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行「本善」還是行「大善」,如果是前者,功德甚微!

2021-01-17 青衫菩提

你在行「本善」還是行「大善」,如果是前者,功德甚微!

行「本善」。

古往今來諸多善人連遭厄運,難免失去道心,說到根本上仍是罪惡深重、功德不夠之故。很多人認為自己孝順父母,友善親朋,不偷不搶,乃至憑已能造福一方就是善事,就不應該遭厄運了,殊不知此等諸事是人本來應做之事,根本談不上大功德,充其量可視為「本善」。

否則,行十善得福報的天人為何福盡還要墮入六道輪迴呢?企圖拿往昔微不足道之善來抵消冤親債主之報復,這是不可能的。例如,你犯了法或殺了人,能以孝順父母或所做其他善事為由而免除法律制裁或應給與被受害之眾的賠償嗎?

除了來人間濟世的菩薩或修行真人,其他人皆為帶罪之身而來五濁之地接受往昔惡報。倘若你是無罪之身,就應在佛天,何苦來五濁惡地呢!既然來了,就皆是有罪之人,怎能逃脫業報呢?大乘經典《最勝金光明經》言及,即使是十地菩薩,亦會遭到障難,但菩薩能持佛咒保護自己,何況一個既無德又無能且無智修習正法的盲夫,豈會逍遙自在?

行「大善」。

天地無私,養育著大眾,佛法廣授汝登彼岸之法,遭了厄運不去自醒,反而怪佛不慈,怨天憂地,此等之人自私至極,怎配稱為「善人」?如此之心,會罪上加罪!同樣,破壞佛法的天魔外道也有冤親債鬥。天魔外道既有冤親債主報復,又有破壞佛法的惡報,是故就更為痛苦矣。

現在有多少不孝子女可以隨意頂撞父母,忘了養育之恩?又有多少所謂的修行者頂撞聖師,棄了再造之恩?而這些不肖之人最後都說不是故意的,或說是無意的。試想:倘若父母稍有大意,就無法養大爾等;諸聖師稍有輕意,就無法視真相度汝等,而汝等惡徒竟可用「無意」掩蓋自己的劣行!任何人都沒理由不敬不孝父母,任何人都沒理由以個人心境去定聖賢之境,更沒任何理由去質撞聖師!士農工商等,任何人違背此律,皆為人格不德也!

三年前,英國的世界大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與日本佛教思想家、和平家池田人作,在《展望二十一世紀》一書中就言及,由於現在人的過分自私、道德喪失、宗教衰敗以及科技開發,會帶來空前絕後的危機。這些危機,是人類咎由白取。

21世紀唯有中國的儒家思想及人乘佛法可以解除諸災難。另外,湯恩比博士發願,來生願生在中國之域也。湯恩比博士提及21 世紀唯有大乘佛法和儒家思想能濟世,然並非是現在廣傳的儒家思想及佛家人乘念佛之法。儒家的根本思想是孝悌,佛家人乘的根本是神咒,唯有根本之藥才能根治病患啊!再有,本世紀前後,聯合國召集諸專家舉行了三十餘次研討世界和平問題的會議,勞民傷財是小事,問題是越開越亂啊!

縱觀古今,很多人沒修任何道術法門,但最後卻能無疾而終,證明這些人已無冤親債主。這些人倘若臨終前有人為其念佛持咒回向,皆會受益,但因無此善緣,來世還要輪迴。

由此也可知,凡因病禍向死者,皆是債主索命,即使念佛持咒回向,也勢必勞而無功。佛經中確有很多神咒可令惡人來世生富貴佛化家庭,但並非回向給他就能立超地獄惡報而生富貴佛化家庭,而是要在受完苦報之後,等有轉變因緣時,方能如願。

