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收藏著一張老照片,是蕭長華先生的。照片上看,蕭老七十來歲的樣子,長臉光頭,鼻直口闊,留著山羊鬍,雙目溫和,盡顯慈愛敦厚的長者風範。照片背面,有我曾祖父徐蘭沅的題字:「蕭老乃吾師叔,又是吾最知心的好友,我們心術信義皆同,語言合意。尋常見面談心,臨行總是不舍,必看走遠方歸。」讀及最後這句,體會著「必看走遠方歸」是怎樣一種情感,我在想,蕭老有著怎樣的魅力,才能令我曾祖父對怹如此敬仰呢?
徐淳 (作者為梅蘭芳琴師徐蘭沅的曾孫、北京市第五中學語文高級教師)
我曾祖父稱蕭老為師叔,這是從哪論的呢?我家尊崇道教,蕭老是我曾祖父的祖父徐承瀚的道教弟子,故而蕭老長我曾祖父一輩。又因我曾祖父是梅蘭芳的琴師,蕭老是梅蘭芳長期的合作夥伴,因此二人交往更為密切。蕭老常來我家串門,但很少在我家吃飯。只因我家人口多,蕭老怕增加我家的負擔。
蕭老住在宣武門外西草廠的一個院落裡。怹家跨院裡有兩棵大棗樹,樹上結的嘎嘎棗特別甜。我奶奶宋喜珠是蕭宅的常客,因為我奶奶的老姨是蕭老的兒媳婦,因此我奶奶管蕭老叫蕭爺爺。我奶奶常去蕭家看老姨,每次去,蕭老總是熱情地拿出糖果招待她這位孫輩小客人。給我奶奶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甜甜的棗和院子裡的兩口大缸。缸上面蓋著銅蓋,本以為裡面裝著什麼寶貝,打開一瞧,卻原來分別裝著煤核兒(沒燒透的煤塊或煤球)和爛紙。蕭老把每屋的爐灰拿小鏟子仔細篩分,揀出煤核兒收在一個大缸裡,晚上用它來封火。蕭老說,用煤核兒封火既不易被煤氣燻著,還省錢。另一個缸裡盛著平日裡擦東西用過的紙和各種包裝紙,蕭老把這些廢紙攢起來賣廢品。這真應了那句老話兒,「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才受窮。」蕭老的這些個做法,按今天的話說就是有環保意識,按老話兒說就是儉省。總之,過日子嘛,既要開源更需節流。
蕭老在家管過日子,柴米油鹽都得由怹安排。我奶奶的老姨負責採買、做飯。蕭老每天讓她買一斤肉。買回來之後,把肉切成片,然後用醬油煸炒,放在一個大碗裡。這一家老小將近十口人,一天三頓飯,甭管做什麼菜就都朝這碗肉說話了。一斤肉就是蕭老給自家定的夥食標準,絕不能超標。給別人定限度容易,對自己嚴要求不易。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對自己有約束就不易犯錯誤。
蕭老跟梅蘭芳劇團到外地演出,他總是讓跟包的(舊時指專為某個戲曲演員管理服裝及做其他雜務的人)帶著兩個鍋,一個鐵鍋,一個砂鍋,自己做飯吃,從不下館子。那時候,梅蘭芳先生每天給每人兩塊錢夥食費,演員和跟包的都有。兩塊錢在當時能吃得很好,可蕭老臨行前總是炸上一大碗醬帶著,砂鍋煮麵,鐵鍋偶爾炒個青菜。我奶奶說,那時候我爺爺也跟梅劇團到外地演出,天天到館子叫菜,頓頓絲熘片炒,有酒有肉。我爺爺過的是少爺生活,劇團裡有不少人也是這樣的。而蕭老從無此舉,總是過著粗茶淡飯、布衣瓦器的日子。
是不是蕭老掙得少呢?那怎麼可能!怹是京劇史上最有名的科班——富連成科班的總教習,怹被譽為醜戲萬派之源的醜行宗師,怹長期跟梅蘭芳同臺演出。梅蘭芳對蕭老特別敬重,曾向卓別林盛讚蕭老的藝術。蕭老在梅劇團的演出費是很高的。後來蕭老到中國戲校當副校長、校長,工資待遇也不低,足見蕭老是很有錢的。在蕭老家正房的小套間裡放著一口棺材,那是怹為自己百年之後準備的一口壽材。我奶奶說那裡面放的都是銀元,拿紅紙把銀元包成一卷一卷的。棺材裡碼滿了銀元。蕭老的每一分錢都是怹一句一句唱出來的,一齣戲一齣戲掙出來的,更是怹一口一口省出來的。蕭老有錢,卻過著極簡樸的生活。
蕭老緣何愛過緊日子呢?皆因蕭老的父親是苦出身,想必蕭老也過慣了苦日子,但更重要的是怹日後雖然掙了大錢,仍不忘初心。怹知道掙錢之辛苦,錢來之不易。
蕭老掙錢不花,掙那麼多錢幹什麼用呢?我奶奶給出了答案。蕭老並非不花,而是相當大方。怹做中國戲曲學校校長的時候,夏天一入伏,怹就給戲校的師生每人送半個西瓜。而且怹還自掏腰包給戲校置辦些個竹桌子、竹椅子,還買來很多花草樹木栽種在校園裡。每年夏天一入伏,我們家廊子下面準放著一堆西瓜——黑蹦筋兒,甭問,準是蕭老送的。我雖沒吃過蕭老送的西瓜,但我想蕭老送的西瓜一定很甜。無論是戲校的師生還是徐家的老小都會覺得甜,他們一定會品出蕭老那份清涼甜美的心意。做校長時刻把師生放在心上,做長輩總是惦念著晚輩,這就是蕭老立身處世的原則。這讓我想起孟子的話:「仁,人心也。」仁乃對他人的一種溫情與善意。
蕭老如此有錢,放著好日子不過卻過緊日子,或許令人費解。其實,蕭老是用自己的緊日子換來別人的好日子。每個人對好日子的理解不同,蕭老心中的好日子就是讓別人過上好日子。
蕭老不僅對戲校的師生和親友很大方,而且還常常幫助那些素不相識的窮苦人。怹花錢買中藥材和蜂蜜到藥廠定做丸藥,比如烏雞白鳳丸。我奶奶說那會兒蕭老和我曾祖父每年都會花錢去做好多丸藥,用來周濟那些沒錢買藥治病的人。孔子所說的「節用而愛人」就是指不奢侈,節財用,以愛人為念。這句話用在蕭老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蕭老是我國卓越的戲曲教育家。無論是在富連成、梅劇團,還是在中國戲曲學校,怹都在傳道授業解惑,其實在生活中怹更是一位身體力行的教育家。怹可謂是授藝傳德,恩澤後世。
有些領導很有才能,可為何還是不能服眾呢?德不配位。生活告訴我們,人不是有才能就可以當一個好領導。做領導既要有才能,更要有德行。領導心裡的「私」字不能太大了。如果一個人總想著怎麼成就自己,怎麼讓自己獲利更多,即使這個人有再大的才能也不能當領導,因為德不配位。蕭老受人尊敬的不僅是怹的身份、地位和年齡,更是怹的藝術和品德。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繼承蕭老的舞臺藝術,因為繼承藝術所需的條件高且多,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學習蕭老在生活中「把緊日子當好日子過」。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