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需要接納我們本來不完美的樣子」| 法國舞蹈大師傑羅姆...

2021-01-15 澎湃新聞

舞蹈作品《盛會》(GALA)

(首演於2015年)

中國廈門版

二十位風格迥異的廈門居民

重新定義舞蹈藝術的美

7月31日 19:30 bilibili 首演直播

劇 目 介 紹

《盛會》(Gala),是一場極具創意、大膽而又前衛的舞臺表演,它並不追求極致的舞技,而是要令參加者運用身體的潛在能量,以舞蹈發揮想像力,肯定自身價值。二十位來自本地不同背景的舞者穿上各自的衣服踏上舞臺,他們既有專業舞者,也有業餘人士,各人以不同的身體姿態演繹自己的舞蹈,模糊了會跳舞和不會跳舞的界線,反思及重新定義舞蹈藝術的美學。

《盛會》是傑羅姆·貝爾團隊於2015年創作的作品。自2015年起,該作品先後於比利時、德國、法國、奧地利、葡萄牙、加拿大、瑞士、新加坡、英國、巴西、美國、日本、中國香港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在地演出,廣受讚譽,目前仍以它適用範圍極廣及可激發多樣藝術形式的靈活框架受到世界各國表演藝術行業的青睞。

此次星空藝術節將邀請原創作團隊製作《盛會》廈門版本,集結二十位背景和風格迥異的當地居民,除去考慮年齡、職業等多樣性之外,星空藝術節還將參加過武漢抗疫鬥爭的醫護人員納入舞者範圍內。舞者們將在舞臺上演繹自己對於舞蹈的多樣理解,展現普通中國人在後疫情時代蓬勃的精神風貌。不論是中法團隊的合作,還是廈門當地這萍水相逢般的「舞臺盛會」,都在當前全球疫情中人與人之間相互隔絕的大背景下顯得彌足珍貴。

攝影 Josefina Tommasi,

Museo de Arte Moderno de Buenos Aires

傑羅姆·貝爾

Jérôme Bel

攝影 Jasper Kettner

傑羅姆·貝爾(Jérôme Bel),法國著名編舞家。曾多次受邀於當代藝術雙年展和各博物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館、第13屆文獻展、羅浮宮等)進行演出和放映。其中兩部作品Véronique Doisneau和Shirtology被蓬皮杜國家現代藝術中心博物館收藏。傑羅姆·貝爾定期受邀於各高等院校(早稻田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史丹福大學等)舉辦講座。2013年,他與編舞家鮑裡斯·夏爾馬茨(Boris Charmatz)共同撰寫了《電子郵件2009-2010》,並由Les Presses du Réel出版。

2005年,傑羅姆·貝爾憑藉《精彩必將繼續》(The Show Must Go On)在紐約獲得貝西獎。三年後,他與泰國舞蹈家Pichet Klunchun合作的《Pichet Klunchun和我自己》(Pichet Klunchun and Myself)獲得了Routes Princesse Margriet文化多樣性獎(歐洲文化基金會)。2013年,《殘疾劇場》入選柏林戲劇節,並獲瑞士 「現當代舞蹈創作獎」。

Jérôme Bel

專 訪

01

疫情讓你對藝術、創作和生活產生了哪些新的想法?

我認為我們人類更脆弱了。

並且我覺得我們還需要關心全球變暖的問題,因為全球變暖對於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我們必須要對抗它。

02

不同身份和背景的人們在你的作品中匯聚,舞臺成了一個極具包容性的空間。有人說你做的是「民主劇場」,對此你怎麼看?

我認為舞蹈屬於所有人,不僅僅屬於專業舞者。將每個人都放上舞臺的確是一則政治宣言。我希望舞臺為平等而存在,而非特權。每個人都能被呈現,並不只是有權力的人。

攝影 Josefina Tommasi,

Museo de Arte Moderno de Buenos Aires

《盛會》不僅是關於人們是如何展現自己舞蹈的,也是關於舞蹈是如何展現他們的。素人,專業舞者,以及來自各行各業、不同年齡的人,都在這個歡樂的盛會裡聚在了一起,用舞動的身體進行自我表達。

我們如何讓那些常常被舞臺排除在外的人和身體接納舞臺的表達方式?我們如何將劇場重塑得更為民主,使它對所有熱愛舞蹈、歌唱、表演藝術的人們開放?

