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月 24 日,大年三十,長沙市第一醫院北院 17 名醫療隊員沒來得及吃的年夜飯。圖 / 受訪者提供
△長沙市第一醫院兒科醫學中心感染病區護士何潔。圖 / 記者金林張雲峰
你還記得這個春節的年夜飯嗎?餐桌上有沒有你最喜歡的菜?你又是和誰一起吃的呢?
這些對於長沙市第一醫院兒科醫學中心感染病區護士何潔來說印象深刻,因為那一天,她點了自己喜愛的黃瓜炒火腿,餐桌上還有一大份魚火鍋,但她卻沒能多吃兩口,和她約定跨年的戰友也是。
因為,值班室的電話沒有停過,她們的年夜飯熱過幾次還是涼了,她說:" 期待疫情結束,再和戰友好好聚一聚。"
1 月 24 日是臘月三十,這天,長沙市第一醫院北院(長沙市公共衛生救治中心,以下簡稱 " 北院 ")的 17 名醫療隊員們打算在醫院過農曆年,為連日來緊張的救治鬆口氣。
可當豐盛的年夜飯端上桌時,電話響了,病人一個個送來。桌上的人則紛紛投入到救治中,很快,桌子空了。飯菜端上了桌,但卻沒人去吃。
3 月 13 日,長沙市第一醫院兒科醫學中心感染病區護士何潔向瀟湘晨報記者講述了這個不尋常的除夕夜,以及過去近兩個月與病人相處的點點滴滴。
妹妹婚禮上接到緊急任務,當天走進隔離病房
1 月 17 日中午,何潔正在參加妹妹的婚禮,新人正在臺上與親友互動。這時,她的電話響了。來電的是護理部主任彭立明,在電話裡要求何潔 " 馬上回醫院,有緊急任務 ",須在當天下午 2 點 30 分前趕到醫院開會,準備進入隔離病房。於是,17 日下午,包括她在內的 17 名醫護人員到達了北院。下午 4 點 30 分,何潔覺得肚子餓了,她才意識到,自己還沒吃午飯。脫下防護服後,她泡了一碗方便麵,當作是 " 雲喝喜酒 "。吃麵時,她給新婚的妹妹發了條微信," 妹妹,今天任務緊急,請原諒我的不辭而別,祝你新婚幸福 "。
當天,一名 57 歲的羅姓病患被送了過來。羅女士來自武漢市青山區,於 1 月 9 日來到長沙看望兒子,隔了一兩天開始發燒,在社區醫院按照普通感冒治療未果,1 月 16 日下午來長沙市第一醫院急診科就診。影像學檢查結果其肺部為磨玻璃樣改變,血象為病毒感染改變,懷疑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可能性大。1 月 17 日,羅女士被轉移至北院負壓病房進行隔離治療。最終被確診為湖南省首例輸入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
精心準備卻又 " 無人問津 " 的年夜飯
何潔身材嬌小,2019 年底又經歷了一場手術,進入隔離病房一周後,體重跌至 40 公斤。她說,其實自己對吃沒什麼追求。1 月 24 日,不愛美食的何潔卻對晚上的年夜飯十分期待。
24 日下午,隔離病房四病區(重症病區)的護士長楊愛平擺好了從家裡帶來的水果,何潔也為了晚上的聚餐去借了一臺投影儀。之前它每天的作用是用來業務交流與學習,主任特批除夕夜 " 停課 " 一晚,可以用它來播放喜劇片給大家放鬆心情。臨近飯點,食堂送來了豐盛的年夜飯,當中有不少大家點的菜,有何潔點的黃瓜炒火腿,還有令她記憶深刻的魚火鍋;大家也向家人承諾,通過視頻連線一起見證春節的到來 ……
" 來了一個新病人!" 大家剛落座,年夜飯剛上桌,值班電話就急促地響起來了。當班醫療隊員馬上忙碌起來,要在病人到達之前快速做好病房與生活用品的準備工作。
輪休的隊員決定等他們忙完一起吃團年飯," 又有一名新病人在來的路上,15 分鐘後到達!" 不到一個小時,值班電話再次響起。離開飯桌的人越來越多,接診、消毒、治療護理 …… 隨著一個又一個病人入院,在休息區等待吃年夜飯的醫療隊員紛紛進入隔離病房幫忙。
時鐘越過飯點,指向了零點。17 人的手機此起彼伏響了起來," 大年初一,我聽到了新年放禮花的聲音。" 進去之前,她緊急扒拉了幾口菜。出來時,桌上的年夜飯幾乎還原封不動地擺在桌上,熱過幾次之後最終還是涼了。
17 名醫療隊員分別來自呼吸科、感染科、重症醫學科等不同科室,何潔表示當中有些人之前沒打過交道,還有些甚至完全不認識,但在這些天的戰 " 疫 " 鬥爭中,團隊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凝聚力。何潔表示:" 希望疫情結束後,我們能不戴口罩的時候,這些人再好好聚一聚。"
大年初二晚得知父親突發心絞痛
在隔離病房期間,何潔也曾經歷過生理與心理的雙重煎熬。
1 月底 2 月初,長沙確診病例快速增加,是病人入院的高發期。" 那個時候每天要收治十幾個病人,最多有 100 多個,一兩天就可以把一個科室收滿。" 何潔當時所在的隔離病房四病區是重症病區,最忙的時候一個人需負責五六個患者。
