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九成青年認可低碳生活方式

2021-01-08 中國環境

  聽到「氣候變化」,你首先聯想到的詞彙是什麼?

  在5481名受訪青年中,1174人的答案是「溫室效應」,其次是氣候變暖。此外,還有二氧化碳、全球氣候變化、霧霾、冰川融化、生存危機等詞彙也被提及。

  這是《中國青年氣候意識與行為調研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所反映的內容之一。這份由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CYCAN)發起、愛德基金會支持,以及零點有數提供調研支持的報告日前發布。它聚焦18~24歲的中國大學生青年群體,從氣候意識、氣候行為和氣候教育3個側面描繪中國青年氣候畫像,立足於國內和國際兩個維度,思考中國青年在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應有的角色和行動路徑。

  ◎意識先鋒:

  受訪青年對氣候變化高度關心

  「氣候變化屬於長期危害,對於人類來說,形勢刻不容緩。」北京外國語大學大一學生樊莫西說。

  和樊莫西觀點相似的青年人不少。《報告》顯示,受訪者對於氣候變化高度關心,84%的受訪者認為氣候變化已經比較嚴重或十分嚴重,且有46%的受訪者認為氣候變化是最嚴重的全球問題且會在未來影響到自身發展。

  顯然,青年群體已經意識到氣候變化的嚴峻性。和普通公眾相比,青年也堪稱氣候意識的先鋒。受訪者認為,公眾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首要責任主體,而在2017年發布的《中國公眾氣候變化與傳播認知狀況調查報告》中,政府、媒體和環保公益組織,被普通公眾認為是最重要的3個責任主體。同時,青年在氣候變化方面的認知程度和關心程度都遠高於公眾水平。

  近六成受訪者認為,不同國家需根據自身情況承擔不同的環境責任。絕大部分受訪者認為,中國在達成全球氣候協議中扮演了最為關鍵的角色,其次是歐盟和美國。 青年群體總體上認可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政策成效,同時期待政府在公眾參與政策和科普方面投入更多。

  ◎行動務實:

  逾95%認同低碳生活但缺乏影響公眾意願

  如果說,西方青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活動家」,那麼中國青年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者」,他們以校園、社區為背景開展氣候實踐,並在生活中踐行低碳生活。

  清華大學青年談判代表張尚辰也有這樣的感受:「中國青年可能更願意去行動,而國際青年更願意去做倡導者。其實有時候我們的理念更好、做得也很好,所以我們需要把我們的故事講好,將我們的經驗介紹給世界。」

  《報告》顯示,我國青年參與應對氣候變化,以個體日常實踐為主,包括較低門檻的志願活動、線上線下宣傳和捐款等,更多呈現出「從我出發,做好自己」即可的個體意識。

  他們為綠色買單的意願較為強烈。95%以上的受訪者認同並接受低碳生活方式,68%的受訪者願意「為保護環境支付更高的價格」,62%的受訪者願意「為保護環境繳納更多的稅」,而願意「為保護環境降低生活水平」的受訪者佔比達57%。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青年群體很務實。45.1%的受訪者希望,自己的參與能起到幫助和作用、帶來一定的成就感,八成以上受訪者對產品或商家進行「漂綠」行為持「選擇儘量不購買」態度。

  不過,報告主要撰寫者、CYCAN高級項目官員白宇楠也發現,青年尚未形成以自身為主體的行動路徑,缺乏影響公眾的意願:「『從我做起』和『行勝於言』,體現出新世代青年的社會責任感,但如果止步於此,或許會阻礙青年推動政府和商業機構作出改變。」

  ◎渴望受教:

  青年群體對氣候傳播效果抱有高訴求

  調研中,一個有趣的現象引起課題組人員的注意:受訪者對於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的了解,比對《京都議定書》(1997年)少。

  考慮到受訪者大多出生於1995年~2002年,課題組分析,這可能與青年群體在中小學接受的氣候變化教育有關。《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09)》指出,在基礎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中納入氣候變化普及與教育的內容,使氣候變化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中提出,將應對氣候變化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並相應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知識進學校、進課堂等行動計劃。氣候變化相關知識通過地理課教材、校本教材等,進入課堂。

