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歷史遺珠 四川獨臂考古人想給古代石刻文字安個家

2021-01-09 四川新聞網

  四川首次大規模啟動古代石刻文字調查與整理,計劃用5年時間,聯合各地文物部門,對四川現存清代(含)以前的古代石刻文字遺存進行梳理,形成20餘萬張石刻文字拓片。「這些資料是最珍貴的原始素材,必將成為巨大的資料寶庫。」趙寵亮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全面深入,這些石刻文字的價值將日益凸顯。

  這是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遺珠。

  據不完全統計,在四川,散落各處的古代石刻文達5萬處,那些由兩漢三國,經唐宋,至元明清,跨越2000餘年的文字,被鐫刻在佛院經窟、懸崖峭壁、墓葬石碑、古代建築上,正裹挾著時代記憶呼嘯而來。

  這也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搶救。

  今年,四川首次大規模啟動古代石刻文字調查與整理,計劃用5年時間,聯合各地文物部門,對四川現存清代(含)以前的古代石刻文字遺存進行梳理,形成20餘萬張石刻文字拓片。

  浩瀚工程的背後,主導者是一位獨臂學人。夾在而立與不惑之間,35歲的趙寵亮覺得時間越來越緊迫,他想要從歷史的風雨侵蝕中,救出那些長久靜默遺失在野外的古代石刻。

  僅存左手,依然能觸摸和感受那些遺失在歷史中的痕跡。過去年月中,趙寵亮從家鄉河北永年走出,在北京完成碩士和博士學業。作為歷史學者,他在考古現場觸摸歷史煙塵,從浩瀚文獻中抓住夢想紅繩,他敬畏時間又要與之爭搶。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他的辦公室長久安靜,沿牆擺放的寬大書櫃被塞得滿滿當當,那些書本,跟隨著他跨越大半個中國,最終安放在成都。

  這條路,趙寵亮走得順遂也波瀾。曾經,在決定考研時,他提前聯繫導師,坦誠相告,確定老師不介意收下失去右臂的學生;在將趙寵亮作為特殊人才引進時,主管單位也向四川省文化廳再三確認招聘信息,明確這位學者不需要任何輔助,能夠像科研工作者一樣工作。

  於趙寵亮而言,儘管只有一隻手臂,他依然可以扼住命運的喉嚨。

  搶救歷史

  「這個石碑,我們上次去都還在,現在就沒了。」照片中,樹林空地上,倒在雜草叢的石碑只餘半塊。趙寵亮有點著急,如今古代石刻文字正以每年幾十上百處的速度在減少,被破壞甚至消失。這讓他心裡難安,他希望自己的團隊再快點,追趕上正在消失的古蹟,「想給古代石刻文字安個家。」

  讓石刻「活」過來 將完成5萬處古代石刻文字調查

  趙寵亮的辦公室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樓,臨窗,辦公桌上的書籍堆了半米高。旁邊的會議室裡,3000餘張古代石刻拓片正在陸續整理,像對待嬰孩般,趙寵亮用左手輕撫拓片,目光珍惜。轉過身,他的右邊臂袖,衣管空空。

  對於散落在四川各處的超5萬處古代石刻,趙寵亮想留住它們。「石刻是另外一種出土文獻,古代人會將很多大小事情刻在上面。保護好它們,就是對文化的傳承。」

  在野外,他見到明代都察院的禁止早婚的石刻,上面記載,男子低於十五六歲娶妻,父兄要受到懲罰。還有對修橋鋪路的記錄,村頭一座橋,30多年裡,前前後後幾個人修過。甚至還有離婚告示、鄉規民約、家風家訓……

  趙寵亮眼中,這些都是歷史的饋贈。四川古代石刻文字時間久、數量大、內容多、類型全。這些石刻文字大多不見於傳世文獻,也不見於地方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特點。可如今,因風化、人為、基建等破壞,石刻文字正在加速消失。

