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第一篇:劉項之爭)

2021-01-10 騰訊網

漢朝的一句「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威震東西方世界,盪氣迴腸……

漢朝《後漢書》記載:「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民眾自豪感之盛……

漢朝的「絲綢之路」開啟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讓世界認識中國……

本篇我們講在亡秦,楚漢爭霸中,在最耀眼的項羽軍團與被人低估的劉邦軍團中,項羽極大的優勢卻最終自刎定格呢?今天我們作重說說這兩個人是如何定格結局的!

1

項、劉立志的玄機

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史記﹒項羽本紀》

高祖常繇鹹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史記﹒高祖本紀》

太史公記載的項、劉兩人碰到秦始皇出行的感嘆,非常有意思!

在古代,皇帝出巡,一般平民皆退避三舍,誠惶誠恐,我們來看看楚漢雙雄的反應:

項羽卻語驚四座,說:「總有一天我要取代他的位置。」,

劉邦說:「大丈夫就應該是這樣子。」

以上可以看出他們都有鴻鵠之志,但細細品來心胸及處事方式各不相同。

項羽欲取而代之的方式就是典型的強盜邏輯,你現在威風八面,總有一天我要將你擁有的全部奪過來,變成我的!他的內心世界是狹窄的。

劉邦呢首先表示了對秦始皇極大的佩服之心境,表現出了一種包容之心!我要成為你那樣的人,但不是赤裸裸的把你的變成我的,有了包容才有學習心態,與項羽之志比起來劉邦多具有了一個空杯的心態,這也造成了項羽盛極而衰,劉邦由弱變強的不同結局。

從項羽起兵,傲視群雄,再到最後烏江邊自刎,我們可以從他的運行軌跡得出致命的要害,那就是凡有項羽的地方就是楚軍的主力的地方!

戰爭講究知己知彼,這對劉邦而言,項羽這種單一模式,無疑是主動暴露自己的命門七寸,對劉邦而言要知彼何其簡單。

換言之,把項羽所率領的軍隊打光了,楚的實力就耗盡了。為什麼這樣,其根源在於項羽的思想作祟,我的東西你們別想染指,別想從他手上分得大權,他也壓根不會相信別人,總認為自己是最棒的,項羽用部下,但同時給部下畫了一個圈,什麼都按自己的想法來,作為下屬毫無發揮的空間。

項羽是猛將,而且是單挑王,之前文章我們講了關公,這兩人武力值均很高,但武力值高之人很難走出「過自負,好凌人」的性格怪圈,項羽也不例外。

公元前204年六月,項羽攻破滎陽,又擊破漢軍,殲敵數萬,西進成皋。成皋之戰,劉邦帶著夏侯嬰同乘一輛戰車逃出成皋,這一次他沒去找蕭何要兵,因為關中之戰喪失人口巨大,彭城一戰項羽五十萬大軍被項羽擊敗、滎陽之戰消耗了十餘萬人,關中之地青壯年損失殆盡,蕭何有天大本事,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啊。

此時,劉邦把目光投向了韓信,因為此時韓信和張耳已經攻下趙代之地,手上積累了二十餘萬人,而且就駐紮在距離劉邦不遠的修武,據《史記·高祖本紀》劉邦與夏侯嬰「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就這樣劉邦冒充漢王的使者馳入修武大營,直撲韓信、張耳寢室,奪其兵權。

從這件事來看是不是這個理兒呢?當然劉邦也很高明,打韓信一把板子,還是不忘給顆糖吃,任命韓信為相國,給他榮耀,讓他在趙地重新招募士兵,讓他繼續再與項羽幹!

劉邦,是不是非常懂得分籃子放雞蛋,培植多個中心勢力,自己帶的軍隊打光了,有蕭何在後面召兵,蕭何沒辦法了,就跑去韓信的軍隊要兵,直接就有成熟的隊伍可拉來用,所以每次劉邦打輸了都能滿血複合。

為何封韓信為相國,人家除了會打仗,還要招兵買馬,還要兼職像林衝一樣當禁軍教頭,你要讓人家覺得發展空間無限,人家才好賣力啊,相國之後是什麼,是諸侯,劉邦奪了人家的兵卻給了人家暗示,小夥子,好好幹,幹好了我封你為齊王,人家能不賣命嗎?

