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媒體使用網絡詞語 專家網友看法不一

2021-01-09 人民網

原標題:限制媒體使用網絡詞語 專家網友看法不一

  廣電總局禁網絡詞語上廣播電視 製圖/黃欣

  27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相關通知,要求各類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應嚴格按照規範寫法和標準含義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字、詞、短語、成語等,不得隨意更換文字、變動結構或曲解內涵,不得在成語中隨意插入網絡語言或外國語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紹根據網絡語言、仿照成語形式生造的詞語,如「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等等。

  通知指出,一些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中還存在語言文字不規範的問題,如隨意篡改、亂用成語,把「盡善盡美」改為「晉善晉美」,把「刻不容緩」改為「咳不容緩」等。

  這些做法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基本要求,與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相違背,對社會公眾尤其是未成年人會產生誤導,必須堅決予以糾正。

  廣播電視推廣普及、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需要; 是樹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確保文化安全的具體舉措;是廣大聽眾觀眾收聽收看好廣播電視節目的基本要求。廣播電視要推廣和傳承成語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獨特表達方式,充分展現其文化精神和語言魅力,不能因為肆意亂改亂用造成文化斷代和語言混亂。

  根據通知,各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要開展自查自糾,排查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中的字幕、圖像和配音等,加強對主持人、嘉賓及其他節目參與人員規範使用通用語言文字的提示引導,對於不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內容一律不得播出。

  近期將全面排查上星綜合頻道 「累覺不愛」等詞多現於綜藝類節目

  每年網上都會冒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詞語,去年更是扎堆兒出現了一大批四字新詞。面對這些網民自造的詞語,有人為其賦予了一個名號——「後現代成語」。不少網民認為,這些四字新詞將來會成為真正的成語,甚至還有人為其撰寫了詞典。

  在不少電視節目和電視劇中,也時常可以看到這些新造的網絡成語,對於網民來說自然是喜聞樂見,但對於不少不上網的觀眾來看,恐怕要費一番腦筋才能明白這些詞語的意思。

  不過,從今天開始,電視節目就要跟這些網絡成語說再見了。昨天,廣電總局發出《關於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中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通知》,通知中表示,成語是漢語言文化的一大特色,承載著深厚的人文內涵,蘊藏著豐富的歷史資源、美學資源、思想資源和道德資源。廣播電視要推廣和傳承成語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獨特表達方式,充分展現其文化精神和語言魅力,不能因為肆意亂改亂用造成文化斷代和語言混亂。

  因此,要求「各類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應嚴格按照規範寫法和標準含義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字、詞、短語、成語等,不得隨意更換文字、變動結構或曲解內涵,不得在成語中隨意插入網絡語言或外國語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紹根據網絡語言、仿照成語形式生造的詞語,如『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等。」

  據記者了解,「累覺不愛」、「人艱不拆」等詞,多出現於一些綜藝類節目以及廣告中。

  廣電總局監管中心近期將對各電視上星綜合頻道進行一次全面排查,對嚴重違規的問題將作出嚴肅處理。各省級收聽收看中心也要對轄區內各頻道頻率節目進行一次全面排查,對於不規範使用通用語言文字的節目堅決停播處理。

  [專家說]

  《咬文嚼字》執行主編黃安靖:

  網絡新詞不能照單全收

  但也不能一棍子都打死

  對於「十動然拒」、「喜大普奔」等這些通過縮略、拼裝而形成的新網絡成語,的確有規範的必要,因為首先這些詞不符合成語的結構特點,同時在表意上也十分不明確,除了網友之外,估計很少人能一下猜出其中的意思。

  漢語是有縮略語的,比如滄海桑田縮略成「滄桑」,但這類縮略語的含義都很明確,大家一看就明白。而網民用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拼裝成「喜大普奔」,這不符合漢語運用習慣,不僅讓人感覺莫名其妙,更是讓人不知所云。

  語言專家表示,對於網絡流行詞應當區別對待,符合語言特點並易於傳播的,可以接受。但一些生造的網絡成語並不具備傳統成語的文化魅力,同時表意也不明確,的確應在公眾媒體平臺減少傳播。

  網絡流行詞能否登堂入室,一直是語言學界關注的熱點。近年來,隨著網絡文化的普及,不少網絡詞語也紛紛進入了詞典,但與此同時,也有許多網絡詞語、成語並非那麼容易為社會所接受。

