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ullness——至每一個通往夢想道路上的職場人!
找方法要善於觀察與發現
一個在生活中善於觀察與發現的人,就更容易找到別人無法找到的方法,自然也就更容易取得別人無法取得的成功。
1975年8月的一天,四川省汶川縣白巖村的農村青年姚巖松在田裡勞動之餘坐在地上休息,意外發現腳下有一隻「屎殼郎」正推動著一團比它自身重幾十倍的泥土向前爬行。這一現象引起了細心的姚巖松的興趣,他蹲在地上仔細觀察了很久,似乎從中領悟到了些什麼東西。
第二天一大早,他在山坡上找到一隻「屎殼郎」,用白線拴了一小塊泥土在這隻「屎殼郎」的身上,讓它拉著走。奇怪的是,這塊泥土比昨天的那塊要輕,而這個「屎殼郎」卻怎麼也拉不動。姚巖松接著又找了好幾隻更強壯的「屎殼郎」來做同樣的試驗,情況都一樣。由此,姚巖松悟出一個道理:拉比推要更費勁,能夠推得動的東西可能會拉不動。
姚巖松曾開過幾年拖拉機。他早就為在電影上所看到的那些各種各樣的耕作機無法在又小又窄、又高又陡的家鄉山地上行駛而深感遺憾。這時,他聯想到,能不能學一學「屎殼郎」推土的功能,將拖拉機的犁放在耕作機機身動力的前面,而把拖拉機的動力放在後面呢?
他很快把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他把從山上採摘來的茅花稈一節一節地切斷,用茅花稈和小鐵絲製作出了一臺耕作機模型。3個月過後,姚巖松耗費數千元製作的耕作機開進了田裡,但它卻不聽使喚。姚巖松為此苦思冥想,寢食不安。
有一天,他在岷江河畔被一臺推土機所吸引,他看出推土機主由於機下有履帶,因此穩定性強、附著性好。這時他又聯想到,耕作機能否也像推土機一樣裝上履帶呢?
幾個月過後,姚巖松的第一臺「履帶式耕作機」終於問世,但這還不是最後的成功。又經過上百次的試驗、改進,直到1992年2月,他才成功地拿出了第十臺「屎殼郎耕作機」的樣機。為此,他耗去了全部積蓄,並負債數萬元。令他欣喜的是,他的成果獲得了來自全國各地20多位專家的肯定,一致認為這種「犁耕工作部件前置、單履帶行走的微型耕作機」,以推動力代替牽引力,突破了耕作機械傳統的結構方式,具有實用性、創造性和新穎性,屬於國內首創。
姚巖松由「屎殼郎」推土塊的力量比拉土塊的力量大,聯想到可以將拖拉機的犁放在耕作機機身動力的前面,這是因為他想到了二者的相似之處在於「推比拉的力量更大」這一點上。他由履帶式的推土機,聯想到可以將耕作機也設計為履帶式,這又是因為他想到了二者的相似之處還在於工作過程中「需要穩定性強、附著性好」這一點上。著眼於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是姚巖松以上聯想所具有的特點。
所以我們說,一個在生活中善於觀察與發現的人往往會成為一個成功的人,而一個善於在工作中觀察與發現並努力找方法的員工,往往就是最優秀的員工。
我想跟你分享喜樂,陪你成長,也希望你能見證我的成長。
專注於職場研究,用故事述說職場人生(請關注,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