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至1月3日,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舉行青燈市集,共展出3萬餘件文化生活美學作品,吸引了6萬餘人來到市集「趕集」,參觀、把玩。這場市集讓他們流連忘返,了解並體驗了更多「柴米油鹽」外的文化元素。這也是這場市集的打造者「青燈先生」張金成的目的。1月7日,他接受專訪時稱,「留住城市記憶,延續城市文脈」是他這一生為之而努力的終極目標。
溫州都市報2020年1月10日16版報導版面圖
6萬餘人赴青燈市集「趕集」
坐落在市區塘河邊的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似一座小山丘傍水矗立,與塘河邊上的騎樓、埠頭、古橋梁遺蹟相生相融,散發著溫州地域文化的氣息。「留住城市記憶,延續城市文脈」,博物館門前著名收藏家馬未都的題字,道出了這座博物館的使命。
館主張金成,一副寬架的眼鏡,一下巴的鬍子,一臉爽朗溫暖的笑容,一身麻布衣服,和想像中的「青燈先生」形象頗為吻合。專訪前,他接待了市民俗學會會長潘一鋼一行人,介紹了博物館的主要經歷和將來打算,並帶隊參觀了館舍陳列,贏得了一行人的讚譽「很有溫州特色」。像這樣的接待工作,自從博物館於去年9月28日試開放以來,幾乎每天都有,但他樂此不疲。
張金成完成接待後落座,聊起了青燈市集的話題:「這次市集反響非常好,3天活動吸引了6萬餘人參觀,除了溫州市民外,還有湖州、台州、杭州、福州等地遊客趕來參加。一個活動,人和物這兩個因素非常重要,參與市集的這些藝術家和生活美學作品自帶流量,我都不用作太多的宣傳,人流量自然而然地多了。」
那三天,國內美栽堂、寬山集美堂等近百家文化生活美學的優質商家和業界大咖在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擺攤」,這些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攜帶著各自的禪茶花器,交流觀賞,共度「節日」。與其說是一場市集,不如說這是一場關於生活方式和態度的聚會。慕名而來的市民,被這些業界大咖和「美品」所深深吸引,流連忘返。
「當下物質條件好了,但藝術的陳設、空間的陳設、對器物的要求,需要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市民感受、體驗,去觸摸。我打算接下來每年都舉行這項活動。今年青燈市集將會在4月左右舉行,會邀請國內外三百餘家名生活美學大咖雲集溫州,並舉辦十餘場專場活動,讓更多更美更好玩的作品供溫州市民欣賞,提高城市審美。」張金成說,目前國內只有杭州、蘇州、溫州能舉辦這樣的市集,日本一個市集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近15萬人,「只有經營品牌活動,才能讓博物館『活起來』」。青燈市集將會培育成為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的品牌活動。
一頭扎進石頭堆,樂此不疲
文化對一個民族和國家非常重要。在多元文化並存的當今世界,只有做到「文化自覺」,才能在不同文化的對比和互動中穩住根基,獲得文化選擇的能力和地位,繼而增強自身文化轉型的能力。
「溫州不缺有錢人,但缺的是有錢之後保護發展溫州文化的人。我經常反思,今天的人給後人留下什麼東西。每個人的能力有限,在這麼多年的大拆大整中,我通過努力,為溫州留下了一些門臺、石刻、器物,留住城市記憶,通過博物館延續城市文脈。」
張金成,年近不惑,曾多次斬獲全國極限自行車比賽冠軍,並刷新世界吉尼斯紀錄。他在運動生涯最輝煌的時刻隱退,轉而研究青燈,並收集上萬盞形態各異的青燈。「很多人來溫州收購古物件,銷往各地。這些古器承載著溫州記憶,不能流失。」張金成說,溫州文化只有通過活動、展示,才能傳承和發揚。2013年,他在塘河邊建造了浙江省第一座燈文化博物館。展示的這些燈器,大多是他從溫州本地收集的,有些年代久遠。
在收集古燈的同時,張金成發現溫州石刻大量流失,日本、韓國人員來溫州大量收藏,「溫州人拼命做生意,文化卻在流失,很可惜,我感到莫名難受。2007年起,我就在舊城改建之中尋覓、收集各類石質建築部件。城市日新月異,一磚一瓦,一石一木,銘刻歲月,留存記憶」。建造一座石刻藝術博物館的念頭在他腦海中產生。2015年,他和甌海區籤訂協議,在塘河南湖沿岸,打造一座溫州石刻藝術博物館。
「我既不是一個真正的企業家,也不是一個文化人,我喜歡做事。」張金成說,建造一座石刻博物館需要大量石質建築部件。於是他個人出資,四處收集。2017年5月,博物館開工動土。