  對此,《咬文嚼字》執行主編黃安靖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這一現象要兩分來看,網民實際是一個有著很強社會創造力的群體,但同時又很複雜,因此對於網絡新造詞,不能照單全收,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黃安靖說,實際上,不少網絡詞語豐富了語言生活,確實有創新和新的運用,同時又符合語言特點,因此可以看到,許多網絡詞語開始慢慢被收錄進漢語詞典,這些詞語是有積極意義的。比如失聯、斷舍離、高大上等,它們既流行又通俗易懂,這是網民原創的表現,也是漢語通俗流變的體現。

  黃安靖指出,成語還有一個特點,是承載著漢語言的文化內涵及文化傳承的作用。像不少成語都是源自四書五經等古文經典,而網絡詞語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功能,「網絡詞語帶有嚴重的個人傾向,其初衷是為了好玩、新奇,經常會隨意背離大眾語言的結構、運用等固有規律,很可能流行於一時就消亡了,因此,主管單位進行這樣的規範,還是有其意義的」。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前院長、作家王曉玉教授:

  維護純潔性確有必要

  但不能否定語言的流變

  對於《通知》中的一些舉例以及做法,王曉玉持有不同的態度。

  「廣告算是藝術,在廣告用語中使用一些同音異義的詞應該是允許的。」《通知》中以某廣告將「刻不容緩」改為「咳不容緩」作為在廣告中隨意篡改、亂用成語的例子,這並不妥當,「『咳不容緩』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想表示咳嗽了不要小看,需要馬上去治好。大家都知道這不是成語,只是借用,並不是改變。」王曉玉強調,並不會因為有人賣咳嗽藥水用了「咳不容緩」,今後人們都把刻不容緩改成「咳不容緩」了,「舉出這樣的例子,欠考慮,欠研究」。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的《關於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中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引起網友的爭議,有網友認為語言規範的確應該捍衛,也有網友覺得不應該用一紙通知扼殺網絡語言。對此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前院長、作家王曉玉教授指出,近幾年網絡語言井噴式爆發,發展有些過頭,維護語言的純潔性的確有必要,但不能用僵硬、保守的態度去否定語言的流變。

  新詞被固定需經時間檢驗

  《通知》中要求嚴格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王曉玉表示,語言文字有規律也有規範,每一種文字有固定的格式。但原則性的語言規範很難拿出一個詳細的規定。

  王曉玉表示,死板地要求某一種格式必須一成不變的做法,她無法認同,「語言是在不斷流變的,在這個過程中會一直不斷有新的東西補充進來,它一直在新陳代謝,沒有生命力的就會被淘汰」。要看語言文字有沒有生命力、能否被廣大使用者接受,需要經過許多年的實踐檢驗,而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即便如今各類新興用詞層出不窮,但也不代表這些詞語就已被固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語言的流變中同樣適用」。

  網詞井噴發展的確過頭

  不過對於網絡用語近些年呈井噴式爆發的現象,王曉玉直言:「的確有些過頭了。」

  《通知》中指出「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等生造的詞語不得出現在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中。王曉玉表示,這些第一眼都無法看懂的詞語是典型的病詞,「這種語病在修辭學中叫『雜糅』,胡編生造詞語絕對是不可以的。這類用詞的存在造成了語言的不嚴肅,只能在非常小的群體中流行,一旦泛濫成災,對我們國家語言的純潔性會造成汙染」。

  面對這些典型的病詞泛濫,王曉玉認為有必要去規範,「可以說近幾年來這類錯誤的用詞愈演愈烈,有些失控,一些人對語言基本的規律都不掌握,就用『雜糅』的方法或者完全不符合語言規律的方法去生造詞語,這現象需要規範,需要糾正」。

  一刀切的態度不可取

  王曉玉指出,凡事不能一刀切,「像『囧』『打醬油』『給力』等網絡用語都已為大家所接受,甚至用於影視作品的名字,如今用僵硬、保守的態度去否定,這就是走極端了」。在王曉玉看來,語言的純潔性需要維護,指出一些失控的問題也沒有錯,但光憑一紙文件不可能阻止語言的流變,也不可能因此把語言「格式化」。

  別讓低俗「網話」傷了文化

  按照字典中的解釋: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藉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同時,語言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徵之一。由此可見,語言不僅僅是你我之間交換信息的符號,它還是保有文化溫度的「巢」。這個「巢」既是孕育和牽連中華民族文化的所在,也是每一個中國人共同搭建的「家園」。它的豐富、完善和發展建立在繼承和建設的雙重合力基礎上。