  所幸,保護早已開始。以趙寵亮為代表的一個團隊,正在對四川古代石刻文字調查與整理,計劃用5年時間,聯合各地文物保護和管理部門,對四川現存清代(含)以前的古代石刻文字遺存,分階段、分區域地進行田野調查和資料收集,以實物照片、拓片和影像記錄等多種形式,進行全面系統科學的調查、整理,以期形成20餘萬張石刻文字拓片。

  事實上,這也是四川首次對古代石刻文字進行最全面調查、梳理、記錄研究的系統性工作,這在全國範圍來看也是一項創舉。「這些資料是最珍貴的原始素材,必將成為巨大的資料寶庫,為我們和後人提供了諸如巴蜀地方史、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社會史、書法藝術史等各方面研究無窮的寶貴資料。」趙寵亮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全面深入,這些石刻文字的價值將日益凸顯。

  就眼前而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積累了3000多張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拓片。就在今年11月,這些歷史的記憶,將在四川省圖書館進行專題展出。

  獨臂學人

  面對石刻,趙寵亮是保護者。面對命運,趙寵亮覺得自己是被保護的人。

  於人生而言,殘忍的是得到後再失去,還是從未得到過?這個命題,趙寵亮從沒仔細想過,因為他也說不清自己屬於哪一類。

  幼時失去右手

  他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失去右手那年,趙寵亮還是個走路趔趔趄趄的「小糰子」。那年正月裡,一大早,家裡人到門前地裡做農活,只留下酣睡炕上的他。當家裡人估摸著回來做早飯,有說有笑打開房門,卻是讓人目眥欲裂的一幕:原本平躺在炕上的小娃娃,已經有一半的身子掉到火爐裡,圓滾滾的右手插入燒得通紅的煤火中,白白嫩嫩的臉上,半邊的皮膚燒焦蜷縮成一塊。

  一聲尖叫,母親將已經昏迷的小娃娃從火堆中一把扯出。火急火燎抱到縣醫院,經驗豐富的醫生被嚇得眼皮一跳,「燒得太嚴重了,抱回去吧,這孩子救不回來了。」

  接下來的半年,不想放棄的父母央求村裡的赤腳醫生,每天上門為孩子打消炎針,一天三針的治療下,趙寵亮竟然奇蹟般地慢慢活下來了。但被燒得炭黑的右手,卻在燒傷後一個月的時候,「吧嗒」,掉下來。

  「我就這樣沒有右手。」其實,對於這一段記憶,趙寵亮幾乎是空白的。他從父母年復一年的後悔愧怍中還原整個過程後,會小大人一樣地安慰著爹媽,「我現在不是挺好的嗎,沒事。」他感恩自己還能活著,更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慢慢的,他在狹小的家鄉,發現了更廣闊的世界——那些歷史留下的痕跡。

  一路讀到博士

  他終於走入歷史研究的大門

  歷史的痕跡是什麼?

  太行山東麓,邯鄲市以南,河北永年區,趙寵亮的家鄉。這裡在戰國時期,曾是趙國建造信宮、修建王陵,王侯群臣聚會之處,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很多時候,村民種地時,會挖出古代的陶瓷碎片和銅錢。兒時的趙寵亮,會蹦躂著跑到田間,向叔叔大爺們索要,小心翼翼用作業本包起來,像寶貝般珍藏在抽屜裡。村裡的長輩們也樂意把挖到的古代陶瓷片、銅錢等「破爛」送給這個總是笑嘻嘻的小孩。他們沒想到,當年奄奄一息的獨臂娃娃,未來會走得那麼遠。

  趙寵亮喜歡讀書,在身邊小夥伴讀到中學就出去打工的年代,他一路讀到高中,並順利考上河北師範大學。做父親的,曾多次告訴孩子,讓他大學畢業後,能回到縣裡的中學,「做個老師,能養活自己就行」。

  沒曾想,趙寵亮越讀越遠。本科畢業,趙寵亮想前往北京師範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秦漢史大牛王子今教授。考研前夕,因為擔心導師介意學生斷臂,趙寵亮先給王教授通了電話。電話那頭,王教授溫暖的話語給了他莫大的鼓勵。「沒事,你先安心考試」。掛完電話,他又撥給父母,告訴他們自己決定讀研,如果考上公費就讀,否則就回鄉當中學老師。

