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善是大惡,大善似無情

2021-01-15 古代哲學思考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古訓中也有「大善即是大惡,大惡亦是大善」的說法,其實這些言語不該是成為「為善」的阻礙,究其最根本的意思中,我更覺得這話大有「人人生而平等」的意思。當然,從《道德經》的角度而言,不僅僅包括人,經書本身是超越人的高度來看待這個世界的,所以,會說「以萬物為芻狗」,在聖人眼裡,世間萬物都是平等的,各自遵循自己的「道」生生息息。

再者「大善即是大惡」,這話雖不是老子親口所說,卻很老子,很有道家的辯證思想,正如福兮禍兮、水滿則溢的相互轉折的意思,它真正的本意並不是簡單的「好心幹壞事」,正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樣,是告誡人們不要自以為是的去幹涉別人的人生軌跡,無論是你的善心還是惡意,因為無法對對方的未來負責,就莫要強行改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大善即是大惡」不是不讓做好事,而是在說萬物平等,萬物自有緣法。有些話這麼說出來似乎帶著很多消極的意思,其實不然,更多的在警示我們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正如孔老夫子所說的不可妄言,不可妄為,拿到「善」這一個角度來講,那就是要善於行善,而不是簡單自以為善,再樸素點來說就是要科學行善。

在小說《豔鬼》中,講了一個故事:

一位仙君路遇一位九世乞丐——九次輪迴都不得好結果,做了九輩子的乞丐的人,乞丐餓的只剩下一口氣了,奄奄一息中向仙君討一口活命飯,仙君告訴對方說,在城外某處有一棵樹,樹下埋了千萬黃金。說完此話,仙君就離去了。

與仙君同行的人極為不贊同仙君的做法,言語苛責道:這人做了九世乞丐,眼見就熬到頭了,下輩子是天子之相,貴為九五之尊,你現在將千萬財富的埋藏地點告訴他,若是他去取了,就壞了乞丐的機緣,這一世仍然不得善終,來世依然沒有出頭之日,九世的苦是白吃了。

仙君卻是笑笑說:我只是告訴他黃金萬兩的地點,也沒告訴他取多少,若他是個貪財的,拿了黃金,一時改變此刻的命運,那就要付出代價;若是這人只取了一個饅頭錢,那他依然可享來世的榮華富貴。取與不取,從來都不是我定的,而且,既然我與他相遇,那他就是應該經此一遭。

敢問仙君,這是行善還是為惡?可以說這位仙君本身是懷有惡意的,也可以說這位仙君是在考驗乞丐,只是出於高高在上的人設的本能作為,那些傳說中的仙人人物不是都善於考驗人心嗎?無論是哪一個出發點,基於什麼樣的目的和心思,我們都能看出,「施予」這個行為有時候包含了太多的意義,不僅僅是簡單的「好心辦壞事」。

人性是複雜的,並不是只有善惡兩面,但是「善」是人的本性之一,也是本能,這種本能不止存在在人的身上,而是存在於世間萬物之中。相較於其他的存在而言,人的善意更複雜,更難以捉摸。所以,在我們決定做一件事情,或者特指去做一件好事的時候,所要做的不是簡單的給與,而是讓自己的動作發揮出它最大的善意,就是前面所說的那句話,要善於行善,而不是粗糙簡單的「做好事」。

有人疑惑自己的一些善意行為可能並不會帶來好的結果,或者是沒有發揮到它該發揮的作用,更甚至是背道而馳,尤其是現在社會,網絡上也爆料出一些人利用人的善心來積累財富、滿足一己私慾。其實這種事情不僅僅是在現在,而是在自有「分配」之後就一直存在的,無論古今,無論中外。這些並不會阻撓人們為善的本心,這就是生而為人的善良,作為人的本性。

如果有人說,因為一些人的惡行讓我喪失了為善的初心,其實大可不必,我倒是覺得,這種事情但求無愧於心,量力而行,作為人,最大的行善就是做好自己。近期看了一則新聞,很受感動,就是那位從山東開車去武漢送菜的司機,「沒錢可以出力」,這是最為樸實不做作的善舉,對於這位小師傅來說,他已經做好了他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了。但是對於有些人,他們即不想承擔足夠的責任,又不能恰當的行善,可能就會帶來一些不太好的結果,就比如說溺愛孩子,本意是很好的,卻用了錯誤的方式來做自認為好的事情,這就可能會適得其反。

我記得在很久之前有一個《變形記》的節目,大概是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交換身份生活一段時間,節目的本意是很好的,但是對於當事人——孩子們,短暫的變化給他們帶來的可能不僅僅是視野的開闊,因為我們無法永遠給某個孩子提供糖果,甚至知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吃到的糖果,那麼在給與的時候是不是更要考慮的是怎麼送出這顆糖果,而不是這顆糖夠不夠甜?因為一旦方式方法錯了,將會給這個孩子帶來一生的遺憾。後者的這種善行,就更需要謹慎行為了,不然也會適得其反。

不管怎麼說,在大是大非面前,我們要保持清醒,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就比如疫情時期,對於大部分普通百姓而言,好好照顧自己,好好照顧家人,體諒奮戰在一線的英雄們,不要給國家添麻煩,這就是做好事了;至於平時,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讓自己的同情心保持一點點理智,這也許比簡單的施予更有意義。

至於有人所疑惑的那兩句古語,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行善即是行惡等等,大可不必對此掛懷,第一,這些話的意思並不是說做好事不對,只是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待世間萬物,肯定其中的緣法道理而已;第二,樂善好施不是一個壞的品德,但還是要謹言慎行的好,這樣可以免去被有心人利用,又可以更好的解決關鍵問題;第三,千言萬語,做好自己,問心無愧才是真。

下雨了,總要做些什麼,是否?