巴黎秋季藝術節

03

疫情讓大家不得不注意保持社交距離,全球也充滿著對立的情緒,大家一瞬間變得遙遠。星空藝術節的核心概念是「包容」,你認為當下我們應當如何重建關係與包容?藝術又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我不知道。對我而言,看疫情帶來了何種影響尚且為時過早。但我知道的是,我們沒有忘記藝術需要去表現、象徵發生過的事情和這個時期帶給人的痛苦與恐慌。

分享痛苦與恐懼是一種重新建立關係的方式。我們要通過分享不好的事情來建立我們之間強大的連接。我們經歷過糟糕的情況,讓我們別去掩蓋它。分享它,然後一起變得更強吧。

04

因為疫情大家已經接受並習慣了線上排練和工作,其實你在早前就已經通過線上來排練了。你對這樣的方式有沒有什麼看法?這種方式又會對作品帶來什麼影響?

當然,這種新工作方式正在改變我的許多實踐以及它的結果——演出本身。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我喜歡正在變化的事物,它能激發我,使我不僅作為一個藝術家,更作為一個人不斷地進化。

關於這次的項目,雖然出於環保考慮我不願再飛機出行,因此無法去到中國。但我發覺我對中國變得非常非常好奇,我開始做一些研究,還看關於中國的電影。任何我身邊的中國元素都變得很有趣,比如如果我要買本書,我會選擇中國作家的書,等等。這些對我來說非常新穎。我在尋找一個中國的象徵。

同時,由於我的不出行,我感覺這個作品變得更加依賴團隊合作。我需要和大家有更多的交流和信任,這是一種很新很美好的感覺。同時,我認為這個作品也飽含大家的感恩以及責任。

攝影 José Frade, Teatro Maria Matos, Lisboa

《盛會》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演出。它讓觀眾重新思考「舞臺上的表演者」的標準和評斷。

眾多不同年齡和生活背景的在地民眾,呈現自己的舞蹈,點亮了這個充滿啟發的製作。

它為舞蹈的團結力量帶來啟示,劇場即是社群。這是一部必看的傑作,它大膽前衛,狂野卻充滿娛樂性!

臺北藝術節

05

在《盛會》舞者招募的過程中,你選擇依賴熟人網絡而避免公開和通過機構招募,這樣做的用意是什麼?

我不喜歡面試別人。通常很多人來面試我卻只能選擇幾個人,這一過程中有太多人沒被選上,使我意識到面試產生的結果大多是拒絕 。

而在《盛會》當中,每個人都有機會,所以當我邀請別人參與的時候會感到更舒服。被邀請的感覺好很多。我會說:「我非常高興能有你在我的作品裡」。我覺得這也能讓別人更愉悅。

我試圖推翻所有「導演強勢,而舞者被選擇」的生態,我在嘗試做相反的事情。

06

當我們在接觸那些有可能參與《盛會》的非表演專業人士時,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我不會跳舞」。在其他城市的版本中你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又是如何回應的?

當然遇到過。很多人會覺得他們跳得不夠好,沒法上舞臺,而他們正是我想為《盛會》招募的人:這些覺得自己跳得不夠好的人。每個人都可以跳得好或者不好。(另外,誰能決定什麼是好的或者不好的舞蹈?這只是一種建立在傳統和所謂「好品味」上的見解而已。)

我對評判一支舞沒有興趣,我感興趣的是去理解舞蹈意味著什麼,舞者表達了什麼。所以《盛會》非常歡迎那些說「我不會跳舞」的人。

攝影 Josefina Tommasi,

Museo de Arte Moderno de Buenos Aires

《盛會》將觀眾的期待推向極致,模糊了表演中失敗與成功的界限。它所傳達的是,劇場是一個共同體,無論臺上臺下。這是一出傑作,充滿瘋狂的樂趣,真正地打破常規。

羅斯林·蘇卡斯 《紐約時報》

07

身體,特別是異質性的身體是你所一直關注的。排練和演出過程中,你如何保留業餘表演者這樣的身體特質?

