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道士修行必讀的三大經書和入門方法

2021-01-09 老莊文化

各位道兄稽首了,福生無量天尊!

人總有好奇之心,好奇未知東西,正因為有了好奇心,所以人們有了求知慾,喜歡追根究底了解未知的真相。特別是玄之又玄的命運,他看不見摸不著,人們總想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有了這方面的需求就誕生了周易大師、六壬大師等等。

在道教全真門派的修行中則不提倡未卜先知,全真道長認為有些東西提前知道了對修行沒有好處,它反而會給修行增添魔障。所以真正修行的全真道士是不會去研究《梅花易數》《大小六壬》等術數。

真修行人不研究術數的原因是:一,術數是旁門外道不是大道,把心放在這上面浪費修行時間。二、全真道士修行講究順乎自然,不逃避現實。三、預知會給修行增添障礙,使人徒生煩惱不得清靜。

有人說這是道士的修行不夠才會徒生煩惱

修道入門是以修心為基礎,人本來就生活在欲望氛圍的包圍之中,修行就是在清淨身心,使心得到升華而返璞歸真,怎麼還能夠去沾染煩惱呢。修行不是自找沒趣來鍛鍊自己,沒事生事是無明的表現。

人們在普遍的認識中,認為所有道士都會風水、會預測命運、會醫術等。正一道長是否研究這些我不了解,也不評價。但全真道士則不會風水、預測,修道本身是在研究人的身體,了解自身,所以大部分的道士都會一些醫術,這也是道士入世救人的手段。

要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向道的真修行,不是看他穿了道袍,也不是看他在道觀打坐誦經。是看這個人的向道之心是否堅定,他的心是否乾淨、清靜。如果是打著紅塵煉心的名,沒有敬畏心為所欲為,那麼這個人就不是修行人。

什麼是紅塵煉心?

道教祖師是修行的過來人,是先行者,是達者師。他為修真學道的後學者鋪好了路,修好了橋。這些路和橋都在寫在道教經書裡,所以修真學道要好好的去讀經書。道教祖師說的經書裡已經為修行定位好了方向,後學只要踩著這些路和橋朝著這個方向走,踏踏實實按照祖師說的去做就不會偏離目標。在這一路前行中,順乎自然遇到的人和事,通過經典不斷去感悟,從而明悟經典,紅塵煉心就是在前行的路上動中悟靜。

真正的修行不需要看太多道教經書,書不能看太雜,只需看《道德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陰符經》這三大經書就夠了。看經書紅塵煉心而悟道,悟道就是得常清靜天人合一,悟道後要證道,證道是道教各法脈的不外傳之秘,也就是修煉丹道的法訣。丹法有成後要成道,成道就是傳道,在人間有功行,功德圓滿上升金門。

歡迎關注老陳,明天再見!