  誠然,沒有一種語言是一成不變的,必然會隨著時空的轉換推移而生發新意。但是,語言的變化和發展應當遵循一種規範,而不能以扭曲文化、肢解文化,甚至是消滅文化作為代價。

  網絡語言的盛行代表著一種新的文化的產生,當中有充滿活力和新意的成分,但同時,也包含了將漢語簡單化、碎片化、卡通化的不良因子,其影響可能是深遠的。

  因此,面對一個網絡即是生活的時代,如何正確認識和運用網絡語言,使它為豐富和活躍文化而服務,使它經過健康、合理的篩選進而充實中國語言文字,有益而不是有害於文化生態的養成,是一個值得所有人認真思考的問題。

  青少年的語言構成仍在逐漸建立的過程中,所謂習慣成自然,大量接觸和接受網絡語言,無疑將會改變他們的語言習慣,使他們對某些字、詞的理解傾向於網絡詞義。長此以往,漢語的本義可能會逐漸被遺忘,進而成為歷史陳跡,消失在年輕一代的記憶中。

  面對這一狀況,學校、媒體的正確引導便顯得尤為重要。

  德國著名漢學家顧彬近年來對中國當代文學多有批評,尤其對中國當代作家的語言文字能力深感不滿。他在西南交通大學發表演講時曾經說:「中國的現代文學是精英,看的時候需要不停地查閱字典;而中國當代文學則不需要,是一種通俗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陳眾議認為:「語言是民族文化的基石,但是,我們自己的語言卻正在面臨巨大的挑戰。在全球化背景下,語言被快速地雜交化、卡通化、低俗化。民族語言如果消失了,傳統也會隨之消失。」

  陳眾議說,創新都是以繼承為基礎的,不能拋掉歷史遺產中具有根脈意義的部分,那樣只會令文化斷層、標準遊移,使人民大眾感到無所適從。他提醒知識界和文藝界,必須正視上述現象,在知識傳播和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不應當傷害本民族語言的純粹性,「我們要覺悟到語言的重要性,有關部門也要重視和警惕。不能讓傷害語言的行為被引以為風尚」。

  因此,他強調,文學藝術工作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守護民族文化的根基。「我們對一切有益文化資源的繼承和借鑑,一定要秉持批判的態度,不能以傷害民族文化為代價。近30年來,漢語退化現象十分明顯,一些年輕作家、藝術家甚至根本不具備漢語言文字的基礎。試問,如果民族語言沒有了,如果連最基本的傳統都不能守護,文化的根本何存?」 (據遼寧日報)

  [網友說]

  悄悄Dream:扼殺網絡文化,詞語為什麼就不能創新?難道永遠守舊用幾千年不變的東西?

  堅果灰松:這個我倒不同意,成語本來很多是民間用後就成了約定俗稱的語言。今天流行的詞彙,沒準就會形成後面時代的文化,而且有很多是有典故和意義的。當然,這需要時間的篩選。刻意去遏制一些自然形成的東西,還是一種文化上的強迫和控制。

  幼薇的春天:早就該整治整治了,一百個支持,守護中國文化的純潔清澈!

  阡騫:同意。覺得這種詞在網上用就好,真發展到詞典裡是對中文的一種摧殘。

  一千齡蟬:「人艱不拆」這些詞現在已經很少出現了,這就證明它們是隨時代前進的文化落後品。文化是可以自我淨化的,而淨化者就是使用這個文化的人們,他們會決定什麼該留,什麼被淘汰。

  燕子360:要不要這麼極端啊!看什麼類型好嗎?娛樂節目可以吧,世界本來就應該豐富多彩。

  (原標題:廣電總局禁網絡詞語上廣播電視 專家網友看法不一)