  而在高校校園內,氣候變化教育活動尚未普及,學生參與渠道有限。主修過相關課程、加入過相關社團組織或參與過相關活動、講座的受訪者佔比,均不足兩成,校園環保社團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也有很大的發展提升空間。

  此外,在學歷教育之外,具有時效性優勢的氣候傳播也尚未達到最佳傳播效果。在獲取氣候變化信息時,青年最信賴的信息源是政府(56%)。但仍有1/4受訪者認為,氣候傳播效果並不理想,且年齡越長,持這種觀點的就越多,反映出高學歷青年群體對氣候傳播效果的高訴求。

  「從調研結果來看,氣候變化作為一個必考的知識點,完全印刻在大多數青年人的腦海中,但是對於青年學生的生活而言,氣候依然是一個宏大而遙遠的敘事,很難產生直接的關聯。青年人的社會責任感是更強了,但是在生活和工作中與氣候變化建立連接困難依舊。」CYCAN理事陳冀俍說。

  ◎創新傳播:

  學校、環保機構、企業等各界能做什麼?

  氣候傳播應如何創新?其實,《報告》中的青年訴求已經指引了方向。

  在形式上,超七成受訪者認為「觸目驚心的實拍紀錄片」真實反映氣候變化對自己的影響,更能引起大家的關注。其次是「公眾人物倡導,如發微博,公益廣告,親身參與等」(34%),「社會話題的持續熱議」(24%)以及「輕鬆風格的卡通動畫或動漫」(24%)。

  在內容上,他們希望接觸更真實和震撼的內容,期待能通過和流行文化的結合,將氣候變化的宏大敘事與個人生活聯繫在一起。

  「我們可以從碳足跡的角度,向同學們介紹一些大家力所能及的行動。」北京科技大學社團青年代表楊博說。

  生態環境部國家海洋環境檢測中心朱爭光也建議,下一步要深度結合其他議題,比如關注性別平等、政府的生態修復、傳播中國的案例,這些都和我們的氣候變化合作息息相關。

  《報告》提出以青年和校園作為先鋒,針對青年學生、高校社團、校園管理者、政府及NGO等各利益相關方提出行動建議。如建議傳播機構不妨著眼具象視角,向青年展示氣候變化對本土居民產生的影響,以激發青年的共情;校園管理層和教師可以加快推動氣候變化課程主流化,開設更多與多元學科交叉的氣候教育專業課和公選課;呼籲政府相關部門重視高校零碳轉型的示範作用和教育作用,在綠色建築、低碳餐飲、綜合能源管理等方面為高校提供政策支持。

  「青年的消費決策和生活方式的選擇,反映著他們看待世界和自然的態度,這些態度也會影響著他們與世界和自然的相處方式。」自然之友總幹事張伯駒說,如果更為健康、低碳的決策和選擇能夠成為主流,那麼青年對於回應氣候變化挑戰就能做出重要且積極的直接貢獻。

