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飲食、住所、習俗上的諸多不同常被分為北方人與南方人,而造成這種巨大差異的緣由是那座巍峨的秦嶺。
第一次了解「秦嶺」這個詞,是在中學時代的地理課本上,那時候只知道它是中國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卻不了解它竟然是華夏之龍脈。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秦嶺被稱為崑崙,關於秦嶺名字的由來,普遍認為源於古秦人和秦帝國的威名。直到司馬遷在著名的《史記》中寫下「秦嶺,天下之大阻」,秦嶺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記載。
秦嶺位於中國版圖正中央,主體在陝西西南部和四川北部交界處,由於秦嶺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均呈差異性變化,因而秦嶺成為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誌,比如長江與黃河的分界線,黃土高原與四川盆地的分界線,南北方作物水稻與小麥的分界線,同時也是中國河流有無冰期的界線。
龍脈顧名思義龍的血管,象徵著綿延連貫的山體特點,秦嶺自西向東整齊排列,主峰太白山有三千多米的高度,也正是這樣合適的高度阻擋了北方的寒流,造就了漢中盆地和天府之國,冬天秦嶺以北的關中地區寒風凜冽,白雪皚皚,而四川盆地內部免受霜凍依然遍地留芳。
試想沒有了秦嶺的阻隔,四川盆地將不復存在,西北的黃沙襲來西南地區極有可能成為不毛之地。一座山脈居然能影響到中國大陸的自然格局,其地位之顯赫足以令人拜服。
歷史上秦嶺曾是一道重要的軍事屏障,要想統一全國必須拼盡全力翻越秦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秦嶺的庇護依舊心存感激之情,難怪死後還要將自己葬於秦嶺驪山。
秦嶺也被稱為父親山,幾千年來為華夏兒女遮風擋雨,帶來了八百裡秦川的風調雨順和秦漢唐朝的絕代無雙,見證了歷代的興盛衰亡,厚重的歷史文化感已經沒有任何一座山脈可以替代,中華龍脈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