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裡提奧斯的少年》代表著希臘藝術一個至關重要的階段。它帶來的變化之一是熱心探索對於運動的表現,這正是早期古典雕塑的特徵。一尊傑出的裸體青銅像是其典範,它的製作時間約為公元前460—前450年,打撈自希臘近海。雕像高近2.1米,是一個四肢伸展的男子在作投擲的動作。學者認為他可能是正要發出閃電的宙斯,或是要擲出三叉戟的海神波塞冬。雕像兼具動作的力度和堅實的穩定性,兩者又形成對比,產生了莊嚴的效果,顯示出神祇令人畏懼的力量。
這件作品表明,藝術家不但善於觀察,了解運動中的人體,而且熟諳青銅的強度,正因為這種強度,雕像的手臂才能夠不用支撐而筆直伸出。大約十年以後,即公元前450年前後,米隆創作了在當時享有盛譽的青銅雕像《擲鐵餅者》。和大多數希臘青銅雕塑一樣,它也是因其羅馬複製品才為我們所了解。假如說宙斯/波塞冬的青銅像通過刻畫動作發出前的時刻來表現即將發生的動作,米隆則是將一系列動作用一個姿勢集中表現出來,軀幹猛烈扭曲,手臂與腿處於同一平面。蜷曲的身體達到完美平衡,人物姿態由此表現出這個動作的精髓。
阿戈斯的波利克裡託斯,他最著名的作品《持矛者》通過無數羅馬複製品流傳至今。這件雕塑的對立平衡比《克裡提奧斯的少年》更強,頭部偏轉更為明顯。藝術家似乎著迷於對立平衡所提供的可能性,精確研究了身體左、右兩側在採取這個姿勢時的解剖結構變化。「受力」的左臂與在前的「承重」右腿平衡,「放鬆」的右臂則平衡著「自由」的左腿。然而波利克裡託斯在這件雕塑中不僅僅研究了解剖結構。他探索了勻稱的原則,使部分與部分之間以及部分與整體之間都相互協調。他還提出了韻律的原則。
《持矛者》表現了波利克裡託斯的理想比例系統,不僅考慮身體各部分的比例,還適用於部分與部分之間及其與整個身體的關係。據一位古典作家記載,這尊雕像後來被認為是波利克裡託斯的「法則」。埃及藝術家在這之前就試圖以比例為基礎設立表現人體的準則。然而對于波利克裡託斯而言,探求理想的比例系統不僅是為藝術家提供輔助手段,而是植根於對闡釋的哲學追求,其基礎是相信存在於音樂、宇宙和萬物中的和諧能夠以數學的方式表達。這件雕塑問世後不久,柏拉圖將數字定為他的理想形態學說的基礎,並且承認美的觀念通常是取決於比例。
哲學家甚至援引藝術品來解說他們的理論。美對於古典時期的雅典人不僅是閒適的自我欣賞,更具有道德意義。姿態和表情反映了性格和情感,流露出內在的人性和與之並存的品質或美德。因此醉心於和諧的比例可以說就是對美德的沉思。我們無從得知《持矛者》原來的風貌有多少在複製過程中丟失了,畢竟青銅和大理石在質地和外觀上相去甚遠。存世的希臘青銅像極度稀少,因此當人們1972年在義大利裡亞切附近海域發現一對比真人還大的青銅像時,它們引起了一場轟動。在公元前5世紀,青銅是製作自立雕像的首選材料,雕塑家採用的技法在近東藝術家所熟悉的失蠟法基礎上進行了改良。
這與石雕截然不同,後者是鑿去多餘的石頭,而前者屬於添加過程。其次,大理石吸光,而青銅表面反射光,這使得雕塑家可以利用豐富多樣的表面質感,例如頭髮和皮膚的質感就不同。在細節部位還能添加不同的材料:眼睛有象牙和琉璃,睫毛為青銅,嘴唇和乳頭則為紅銅。儘管兩尊雕像的姿態極為相似,但人物體型不同,有些學者因而認為它們出自不同年代的兩位雕塑家之手。它們也可能僅僅是同一個藝術家嘗試表現不同個性與年齡的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