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氣候變化」,你首先聯想到的詞彙是什麼?
在5481名受訪青年中,1174人的答案是「溫室效應」,其次是氣候變暖。此外,還有二氧化碳、全球氣候變化、霧霾、冰川融化、生存危機等詞彙也被提及。
這是《中國青年氣候意識與行為調研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所反映的內容之一。這份由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CYCAN)發起、愛德基金會支持,以及零點有數提供調研支持的報告日前發布。它聚焦18~24歲的中國大學生青年群體,從氣候意識、氣候行為和氣候教育3個側面描繪中國青年氣候畫像,立足於國內和國際兩個維度,思考中國青年在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應有的角色和行動路徑。
◎意識先鋒:
受訪青年對氣候變化高度關心
「氣候變化屬於長期危害,對於人類來說,形勢刻不容緩。」北京外國語大學大一學生樊莫西說。
和樊莫西觀點相似的青年人不少。《報告》顯示,受訪者對於氣候變化高度關心,84%的受訪者認為氣候變化已經比較嚴重或十分嚴重,且有46%的受訪者認為氣候變化是最嚴重的全球問題且會在未來影響到自身發展。
顯然,青年群體已經意識到氣候變化的嚴峻性。和普通公眾相比,青年也堪稱氣候意識的先鋒。受訪者認為,公眾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首要責任主體,而在2017年發布的《中國公眾氣候變化與傳播認知狀況調查報告》中,政府、媒體和環保公益組織,被普通公眾認為是最重要的3個責任主體。同時,青年在氣候變化方面的認知程度和關心程度都遠高於公眾水平。
近六成受訪者認為,不同國家需根據自身情況承擔不同的環境責任。絕大部分受訪者認為,中國在達成全球氣候協議中扮演了最為關鍵的角色,其次是歐盟和美國。 青年群體總體上認可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政策成效,同時期待政府在公眾參與政策和科普方面投入更多。
◎行動務實:
逾95%認同低碳生活但缺乏影響公眾意願
如果說,西方青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活動家」,那麼中國青年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者」,他們以校園、社區為背景開展氣候實踐,並在生活中踐行低碳生活。
清華大學青年談判代表張尚辰也有這樣的感受:「中國青年可能更願意去行動,而國際青年更願意去做倡導者。其實有時候我們的理念更好、做得也很好,所以我們需要把我們的故事講好,將我們的經驗介紹給世界。」
《報告》顯示,我國青年參與應對氣候變化,以個體日常實踐為主,包括較低門檻的志願活動、線上線下宣傳和捐款等,更多呈現出「從我出發,做好自己」即可的個體意識。
他們為綠色買單的意願較為強烈。95%以上的受訪者認同並接受低碳生活方式,68%的受訪者願意「為保護環境支付更高的價格」,62%的受訪者願意「為保護環境繳納更多的稅」,而願意「為保護環境降低生活水平」的受訪者佔比達57%。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青年群體很務實。45.1%的受訪者希望,自己的參與能起到幫助和作用、帶來一定的成就感,八成以上受訪者對產品或商家進行「漂綠」行為持「選擇儘量不購買」態度。
不過,報告主要撰寫者、CYCAN高級項目官員白宇楠也發現,青年尚未形成以自身為主體的行動路徑,缺乏影響公眾的意願:「『從我做起』和『行勝於言』,體現出新世代青年的社會責任感,但如果止步於此,或許會阻礙青年推動政府和商業機構作出改變。」
◎渴望受教:
青年群體對氣候傳播效果抱有高訴求
調研中,一個有趣的現象引起課題組人員的注意:受訪者對於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的了解,比對《京都議定書》(1997年)少。
考慮到受訪者大多出生於1995年~2002年,課題組分析,這可能與青年群體在中小學接受的氣候變化教育有關。《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09)》指出,在基礎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中納入氣候變化普及與教育的內容,使氣候變化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中提出,將應對氣候變化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並相應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知識進學校、進課堂等行動計劃。氣候變化相關知識通過地理課教材、校本教材等,進入課堂。
而在高校校園內,氣候變化教育活動尚未普及,學生參與渠道有限。主修過相關課程、加入過相關社團組織或參與過相關活動、講座的受訪者佔比,均不足兩成,校園環保社團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也有很大的發展提升空間。
此外,在學歷教育之外,具有時效性優勢的氣候傳播也尚未達到最佳傳播效果。在獲取氣候變化信息時,青年最信賴的信息源是政府(56%)。但仍有1/4受訪者認為,氣候傳播效果並不理想,且年齡越長,持這種觀點的就越多,反映出高學歷青年群體對氣候傳播效果的高訴求。
「從調研結果來看,氣候變化作為一個必考的知識點,完全印刻在大多數青年人的腦海中,但是對於青年學生的生活而言,氣候依然是一個宏大而遙遠的敘事,很難產生直接的關聯。青年人的社會責任感是更強了,但是在生活和工作中與氣候變化建立連接困難依舊。」CYCAN理事陳冀俍說。
◎創新傳播:
學校、環保機構、企業等各界能做什麼?
氣候傳播應如何創新?其實,《報告》中的青年訴求已經指引了方向。
在形式上,超七成受訪者認為「觸目驚心的實拍紀錄片」真實反映氣候變化對自己的影響,更能引起大家的關注。其次是「公眾人物倡導,如發微博,公益廣告,親身參與等」(34%),「社會話題的持續熱議」(24%)以及「輕鬆風格的卡通動畫或動漫」(24%)。
在內容上,他們希望接觸更真實和震撼的內容,期待能通過和流行文化的結合,將氣候變化的宏大敘事與個人生活聯繫在一起。
「我們可以從碳足跡的角度,向同學們介紹一些大家力所能及的行動。」北京科技大學社團青年代表楊博說。
生態環境部國家海洋環境檢測中心朱爭光也建議,下一步要深度結合其他議題,比如關注性別平等、政府的生態修復、傳播中國的案例,這些都和我們的氣候變化合作息息相關。
《報告》提出以青年和校園作為先鋒,針對青年學生、高校社團、校園管理者、政府及NGO等各利益相關方提出行動建議。如建議傳播機構不妨著眼具象視角,向青年展示氣候變化對本土居民產生的影響,以激發青年的共情;校園管理層和教師可以加快推動氣候變化課程主流化,開設更多與多元學科交叉的氣候教育專業課和公選課;呼籲政府相關部門重視高校零碳轉型的示範作用和教育作用,在綠色建築、低碳餐飲、綜合能源管理等方面為高校提供政策支持。
「青年的消費決策和生活方式的選擇,反映著他們看待世界和自然的態度,這些態度也會影響著他們與世界和自然的相處方式。」自然之友總幹事張伯駒說,如果更為健康、低碳的決策和選擇能夠成為主流,那麼青年對於回應氣候變化挑戰就能做出重要且積極的直接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