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脊——北嶽文化專題展》今天(31日)起在南越王宮博物館開展。逾百幅精選圖片,展示了北嶽恆山的自然景觀和獨具魅力的山嶽文化,展覽由南越王宮博物館與曲陽縣文物保管所共同舉辦。展覽將持續到至2021年4月12日。
本次展覽由六大部分組成,從源、地、山、廟、神、祭六個維度,精選80餘張圖片,系統講述了五嶽文化淵源、古北嶽的地理沿革、北嶽廟文化遺產,以及歷代山嶽祭祀制度的發展變遷等多方面內容。以客觀充實的歷史資料為依託,帶領觀眾走進別樣的山嶽文化。
此次展覽,雄渾壯美的古恆嶽風光,首次被帶到南海之濱廣州。山海依連,互相輝映,主辦方期望觀眾朋友在品味蔚藍的「海絲」文化同時,也能感受到蒼茫的山嶽盡頭,蘊藏的深厚歷史故事。
秦漢時期五嶽正式納入國家祭祀系統
嶽,《說文解字》釋「古文象高形」,為高山之意。崇山峻岭的雄偉壯闊,讓古人心生敬畏,也賦予了山嶽「神」的地位。周代始置五嶽、九鎮,制定特有的山川祭祀禮儀;秦漢時期,五嶽正式納入國家祭祀系統;隋代五嶽祭祀制度發展,設置專職官員管理諸嶽;唐宋承襲隋代的制度,並對五嶽神衹封爵;明清時期,進一步完善「天子居中」,即國都位置靠近中嶽,而東、西、南、北四嶽鎮定國土四方的五嶽布局,完成北嶽移祀山西渾源的舉措。
北嶽是五嶽中鎮守北方的山神。據文獻與歷史地圖所載,清順治以前,北嶽恆山祭祀地點一直位於大茂山,距河北曲陽縣西北一百多裡,即今河北阜平、唐縣、淶源三縣交界處。與其他四嶽相比,北嶽恆山山脈起於陰山,沿東北走向,奔騰起伏,東西綿延五百裡,是中原地區的自然屏障,自古以來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恆山之險,可折天下脊」的說法。
古北嶽大茂山巍峨險峻,雄偉奇秀,自然景觀多樣;古北嶽祭祀歷史悠久,遺蹟豐富,始建於北魏的北嶽廟是北嶽祭祀的中心,殿宇華麗氣派,無數文人墨客登臨讚頌。這些都與曲陽當地的人文相互影響,形成了獨特的山嶽文化。
大茂山風景
北嶽廟是古北嶽祭祀的中心,也是古北嶽文化最重要的歷史遺蹟。現存的北嶽廟始建於北魏時期,是歷代封建帝王祭祀北嶽恆山的場所,規模宏大。北嶽廟原有上、下廟,下廟又分東、西二廟。現存北嶽廟下廟的東廟,其南北長542米,東西寬321米,總面積173982平方米。主體建築德寧之殿雄偉氣派,是國內現存年代較早的一座元代建築,體現嶽祀的崇高等級。殿中所存的大型彩繪壁畫精妙華麗,是罕見的藝術珍品。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嶽廟風景
五嶽文化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道教五嶽壁畫是其主要表現形式,反映了各個時期社會文化動態。北嶽廟德寧之殿內的壁畫,屬於典型的寺院壁畫,其規模宏大,描繪了天地、五嶽、四瀆等諸神會聚恆山的盛況。其中,五嶽神各具姿態,生動傳神;四瀆、雷電風雨之神跟隨其後,營造出隆重的氣氛。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丹彤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