誠實/真實。(Truth.)

08

你曾提到過業餘表演者最吸引你的是不完美。你認為我們應當如何悅納自身的不完美,與自己相處?

「不完美」是一個被學校、家庭、公司、部隊等等社會結構建構出來的概念。我們只是需要跳出這些結構看到自己。我們就是我們,而不是社會想要我們變成的樣子。社會需要接納我們本來(不完美)的樣子。

攝影 José Frade, Teatro Maria Matos, Lisboa

只有親身去看演出,哪怕只是一次,才能明白觀眾看到舞者笨拙的扭胯站立動作而大笑,並不是出於嘲笑。正相反,那是由衷的歡笑。他們笑是因為得以從對舞者身體、舞臺表現力的刻板印象解放出來。

劇院中充斥的歡欣是對生命的讚頌。正如能把「冒險」戲劇化的舞蹈,也是生命的讚歌。

克里斯多福·卡薩羅斯 《時代》博客

09

你受過舞蹈的訓練嗎?是什麼樣的?又是什麼讓你對「舞蹈」、「學院派」等概念產生了反思?

我主要接受了現代舞以及一點點芭蕾的訓練。很快我就發現這些訓練都很局限,舞蹈有更多的可能。我不想要一個舞蹈教育,我想要舞蹈給我解放。我被法國國家當代舞蹈學校勸退了,因為我非常質疑老師的教學方法,他們沒有為我打開世界,而是僅僅想讓我成為一個舞蹈工作者。和他們相反,我想要表達那些最未知的事物,但教育卻是關於已知的,就是這樣。

10

與此前在中國演出過的《精彩必將繼續》相比,這次《盛會》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精彩必將繼續》是在《盛會》誕生前15年創作的。《精彩必將繼續》呈現了文化產業是如何間離我們的身體、21世紀起我們的身體是如何被標準化的。這是一場批判資本主導的社會的演出。《盛會》是一個慶典,慶祝解放的身體、不懼評判的身體,以及身體的聯合。身體和舞蹈越多樣,其產生的愉悅就越大,這個世界就越多彩。每個人都變得特別,而這種個體的特別帶來了平等。

採訪:李大汪、廖書藝、肖競

翻譯:王亦斌 校對:孫悅星

李宬悉、黃正對本文亦有貢獻

20位來自廈門不同界別的表演者

1場人們呈現自我、敞開心扉的實驗

2020年7月31日

星空藝術節邀您

一 起 共 赴

7月31日 星期五 19:30

掃碼進入b站直播間

演職人員

概念/導演:傑羅姆·貝爾

助理:馬克西姆·庫爾維爾

中國廈門版演出助理導演:肖競,廖書藝,亨利克·內維斯

中國廈門版製作人:葛慧超

執行製作:孫悅星 多多

演員統籌:施雯 多多

宣傳經理:李大汪

燈光總監:竇成傑

中國廈門版舞者(依姓氏首字母排序):

陳晶晶,方錚錚,高浩昕,高帥男,洪婧,黃二燕,黃箭,舒景玫,李欣,林卓宸,劉長華,劉逸飛,歐銳,邱啟明,孫童,王達,王美婉,姚立暉(秋揚),餘佳綺,周沫

直播&影像團隊:自在影像

技術支持 :北京開合萬象舞臺技術(廈門)有限公司

製作公司:R.B.傑羅姆·貝爾公司(法國巴黎)