相關焦點

  • 陌陌報告:超九成網友願意幫助陌生人,重慶人最熱心腸
    報告顯示,近九成網友願意和陌生人做朋友;超九成網友願意向陌生人表達善意、提供幫助,重慶人最熱心腸。面對煩惱或焦慮,七成網友更願意向陌生人「掏心窩」。疫情期間,上海人最愛幫助陌生人,湖北人最渴望和陌生人交流。在社交網絡上用表情向陌生人表達善意時,70後最愛微笑臉,95後最愛咧嘴笑。
  • 南昌操刀中美國際低碳經濟論壇[圖]
    南昌國奧城選址位於南昌民營科技園,據南昌民營科技園辦公室有關工作人員介紹,南昌國奧城項目佔地面積約1200畝,建設以65層高的中美國際低碳經濟論壇永久性會址為核心的低碳建築群,這個建築群包括中美國際低碳經濟論壇、中國低碳經濟研究院、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及低碳科技博覽中心、國際碳排放交易中心和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等。
  • 主題論壇:綠色力量·低碳地產主題論壇
    按照目前的思維還是延續20世紀的方式,我經常放炮,大家抓住我的話來說,現在打著低碳的口號做著高碳的事情。現在來看,出路在什麼地方,現在幾個榜樣可以學習的,我將世界上的國家分為三大類,一硬煤,搞文化概念,搞思想,拿出一個概念就可以統治全球,例如金融、低碳。二、南美、南歐的日子過的很不錯,不會餓死的,這次全球都召集,但是南美的西班牙就不著急,幾千年都是這樣過的。三、還有一些國家每天都是召集的,日本、中國等國家,每天都是生產的,如果沒有生活就無法生活的。
  • 「綠色低碳包裝」將撐起包裝業的未來
    然而,令紙業人士倍感欣慰的是,上帝在為我們關閉一扇窗戶時,卻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更大的窗戶,這就是以綠色低碳環保包裝。  一、輕量化包裝已成為紙製品行業環保低碳和降低成本的利器。  包裝輕量化指的是在保證包裝各項技術指標的前提下,減少包裝材料的用料,從而達到減少資源的耗用的低碳環保的目標。
  • 九成上海年輕人理解科技新詞彙 網上算命仍有市場
    類似梅小姐的本市青少年不在少數,21.99%的被調查青年完全相信網絡算命,16.86%的被調查對象對網上算命將信將疑。這是昨天記者從市科教團工委新出爐的《當代上海市青少年科學素養調查報告》中獲得的結果。可喜的是,九成調查對象理解「克隆」、「納米」等科技新詞。
  • 在烏鎮感受青年蓬勃的創新力量 網際網路未來青年寫就
    未來由青年寫就,青年既是高科技的最先體驗者、享用者,又是新技術、新模式、新應用快速迭代的推動者、創造者。「數字賦能,共創未來」,在烏鎮,感受青年蓬勃的創新力量,看見未來網際網路發展之光。   「5年前不敢想的都實現了」   網際網路技術為全世界帶來了重大影響,特別是今年全球疫情防控,如果沒有網際網路,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結果。
  • 在烏鎮感受青年蓬勃的創新力量網際網路未來青年寫就
    未來由青年寫就,青年既是高科技的最先體驗者、享用者,又是新技術、新模式、新應用快速迭代的推動者、創造者。「數字賦能,共創未來」,在烏鎮,感受青年蓬勃的創新力量,看見未來網際網路發展之光。  「5年前不敢想的都實現了」  網際網路技術為全世界帶來了重大影響,特別是今年全球疫情防控,如果沒有網際網路,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結果。
  • 青年與數字未來論壇上,嘉賓分享的三個故事——數字蝶變 青年有為
    11月24日上午,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舉行青年與數字未來論壇,來自計算機、新媒體、數字文創等領域的國內外優秀青年代表,以「線上+線下」的方式發表演講,分享數字經濟時代的新故事、新感悟、新成長。
  • 四川:世界地球日,四川發布2019年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10大事件
    為廣泛傳播低碳綠色和氣候韌性發展理念,分享低碳發展優良實踐,省生態環境廳組織專家評選產生了2019年四川省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10大事件。「綠蓉融」具有綠色企業(項目)申報、融資信息對接、金融產品宣傳等基本功能,是四川省綠色金融創新發展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將通過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等金融服務為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四川將依託「綠蓉融」平臺,建設四川省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庫,促進氣候投融資,助力全省綠色低碳發展。
  • 中國海油啟動碳中和規劃,2025年底清潔低碳能源佔比擬提至60%以上
    1月15日,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油」)宣布正式啟動碳中和規劃,進一步向綠色低碳轉型。2020年11月24日,中國石化宣布啟動碳排放達峰和碳中和戰略研究。經濟觀察網從中國海油獲悉,目前中國海油已成立由多部門組成的專項研究機構,展開碳達峰和碳中和頂層設計,研究制訂碳減排路線圖和碳中和目標方案。
  • 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了解一下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了解一下 什麼是斜槓青年? 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說過斜槓青年, 可是究竟什麼是斜槓青年呢?
  • 「超」斜槓青年謝海山的2020:行走在教育、公益中的學者
