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資源。
在不久前公布的《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赫然在列。
「十四五」規劃中明確,人才是創造新時代上海發展新奇蹟的第一資源。要全面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率先實行更加開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進政策,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破除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流動、激勵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
這一重要規劃,凸顯了人才對新時代上海發展的重要性,也為上海未來的人才建設指明了方向。
就在24日,距離2020年結束還有一周的時間, 2020海聚英才創新創業峰會上,上海發布了支持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重要人才政策,同時發布的還有面向全球高層次人才的「求賢帖」。
這並不是本月實施的第一個人才政策。進入12月以來,一系列人才政策在上海「落地開花」。這些政策從落戶年限、出入境服務等方方面面為人才提供便利。讓包括臨港新片區和張江科學城的「居轉戶」人員、引進人才和留學回國人員等各類群體,都成為了政策的受益者。
這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昭顯了上海「聚天下英才」之決心和求賢若渴之誠意。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怎樣才能栽好 「梧桐樹」,引更多鳳凰來此「築巢」?從上海近期發布的政策,或可一窺。
人才引進落戶通道拓展到18個;
在滬「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本科應屆畢業生也可落戶
櫻花卡會員享受相應的人才公寓、就醫等服務;
支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和企業人員雙向兼職;
為留學人員來滬創業提供從資金支持、社保補貼、智慧財產權保護,到落戶「綠色通道」、專業服務等在內的立體支持;
創業孵化期也能申請外國人工作許可證;
人才新政「上門辦」,政策宣講進企業;
……
從人才落戶到創業資金,再到公司渠道拓展等。上海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在這座城市裡工作、生活的人才也有了滿滿的獲得感。
「上海是一個開放、包容、富有活力的城市,浦江人才計劃就是上海吸引留學生回國人員創新創業的標誌性人才計劃。」 曾入選浦江人才計劃的陳彩蓮對上海的良好的人才環境深有感觸,「這一計劃是我回國後獲得支持的科研『第一桶金』。同時,我也通過這一計劃結識了一批優秀的留學回國人員。」
入選2020年海聚英才創新創業大賽前33強的維安半導體公司項目經理張偉也感慨:「我們是政策的受益者。今年的參賽項目啟動資金就來自張江專項資助。此外,政府的工作人員還會上門為我們解釋政策,幫助公司的相關人才也解決戶口問題。更好地留住人才。」
上海的納索菲德製藥科技有限公司HR告訴記者:「今年在上海成立了以研發團隊為主的子公司,我們有信心能在上海能夠找到想要的高端人才。」
「來上海工作肯定是首選!」 在記者參加的多場招聘會上,不少求職者都說過這樣的話。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民用飛機試飛中心HR也告訴記者:「近年來,留學人才回國就業的意願越來越強烈了。」
數據顯示,目前,上海工作和創業的留學人員累計已達20萬餘人,引進數量從1997年的全年200人增加到2020年的逾20000人。引進的留學人員90%以上具有碩士、博士學位,平均年齡27歲,80%畢業於世界排名前300院校。
留學人員在滬創辦企業5300餘家,註冊資金超過8億美元,12家留學人員創業園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行業驅動力的創業企業,其中境內上市企業達35家,境外上市企業10家。同時,在滬工作的外國人達到21.5萬人,佔全國總量的近四分之一,居全國首位。
集聚人才,讓人才釋放光芒。發布系列政策、搭建人才平臺,上海正用實際舉措成為廣大人才創新創業的承載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發源地,為人才鋪好路,架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