相關焦點

  • 不懂不會使用網絡語言?你真的老了!
    秀才我發現了一個重要的變化,今年的網絡十大用語較之以往似乎更加文明和理性了,多了文雅,少了低俗,幽默風趣、特點鮮明,體現了網民智慧,生動描繪著網民一年來的關注關切和喜怒哀樂,反映著網民的語言文化生態。可以說,一年網事盡在其中。記得秀才前些年還寫過一篇評論文章,對低俗網絡語言發表過自己的不同看法。
  • 《新華字典》收錄網絡潮詞 網絡語言為漢語增添活力
    近日首發的第12版《新華字典》增添了包括「點讚」在內等100多個新詞,並採用「紙書+二維碼」的媒體融合形式,引發網友熱議。專家認為,新版字典從內容和形式上緊跟社會發展,貼近網絡生活,更加適合新時代讀者需要。
  • 抵制網絡低俗語言 別讓粗俗網語玷汙中文之美
    「如果說『臣Facebook』『baby無恥』等還帶有一些詼諧幽默的意味,只要注重使用場合還無傷大雅,但是生造一些帶有辱罵意味的中英混雜詞語就屬於低級趣味了。」微博網友「yoyo」這樣認為。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曾發布一份《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報告指出了網絡低俗語言產生的4種途徑。
  • 文科生看過來,了解年度媒體高頻詞語表對辭書編纂的價值
    > 摘 要《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連續八年發布《年度媒體高頻詞語表》,不僅對人們了 解當年常用詞語的使用狀況有幫助,對漢語詞彙研究和辭書編纂來說也是珍貴的資料。頻率反映了 一個詞的穩定程度,而穩定性是詞典收詞的一個重要原則,因此,《年度媒體 高頻詞語表》對詞典收詞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藉助語料庫和頻率統計來對詞語進行篩選 是辭書編纂的一個趨勢和方向,《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在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資源。
  • 爆紅網絡的《生僻字》,網友:純粹羅列生僻字,一點意義都沒有!
    爆紅網絡的《生僻字》,網友:純粹羅列生僻字,一點意義都沒有!近來,火爆網絡的歌曲《生僻字》可謂是挑起了極大的熱度,一夜之間爆紅全網。這首歌火就火在其曲調輕鬆、朗朗上口,且通篇是平日裡人們少見的生僻字,因此很快引起人們的好奇心並廣為傳唱。
  • 網絡頻現「縮寫」新成語:是語言豐富還是退化?
    有網友不承認網絡語言令漢民族語言退化,但表示的確有簡化功能,並給出了強大的證據——古代人口中的網絡語言:1、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躺著也中槍; 2、嗚呼!——臥槽; 3、黃袍加身——屌絲的逆襲。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好基友,一輩子;5、暗風吹雨入寒窗——寂寞空虛冷;6、何以竟至於此——腫麼醬紫。
  • 中文詞語招誰惹誰了…
    8月21日,一名南加州大學的媒體學教授Greg Patton被學生舉報,在課上公然用nigger這個詞語,還說了不止一次… 新聞:南加大停職了一個媒體教授,因為他說了一句很像種族歧視話語的中文詞語
  • 篡改亂用成語被禁 網友觀點褒貶不一
    11月30日,網友「@楊彌帆同學」這樣微博留言。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近日發《通知》指出,一些節目和廣告隨意篡改、亂用成語,如把「盡善盡美」改為「晉善晉美」。要求各類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不得使用或介紹根據網絡語言、仿照成語形式生造的詞語,如「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等。該做法引發網友激烈爭論,焦點網談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進行點評。
  • 標題製作,傳統媒體可以向新興媒體學習什麼?
    籠統組合與板塊分類 傳統媒體由於受到版面、頻道、欄目等限制,無法做到將所有稿件進行精準分類,只能籠統的、大體的、原則性地劃分在一個版面、一個時段、一個欄目中。而新興媒體由於版面不受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細化欄目,滿足網民「最小眾」需求。
  • 網絡流行語科普時間到 kksk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時間到 kksk是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20-08-07 17:43   來源:咖綠茵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時間到 kksk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出一咬三這個詞語怎麼使用你造嗎
