痣,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陌生,很多人的身上也存在著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痣,或在臉上或在身上。
2010年,馮小剛電影《非誠勿擾2》將「痣」和「黑色素瘤」拉到了一起,孫紅雷扮演的李香山腳面上的一顆黑痣,最後變成讓他致命的不治之症——「黑色素瘤」,也讓很多人知道了這種疾病。
9年過去了,黑色素瘤這種高度惡性腫瘤成為所有惡性腫瘤中治療模式變化最快的瘤種,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顯著改善。
在第二屆進博會上,諾華腫瘤(中國)實體瘤攜手國內腫瘤專家亮相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行肺癌、黑色素瘤疾病科普講座。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骨軟組織外科副主任、惡性黑色素瘤診治中心主任陳勇教授透露,針對黑色素瘤特定驅動基因的靶向治療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都取得了顯著的療效。隨著這些藥物在中國的陸續上市,中國的惡黑患者終於迎來了與世界接軌的先進治療方案,晚期黑色素瘤的5年生存率從不足5%提高至41%。
每年新發黑色素瘤病例約2萬人
黑色素瘤是一類起源於黑色素細胞的高度惡性腫瘤,可發生於皮膚、肢端、黏膜(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等)、眼葡萄膜、軟腦膜等不同部位或組織。
陳勇教授透露,雖然相對於西方國家,我國黑色素瘤的發病率較低,但是我國每年也有新發黑色素瘤病例約2萬人,發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此外,中國人群黑色素瘤中的肢端和黏膜型佔比較多,這兩種亞型在西方被研究的較少,社會公眾對疾病的認知度較低,確診的黑色素瘤患者以中晚期居多,急需找到針對我國患者病情的解決方案。
目前已知的黑色素瘤驅動突變中,BRAF突變是最常見的基因突變,約佔中國人群的1/4,也是黑色素瘤預後的不良因素,由於缺乏常規的檢測,使得患者錯失了精準治療的最佳時機。隨著近年來對於疾病研究的深入和藥物研發的成果轉化,黑色素瘤的治療預後較以往有了明顯改善,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療選擇,從化療,靶向治療、再到免疫治療,新的研究數據都讓人歡欣鼓舞。尤其是明確靶點的黑色素瘤靶向治療方式,已經被證實為精準治療的典範。
中國黑色素瘤患者中,每四位就可能有一位是BRAF V600突變的患者,通過檢測早期發現BRAF突變,能夠幫助患者接受更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並且長期生存。
早中期的黑色素瘤在「外科為主的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下,結合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在輔助與新輔助治療的優異表現,將繼續引領實體瘤的治療。
據悉,2019年CSCO黑色素瘤指南已將雙靶聯合治療作為一類證據推薦,並有機會儘快引入中國。希望在多方的共同努力及呼籲下,更多創新的黑色素瘤治療藥物能夠及早惠及更多患者以及家庭。
肺癌病人中的這部分病人生存時間也得到延長
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2017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每年新發癌症病例達429萬,其中肺癌是「首兇」,發病率與死亡率都位居第一,預計到2025年,我國肺癌患者總數將達到100萬,可能會成為世界第一肺癌大國。
深圳市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黃同海教授介紹:「肺癌人群中高達85%以上的病例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其中,有一群相對而言較為『幸運』的患者,也就是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ALK融合突變在坊間又被稱為「鑽石突變」,一是因為它的突變比例比較低,二是指患者使用靶向藥物治療後,生存時間長,目前平均已經超過4年。」
伴隨著精準治療的發展,治療中的挑戰不斷轉化為我們的機會,針對ALK基因融合突變的靶向治療藥物使患者的生存時間得到延長。
此前,僅有一代ALK抑制劑克唑替尼在中國獲批,2018年5月31日,國家藥品監督管局批准首個二代小分子口服靶向藥物塞瑞替尼,針對接受過克唑替尼治療後進展或對克唑替尼不耐受的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患者得到顯著的臨床獲益。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信濤教授介紹:「現今已有多個二代ALK抑制劑在中國上市,包括塞瑞替尼、阿來替尼等。臨床試驗中,這些藥品在部分克唑替尼耐藥患者裡面出現了腫瘤再次縮小;同時,面對肺癌患者常會出現的腦轉移,二代ALK抑制劑例如塞瑞替尼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對腦部病灶有臨床改善的效果。這些藥物的出現,患者生存期得到延長的同時,長期治療的經濟壓力也隨之增加。」
為了緩解患者的經濟壓力及心理負擔,2018年10月塞瑞替尼進入國家醫保目錄,隨之患者慈善援助項目同時啟動,幫助更多有需要的患者接受可負擔的規範化治療,獲得長期生存。
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患者看到新希望
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是一種常見的獲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於身體內免疫功能異常導致血小板破壞增多和血小板生成減少所致。
據統計,我國成年人群中,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發病率為5-10/10萬,多發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育齡期女性和兒童。極易引發皮膚黏膜出血、顱內出血、胃腸道大量出血等症狀,重者會導致死亡。治療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主要是為了提升血小板計數至安全水平、減少或避免出血、改善生活質量。
上海交大醫學院瑞金醫院北院血液科執行主任陳鈺教授在活動上介紹:「目前,我國一些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患者的初始一線治療療效並不理想,還需要加用其他藥物。對於這部分患者及血小板計數低於20×109/L或者有明顯出血症狀的患者可選用二線治療。」
絕大多數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患者需要長期維持治療。2019年8月22日,由國家醫保局、人社部共同印發的《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正式發布,將艾曲泊帕納入抗出血藥乙類範圍,讓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患者們看到了新希望。
諾華腫瘤在全球重點布局的五大領域包括乳腺癌、血液疾病、肺癌、黑色素瘤以及腎癌,這些領域,由於高發病率,或致死率較高、危害患者生活質量、加重患者與家庭的經濟負擔等原因而存在著迫切的患者需求。諾華腫瘤擁有免疫腫瘤和靶向治療豐富的產品線,同時積極推行組合療法。目前上市腫瘤藥品超過25種,生產線包括超過30種正在研發的新分子藥物。未來,諾華腫瘤將攜手多方共同助力中國政府實現「健康中國2030」戰略目標。
來源|新聞晨報·周到 進博報導組 陳裡予
編輯|吳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