www.jeromebel.fr

藝術指導、行政總監:瑞貝卡·李

製作經理:桑德羅·格朗多

技術指導:吉勒·根特內爾

出於環保考慮,

傑羅姆·貝爾公司成員不再乘坐飛機出行。

協同製作:英國倫敦跳舞傘舞蹈節,新加坡72-13劇場工戲劇公司,比利時布魯塞爾昆斯登藝術節,奧地利維也納博物館區舞蹈中心,法國南泰爾-阿芒迪爾國家戲劇中心,法國巴黎秋季藝術節,瑞士庫爾劇院,列支敦斯登TAK劇院,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基金會,法國巴黎市劇院,德國柏林HAU劇院,挪威卑爾根BIT劇院,法國奧貝維利耶國家戲劇中心,德國杜塞道夫舞蹈中心,火屋集團(歐盟文化項目支持)

支持:法國國家舞蹈中心,法國巴黎玻璃動物園舞蹈中心「工作室」計劃提供場地。

鳴謝:「舞蹈與聲音」工作坊合作夥伴和參與者,荷蘭阿姆斯特丹NL建築公司,法國巴黎「別處約會」劇場。

R.B.傑羅姆·貝爾公司國際巡演由法蘭西島文化事務部、法國文化部、法國文化中心、法國外交部支持,法國國內巡演由法國國家藝術傳播局支持。

○星空藝術節 線上展映○

騰訊藝術 持續展映中(7.25-8.8)

《虛幻之物》

7月25日 19:30上線

彌合鴻溝舞團(Stopgap Dance Company) 作品

※2019年Dancescreen Award(舞蹈銀幕獎)15分鐘以上銀幕編舞獎得主

※舞動、接觸、呼吸,殘障舞者與非殘障舞者一起不斷探索身體邊界及其可能

※以身體之力刻畫豐富的內心世界,以無聲交流的暖填補空間的空

※本作品將有由本屆藝術節「包容倡議大使」盧靖姍錄製配音的聲畫描述版於7.29 19:30上線。

《渡夜》

7月26日 19:30上線

CCN2-法國格雷諾布爾國家編舞中心 作品

※以流離失所的移民童年為中心,借柔軟而有力的舞動重新審視流亡主題

※地域的流放造就內心的流放,思想的遷徙緊隨空間的遷徙

※移民兒童與專業舞者同臺共舞,舞動的身體與水面的漣漪共塑現實與回憶的聯結

※《渡夜》是伸向他者的手,是傾聽陌生人的耳朵,是讓劇場充滿無限可能性的驚險旅行。(菲利普·諾瓦塞特,法國國家舞蹈劇院)

《生育紀事》

7月27日 19:30上線

北京木蘭花開社工服務中心

中央戲劇學院文學系戲劇策劃與應用專業

聯合創作

※非虛構社區劇場作品

※基層女工們的生育口述史,自身生命故事的真情演繹

※以女性生育隱痛,映照性別、家庭、城鄉之間的社會區隔;以樸素劇場表達打破「不可說之苦難」,以社區集體創作彌合舞臺與生活之界限

《無可沉默》

7月28日 19:30上線

德國提克瓦劇院(Theater Thikwa) 作品

※探索不同語言間的溝通秩序,以幽默巧思重構理解與誤解

※巴別塔式無望的語言混亂,還是不同溝通技巧的調和合作?

※一場語言、音樂和舞蹈的研究之旅,通往思想可被聆聽之地

長按掃描上方二維碼即可觀看

愛心助力

↑掃碼支持包容性藝術↑

點擊下方圖片查看

第二屆星空藝術節整體發布

第二屆星空藝術節劇目及分享會介紹

星空藝術節是中國首個以包容性藝術為發展方向的非營利藝術節,秉持公益之心,平等之志,關注心靈成長、探索藝術療愈、傳播包容藝術,為殘障人士、特殊群體提供藝術化展示平臺,希望通過藝術,增加不同國家、不同社群、不同背景的藝術創作者與參與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倡導同一片星空下的人與人之間、社會公眾與特需人群之間的相互關注、包容、友愛,以削減社會偏見、傳遞藝術能量為使命。

