得不下場造車的核心原因)。

前兩重都是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關於第三重的具體邏輯,可以參見我們此前的報告《自動駕駛的殘酷終局:特斯拉、蔚來、小鵬、滴滴,誰能成為歷史註腳?》,此處也不再贅述。

只是這裡特別提及一筆的是,當前市場對於蘋果可能使用雷射雷達作為輔助實現自動駕駛技術的傳感器而感到鼓舞,甚至一時雞犬升天。其實這是一個「潛規則」,與華為當前力推雷射雷達邏輯如出一轍:

因為自動駕駛是一個「銷金窟」,最終累計投入以數百億計,各大廠商都希望能有商業化手段去支撐長期的研發投入,而雷射雷達正是當前一支可行性極強的商業化路徑——要知道為了支撐研發,Waymo也都計劃研發出售雷射雷達產品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雷射雷達不僅是單純的視覺傳感器,同時也配套著數據採集處理系統,其間是否存乎巨頭對於數據的野心也未可知。

圖6:華為雷射雷達解決方案的相關參數。來源:網絡

最後這部分,我們再來探討下蘋果造車對於產業標準的潛在衝擊,鑑於篇幅,此處僅涉及結論不做深入展開:

1. Apple Car的問世,將在全球現代工業體系範疇首度確立「信息+能源」混合智能製造標準。

翻閱過去10年蘋果的發明專利演進,最大的成就在於它正從一家單純的先進智能軟硬體廠商向通迅信技術公司「增維」。

通俗來說,在原有智能作業系統及智慧型手機等核心優勢基礎上,蘋果研發了大量與通信相關的底層技術,使其信息通信技術能力大幅增強(某種意義的「華為化」,也可以說華為過去十年是在「蘋果化」)。最直接的例證是:蘋果已經啟動基帶晶片的自研計劃(基帶晶片具有極高的通信專利壁壘)。

此處特別提一句,中國另一家智慧型手機公司小米(HK:01810),也正努力步蘋果後塵走在「華為化」——或者說降低下預期,因為基礎差很多——「中興化」的路徑上,如果順利,可能在6G時期能夠展示出初步的競爭力。

在通信技術維度上,特斯拉的功力相對是極其「淺薄」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如果「華為Car」不能趕在Apple Car之前發布的話,全球第一家確立「信息+能源」混合智能製造標準公司將是蘋果。