否則,念佛咒回向死者就能不受地獄之報,豈不破壞了因果規律嗎?眾所周知,凡從地獄出來者,為人時皆為下賤之命。所以,仗佛咒生富貴佛化家庭已是很人的恩惠了。

相關焦點

  • 修五戒十善,對我們修行非常根本,都是功德藏處
    五戒、十善都是功德藏處,藏功德的地方。殺、盜、淫為身業;惡口、妄語、綺語、兩舌為語業;貪、嗔、痴為意業。每一個地方,都是墮落處。做得好,就是功德處,做得不好,就是墮落處。如果這十個方面,你都是墮落的,你在墮落的習性當中,就像我剛才講的那位,行法之前,趕緊飽餐一頓,行法之後,趕緊飽餐幾頓,這樣的惡業不止,行般舟能得真實利益、廣大利益嗎?只得皮毛啊,他的意識不淨啊!是不是?
  • 孟子曰「性善」,並不是「人性本善」
    首先,先正名孟子的「性善論」「性善」,是《孟子》對自身思想最簡要的說明;孟子本人從未說過「人性本善」四個字,「人性向善」也從沒說過,不管是從「人性本善」或「人性向善」來理解《孟子》的性善論,都會讓我們誤入歧途。所以,在進行正式的討論前,請先尊重《孟子》一書及本人的意願,用「性善論」來概括他的思想,不要再用「人性本善」或「人性向善」。
  • 十二星座的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
    三字經裡面說到人之初性本善,說是我們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好的,由於後天環境不同所以才導致有的人變壞了。   但是也有人認為跟環境無關,而是人生下來就已經確定了是個什麼樣的人。   那如果是原來就有本善本惡之分,那麼十二星座又會是什麼樣的呢?
  • 《用心學了凡四訓》第三篇第18講:什麼是大善,什麼是小善?
    什麼是大善?什麼是小善?了凡先生用一則民間故事為大家進行講解。古時候有個人叫衛仲達,在朝廷的館閣做官,館閣相當於明朝的翰林院。有一天,睡夢之中,他的魂魄被鬼卒拘到了陰間。陰間的主審判官,吩咐手下的鬼吏,把衛仲達在陽間的善惡記錄冊送上來。等冊子送到一看,衛仲達有點傻眼,為啥呢?
  • 古訓: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
    魯國的法令規定,如果有人能夠將被奴役的魯國人贖回,那麼這個人可以從官方的庫府拿回贖金。 孔子的弟子子貢,是當時天下巨富,他在諸侯國遇到淪為奴隸的魯國人,就將這些人贖回,卻不肯接受魯國支付的贖金。 孔子知道這事後,批評了子貢。
  • 小善是大惡,大善似無情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古訓中也有「大善即是大惡,大惡亦是大善」的說法,其實這些言語不該是成為「為善」的阻礙,究其最根本的意思中,我更覺得這話大有「人人生而平等」的意思。再者「大善即是大惡」,這話雖不是老子親口所說,卻很老子,很有道家的辯證思想,正如福兮禍兮、水滿則溢的相互轉折的意思,它真正的本意並不是簡單的「好心幹壞事」,正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樣,是告誡人們不要自以為是的去幹涉別人的人生軌跡,無論是你的善心還是惡意,因為無法對對方的未來負責,就莫要強行改變。
  • 淨空老法師:如果能放下個人,那個人就可以墮地獄,變餓鬼、畜生,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業
    這個福德因緣你能不能保住,你能不能藉著這個因緣,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全靠自己。要怎麼修?我提醒同修不只千遍,一定要紮根。換句話說,千萬不要小看了《弟子規》,沒有《弟子規》就沒有十善業。可以說十善業的落實,在生活上就是《弟子規》,你沒有《弟子規》,哪來的十善業?沒有十善業,你所修的,無論出家在家,你修的是福報,你修的不是功德,是福德。福德不能了生死,不能超越輪迴,但是有福,無論你在哪一道,你有福報。
  • 供花的功德
    供花的功德不可思議,唯佛能知。從前有一個人看到佛像莊嚴相好,非常歡喜,於是他在佛像前供養了一朵花,然後他去問一個老人,在佛像前供一朵花的功德有多大?老人回答說這個他也不知道,得去問出家人才行。於是他又去問一個出家人,出家人還是說他也不知道,得去問證果的阿羅漢。
  • 牢記這幾點,讓你功德圓滿!
    我們可以選擇比較漂亮的玻璃杯或銅杯,總之,擺上你覺得賞心悅目的杯子,再供上純淨的水,就是在行持供水這一善法了。供水的功德《藏巴拉功德經》中提到,供水一次相當於念了100萬遍阿彌陀佛心咒和100萬遍黃財神心咒。僅供水一次,就能遣除違緣、廣結善緣,讓你所做的一切善業進展順利,身心自在;空行、護法也會時時保佑你,讓你吉祥如意。
  • 因為講說這部經的功德已成就了,所以他應該得到成佛了