    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評委、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個人及組織評委、中國五四青年評委、中國SOS兒童村協會專委會委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社會公益管理碩士考官(MSEM)、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社會創新講師、北汽集團新能源青年志願者聯合會顧問、北京市志願服務聯合會專家、北京志願服務發展研究會專家、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愛心衣櫥基金愛心大使、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小微志願項目特邀專家、北京林業大學團學工作指導委員會主任等
  • 當代中堅青年圖鑑:生活精打細算 健身養生也不落下
    日前,「中堅青年」一詞在網絡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個詞來源於UC網友在評論中的自我調侃,泛指夾在前浪和後浪中的「中間一代」,一面艱難,一面堅強。肩負著責任與壓力,扛過難關,認真生活的一代青年人,上班努力拼升職,下班加油找兼職;生活裡最會精打細算,二手交易裡還要「淘」出個「付郵費免費送」,但又不忘了健身、醫美和養生,認真過好當下的生活,成為更好的自己。
  • ttg × 青年志 × 三聯生活實驗室 | 邀你共創2020萬人日曆
    ( 具體參與方式見文末)  2021 還會好嗎?  如果世界依舊這樣,我如何過得好一點點呢?  歡迎與我們一起,尋找答案  我們也想記錄下普通年輕人生活中「美好」的片段,探討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尊嚴與志趣的可能性。  我們的方法是,傾聽年輕人的聲音 ——  「青年志」和「三聯生活實驗室」聯合策劃  《從〇到一:活過2020,我去2021》
  • 西安新青年 電牛二號純電動物流車不用買
    西安新青年汽車銷售有限公司(陝西省總代理)現隆重推出超實惠金融分期方案,電牛二號市場指導價65800元,現銷售價為59800元,您只需繳納首月月供和商業險、營運證就可以將車開走,交強險和GPS我們免費送給您,月供僅需1346元。二手車置換還給補貼2000-3000元,每臺車每年補貼電費3000元。
  • 工信部:城市鋼廠達超低排放要求,不搬!不關!不停!不限!
    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切實轉變發展方式,突出創新驅動引領、產業結構協調優化、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發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共建共享產業發展成就,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為安全、更可持續發展。  堅持改革開放。
  • 導演徐瑋超:紀錄片是在紀錄歷史丨洞察紀實影像
    一是生活在英國的影視學家、藏學家書雲,她曾用一年的時間,在西藏拍攝了紀錄片《西藏一年》,其中影像人類學與偏考察的拍攝方式讓我印象深刻,《告別十二歲》就是對她的一種模仿。二是獲得多次金馬獎的張僑勇,他的《千錘百鍊》暗含很多批判,雖然我並不完全認同,但獨特的影像語言與團隊化的工作方式對我的作品也有影響。
  • 用新思維開創青年工作新局面2013年人行青年工作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這樣的要求大大增加了團組織負責人與基層青年面對面的機會,他們深入聯繫點現場工作,召集青年座談,並與青年一同看電影、做志願者,一同參加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親身體驗基層青年工作開展的全過程並研究解決可能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他們還依託電話、視頻、微信、電子郵件等多種形式,加強與聯繫點的溝通交流,全面掌握團情民意,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實踐資料。他們謙虛、誠懇、務實的工作態度贏得了廣大青年的一致認可。
  • 原創|寫給「曾經的青年」——沉默的「中年人」(推薦)
    五四青年節寫給「曾經的青年」——沉默的「中年人」一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同齡人開始慢慢變得沉默了,沉默於真實的世界,沉默於各種現代的聯繫方式,也沉默於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同齡人包括各個階段的同學,小學、初中、高中等;也包括各種關係的朋友、同事,等等;還包括所有未曾謀面,但年齡相仿,有著同樣經歷和境況的陌生人。
  • 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斜槓青年具體是什麼意思?
    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斜槓青年,指的是這樣一個人群:他們不滿足單一職業和身份的束縛,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斜槓」概念進入中國便與青年文化一拍即合,成為年輕群體的一種流行風尚與生活態度,風靡社交網絡。斜槓青年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也是進步的體現。這種進步使人類擺脫「工業革命」帶來的限制和束縛,釋放天性。斜槓青年越來越流行,已成為年輕人熱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