如是,儘管總體上不會有太大驚喜,但Apple Car基於通信技術的智能化水平將有望是全球領先的。

2. 以邊緣計算為核心的通信技術有望真正崛起,取代融合計算成為視覺學習技術的有益補充,對於自動駕駛技術的向上躍遷及最終實現發揮重大作用。

3. 語音控制技術有望成為智能電動車智能交互系統的核心權重。

4. 自動駕駛SOC晶片進入7納米甚至5納米製程。

5.電動車上市公司的估值模型將重構,估值泡沫將因PS估值體系失效而戳破:因為你不能指望蘋果賠錢賣車。

以上,僅為我們當前階段對於蘋果造車的主要觀察結論,謬誤之處歡迎各位文後留言指正討論。

相關焦點

  • 持續更新|梳理蘋果造車發展以及它與特斯拉間的豪門恩怨
    但從關注度程度來講,市場更關注它造車提速的事情。蘋果公司的基本面顯示,它的傳統業務已沒成長潛力,而這也是市場期待其造車的根本原因。其實蘋果造車並不是心血來潮,這事兒最早可以追溯到賈伯斯時代,在賈伯斯去世前,蘋果就開始考慮造車事項,更是成立了造車項目「TiTan Project」。
  • 蘋果開始造車 大蘋果的英譯變成 iCar
    評論:0蘋果開始造車 大蘋果的英譯變成 iCar1/ 6蘋果開始造車 大蘋果的英譯變成 iCar[車友頭條-車友號-鬼鬥車]  「蘋果的英文是Apple,大蘋果的英文是Ipad」,這是在短視頻平臺裡,流傳最為廣泛的梗
  • 科技巨頭會不會掀起第二輪新造車浪潮?
    2020年10月,百度自動駕駛計程車Apollo GO登陸北京,單日呼單量突破了2600單。 近日,百度發布了Apollo樂高式汽車智能化解決方案,為車企提供 「智駕、智艙、智圖、智雲」四大產品。從造車拼圖上看,百度只缺一家合作的車企。 與百度不同,蘋果進軍車圈,是從智能網聯切入。
  • 蘋果開始造車 從2021年9月起 「大蘋果」的英譯變成 iCar
    「蘋果的英文是Apple,大蘋果的英文是Ipad」,這是在短視頻平臺裡,流傳最為廣泛的梗,不過到今年9月,再說這個梗,大蘋果就要改成Apple Car了,因為蘋果公司開始造車了,並有望在今年第三季度發布。
  • 自動駕駛的「眼睛」,21年每家車企「必裝」!
    就在昨天,百度也宣布造車。他們或許代表著未來5年汽車的大趨勢。如此重大的行業變革,今晚7點整我們緊急連線行業專家,第一時間解讀行業趨勢,入口在文末。1、國產汽車廠商最近動作頻頻,但是目標都是它?這些公司都在往L3、L4級別的自動駕駛發力,並且,他們大多數都配備了雷射雷達。這讓人心生疑惑,明明目前自動駕駛僅在封閉的路段進行過測試,相關法規也還沒有跟上。唯一的解釋,就是廠商想直接預裝相關硬體,算法和法規成熟了直接上馬,走在第一線!那後續的廠商怎麼辦?想不掉隊只有跟進。自動駕駛的硬體軍備競賽提前開啟。2、為什麼都安裝雷射雷達?
  • 網際網路造車風起 百度阿里華為入局能提供和獲得什麼
    來源:經濟觀察報原標題:網際網路造車風起,百度阿里華為入局能提供和獲得什麼經濟觀察網 記者 任曉寧 1月11日,百度宣布造車。這是繼阿里巴巴、華為之後國內第三家進入造車領域的網際網路大廠。加上國外的蘋果,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近期持續起風。百度造車的直接影響是,股價迅速攀升。
  • ...10比1擊潰星際2職業選手 特斯拉將裁員7% 蘋果自動駕駛裁員200人
    6、蘋果確認自動駕駛項目裁員超200人1月24日消息,據報導,美國當地時間1月23日,蘋果公司確認自動駕駛汽車項目(Titan)在本周裁員超過200名員工。7、Waymo將建設全球首個L4級無人車工廠車東西1月24日消息,據外媒報導,Waymo將投資1360萬美元在底特律地區建造一個能夠大規模生產L4級自動駕駛汽車的工廠。目前,該工廠的具體選址還未公布,但Waymo已經為其自動駕駛系統選擇了菲亞特克萊斯勒和捷豹路虎作為適配車型。
  • 那些被自動駕駛「殺死」的人
    針對賠償金額,高雅寧家人的代理律師表示,賠償的多少並不是本案所追求的目的,而是通過這起案件帶來一些社會價值:讓公眾知道目前自動駕駛的缺陷,希望特斯拉公司能夠在宣傳、產品營銷過程中有一個慎重的態度,不要把自動駕駛作為吸引年輕人的賣點。
  • 再見2020|自動駕駛追逐者的進與退
    為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自動駕駛這樣的前沿技術研發,理想、小鵬和蔚來三家新造車品牌甚至還於2020年底先後宣布增發ADS,規模分別為4700萬ADS、4000萬ADS、6000萬ADS。據了解,一旦達到預期增發效果,三家公司有望分別融資18.4億美元、22.3億美元和26.5億美元,作新一代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研發之用。