第二屆星空藝術節團隊

總策劃 陳奕裕

總策劃&製作總監 葛慧超

總策劃&品牌總監 盧亞

影像總監 蘇家銘

製作經理 多多

節目經理&國際聯絡 孫悅星

宣傳經理 李大汪

項目統籌 施雯

主視覺設計 汪圓清

平面設計 朱舒陽

微博與短視頻運營 周陽

影像與直播團隊

自在影像導演 李政

直播業務負責人兼攝像師 崔向廣

直播攝像師 孔威麟

攝影師 邵振亮

後期 劉德意

傳播 應雅卉

錄音 王長洋

衛星技術與太空展示支持 九天微星

志願者團隊

英語翻譯 王亦斌

德語翻譯 黃正

法語翻譯 李宬悉

日語翻譯 張倩如

視頻編輯 劉嘉琪、劉穎、周姜屹

茶話會聯絡 一娃、駱筱紅、王宇斯、小樂

平面協作 尹子辰

公號協作 小樂

主 辦 及 合 作 機 構

主 辦

承 辦

協 辦

獨家線上視頻平臺

獨家直播平臺

合作機構

支持機構

媒體支持

原標題:《「社會需要接納我們本來不完美的樣子」| 法國舞蹈大師傑羅姆·貝爾專訪》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39歲單身女人的直白:「這輩子不結婚,接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
    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往往這句話,會被認為是適用於對別人活在戀愛關係的人來說,但事實上,其中有個非常容易被忽略的對象:那就是你自己。對於自己來說,同樣需要被理解和接納,哪怕那是個可能不完美的自己。
  • 傑羅姆:在那些被人忽略的地方
    MIT的傑羅姆(Jerome Lettvin)教授去世了,那些曾被他「非法扣留」的圖書館書籍終於舒了口氣--在MIT,傑羅姆借書不還是出了名的,他扣留的書,在位於20層的辦公室裡藏了滿滿一架。
  • 「法國五月」藝術節即將舉行
    圖∶發布會嘉賓合影  文/周怡  踏入第二十一屆的「法國五月」藝術節,今年以「1920年代」為主題,由四月十七日至六月二十三日期間,於香港及澳門為大家帶來約五十場舞臺表演、十八個展覽及五十部電影,繼續展現法國獨特的文化及藝術
  • 接納不完美,接納無常,處女座的人生就會開出絢麗的花朵
    火星依然在逆行,火星每次的逆行會削弱我們的行動力,也會令每個人的情緒較為暴躁,通過經歷中的事務,考驗著我們的忍耐力,也容易出現負面、偏激的結果,所以在做任何事之前仍要考慮後果,避免影響到個人及他人的未來。
  • 認識20世紀法國設計大師(一)
    創立於1989年的Galerie Patrick Seguin(巴黎賽金·20世紀法國設計大師藝廊),位於法國巴黎著名的巴士底區。藝廊在巴黎展廳的面積為300平方米,由2008年普利茲克獎得主、法國當代著名建築大師Jean Nouvel(讓·努維爾)設計,裡面布滿了眾多20世紀法國設計大師的藝術品,其中包括:Jean Prouvé(讓·普魯維)、Pierre Jeanneret(皮埃爾·讓納雷)、Jean Royère(讓·羅耶爾)、Charlotte Perriand(夏洛特·貝裡安)、Le Corbusier(勒·柯布西耶
  • 中國龍圖騰海外形象調查 法國:沒人認為中國龍猙獰
    傑羅姆(獨立攝影師):龍有好多種,在西方國家,三個頭的龍就以人類保護者的身份出現,因此不能說龍就是不好的。愛娃(娛樂公司老闆):龍代表著力量,它與中國的形象非常合拍。亨利(樂手兼娛樂節目主持人):所有西方人都知道,中國龍與西方的龍是不一樣的,沒有人認為中國龍的形象猙獰。《國際先驅導報》:法國是否遇到過其他國家對法國圖騰的非議?
  • 我們是否需要去佔卜算命?