    「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這一位常不輕菩薩得到六根清淨,又常常給人講說《妙法蓮華經》;雖然沒有證果,以父母所生的身體,就得到這種的好處。
  • 行間穴
    按揉行間穴改善女人臉色發黃中醫認為,我們的臉色是身體健康情況的晴雨表,我們的臉色紅潤,就代表內臟是健康的,但是如果臉色發黃,可能我們的肝臟存在健康問題,那麼按摩行間穴可以疏肝理氣,尤其是女人,臉色發黃看上去不精神,所以女人臉色發黃就可以按摩行間穴。臉色問題對於女人來說絕對是個大問題。眼角的一道皺紋、臉頰的一個斑點、額頭的一顆痘痘都會讓女人緊張不已。
  • 萬古神帝:崑崙界註定要成為功德戰場,那參加七界功德戰幹什麼?
    所以,如果按照正常思維去猜這場功德戰的最終結局,說崑崙界全滅,我認為都不為過,並且,在戰局中既要斬殺敵人的同時又要防止被己方其它勢力偷襲,憑藉當時崑崙界那點實力上去,我真不知道代表著什麼?如果雙方陣營各自去掉一人,天庭七界去掉張若塵,地獄修羅族去掉羅乷(我認為這種狀態下才是最公平的功德戰,畢竟沒有「掛」),大家不妨猜一下,最終的結局將會如何?
  • 居士疑問:去寺廟裡念佛功德大,還是在家裡老實念佛功德大?
    問:去寺廟裡念佛功德大,還是在家裡老實念佛功德大?答:除非寺廟也是專修念佛道場,否則在家裡念佛好。問:用108顆念珠念佛一遍後,可以越過母珠繼續念嗎?答:可以的,佛經沒有這方面的規定,只不過約定俗成到母珠返回。如果你介意,返回念就是了。問:大學之後宿舍每人時間不一樣,我想早點睡,但睡眠質量不好,和其他人也說了好幾次,仍然有時候晚上聲音大,中午也是,怎麼辦?
  • 佛前供花的功德
    是名奉施香花得十種功德。」    一、在佛前以虔誠的心奉上新鮮花束,有許多功德:    1.能使人變得如花朵般的美麗、令人歡喜,吸引眾人目光,人緣極佳,對你過目不忘。    2.能使人嗅覺正常。不會有鼻腔的毛病而無法發揮正常嗅覺功能。    3.能使人身體不會有惡臭,聞起來氣味香甜,令你全然的純淨。
  • 念佛念到什麼時候才有功德?師父說只要你念,就會有功德!
    「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佛的大願大行,是多善根福德的因緣,我們信願持名的人,每一念每一念都可以成就如是功德。什麼功德?《阿彌陀經》裡依正莊嚴的後面,每一段都有一句「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念佛的人,實際上就是在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 稻盛和夫: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真正的善良分為這3個層次
    於是老人萌生了日行小善之心,就每天去餵鴨子。第二年,兩隻野鵝又回來了,還帶了幾隻鴨子。老人繼續餵養。一年又一年,野鴨越來越多,南下避寒不再是野鴨必須要做的事情了,聰明的野鴨,都來老人這裡,靠老人的善良存活。可是生不逢時,時不我待,老人過世了。結果這一年,數百隻前來乞討的野鴨,全部都被活生生餓死。」
  • 宣化上人:在功德沒圓滿以前,如何做功德?|如來|釋迦牟尼佛|妙法蓮...
    ,如何做功德?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這一品是「分別功德品」。分別,就是因為功德有大,有小,有多,有少,那麼必須要來把它分別說一說。  什麼是「功」?  什麼是「德」?  「功」是對外而言,  「德」是對內而言。  你在外邊能立功,在裡邊才有德。功,是你所行所做的善事。
  • 孟子「人性本善」為儒家學說提供依據,仁義道德卻成惡人作惡手段
    那個時代的平民百姓其實沒有太大的生活追求,如果養、生、喪、死等無憾,那麼社會矛盾就會降低,國家發展也就會趨於穩定,自然也就能營造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而環境的安定是人發展過程中的最大影響因素,解決了這一因素,人本性中的向善就會發揮出來,也就是說沒有了環境的影響,人就不會作惡,社會矛盾問題也就得到了改善;這就是孟子觀點的核心。
  • 四月初四,瀋陽皇寺文殊師利菩薩聖誕日祈福增慧法會,功德成滿
    大凡文殊菩薩這樣的法身大士,其功德成就已經圓成了對眾生的無量悲心和我法兩空的無上智慧,因為大悲心與空性見是一切修佛者必須修持的大善妙法。正信佛子應該時刻保持信願、慈悲與智慧的學佛三要。觀世音菩薩和文殊師利菩薩,之所以能夠倒駕慈航,降誕人間,本其都是具足了悲心廣願和無上智慧的妙覺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