  • 蘋果汽車都上路測試了哦?
    蘋果汽車從以前的小道消息,現在已經放到了檯面上,項目代號「泰坦」,千呼萬喚始出來,蘋果憋的大招快要放了。近日傳出新消息,蘋果公司的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蘋果汽車將於2021年第3季度正式發布。
  • 官宣造車,百度沒有回頭路
    2020年年底,阿里參股上汽智己汽車,參與上汽旗下最為高端的電動車品牌項目;華為雖然官宣不進入整車製造領域,但是和長安的合作已經非常深入,關於華為造車的傳聞也從沒停止過;滴滴找來比亞迪代工,生產專屬的網約車滴滴D1……相比其他巨頭,百度造車的優勢或許是其深耕多年的自動駕駛、智能駕駛技術——這恐怕也是百度造車能被外界看好的原因之一。但多位受訪者均對鞭牛士表示:不看好百度造車。
  • 百度造車,圖個「吉利」?
    吉利已經開發了一套完整的新造車架構——SEA浩瀚架構,可以覆蓋A級車到E級車的研發,目前有超過七個品牌、總計超過16款新車型啟動研發。吉利除了提供汽車研發技術,還提供工程技術、製造和質量控制,在合資公司中使用吉利的供應鏈採購體系。百度在合資公司中的角色,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PK特斯拉的自動駕駛。
  • 百度要造車,汽車終究逃不出BAT的手掌心
    李彥宏曾表示,百度不會自己造車。我們不會自己去開生產線、設計發動機、研究流體力學或是工業設計,我們只做我們最擅長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並且開放出來,和所有對無人車有興趣、有想法、有能力的企業一起來做。事實上,百度的戰略方向印證了李彥宏的話,繼續做最擅長的自動駕駛,同時,開始涉獵整車銷售。
  • 四部委:新能源車補貼前售價須低於30萬元;戴姆勒放棄氫燃料電池...
    據外媒報導,近日特斯拉人工智慧(AI)部分發布了一系列關於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系統)及其功能的新數據。早在2018年11月,特斯拉車主在啟用Autopilot智能駕駛系統時已經行駛超過10億英裡(約合16億公裡),而現在該數據已經突破30億英裡(超過48億公裡),相當於繞地球跑了12萬圈。
  • 趙福全對話祖似傑(下):自動駕駛的問題是長尾過長
    自動駕駛的長尾過長:現在看來,自動駕駛面臨的最大問題可能就是長尾過長,而且只靠汽車行業根本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產業集中是歸宿:世界汽車產業趨向高度集中和資源整合是不可避免的,這將是產業的最終歸宿。
  • 驚喜的「中國造豪車」!丐版就配膝部氣囊,車內靜如高鐵0差評
    奔馳、寶馬變得更像一種標籤,「乘用車」特徵被有意無意地弱化了,但汽車市場總還是需要一些造「乘用車」的品牌,本文便為大家帶來一款不斷完善「乘用」屬性的豪華車:林肯冒險家。當然單單價格優勢,還不足以讓車主後悔寶馬買早了,最重要的是林肯冒險家卓越品質,以及其「靜謐之旅」的造車理念。首先是外觀內飾,冒險級家的降臨,緩解了千篇一律的審美疲勞,為幾近固定的中國車市注入了全新的設計語言。4615mm的車長,1630mm的車高,加上懸浮式車頂設計,車身至車側呈現「S」曲線,整體看上去優雅修長。
  • 蘋果曝光新品,明年9月發布,這次真買不起了
    撇開蘋果本來就天頂星級別的開發能力。對於蘋果來說,看好哪一家公司的技術,只需要從富可敵國的現金儲備漏出一點,把人家整間公司買下來就好了。智障Siri,買的,基帶,從英特爾手上買的。但是,庫克也總有看漏眼的時候。最近蘋果要造車的新聞傳得滿城風雨,蘋果這麼環保的一家公司,如果要造車必須是電動爹。
  • 百度宣布造車蘋果也重磅出擊:新能源汽車股還能投嗎?撤退or進攻
    百度宣布造車,蘋果也重磅出擊!新能源汽車股還能投嗎?撤退還是進攻?新能源汽車行業巨大的造富效應,正吸引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跑步入場。今日早間,兩則重磅消息刷屏:一是,百度正式宣布造車,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二是,蘋果公司打算在3月之前與現代汽車就自動電動汽車的生產籤署合作協議,計劃在2024年生產10萬輛汽車。
  • 「進化」中的福特自動駕駛測試車 2022年商用無人駕駛夢近在咫尺
    原標題:「進化」中的福特自動駕駛測試車 2022年商用無人駕駛夢近在咫尺   福特自動駕駛技術的進展正是通過一代代的自動駕駛車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