    這主要是出於以下三個考慮:一 善易不卜我們前面講過孔子老而好易,但孔子同樣提倡「知易者不佔,善易者不卜」。孔子之所以提倡不佔不卜,這一方面是由於孔子到了老年(70歲以後)已經能夠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之所以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就在於孔子通曉易道,能夠自覺不自覺地貫徹易道、利用易道,不需要再去通過佔卜這種低級的手段了。
  • 星雲大師廈門演講 稱現代社會需要誠信、勤勞
    【原聲】  閉著眼睛不看外面  「閉著眼睛,不看外面,慢慢就會看到自己,看到心裏面的仇恨、嫉妒、妄想等骯髒的東西,覺得自己要改。要是能發覺到自己不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就是極大的進步了。」  用禪改變心境  「只要我們能在日常生活當中,經常體會禪味,抓住禪機,我們的生活境界就和一般人的生活有不同的妙用。以喝茶為例,大人喝茶覺得清香可口,但小孩子卻覺得很澀很苦。因為每個人對口味的感受不同。同樣的道理,一旦有了禪,我們生活的感受就會改變,生命的境界也會因而提高。」
  • 莫裡哀的《偽君子》,寫的是法國統治者的虛偽,社會的不公正
    偽君子這位一位代表著統治者,代表著宗教,代表著正義,道德,人倫綱常的正面人物,在公開的場合,他不愛財,不貪色,甚至仁慈的不願意捏死一隻跳蚤。這種完美無瑕的人,居然有愚昧的信徒奧爾恭將他視若神明,覺得答丟夫說的一切都是正確的,不顧家人的反對,也要把女兒許配給他,甚至不惜反悔女兒婚事。
  • 看展覽|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的佳作和他在抓拍中的「舞步」
    有趣的是,坊間曾有傳言,說布列松本人不接受別人拍攝,比如他所為人熟知的那張肖像,他還曾因為別人未經允許拍攝,打過官司。而這段網絡上流傳的,由法國電視節目《現代歷險》播出的1962年他在街頭進行拍攝和自述的錄像資料,現在看來甚是珍貴。他標誌性的徠卡相機、50mm標頭以及獨特的抓拍「舞步」,影響了一代熱愛攝影的人們,並成為「攝影黑皮書」系列中一位極具分量的書寫對象。
  • 乘願再來的佛菩薩,不一定是我們想像的樣子
    乘願再來的佛菩薩不一定是我們想像的樣子眾生因以何身得度,佛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佛會變成我們看得到的樣子,來到我們身邊,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佛不一定顯示成很智慧,神通無礙的形象,有可能是一個乞丐,有可能是一條小狗、一隻豬,佛也要順應眾生,不能顯得太奇異。
  • 2016年法國原版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最新演出安排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與《悲慘世界》和《巴黎聖母院》齊名的法國三大音樂劇之一,也是法國音樂劇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音樂劇,更被歐洲傳媒熱烈盛讚為"21世紀最偉大的流行音樂劇"。  法國樂壇教父級大師特拉爾o普萊斯居爾維科(Gerard Presgurvic)費時兩年,在吸取了其它類型演出的精華外,更以法國音樂劇慣有的演出場面豪華、舞臺設計恢弘、極富現代感的音樂、華麗的服飾、炫目的舞蹈等多種時尚與流行的元素,奢華卻忠實地還原了《羅密歐與朱麗葉》,使古典與現代感完美結合。
  • 這位從不修圖的黑白照攝影大師,告訴你真實才是最美的樣子
