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國家寶藏》,感觸頗深,想寫篇評論表達一下,寫來寫去不太滿意,突然發現自己不會寫評論,儘管我參加過速成培訓班並學習了很多評論技巧。
於是我買來《影評寫作指南》深入學習,結果還是不會寫,不,是寫的水平低,不甘心啊!又趕緊買來《時評十三招》,很認真的學過之後,又嘗試寫評論,也僅僅在評寫對象和角度上有所提升,仍然沒有達到評論的關鍵核心,直到追溯到初中教材寫議論文的方法,才明白論證方式這種基層能力的具體操作我並不會。
《影評寫作指南》和《時評十三招》都是專業性比較強的書籍,都不會涉及最基本的論證方法。我沒有足夠的耐性,渴望快速獲得技能,於是把自己的精力和目標放在克服高級技能上,以為這樣就能真正掌握高級技能。然而,知乎上說:速成的技術,只能暫時偽裝光鮮的外表,並沒有什麼內心的沉澱。
不會基本方法,基礎不合格,也就是不具備寫評論的技能,而任何技能的獲得都要經過初級、中級、高級這樣的過程,即使汲取別人再精湛的技能經驗都無法彌補自身技能增長過程的空白。其實是我缺乏底層邏輯思維。
底層邏輯思維就是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的首先個核心切入點,從這個點開始思考所作出之後的決定,當圍繞著底層邏輯思考時,做出的決定才是和初心一致。
決定一件事情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於切入點是否正確,我捨棄基本方法這種關鍵能力,而盲目追求高級技能,所以不能成功。
事實上,我們的社會不乏這種現象,比如,超前教育的孩子,就會出現一種現象,難題易解,基礎題往往出錯,因為沒有把底層的基礎知識掌握牢固的情況下,直接學習了高級形態的解題技巧。還有,參加了速成作文輔導班的孩子,學成之後不會寫作文,但是他知曉特別多的作文技能。
這就是因為忽略了底層能力的培養過程。
底層能力培養的過程是我們真正成事的根本和基石,是我們中國人從古至今所說的「道」。
道:決定了一切行為的根本思想邏輯,也就是通常說的底層邏輯。而所有的技巧則是在正常邏輯下通過主動動作達到初心的術。如果只是為了掌握技巧而速成,並沒有初心,即使成功也不會形成沉澱,並不能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術」的發達,還並不是真正的高明。中國文化的真正高明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在於它其實是「重道輕術」的。
老子曾說: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莊子曾說:以道馭術,術必成。離道之術,術必衰。
所以,當我們確定了初心,就要先遵循正確的道,主動探索高超的術,這樣才能達成目標。
小學生作文的底層能力是句子、關聯詞、成語短語的大量積累和靈活運用。而中學生作文的底層能力則是通過真實的感受和深度的思考這一重要過程後,才展現出來的表達,表達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所謂奇妙的方法和技巧,往往是前期不懈的努力,才達成的水到渠成。
不重視基礎能力的培養,而直接借鑑技巧,並期望於速成,終究不能達到初心。
歲月積累,生命沉澱。我們不懷疑這個時代需要速成並且能夠速成,但是我們更應該知道,下一代不可以被虛火炎炎的假象所誤導,教育自身需要更多的沉穩和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