    出一咬三這個詞語怎麼使用你造嗎時間:2020-11-27 15:02   來源:360常識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出一咬三是什麼梗?出一咬三這個詞語怎麼使用你造嗎 最近在網絡上出現了新的詞彙出一咬三,經常出現在熱門評論當中,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意思,這也是飯圈很多人追星的一種現狀,出一咬三什麼意思什麼梗?
  • 2019年臺灣網絡使用概況
    根據整體網絡使用時長的分析,臺灣人一天有近8小時都在網絡上,而又有一半的時間都是都過手機來使用網絡,對於網絡的依賴程度相當高。通過手機聯機的比例多達119%,顯示臺灣民眾有一定比例用戶使用兩隻以上手機裝置,手機聯機持有數量相較於前一年有微幅的降低。網絡使用比活躍社交媒體使用人口還略低50萬左右。而整體活躍社交用戶並無實質的增長。
  • 網友舌戰專家*附測試
    近日我國首部網絡成癮診斷標準發布,網絡成癮劃入精神疾病範圍的新聞充斥著網際網路,這邊是專家教授發布的標準,那邊是網友們的激烈辯論,新一輪的網上論戰就此拉開序幕。    網絡成癮分為網路遊戲成癮、網絡色情成癮、網絡關係成癮、網絡信息成癮、網絡交易成癮等五類,其中以網路遊戲成癮居多,佔82%。
  • Uzi接受央視「新聞周刊」專訪,白巖松對電競的看法,引網友讚譽
    Uzi接受央視「新聞周刊」專訪,白巖松對電競的看法,引網友讚譽就在昨晚央視最著名的一檔人物報導節目《新聞周刊》當中,節目裡出現電競「國家隊」的專題報導。有很多網友對此抱以極高的關注度,並且這次是主流媒體為電競發聲,無疑也讓曾被大人們認為是洪水猛獸的電競,洗脫掉誤人子弟的皮囊。
  • 「逆行者」稱雄2020年網絡流行語榜單,「不講武德」「耗子尾汁...
    12月16日,《語言文字周報》編輯部公布2020年「十大網絡流行語」,「逆行者」、「打工人」、「後浪」等網絡熱詞入選。獲提名的「年輕人不講武德,耗子尾汁」「一起去爬山嗎?」等因缺少正能量,沒有入選;「網抑雲」等諧音梗也因語文智慧不足,未能入選。  據悉,本次發布十大網絡流行語,經過了讀者推薦、網絡海選、專家評議三個階段。
  • 中國網絡媒體25年:從邊緣到主流
    此後,中國網絡媒體發展迅猛。25年來,從PC網站、搜尋引擎、博客播客,到手機網站、微博微信、手機應用程式,網絡媒體極大拓展了新聞傳播的範圍和用戶群體。傳統主流媒體、政企機構、廣大網民紛紛藉助網絡傳遞訊息、發表意見,帶來媒體格局、輿論格局的深刻變化。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在網際網路誕生50周年紀念日,人民網傳媒頻道特推出新中國新聞事業70年之網絡媒體篇。
  • 看到這位美國妹子拍攝的西藏 海外網友:「和西方媒體描述的太不一...
    近日,她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發布的一條遊歷中國西藏的視頻引發熱議。美國女孩Poppy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旅行博主,近日,她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發布的一條遊歷中國西藏的視頻引發熱議。高原雪山、雄偉的布達拉宮、古老的街巷,依然保持著傳統生活方式的藏民……令海外網友驚嘆的不只雪域高原的美景,很多人說,如此真實的西藏和某些西方媒體描述的太不一樣了。結束了在西藏一周多的旅行後,Poppy表示,在這裡的每一處都能感受到西藏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拉薩大昭寺前終日香火繚繞,萬盞酥油燈長明,留下了歲月和朝聖者的痕跡。
  • 18歲進清華的武亦姝,網友稱她為真才女!為何專家卻嗤之以鼻?
    武亦姝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本身已經不再接受媒體採訪的武亦姝,近段兒時間再次爆紅。紅自然是有原因的,有些網紅為了名氣不擇手段,然而武亦姝現在想低調都低調不起來了。然而我們總會發現,專家有些想法與大眾相悖,比如著名媒體評論人梁宏達,也便是我們熟悉的老梁,就表示:「武亦姝在臺上背古詩詞,只是在背,沒能領會其中真諦,算不上真正的才女。」著名「國學大師」蒙曼也表示只是一個人才,而非天才。
  • 禁止、限制使用!
    到2020年底率先在鹿城區建成區的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全市塑料垃圾實現「零填埋」。到2021年底溫州市市區建成區的商場、超市等場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編織袋;力爭鹿城區、龍灣區、樂清市完成「無廢城市」建設。
  • 平頂山網友:常綠大悅城小區物業限制業主使用電梯權限
    關注「大平社區事兒」,常看身邊發生的新鮮事 平頂山市新城區常綠大悅城,小區物業限制業主使用電梯權限,業主使用電梯刷卡只能按1樓和自家樓層,其他樓層都不能到達。 一是物業限制業主使用電梯行為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