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人氏鑽木取火的故事,相信大家比較熟悉。如果要問燧人氏墓地在哪裡?相信知道的人就比較少了。燧人氏,燧明國(河南商丘)人,舊石器中期的氏族首領。
他引導先民「鑽木取火、以化腥臊」的故事,被歷代華夏族人所傳頌。在《尚書大傳》、《三字經》等文獻著作「三皇五帝」中被列為三皇之首,後人尊奉為「天皇」歷代為世人所敬仰。
據史料記載,燧人氏為風姓、名允婼、華夏族人,史前文明五氏之一。燧人氏鑽木取火,成了中國古代人工取火的發明者。他教人烤制熟食,結束了遠古人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中國火文明,被後世尊奉為「火祖」。
位於商丘古城西南1.5公裡處的燧皇陵,據載是「火祖」燧人氏的墳墓。燧皇陵佔地面積400餘畝,墓冢面積約4萬平方米。文獻記載:燧皇陵原有陵冢、陵碑、大殿、東西廂房、神道、牌坊、功德碑、石像生等建築石刻。陵冢周圍的古柏參天、蒼勁有力,後因戰火、黃河泛濫而被損毀。
為了保護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商丘縣委縣政府於1992年對燧皇陵進行了整修。修整後的燧皇陵陵前,有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前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先生所題「燧人氏陵」石碑一通。碑前有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德生、錢偉長等親筆題寫的「華夏第一火種」、「中華第一火種」的碑文。
2004年睢陽區委區政府再次對燧皇陵進行了大修,此次大修不擴建了陵園、重修了陵冢、神道,還增建了五拱石雕牌坊、儀門和闕門等,新修了火文化廣場。陵冢四周漢白玉護欄間有十八幅精美的詩配畫石刻浮雕,記述了遠古至今火與人類社會密不可分的重大文化事項,解讀了博大精深的火文化精髓。
經過多次修建、擴建的燧皇陵陵冢呈方錐型,長、寬各82米,高13.9米,前面有延伸的神道,兩側有龍鳳麒麟等石像生,周圍松柏蔥鬱環繞。陵前高臺面積約1400平方米,高3.6米,可容納1500人同時祭拜。
如今的燧皇陵已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人們朝祖祭祖的聖地。陵園長達5000米的圍牆和古色古香的牆瓦,在歲月光影的剝蝕下,更顯燧皇陵厚重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皇陵中心位置是燧人氏墓冢和栩栩如生的雕像,駐足停留在雕像前,讓人遙想遠古文明傳播的艱辛和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