相關焦點

  • 為啥和尚胖,道士瘦,道士的修行方式很多人受不了
    道士和和尚,都是在中國流行了上千年的宗教。道士和和尚的形象,時而各自出現,如《白蛇傳》的法海,林正英的殭屍系列等。也有一同出現的時候,如《紅樓夢》的一僧一道。道士和和尚的修行方式不太一樣。和尚打坐較多,道士雲遊較多。也造就了肉身上的差別,那但從肉身來看,你更喜歡哪一個呢?
  • 在敦煌經書上,發現最早的八字春聯,意義深刻不平凡!
    今天小編就來給您揭秘。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揭秘的事兒還得從敦煌經書說起,因為答案盡在其中。敦煌經書又叫敦煌文書,指的是在敦煌莫高窟密室中收藏的6萬本書籍,也是珍貴的藝術瑰寶,但可惜如今卻散落在世界各地。
  • 人無欲則剛,人無欲則明,學佛修行必讀的八句智慧經
    人無欲則剛,人無欲則明,學佛修行必讀的八句智慧經,你知道是哪一部經嗎古時一首白話詩:「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
  • 同為修行之人,為何道士大多身材瘦弱,而和尚卻大多都是胖子
    佛、道雖然都是修行,不過還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佛教注重往生,在他們看來,今生的行善積德,是為了給往生積攢好運而已。而道教則更加注重今生,因此他們更加渴望長生,他們追求突破身體的極限,喜歡研製可以延長壽命的丹藥。不過,佛、道雖然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還是有著很多的共同之處的。比如說修行之人都要清心寡欲,都要吃齋。
  • 為何修行中人,和尚多顯胖,道士略清瘦呢?真相大部分人不明白
    真相大部分人不明白宗教是給予人們心靈慰藉的一種信仰,世界上主要有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三大宗教,自從佛教傳入我國之後,很快就形成中國本土化,並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發展,時至今日,中國大地上依然後很多佛教信徒,每逢時節都會來寺廟燒香拜佛,祈求事事順利,家人平安,而我國除了佛教之外,還有本土的道教,道教對於中國的影響也十分巨大,但為何修行中人,和尚多顯胖,道士略清瘦呢?
  • 《道士下山》原著作者揭秘「道士」真正的下山路
    還在朋友圈吐槽電影《道士下山》裡的滾草地情節嗎?別OUT啦,給朋友圈裡一大幫沒看過《道士下山》小說的人講原著劇情,才是新鮮出爐的高冷吐槽利器。  自從陳凱歌電影《道士下山》7月3日全國公映,王寶強的「傻笑」、林志玲的「偷情」、郭富城和張震兩大男神的「不離不棄」……讓陳凱歌收穫高票房,也得到了潮水般的差評。這些被吐槽的劇情為何出現?
  • 修行人必讀《黃帝內經》!自古以來修行都是:一加法、一減法
    一、修行人必讀《黃帝內經》,「炁」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的?修行人必須讀《黃帝內經》,對醫學知識,對人體的生理結構要有所了解。修行人必須通醫理,這是「」五明」之一的「醫方明」,只有通達醫理才會知道人體經脈,修行時脈絡通暢了才能入道。
  • 同樣是修行,為什麼道士仙風道骨,和尚卻耳大體肥?
    雖然沒能將其吸納,但卻誕生了與之平分秋色的道教和儒家,使得我們的宗教文化多元且又和諧共存,相比其他國家的宗教衝突來說,這無疑是幸運的。其中儒家雖然偶有人稱之為儒教,然而兩者卻有著本質的區別,而儒家作為一個學派相比之下則更為深入人心。不過道教和佛教則是純粹的宗教,前者產生了道士這一群體,後者產生了和尚這一群體,雖然教義不同,到就修行的形式倒是頗為相似,都是通過修身修心達到理想的境界。
  • 前世修行過的人有哪些特徵?
    ,往往需要幾世甚至十幾世的累積修行才能圓滿悟道,而且後世常常帶有前世修行的烙印,一直跟隨著自己,不管是思想,性格還是心理上。有一天,有個朋友跟小道士說,他前世一定修行過,因為反覆出現在他夢境裡的是道觀、道士、還有各種各樣的經書,但是他從未去過道觀。
  • 為什麼道士大多消瘦而和尚卻偏胖?同樣都是修行,差距咋就這麼大
    為什麼道士大多消瘦而和尚卻偏胖?同樣都是修行,差距如此之大!很多時候道士在電視劇裡的形象都是以仙風道骨的形象出現,而仙風道骨是什麼樣的?大概是導演們自己想像出來的吧,但是不管如何千變萬化唯一不會改變的就是道士一定得是瘦子,看來這種仙風道骨的道士才符合中國人心中的定義。
  • 和尚和道士都吃素,為什麼和尚肥頭大耳,道士卻骨瘦如柴?
    不論是在各種影視劇還是在現實中,和尚大多大腹便便,而道士卻十分清瘦;此外,在寺廟和道觀中供奉的仙人佛像也大都呈現這樣的反差,比如彌勒佛、如來佛祖都是慈悲大肚的形象,而三清道士則顯得清瘦。同樣都是吃素,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反差呢?
  • 同樣是修行之人,為什麼和尚都很胖,道士卻很瘦?主要有三個原因
    在中國的神話故事和現在的很多影視作品中,有個十分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和尚幾乎都很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彌勒佛,但是道士卻很瘦,比如武當張三丰。和尚和道士都是修道之人我,為什麼會有這麼明顯的差異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 古琴入門——自學、初學古琴必讀的10大書籍
