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登場:《王立群智解成語》 大象出版社 王立群 著
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群先生結合時政和當前社會現象,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漢語成語鉤沉歷史,以古喻今,既介紹了成語背後的故事,又闡發新意、新解。
孩子是未來,中國自古就注重對孩子的教育。漢語中有不少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都與育子有關,如「望子成龍」「教子有方」「玉不琢,不成器」等等。其中,個別成語在使用過程中,意義發生了改變,其本義幾乎被遺忘,比如「孺子牛」。
「孺子牛」這一成語,與中國的一位「絕世好父親」有關。此人是春秋後期齊國的一位國君——齊景公。齊景公在眾多寵妾當中尤鍾情於一名叫芮姬的女子,芮姬不僅風情萬種,而且還為齊景公生下了一名公子,深得齊景公喜歡,齊景公賜名為「荼」。
公子荼不是齊景公唯一的兒子,但卻「集三千寵愛於一身」,成為齊景公最在意的兒子。因為喜歡,齊景公對公子荼是有求必應。有一次,齊景公樂不顛地與公子荼一起嬉戲玩耍,為了哄兒子開心,齊景公與公子荼玩起了「拉大牛」的遊戲:齊景公扮大牛,公子荼拉大牛。為了讓兒子開心,齊景公還要來了一根繩子,緊緊地咬住繩子的一頭,另外一頭放在公子荼的手裡,由公子荼牽著,齊景公跟在公子荼的後面,擺動著屁股,不時地發出「哞哞」的叫聲,引來公子荼一陣陣笑聲。
這便是「孺子牛」成語的最初來源,其意義指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寵愛。此處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孺子」在今人看來多解釋為小孩子,成語「孺子可教」中的「孺子」即是此意,意思是: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歷史上老來得子卻又教子有方的還有一位很有名的人,他就是「難得糊塗」的鄭板橋。鄭板橋五十二歲才有兒子,晚年得子,愛子之情勝於常人。鄭板橋以對幼子的教育回應了「孺子牛」的思考,父母對子女的愛出自血緣親情,是理所當然之舉,無可厚非,偶然噹噹「孺子牛」,寵愛孩子一把亦在情理之中,也能較好地溝通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但同時鄭板橋認為父母除了「孺子牛」的角色之外,還應該扮演「領路人」的角色。
鄭板橋對於幼子的引導,在其與弟弟鄭墨的書信中展露無疑。當時鄭板橋在山東濰縣做縣令,妻兒留守江蘇興化老家,無法當面教子的鄭板橋便將幼子託付給弟弟鄭墨教育。為了更好地引導幼子健康成長,鄭板橋在書信中言之切切,反覆致意,他的育子主張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第一,保持平常心。鄭板橋當時為朝廷官員,但是他要求子女要樹立一個好心態,即要將自己看作一般人,切不可自抬身價,更不可凌駕於他人之上。第二,做個好人。鄭板橋對孩子的教育,與同時代的其他人有很大的不同,在他眼中,孩子讀書做官都是小事,第一要務,便是要懂得做人之道,做一個好人。具體來說,好人必備的兩條原則便是忠厚。
保持平常心,便不會有恃無恐、目中無人,就能以平等的心態處事;做個好人,就能以博愛之心對待世人。這便是鄭板橋的育子之道,簡單而發人深省。
「言傳身教」成語的產生,與謝安有關,指的是用言行影響、教導別人。 (完)
王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