多年來,張金成密切關注著溫州居於拆遷之列卻有著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建築,哪座牌坊、石橋要被推倒了,哪戶人家要拆祖屋建新房,他收到訊息後總是第一時間前往交涉。針對一些即將拆遷的城中村,他向有關部門打報告,申請將有價值的石刻保留。拆遷前,他安排工人先把條石、青磚、石雕、古井欄、老門臺等拆卸下來,拍照、丈量、編號,完整有序地收集起來。「許多朋友笑我瘋了,竟然為了石頭花錢如流水,可我卻是樂在其中。」張金成說,這些年他是「一頭扎進石頭堆,不能自拔」。
歷時3年打造一座手工博物館
2019年9月28日,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對公眾試開放。它從開工到開放,歷時3年,耗費15000工時雕琢,工程繁複浩大,二十多位來自泰順、文成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老工匠,用傳統手法,打造了一座手工博物館。
博物館北入口大門是一座精美的石雕,它來自溫州著名近代建築陶永泰錢莊,其原主人陶履臣不僅創辦了實力雄厚的錢莊,還是溫州近代以民間力量興辦的最具規模、影響深遠的普安施醫施藥局和育嬰堂的主要創辦人。它的旁邊還設立二維碼,供遊客掃碼觀看紀錄片了解其前世今生。
多年前,溫州一工地拆遷,陶永泰錢莊門臺及構件一百多件,被雙嶼下鄰村一個老闆買走,安放在山頂別墅。張金成得知後,出資將整個門臺買下,搬遷到石刻博物館,「國家在發展,文物一定要保護起來」。
「博物館主體建築6000餘平方米,由15座唐宋元時期的古橋石條、689座拆遷民居廢墟中的石頭、500餘件明清時期的磚雕、近80萬塊明清時期的牆磚構築而成,它們都是從歷史建築拆遷過程中搶救而來的斷壁殘垣,經修復、復原、重組,共同構築了這座建築。」張金成說,博物館展陳中的石刻精品,上溯唐五代、下至清代,包括佛像石刻、碑文石刻、建築石刻等三大類。展品文物等級較高,其中大部分展品在開館時系首次公開亮相,如唐五代飛天人物塔件、五代後梁阿育王塔件、光緒溫州官辦花園「且園」石匾。
「老舊石頭保留了先輩的生活痕跡和藝術造詣,具有濃厚的溫州地域文化印記,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市民俗學會會長潘一鋼說,像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這樣具有溫州地域文化的博物館,是溫州市民乃至外地遊客所喜歡的,「張金成作為民間人士,收集保護了這麼多的舊石頭,做到這個程度,非常不容易」。
博物館展示的每一件石刻都有來處,均有編碼可供查閱文字、圖片與視頻存檔,一些門臺等大型建築石刻旁還設有二維碼,供遊客掃碼觀看紀錄片了解其前世今生。與大多數博物館不同的是,這裡展品都沒有玻璃罩阻隔,可觀看亦可觸摸。
這座博物館地底下有一庫房,裡面安放著的是這座博物館未來修復所需要的石料,也可能是溫州未來修復某一古建築所需要的石料。前年,原國家文化部部長王蒙來溫時曾造訪正在建設中的博物館,留下「寶庫」二字墨寶相贈,足以證明了它的價值。
樂於延續文脈「守護」溫州歷史
張金成不僅熱衷於自己的「事業」,還樂於助推我市多個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程。
前不久,一座距今200多年的清代古門臺亮相市區公園路,它高約5.5米,重約15噸,是張金成從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打包「搬家」到公園路,花了1周時間,搬到時甚至連瓦片上還保留著一棵「小樹」。 如今的公園路,正在改造提升。為了避免千篇一律,在改造過程中相關單位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前提下,融入了仿古設計。在公園路安放一座百年古門臺,就是其中一項舉措,這可以讓公園路變得更加古色古香,更加原汁原味,也更有歷史文化街區的特色。
前年鹿城五馬歷史文化街區改造,蟬街的溫八中門庭,以及街面鋪設的老條石和老石板贏得市民點讚。張金成作為該項目業主方顧問,不僅幫助梳理材料工藝,培訓施工師傅的技藝,還提供幾十萬粒古物件,讓蟬街展現歲月的痕跡,凸顯溫州本土特色。
「以前我收集古物件時,很多人覺得它們是一堆破銅爛鐵、舊磚老瓦,沒什麼用處,但隨著燈文化博物館的開放、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的建成,許多人意識到先輩的老物件很有看頭,很有歷史文化內涵。」張金成說,讓他頗感欣慰的是,在多年的堅守下,民間的文化保護意識也在覺醒。
這位「飲塘河水長大的甌海人」,13年來一直以民間藏家身份,孜孜不倦地致力於溫州本土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張金成說,留住歷史記憶,延續城市文脈,是每個溫州人的職責所在。
溫都記者 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