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菜多吃
阿里、美團、餓了麼、拼多多……網際網路大平臺,如今正在走向全民的對立面。
去年9月,「人物」雜誌的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徹底揭開了美團和餓了麼對外賣員工的壓榨。
如今,拼多多員工接連出事:有人加班到凌晨後猝死,有人被送上救護車,有人在家中跳樓自殺,還有人因在網上匿名曝光相關消息被拼多多開除……
網際網路大平臺對員工勞動時間的肆意剝削,在阿里馬雲的口中,美其名曰「996福報論」。
除了剝削員工,網際網路大平臺對消費者,欺負起來也是毫不心慈手軟。
去年12月,自媒體「飄移神父」的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再次將網際網路壟斷平臺暗戳戳的「大數據殺熟」行為推向臺前。
昨日,「網上買菜莫名被開通美團月付」登上微博熱搜,網際網路大平臺的放貸生意,再次引發大眾強烈反感。
回顧最近半年的輿論熱點,航叔發現,天下苦網際網路大平臺久矣!
曾經給大家帶來便利和實惠的網際網路,如今正在露出它嗜血的獠牙:員工、消費者、商家……如今都正在淪為其榨取利潤的盤中餐。
站在商家的角度,我們更能看清網際網路大平臺,到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02
抽成21%
最近,有外賣商家給航叔算了一筆帳。
老陳做的是米線生意,一份米線賣價19元,美團平臺抽成21%,加上優惠活動,商家承擔80%的優惠成本,實際收入只有9元。
很顯然,利潤很低。
不打折,不做活動行不行?
老陳說不行,「不做活動生意差,生意差了店鋪排名靠後,這店就徹底死了。」
那麼平臺能不能少抽點佣金?
老陳說,「他們不漲佣金我就已經阿彌陀佛了。」
年前,老陳只在美團做外賣,平臺抽成是21%,後來生意實在不好,他就同時上線了美團和餓了麼兩個平臺,抽成比例一下子變成25%。「大頭都被平臺吃了。」
不僅如此,老陳算了一筆細帳:除了25%的平臺抽傭,他還要繳0.4%的支付手續費扣點,以及10%的騎手配送扣點,再加上臨街店鋪的租金,每個月的利潤少得可憐。
更讓他鬱悶的是平臺的算法規則。
同樣一個25元的訂單,老陳發現無論是在美團還是餓了麼,都會出現不一樣的扣點情況。有時候是21%,有時候是25%,有時候更高。
他打電話問平臺,得到的解釋是:系統是嚴格按照算法執行的。
「算法又是什麼呢?」老陳搞不懂。平臺的話語權大,他只能服從。
03
「幽靈廚房」
老陳的店鋪可能做不下去了,但是小張的生意還不錯,因為他開的是「幽靈廚房」。
所謂幽靈廚房,可以理解為不做堂食的純外賣店,他們分布在城中村,或者是寫字樓當中。
沒有招牌,沒有門店,更沒有餐桌,幽靈廚房的主要功能區就是廚房。
每天中午十一點到十二點,是小張最忙的時候,訂單流水一樣的進來,廚師要以最快的速度出餐,小張要以最快的速度打包,外賣員,則要以最快的速度把午飯送進寫字樓。
小張感嘆,「簡直像打仗一樣。」
而幽靈廚房訂單多如流水的秘訣,就在於價格。
小張說,因為省下了房租和員工開支,他有更多的資金做優惠活動,價格便宜,客人就多,慢慢的店鋪排名上去了,生意自然比老陳的好。
但是小張的店鋪也受到了衝擊。「有人的價格比我們還便宜。」
一開始,小張還覺得奇怪,他已經儘量在成本和售價之間做平衡了,賣得比他們還便宜,基本是在做賠本買賣。
但是後來,小張發現自己太天真了,「我們在老老實實的炒菜,累死累活一個月掙萬把塊錢,人家是直接用3塊錢的料理包!」
宮保雞丁、魚香茄子、黑椒裡脊……訂單來了,料理包一拆,加上米飯,放微波爐一叮,連廚房都省了。
小張說,「這完全是劣幣在驅逐良幣。」
04
算法即剝削
從送貨上門到送飯上門,我們一開始以為,電商和外賣平臺的興起,會讓生活變得更方便。
萬萬沒想到的是,當線下零散的生意,變成線上的壟斷生意之後,一兩個大的網際網路平臺,會讓商家的日子變得更難過。
在這裡,我們需要引入一個「信息透明」的概念。
無論是在貓狗拼還是美團、餓了麼,對於消費者而言,各大商家的價格都是透明的。
這意味著,商家為了奪得消費者的注意力,他必須給出更亮眼的產品,或者更誘人的價格。產品創新很難,但是降價不難,於是商家打起了價格戰。
短期看,消費者撿了便宜,但是長期看,商家利益受損,他們必然走向壓縮成本,甚至採用劣質原材料的境地,最終吃進「惡果」的是消費者。
在這個過程中,始終獲益的只有網際網路平臺——他們一邊當「房東」,抽佣金,一邊當「中間商」,收取廣告費。
更值得注意的是,當一兩家網際網路平臺壟斷了90%以上市場份額,他們也就壟斷了消費者、商家、員工三個埠的大數據。
我們所熟知的大數據殺熟,是平臺利用他們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等,進行價格歧視,「你越有消費能力,購買同樣的東西,你就要比別人花更多的錢。」
但是根據老陳的說法,我們是否可以大膽猜測,平臺或許也在暗中對商家、員工、外賣騎手進行大數據殺熟?
你越有資金打廣告,那麼購買同樣的廣告位,你就要比別人花更多的錢。
你越有精力加班,那麼給你同樣的工資,你就要比別人幹更多的活兒。
你外賣送得越快,那麼配送同樣距離的訂單,系統給你的限定時間,也就越短。
未來,我們所有人的數據、工作和生活,或許都將被網際網路平臺放進系統算法裡去。
作者:航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