  最終,趙寵亮順利邁進北京師範大學。現在回憶起來,他覺得那時的自己,終於走入歷史研究的大門。在這扇門裡,他一待就是6年,於懵懂中成長。研究生畢業,又順利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儘管只有一隻手,趙寵亮仍然能夠自如地翻書做筆記。他用殘餘的右臂壓住書,左手翻頁和筆記。如是這般,在20多歲的黃金時代裡,啃遍了秦漢史研究的論著。

  北京6年,美好純粹。除了看書,趙寵亮逛遍城內專業展覽。每當故宮、國博和首博有歷史展覽時,他便和同學坐著2毛錢的公交車,穿梭在北京城裡,在一個個櫥窗前,留下被驚艷后的感慨。

  恬淡生活

  博士畢業那年,趙寵亮面前有三個選擇:進入北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進入西安的西北大學任教;還有就是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但在此之前,他甚至沒有到過成都。

  安家成都

  51萬字的著作填補領域空白

  「猶豫過。」趙寵亮坦言,他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滿滿一屋子書,他坐於其中,安安靜靜做研究,「後來覺得可以換個城市感受一下,加上四川本身就歷史悠久,又有很好的文化政策,當時聽說這些年,一批北大、復旦、吉大等著名高校的畢業生都到了四川考古院,我想這個單位肯定不差,就這樣來了成都。」

  剛開始,因為不確定趙寵亮具體的身體狀況,作為考古研究院人事管理單位的省人社廳,還以為需要派專人幫他用電腦打字,甚至照顧生活,「後來一看,我用左手打字的速度,比不少人雙手打字都快。」

  打字是快,可做學問卻是要坐得住冷板凳。就在進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第2年,趙寵亮出版專著《行役戍備——河西漢塞吏卒的屯戍生活》。全書脫胎於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共51萬字,共810處注。通過利用出土簡牘、傳世文獻和考古調查發掘資料,從吏卒的來源與退役、工作與休沐、功過與獎懲、醫療衛生狀況與死亡撫恤等方面,對漢代河西地區屯戍吏卒的生活進行細緻討論,把錯綜複雜,難以閱讀的各種西北漢塞簡牘遺存條分縷析,有序分類出來,推進西北漢簡研究的深入,被業界評價為填補了該領域研究的空白。

  那兩年,趙寵亮住在單位附近的合租房,一件衣服一穿就是三四年,簡單到極致的物質生活下,他自覺充實,「來四川後,將研究地域放在西南,開始研究巴蜀地區的漢代石刻文字,還申請進入川大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

  2013年,趙寵亮有了心儀的女朋友。2014年,他結婚了,新房買在雙流,掏光積蓄後,首付還找導師、領導借了一部分。「那時院裡的領導還時不時幫我參謀下房買在哪裡,這些關心和幫助,讓我覺得自己特別幸運。」

  如今,趙寵亮覺得自己已經完全適應了這座城市的節奏。他每天上班回家,花在路上的時間要將近3個小時,不過並不難熬,因為他有新的計劃,要教2歲的女兒背誦古時的開蒙讀物。「《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內容很好,而且都有著語言的韻律美,我自己默念幾遍,就差不多到家了。」

  秋來成都,陽光正好。下班節點,趙寵亮走出單位,安靜大門外,二環路上人潮喧鬧。他斜挎著包,融入人海之中,眼光溫柔平和,他的前方有家園,後方則是熱愛的事業。

  對·話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被命運照顧的人」

  第一次下古代墓葬是什麼時候?

  趙寵亮:

  研一時,跟王老師去北京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下到黃腸題湊的木槨墓裡。「黃腸題湊」,是漢代墓葬的一種葬制,只有天子和諸侯王級別的才可使用。所謂「黃腸」,就是柏木黃心;「題湊」即將黃腸的頭部按一定方向在棺槨外壘成一圈木牆。雖然已過去2000多年,但黃腸題湊依然堅固如初,當時很驚嘆,佩服不已。

  第一次去考古工地,是去了西安市長安區神禾塬,那可能是秦夏太后的陵墓。這位夏太后,就是秦始皇的奶奶。「亞」字形的墓規模很大,已經發掘完畢正在回填,依然很震撼。陪葬坑正在發掘,但也被盜擾嚴重,很是遺憾。

  說到盜墓,你會看現在流行的各類盜墓小說嗎?