    」這位曾經一手捧紅眾多超模明星的黑白照攝影大師 Peter 於9月3日因病永遠離開了我們,享年74歲本期重新回顧他經典的攝影作品林德伯格曾經很得意的在採訪中表示凱特 • 溫斯萊特42歲Peter 將我們聚集在一起,他給我們拍下的照片,非常像我們自己,他抓住了一種美麗動人的東西。妮可 • 基德曼50歲他完全憑藉直覺捕捉圖像,這就是 Peter 所擁有的。他對自己想要什麼有著強烈的想法,我喜歡這種自信。
  • 第16屆法國電影展映活動啟動
    法國電影展映活動,由法國電影聯盟(uniFrance)與法國駐華大使館共同舉辦。機緣巧合之下,遭受失業和抑鬱症雙重暴擊的中年大叔貝特朗加入了男子花樣遊泳隊,本想通過運動振作起來的他卻發現這支隊伍比他還喪:他們中有欠了一屁股債的失敗商人,有久不成名卻賊心不死老不正經的清潔工兼搖滾樂手,有一言不合就跳腳罵街的暴躁工人,而教練雖曾經貴為世界冠軍,現在則是一個酒鬼……這幫「失敗者聯盟」能成功逆襲,成為法國男子花樣遊泳界的救星嗎?
  • 世界需要對我們共同命運的真正覺悟
    「理解中國,就得要有愛中國的意願,要接受差異性」 肖連兵:拉法蘭先生,徐波先生在他的新作《轉型中的法國社會》一書中提到中法關係2.0版。他提出,要在兩國人民間建立某種「心靈碰撞的火花」,需要在兩國的歷史中尋找共同的感動。您為徐波先生的書專門作了序,援引了前總統席哈克對您說的話——了解對方是成功的關鍵,希望中國讀者去發現法國社會的另一面。
  • 娛塘Video丨參加《舞蹈風暴2》,謝欣:用舞蹈和身體打開更多世界
    我在生活中,不缺名不缺利,我來這裡到底要獲得些什麼?」《舞蹈風暴》第二季首集,還未上場的謝欣便用一番霸氣的言辭,將自己從一眾舞者中「拎」了出來。生產完三個月,我就完整地跳了一整臺作品……這些經歷不需要去炫耀,它就是這樣真實地存在著。羊城晚報:過程中沒有任何的猶疑嗎?謝欣:沒有。在德國和義大利演出時,我已經懷孕4個月了。對方的藝術總監都有些許擔憂,但我覺得「我可以」。因為我一直在非常敏感地感受「該怎麼樣和孩子一起舞蹈」,我懂得怎麼去調整分寸。我不是一個傻孕婦、傻舞者,只憑意氣就想要做一件很勇敢但是很蠢的事情。
  • 第16屆法國電影展映啟動 中法明星傾情助陣
    十六年以來,通過法國電影展映來華的包括蘇菲·瑪索、讓·雷諾、茱莉亞·比諾什、蕾雅·賽杜等影星,克勞德·勒魯什等法國電影大師,及百代公司總裁傑羅姆·賽杜等重要法國電影工業領袖;十六年光陰,展映活動用法國電影感動了中國觀眾,向法國影人介紹了偉大的中國,也見證了中國電影工業的茁壯成長曆程,奠定了中法電影的戰略夥伴關係。
  • 朱麗葉·比諾什用15首歌,向法國「香頌女王」芭芭拉致敬
    後來鋼琴家文森特·德勒姆加入後,比諾什決定要嘗試挑 戰與突破,「因為芭芭拉畢竟是歌者,你不讓我唱說不過去,不如這次我們就唱的比說的多。」《生如夏花》中的歌詞 用的都是芭芭拉之前已經寫好的詞,比諾什再根據自己的藝術敏感力進行演繹。平時沒事比諾什就在家練習唱歌,「送孩子上學路上也唱,但是我一唱歌孩子就說: 『快閉嘴吧,要受不了,』所以我給孩子帶來很多陰影。」
  • 《被討厭的勇氣》: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接納自己
    當我們還小的時候總是羨慕大人,想著自己什麼時候才能長大,長大了就自由了,有自己能掌控的零花錢,有自己可支配的時間……這就會擁有更多的快樂。隨著年齡的增長,走進校園,步入社會,遇到更多形形色色的人,只要涉入人際關係就會或大或小地受傷,也會傷害別人。正如阿德勒說:「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但事實不可能宇宙只有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