" 那天晚上,我臨時去加班。接觸到了李叔叔。" 與那些沮喪、抗拒的病人不同,李先生的精神狀態十分樂觀," 他一直在打電話說自己感覺很好,兩三天就能出院 "。何潔了解到,李先生曾是 " 非典 " 時期的倖存者,被感染之前,曾在武漢參加過會議。在何潔的印象中,對方是個有禮貌、不愛提要求、很不願意麻煩醫護人員的病人," 他總是說你們也挺累的,我自己可以的。" 然而,身體的各種指標並不像他本人感覺的那樣良好,到了後期,一直不愛麻煩別人的李先生不得不讓醫護人員餵飯才能進食。"(想到他)我的心裡非常難受。" 在長沙市僅有的 2 例死亡病例中,李先生是其中之一。見證過重生與死亡,何潔也曾一度非常擔心害怕。
" 上班到第四五天的時候,一天凌晨我感覺喉嚨有點痛,還想咳嗽。" 一大早何潔趕緊向主任匯報,做了一系列檢查。所幸抽血化驗後顯示指標正常,只是因為休息不夠導致免疫力下降。" 當時除了緊張,更多的是自責。" 她想著,萬一自己被感染了,連累到的將是朝夕相處的 " 戰友 " 們。
在北院期間,何潔心態最 " 崩 " 的一次莫過於聽聞父親的健康狀況出問題。大年初二晚上,父親突發心絞痛,疼痛持續好幾分鐘。" 我自認為還算堅強,但是接到他們電話的時候整個人都蒙了。" 接觸了新冠肺炎病人,不可能立即出去,焦急的何潔趕緊聯繫了妹妹和醫院心血管內科的主任醫師傅廣。當天晚上將近 11 點,傅廣從家中趕到醫院給何潔的父親看了病。" 我覺得特別感動,非常感謝傅主任。" 觀察一晚後,父親最終有驚無險。
" 我在這裡出不去,最擔心的還是父母。" 父親平時身體不好,需長期用藥,何潔一直承擔著給他配藥的工作。於她而言,父母親是她強有力的後盾。二老對女兒的工作全力支持,所以每次出現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她每一次都能得到家人的支持,沒有過多的壓力去參與工作。在北院待了快兩個月,她說希望疫情結束後能儘快回家陪伴父母。
對待患者,要治病更要 " 治心 "
何潔今年 33 歲,已經做了十幾年的兒科醫療工作。這次面對的多數是年齡偏大的病人,在相處方式上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成年人的心理活動會更多,(照顧他們時)更需要注重人文關懷。"
首例確診的羅女士入院後,何潔和一同趕到病房的夥伴們立即採取單間隔離、測量體溫、輸液等一系列急救措施。看到自己被隔離,進出的醫護人員戴著 " 防毒面具 ",未知的恐懼讓羅女士的情緒有些焦躁。" 她剛入院時,對我們態度不是很好,要求馬上出院。" 在溝通的過程中何潔曾一度因委屈而落淚,只能快速調整好自己的情緒,耐心地與病人做思想工作,反覆強調病情的嚴重傳染性。" 隨著一系列檢查結果出來,羅阿姨被確診。"
在治療的同時,醫護人員們也在不斷地安撫與鼓勵,羅女士的情緒逐漸穩定下來。
對於病人而言,好好吃飯、保持情緒正面是最好的 " 自救 " 辦法。而確診患者常因心情沮喪導致胃口不好,醫院就會根據每個病人不同的身體狀況與口味進行營養搭配。" 羅阿姨喜歡吃獼猴桃、龍眼,不能吃辣 ……" 何潔回憶,在一次 " 勸飯 " 的過程中,他們告訴羅女士,吃飯才能提高抵抗力,有助於早日康復,在一番勸說下,她終於吃了肉餅蒸蛋。" 後續治療病情好轉,胃口也跟著好了。" 有了病人的配合,經過精心救治,羅女士達到了出院的標準,於 1 月 30 日正式出院。
羅女士成功治療的例子也經常被何潔用來鼓勵其他病人。後來,一名年輕人入院," 我就跟他講羅阿姨的故事,鼓勵他『你更加年輕,身體素質也更好,阿姨能康復,你也一定可以的!』 "
在病房內,醫護人員們會不厭其煩地告訴每個病人,他們不會被放棄,讓他們燃起希望。隨著治療的展開,越來越多的病人達到出院標準,何潔跟多個照顧過的病人互相留了聯繫方式,有病人會經常給她發信息報告自己的狀況,也會時不時給她加油打氣。
她說,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面對這一切一定會有恐懼心理。每次面對不理解,她都會避免自己也變得情緒化," 不管怎麼樣,我們的態度一定要好,把病人看作自己的親人就好了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她認為自己的工作不僅是治病,更要 " 治心 "。
瀟湘晨報記者駱一歌長沙報導
【來源:ZAKER瀟湘】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