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想取得成功,我們也都願意為此努力奮鬥,然而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之後,卻發現結果並不盡如人意,甚至慘不忍睹。當然,市面上有很多所謂的「成功秘訣」,但是它真的能讓人取得成功嗎?我們又該如何取得成功呢?如果您也有這樣的困惑,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成功是個比較籠統的概念,我們每個人對成功也都有自己的定義,但是在小編看來,通常意義上的成功,也即大多人都認同的成功,是改變自己的現狀,從一種束縛中解脫,變成生活中或精神上的「自由人」。為此,我們通常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後通過學習和訓練彌補短板,從而使自己獲得一種能力,並利用這種能力讓自己成功;另一種是發現自己的優勢,然後通過學習和鍛鍊不斷強化自己的優勢,最終憑藉它取得成功。你可以看看自己的奮鬥屬於哪一種。
無數的歷史事實和實踐都告訴我們,利用自己的優勢比彌補短板更容易取得成功,而這也就是通常人們說的——做擅長的事情。做自己擅長的事會使自己更加自信,會比其他人更有效率,還會得到更多反饋,如此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同時放大自己的優勢,而避免陷入彌補短板的死循環中。
在中外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下面小編就給您說幾個,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1.皮埃爾·德·費馬。費馬是17世紀法國著名的數學家,高中數學課本裡的「費馬大定理」就是他提出的,或許您驚嘆於費馬的數學才華,但是您或許不知道他早期是一名律師。1601年,費馬出生於法國一戶商人家庭,父親是遠近聞名的皮草商,母親則是法官世家的千金小姐,因此費馬長大後在父母的建議下開始學習法律,並成功的當上了一名律師,不過費馬並沒有因此而感到快樂,因為在他對法律並無興趣,做律師也很普通。
在讀大學期間,費馬發現自己對數學情有獨鍾,常常一連幾天都在思考一個數學問題,並且他的法律書本上也都被寫滿了數學公式。後來,費馬果斷放棄了自己的律師職業,投入到數學的研究和學習中,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費馬提出了大量的數學定理,還成為概率統計論的主要創始人。
2.陶淵明。陶淵明是東晉時期的著名詩人,但您也千萬不要以為,他是憑藉自己的努力才當上成功詩人。其實,陶淵明自幼受到儒家經典的影響,長大後立志為官,為此他也一直在努力奮鬥和學習,以謀求步入仕途的機會。後來,陶淵明如願以償,二十九歲時出任江州祭酒,之後也多次升遷,但他卻並不覺得自己成功了,面對沒完沒了的迎來送往,阿諛奉承,他對官場產生了厭惡之情,最後只好辭官還鄉。
陶淵明回鄉之後,開始了一段隱居田園的生活,也就是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田園詩詞,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歸園田居》,《歸去來兮辭》等等。如今已經過去了1500多年,陶淵明的田園詩詞依然傳唱至今,他也被譽為「中國田園詩人第一人」,而且通過他的詩詞還能體會到他內心的愉悅和滿足,或許在他看來發揮自己的優勢,做擅長的事就是一種成功,而非在官場上爾虞我詐。
3.樊噲。樊噲是西漢開國元勳,或許您怎麼都不會將他和殺豬的屠夫聯繫在一起,但實際上他確實是個屠夫。樊噲出生寒微,年少時就跟著師傅殺豬賣肉,雖然一直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但一直都沒有實現他的願望——成為人上人。為此,樊噲也十分苦惱,但他越發努力的殺豬,卻越發事與願違,不僅生活沒有變好,反而世道還越來越亂,他也越來越窮。後來劉邦找到樊噲,告訴他一身力氣適合打仗。
劉邦果然慧眼識人,樊噲跟著劉邦起義之後,他上了戰場兇猛如虎,更有著以一敵十的勇氣,最終歷經百戰,成為了劉邦大軍中最驍勇善戰的一員虎將。在這樣的情況下,樊噲覺得自己的能力和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仿佛找到了自己合適的位置——戰場,而非屠宰場。後來,劉邦推翻暴秦,樊噲也平步青雲,成為開國大將,大將軍和左丞相,最終名垂青史。
類似例子還有很多,通過古人的經歷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選擇大於努力,選擇做自己是擅長的事情,發現自己的優勢所在,然後憑藉它實現我們的抱負和理想,最終獲得成功。其實,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都給了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優勢,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去發現它,然後再努力。
參考資料:
《費馬大定理》 作者:(美)阿米爾·艾克塞爾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陶淵明傳》 作者:李長之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劉邦傳》 作者:劉小沙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