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古誠,一起從頭開始,來了解中華歷史
當人類對世界有了認知、有了生活形態、有了人文精神和發明創造,便有了文明。
文明最初的開始是氏族制社會,氏族制社會早期為母系氏族社會。
隨著人類的繁衍和文明的發展,一些以母系血緣關係為紐帶的人群更願意聚集在一起,一起狩獵生活,就這樣慢慢形成部落,並衍生出氏族社會制度。
(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便是由有血緣關係的八十一個兄弟姐妹組成)
在氏族社會最初時期,共有五個氏族推進文明的發展,分別為:有巢緇衣氏、燧人弇茲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
有巢氏(改善「住」)
最早時期的人們多是穴居在山洞之中,常常受到野獸的侵襲,還要防備蛇蟲的侵害。
當意識到部落的人口安全和持續的發展,人們發現鳥兒在樹上築巢能大大減少野獸的侵襲,還能遮風避雨,因此紛紛效仿在樹上用樹木搭建居所,尤其是在野果樹上搭建居所,能夠更方便採摘果慄。因此這樣的人們被稱為「有巢氏」。
之後隨著環境生活的發展,人們又將居所從樹上轉移至平地,也學會用樹木牆、草皮做頂,形成最早期的房屋。
緇衣氏(改善「衣」)
緇衣氏和有巢氏是同一時期,當人們學會使用工具開始,身體毛髮便逐漸褪去。
但由於環境氣候為了尋求取暖,他們發現用獸皮草木圍在身上能夠保暖,從此人們學會善用獸皮草木,最後發展出製作衣服的能力。
燧人氏(改善「食」)
燧人氏在有巢緇衣氏時期之後,在這之前人們還是過著生吃樹果和獸肉的野蠻生活。
那時人們對火不了解,面對森林引起的野火都會遠遠繞開。而燧人氏中有人撿拾被火燒死的野獸,食用這些獸肉味道更好而且不會引起腸胃不適。
隨著對火有了基本認知後,人們發現一些石頭通過摩擦能夠產生火星,一些木頭相互研鑽也能生火,從此人們把握人工取火的方法。也結束了茹毛飲血的生活,大大減少疾病的發生。
並在之後,人們對火運用得更加熟練,也懂得了用燒制器皿和泥土磚瓦,進一步改善飲食和居住設施。
弇茲氏(發明繩索)
弇茲氏和燧人氏屬於同一時期,在人們學會運用火之後,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弇茲氏的人們學會用樹皮草葉搓結成繩索,用著房屋修建、工具和食物攜帶、衣物編織等用途。
之後還學會用結繩記事的方法管制生活,成為最初的一種語言形式。
「衣食住行」是生活上的基本需要,以上已經提到「衣食住」,那麼「行」是什麼呢?古誠認為「行」便是遷徙。
留一個問題給大家:
你們覺得原始人類改善衣食住行後,還會像動物一樣隨季節遷徙嗎?
(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作為三皇五帝之中的三皇,將在下篇文章中講解。)
參考文獻:
《莊子·盜蹠》:
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
《禮記·禮運》: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