相關焦點

  • 古訓: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
    行好事而獨善其身,這只是小善,可以說是做對了事情;而鼓動風潮,造成時勢,則很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的冷漠,這才是真正達到了把事情做好的境界。 不以小恩小惠為善,而是助人時從全面考慮,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社會上一股做好事的風氣被鼓動起來,人心才能走上正軌,走向真正的善。
  • 稻盛和夫: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真正的善良分為這3個層次
    最下層的善良:是要讓自己「爽」——小善如大惡那是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然後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件。一代經營之神稻盛和夫的家鄉——日本鹿兒島發生了大地震,除了鹿兒島的居民沒有捐款來重建自己的家園。幾乎上全日本都發動了捐款。來援助鹿爾島的居民來重建家園,在這次的捐款之中。最為代表性的人就是出身於鹿兒島的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先生。
  • 曹德旺捐款超100億,他說施財只是小善,大善才是高境界
    雖然他累計捐款超100億,但他覺得這只是小善。在他心目中,袁隆平才是首善,袁隆平利用自己的技術讓百姓都能吃上大米,這才是造福人類的壯舉。大善是要把自己所學教給別人,幫更多人走上成功,這才是大境界。他說,做慈善不是讓別人感謝你,是你自己積累福報。沒有那些人,你還沒有機會做福報呢?曾經有人找他借錢,給女兒看病。
  • 以「小善」粉飾「大惡」,警惕這樣的歷史虛無主義伎倆!
    內容、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之一,是以「小善」粉飾「大惡」、試圖為某些歷史早已定論的人物翻案。在孟良崮紀念張靈甫、美化西北軍閥馬步芳純屬歷史虛無主義作祟即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伎倆之一。在長安中學讀書時,每逢節假日總要帶上紙和筆到文廟臨摹碑帖,常常連飯都忘了吃。
  • 抖音誰的無情它像似毒藥喝下不煎熬是什麼歌 假裝歌詞誰唱的
    抖音誰的無情它像似毒藥喝下不煎熬是什麼歌?據悉,這首歌歌名叫《假裝》,是歌手陳雪凝演唱的,據悉,該曲獲得2018年度網易雲音樂原創盛典年度十大歌曲獎。下面來看一下。抖音誰的無情它像似毒藥什麼歌  歌名:假裝  歌手:陳雪凝  《假裝》是由陳雪凝作詞、作曲並演唱的一首歌曲,發行於2017年09月09日。2019年1月20日,該曲獲得2018年度網易雲音樂原創盛典年度十大歌曲獎。
  • 你在行「本善」還是行「大善」,如果是前者,功德甚微!
    你在行「本善」還是行「大善」,如果是前者,功德甚微!行「本善」。古往今來諸多善人連遭厄運,難免失去道心,說到根本上仍是罪惡深重、功德不夠之故。行「大善」。天地無私,養育著大眾,佛法廣授汝登彼岸之法,遭了厄運不去自醒,反而怪佛不慈,怨天憂地,此等之人自私至極,怎配稱為「善人」?如此之心,會罪上加罪!同樣,破壞佛法的天魔外道也有冤親債鬥。天魔外道既有冤親債主報復,又有破壞佛法的惡報,是故就更為痛苦矣。現在有多少不孝子女可以隨意頂撞父母,忘了養育之恩?又有多少所謂的修行者頂撞聖師,棄了再造之恩?
  • 無情不似多情苦,痴心有恨思難度;緣去緣來,輪迴俗世幾人悟
    無情不似多情苦,痴心有恨思難度。喜歡追求完美,卻總能看見完美後面的殘缺。也許完美只能在夢中詮釋,而殘缺依舊在現實中上演。只能在夢中邂逅完美,仍然在現實中固守殘缺。雖然遺憾,但這就是生活。——皛玊題記緣去緣來塵世浮生,擁有一次真心的感動,給生命留一份在華年裡的美好回憶。
  • 為什麼嘴唇薄無情又薄倖
    與薄倖對等的,不是無情,而是無義。有些人感情豐富,另一些人則不然。有些人是真的沒有什麼感情,他看悲劇不會哭,見到別人受苦不會有什麼感覺。他照樣會談戀愛和結婚,但是,他跟伴侶的關係更像夥伴多一些。那天跟一位朋友聊天,我們討論誰有感情誰沒有感情。他提起H,然後說:「不論怎麼樣,他有感情。」「他當然有感情。」
  • 多情卻被無情惱,含有「多情」兩字的詩句你知道多少?
    多情卻被無情惱。蘇軾這句詩如果放到整首詩中理解,它似乎不是描寫個人感情,而是一種不被朝廷重用的感慨,蘇軾一直想奮發有為,但一直得不到重用,並被一貶再貶,所以這裡的「多情""無情」也許是對君臣關係的類比和聯想。3、《觀書》明代:于謙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