    古琴入門——自學、初學古琴必讀的10大書籍古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年歷史。琴作為一門藝術,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去學習,而學習沒有指導書籍是不行的。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指導書籍適合初學者學習。《琴學門徑》一本古琴入門指導書《琴學門徑》是一本書籍,該書力求由淺而深,循序漸進,以這樣初學者和自學者的實際要求。前半部分基本上包含了古琴入門所應具有的常試,後部分選刊琴譜,一方面由易而難,另一方面也斟酌多方資料,務求令習者了解不同流派風格的琴曲。
  • 同樣是方外修行之人,為什麼和尚總是胖的,道士總是瘦的?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國也有不少佛教信徒,國內修建有很多所寺廟,香火十分鼎盛。在很多電影電視劇中,都有和尚的出鏡。但是這些出鏡的和尚,大多都是胖乎乎的。而反觀中國的另外一大宗教——道教,人們想起道士,腦中總會浮現出道士們仙風道骨的瘦削模樣。那為什麼和尚總是胖胖的,而道士都十分清瘦呢?
  • 世間修行要用這樣的方法
    不貪著世樂就是說,我們修行人不要貪著世間的享樂,不好外道的經書典籍,不去和惡人,和屠夫、養殖戶、獵戶、以及以聲色為業的女人親近。心無掛礙第二點,叫做:如是之人不好外道經書手筆我們修行是藉助佛教經典,也就是佛法來生起信心得到智慧。佛法被稱為「法寶」,是佛陀弘法留下的寶貝,佛陀涅槃以後,後人就是依據佛陀留下的經典來學習、修行、開悟的。
  • 和尚跟道士一樣修行吃素,給人的印象卻是一胖一瘦,原因你知道嗎
    人們對於道士的印象,一般是深居高山或者雲遊四海,仿佛世外高人一般,「仙風道骨」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描述。相比之下,和尚給人的感覺就非常接地氣,他們一般長得比較圓潤。一樣是修行吃素,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這是怎麼回事呢?要想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就得先了解一下和尚跟道士出現的背景。佛教最早起源於印度,創始人是釋迦牟尼,在秦始皇時代開始傳入中國。
  • 區分真假心理諮詢師的方法:考!心理學入門必讀300本書籍(下)
    作者:本人周雲騫 十年的超心理學愛好者,心理諮詢師,熱衷公益的社會工作者,《超心理》——生命這齣戲是我立足於心理學普及的自媒體號,堅持每天寫原創文章,希望能和每一位心理學愛好者一起學習,共同進步。文章內容大體策劃為6個部分:《心理學入門一起讀300本必讀書籍》、《神秘的超心理學以及超個人心理學研究》、《喚醒潛醫識——做自己的心理醫生》、《趣味實用心理學》、《先知先覺性格心理學》、《心理學電影講座以及周雲騫專輯》,關注我的朋友,都可以找我索取心理學電子書大禮包。在我們剛認識的時候,雲騫哥給大家制定了3年讀300本心理學書籍的心理學家自學成才計劃,並帶領大家一起學習。
  • 道教的文化傳承及道法術知識和修行隨筆
    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墨家尊天明鬼、兼愛互助和科技方術等思想與內容,被道教涵蓋;《易經》是道士的基本經典,易學理論滲透到神學哲學、符籙丹道和齋醮科儀各方面;先秦道士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也為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漢黃老道教的《太平經》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以「太平世道」為目標。
  • 佛學:金剛經告訴我們,修行忍辱波羅密的成就
    在上一章節中,佛陀十大入室弟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向佛陀請教了兩個問題,就是《金剛經》第十三品的經題所概括的「如法」和「受持」。第一個問題是須菩提請教佛陀,為了便於後世之人依照佛陀所說的教義而修行悟道,弟子們將佛陀所開示的內容整理成經書,那麼這部經書該給他取個什麼名字,才能更好的符合佛陀的真實教義。
  • 為什麼佛教比道教興旺和有錢?網友:並不是什麼人都能成為道士!
    為什麼佛教比道教興旺和有錢?網友:並不是什麼人都能成為道士!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佛教的發展變得越來越興旺,但是作為我們的本土道教卻並沒有如此名氣,當然也有很多網友爭論佛教與道教到底誰強誰弱這個問題,其實這就如同我們討論如來佛祖與玉皇大帝誰更厲害一樣。很多的學者專家都認為,佛教作為三大宗教之一,無論是從心中人數還是時間都要比道教影響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