  趙寵亮:

  看,我早年就在論壇上守著看《鬼吹燈》的更新,裡面有不少情節確實是從現實而來。比如洛陽鏟,最早是真的廣泛用於盜墓,後來才成為考古學工具。到現在,學會使用洛陽鏟來辨別土質,是每一個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還有《鬼吹燈之雲南蟲谷》提到的「死漂」,也應當是借鑑了雲南撫仙湖水下考古所遇見的實際情況。

  但是小說畢竟是藝術創作,和現實不同,像小說裡的「粽子」,這個就真沒有遇到過。而且,在實踐中,那些被盜墓毀掉的歷史古蹟讓人心痛,對於歷史文物,我們都要堅持保護先行的。

  那除了盜墓題材,還有不少歷史小說被搬上熒幕,你會看嗎,會吐槽嗎?

  趙寵亮:

  會看,但是偏向於歷史正劇,比如《漢武大帝》這種。至於考究,確實會有點職業病,比如,現在古裝劇裡演員騎馬時都會出現的馬鐙,事實上,馬鐙的出現並沒有那麼早,最早是在西晉的陶俑中才第一次出現類似馬鐙的形象,可是很多歷史設定在西晉之前的電視劇,都會有馬鐙。再比如,一些電視劇裡的顏色,過分亮麗,這也是和歷史不符合的。

  但是我們一般只會同行之間說兩句,不會說逢人便講,畢竟,這也就是我們的一個習慣。

  都說今年秦始皇很忙,在各種電視劇裡和各種人談戀愛,你是研究秦漢史的,你怎麼看待這樣的戲說?

  趙寵亮:

  這樣的電視劇我還真沒看過。事實上,適當的戲說可以讓更多人關注到歷史。比如前面熱播的《羋月傳》,那段時間就有很多人去翻閱史書來了解當時的歷史。但是過分的戲說就是在譁眾取寵,不尊重歷史了。就說那些抗日神劇吧,真的沒法看。

  對於未來,你有怎樣的期待?

  趙寵亮:

  我一直很感恩,覺得自己是被命運照顧的人。對於以後,沒想過那麼長遠,用心做好眼前的事,未來自有出路,畢竟我相信,任何都是最好的安排。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杜江茜殷航受訪者供圖

