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凌雲
新春走基層,對於記者來說,是一個了解基層,學習基層,感悟基層的過程。記者可以更加深刻地學習基層工作的特點難點,了解國家政策的方向動力,感知廣大群眾冷暖需求。可以說,腿在走時,手在寫;手在寫時,心在想。近日走基層時,有個情況,讓記者感悟較深。
溮河區吳家店鎮河頭村,水多田少。去年在精準扶貧政策引領下,不少勞動力不足的貧困戶選擇在自家水塘裡種植芡實,然而,市場銷路卻是個問題。
河頭村的黃家忠,家有80歲老母親,一人撫養3個未成年孩子。去年,他在村裡的精準扶貧政策扶持下,去潢川學習芡實種植技術後,成為該村芡實生產小組組長,將自家1.9畝水塘種植上芡實後,產出了300多斤芡實。由於缺乏銷路,就由河頭村第一書記張眾一發動周圍熟人進行購買,收入了6410元。
據黃家忠介紹,考慮到自家閒置水塘多,芡實種植技術具備,種植需要勞動力少,他想在今年將芡實擴大到6畝,同時,家中還種植了不少花菇,但仍然面臨銷路問題。
2016年,河頭村精準扶貧領導小組帶領包括黃家忠在內的4戶貧困戶去湖北隨州學習了灰色梯稜羊肚菌栽種技術。利用適於種植羊肚菌的背陽坡地,黃家忠於2016年12月份投入6000多元試種了8分地。同樣,困擾他的也是銷路問題。
如何在扶貧幫扶隊走了以後,實現自主脫貧,恐怕只能將其與劉丫丫的電商聯繫起來。
採訪中記者得知,2016年,同在吳家店鎮的劉付榮認為自己最遺憾的事情,就是她的劉丫丫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沒有足夠的加工場地,無法引進芡實剝殼機,導致網店的脫殼芡實供不應求,大量訂單白白丟失,損失達幾十萬元。然而,河頭村有許多芡實卻苦無銷路。近在眼前的純天然芡實,在省去了外地進貨的運費之後還能賣個好價錢,對此,劉付榮懊悔不已。今年,她計劃在幾千平方米的倉庫建成後,針對當地特產引進加工設備,擴大銷售規模。
如今,精準扶貧的多數脫貧項目涉及「農、林、牧、副、漁」等行業。假若「輸血」過程中,技術到位,資金到位,項目到位,各種生產條件也具備,那如何讓項目產出的各種農產品在脫貧工作隊三年的「送君扶一程」之後,還能自行銷售,順利增收,成功完成脫貧工作從「輸血」到「造血」功能的自然轉化,將是精準扶貧工作接下來會面臨的重要課題。
若能讓農村電商和扶貧項目「結親聯姻」可謂喜上添喜。一方面,農產品有人願意生產,可讓脫貧項目落地生根,保證了像劉丫丫這樣的農村電商具備充足的物美價廉農產品貨源;另一方面,農家屋裡的產品有處可賣,讓電商為農民增收打開市場,能實現像黃家忠這樣的農村貧困人口有錢可掙、有夢可逐!
引進扶貧好項目,鼓勵農村電商大發展,這兩件事可以孤立地做,也可以「聯繫著」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