相關焦點

  • 甘桑駱越石刻文刷新中華文明史
    黃懿陸的新作《駱越史》的出版,與甘桑石刻文遺址的考古發現,是中華古文明的又一個有力的歷史例證。駱越文明的考古發現,把鮮為人知的考古最新發現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發現可以稱之為21世紀人類文字發展史上最偉大的發現。
  • 鑑賞|芸芸眾生皆成像,在貴博石刻中窺見古人生活
    一、石刻文物的來源及組構在我們的石刻文物中,傳世品很少,主要是經過六十年來,歷次考古發掘,不斷入藏的。具體內容是與墓葬相關的石上文字材料,指那些墓碑和埋入地下的墓志銘以及買地券等,還有就是裝飾墓葬的各種物象石刻。這些石刻文物發現於我省的漢、宋、明、清這幾個時期的墓葬中,其中飾墓石刻的發現主要集中在黔北地區。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劉備與四川三臺的故事
    印是寶貝,有很多人想打它的主意。有一次,有人想盜寶,挖了數十丈深,見到了井口的大石蓋板,剛要去搬,突然,天空烏雲密布,電閃雷鳴,飛沙走石,一陣後,泥沙將挖的坑填滿了,盜寶人被雷電擊死。人們說,皇叔印有正氣,天地有鬼神。從此後,再也沒有人敢列印的主意了。
  • 月陂亭:石壁上的石刻家譜
    謝沐河畔,月陂亭前,我們從滄桑的石刻文字中,解讀這個湖南最古老的村落,在時光背後隱藏的那些故事……與瀟賀古道和謝沐河道並行,石崖腳下自然凹陷形成一段百餘米長的通道,能遮風擋雨,於是就開鑿成了古道的一部分和行人旅途休憩的「涼亭」,這平整的石壁也就成了古代鄉村文人的「BBS」。月陂亭現存摩崖石刻20餘幅,綿延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內容包括詩文唱和、寫景狀物、記事功德、勸諭警示等,很好地保存了鄉間的文化傳統。
  • 鑑賞|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
    歷史學家翦伯贊說:「這些石刻畫像假如把它們有系統地搜集起來,幾乎可以成為一部繡像的漢代史。」「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漢畫像石集中分布於山東、豫南、陝北、四川等地,不同地區的畫像石在題材內容、雕刻技法、形式風格上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其中山東沂南北寨村畫像石墓的畫像布局合理,構圖嚴謹,圖像豐富,雕刻細膩,體現了漢代畫像石藝術的高度成就。
  • 千年打卡勝地|月陂亭:石壁上的石刻家譜
    江永·上甘棠是湖南省迄今為止發現的創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全、延續時間最長的村落這是一個有故事的村落2007年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列為中國傳統村落2006年、2013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村故事多謝沐河畔,月陂亭前我們從滄桑的石刻文字中
  • 四川獨臂女孩高考625分:汶川地震失去右手,「一手」託起高考夢
    當然了在家長眼裡,那些考得好的孩子往往是「別人家的孩子」。而隨著孩子們的分數塵埃落定並且公布天下,我們發現了許多非常正能量的殘疾人學霸,四川綿陽中學實驗學校的李欣雨就是其中一位。據了解,這位來自四川女孩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右臂,但是他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堅持,換來了今年總分625分的高考成績,因此被網友誇讚為「獨臂女孩」。
  • 精彩點評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你對他們了解多少?
    【歷史功績】 先秦古蜀文明曾有輝煌燦爛的成就,但因秦滅巴蜀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斷裂,故《漢書》稱西漢前期「蜀地闢陋有蠻夷風」,蜀地本土文獻《蜀王本紀》亦謂之「不曉文字,未有禮樂」。
  • 「青燈先生」張金成13年打造溫州石刻「寶庫」
    今年青燈市集將會在4月左右舉行,會邀請國內外三百餘家名生活美學大咖雲集溫州,並舉辦十餘場專場活動,讓更多更美更好玩的作品供溫州市民欣賞,提高城市審美。」張金成說,目前國內只有杭州、蘇州、溫州能舉辦這樣的市集,日本一個市集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近15萬人,「只有經營品牌活動,才能讓博物館『活起來』」。青燈市集將會培育成為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的品牌活動。
  • 奇異石碑 神秘文字 揭秘古文字釋讀技巧
    1 伊朗>    古城遺址發現新楔形文字    考古發現往往將遺失的歷史文明再次展現在我們面前。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西方的考古學家對伊朗境內的一座古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通過一系列發掘活動,考古學家重新衡量了古代伊朗在古代文明世界內的地位。相當部分科學家認為,兩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很可能是源於伊朗境內一條偏僻山溝中的一座古城。
  • 四川歷史大事記
    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古蜀魚鳧王朝都城)表明古代巴蜀是長江上遊的古代文明中心,是中國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二、夏商周時期:巴蜀古代文明起源、形成並達到第一次鼎盛階段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含金沙遺址文化)是古蜀文明的繁榮與全盛階段。春秋戰國時代,古蜀文明高度發展了禮樂文化。
  • 於殿利:文字、文明的起源與古代美索不達米亞
    著有《巴比倫法的人本觀——一個關於人本主義思想起源的研究》《巴比倫與亞述文明》《人性的啟蒙時代——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藝術與思想》《巴比倫古文化探研》等著作、譯作十餘部。本次講座分為六個部分,以古代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為主要考察對象,深入探討了文字起源與文明的關係。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 兩晉兩「國志」 光...
    2020年6月8日,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出爐,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10位歷史名人入選。《華陽國志》原名《華陽國記》,是一部專門記述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地方歷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數民族史以及蜀漢、成漢史的重要史料。該著撰寫於晉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
  • 世界唯一石刻版《華嚴經》:武則天親自作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羅照教授接受採訪(攝影:範麗芳) 「山西晉祠的《華嚴石經》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歷史最久、且是唯一石刻的《華嚴經》版本,有著極高的藝術、文物、書法、佛學價值。」石經雕成後曾被存放於唐朝龍興之地晉陽,這一石刻祖本成為首尾完整的經文方柱型石刻群。此前據媒體報導,有關《華嚴石經》的保存,歷經滄桑。上世紀40年代,日軍在侵華期間曾覬覦石經,經當地愛國人士交涉,將已挖出洞的《華嚴石經》轉移。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收集到了大部分石經,整石加殘石130塊,並專建碑廊保存。
  • 【方志四川•出版資訊】《巴蜀史志》又一力作「四川歷史名人...
    四川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名人巨匠燦若星辰。特別是歷史上湧現出一大批傑出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等,他們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品格,閃爍著巴蜀人民獨特的氣質風範。為傳承弘揚四川歷史名人精神品格、氣質風範,彰顯歷史名人當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四川省自2017年3月啟動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以來,先後公布2批20位四川歷史名人(第1批: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第2批: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
  • 佛緣橋:大足石刻1000個神佛傳說裡唯一愛情故事,塵緣原是佛安排
    有人統計,大足石刻演繹的神佛故事,有上千個之多。在這些談玄說妙的故事裡,涉及男女愛情的,卻只有一個,便是「佛緣橋」。上周末,筆者重遊大足石刻,與當地文朋詩友一道,採擷了「佛緣橋」的動人傳說,在此與大家分享。
  • 遊記-廣東省博物館之歷史的遺珠
    每一次的出行,興致勃勃地出發,回來時卻顯得一臉倦容,穿行於人山人海的地鐵站,轉過幾個街口,一切的辛勞止步於到達目的地的瞬間,苦中作樂,別是一番滋味。今天要去的地方是廣東省博物館,她收藏著歷史的精華,濃縮了社會的發展,從一件件的展品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手工藝人的獨具匠心,每一件器物都蘊含著自己的故事,有的歷經周折,有的星沉海底。
  • 讀不一樣的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叢書·小說系列》亮相天府...
    分享會現場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30日訊(記者 李慧穎 戴璐嶺 攝影報導)今日(11月30日),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四川歷史名人叢書·小說系列》在2019天府書展上重磅亮相,該系列叢書以打造傳世精品為中心,深入挖掘四川歷史名人思想文化資源,旨在增強我省出版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為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寫下濃墨重彩的四川篇章
  • 2018《圍爐音樂會》重磅回歸 任賢齊「遺珠之憾」挑戰全新曲風
    四川衛視原創出品、大型音樂節目《圍爐音樂會》將於2018年6月21日晚20:30重磅回歸。「影視歌三棲巨星」任賢齊不僅作為首發嘉賓火熱開場,更在「遺珠之憾」環節中挑戰新曲風,首度合作管弦樂隊。消息一出,便引得網友大呼期待。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劉文傳 ‖ 清代綿州李氏:一門四進士...
    翻開修復後嶄新的書頁,紙張墨香間巴蜀的歷史演變、風土人情一一浮現於眼前。綿州人李調元窮其一生編纂的《函海》,以一人之力,記巴蜀千載歷史文化,此書成為了殿堂級的「巴蜀百科全書」。內容涉及到魏晉六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包括歷史、考古、地理、農學、醫學、文學、方言、音韻、民俗、姓氏、川劇、川菜等很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說《函海》就是清乾隆以前歷代四川學人的專輯總和,堪稱古代巴蜀文化的百科全書。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甚至贊曰:「童山集著山中業,函海書為海內宗。」《函海》的刊行,也使李調元成為學貫古今、博大精深的一代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