韓信在項羽軍中時,提了許多良策,人家項羽當韓信是瘋子,你就讓人家給人家畫一個執戟郎中的圈,人家看不到發展空間,人家能不跑嗎?

毛主席提出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將得力幹將分布到全國重要的農村去發展根據地,最後才有了源源不斷的武裝力量。這可以看出毛主席的格局有多大!

2

隨心所欲是魔鬼

作為王者,必須要能夠較高的欲望克制能力,楚懷王說:先入關中為王。最終劉邦先入鹹陽,此時張良在秦宮找到劉邦說,目前就我們的兵力與項羽對抗無疑於以卵擊石,我們留著鹹陽也坐不住,無疑是四面樹敵。劉邦聽取了張良的建議將十萬兵馬帶出了鹹陽駐紮在霸上。

但在鹹陽此期間劉邦是做足了文章,博得了美名。放過投降的秦王子嬰,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主動讓王的虛名,嚴禁騷擾百姓,不留戀鹹陽的美女財寶,與之前貪財好色的劉邦判若二人,這一點正好範增看出了劉邦之志。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範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採,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項羽的軍隊數倍於劉邦,範增建議項羽趁機打垮劉邦的軍隊,項羽始終認為劉邦不足為慮,未採納,失去了消滅對手有生力量的絕佳機會。

範增後說動項羽擺下鴻門宴,準備宴上殺劉邦。宴上劉邦巧言誇了項羽幾句,項羽一高興根本無視範增的逐殺令的提醒又拋腦後了。這樣劉邦又僥倖逃過一劫。

項羽進入鹹陽後,又重新對鹹陽軍民搞了一次受降儀式,並下令處死在劉邦進城時已經投降的子嬰,屠戮鹹陽城,火燒鹹陽宮,將各典籍毀於一旦。並收其財貨美女而退,老百姓失望之極。

劉邦、項羽都帶領了自己的軍隊進入了鹹陽,這一對比,在人們眼中誰是王者之師,誰是殘暴之師一目了然。

財貨、美女劉邦比項羽更想得到,只是劉邦有極強的欲望節制力,為之後當王天下贏得支持做足了功課。

3

死要面子活受罪

據《資治通鑑》記載:韓生說項羽曰「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見秦宮室皆已燒殘破,又心思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韓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烹韓生。」

秦國正是有了關中的沃野,才有了滅六國的資源保障最終統一了中國,可以阻止劉邦進入中原戰場,還可以遠離諸侯紛爭,擁有較為穩固的大後方,人家垂涎三尺做夢都想得到的地方,在項羽眼中成了糞土一塊,此時卻要退出鹹陽回故鄉。

此時韓生勸項羽定都鹹陽,結果項羽居然說富貴後不回故鄉,正如穿著錦繡衣服在夜裡行走,誰看得見呢? 真是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韓生私語道: 都說楚人是戴著帽子的猴子,愚笨不堪,現在想來果然如此。此話傳到項羽耳朵裡,就下令韓生

可見項羽幻想天下,為了私仇確是極端的破壞分子,為了發洩不擇手段,胸中根本裝不下天下,建功立業的背後,就是意欲回鄉炫耀的迫切心情,就是為了滿意虛榮心。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江東雖小,地方千裡,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項羽曰:「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項羽一生把面子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他到死都沒明白自己的失敗怪不得天、地,是自己一步步的走到末路。

項羽死這一點上毛主席在1939年4月8日延安抗大演講時借項羽的故事說:「項羽在中國是一個有名的英雄,他在沒有辦法的時候自殺,這比汪精衛、張國燾好很多,但項羽尚有一個缺點,從前有一個人在他自殺的地方做了首詩,問他你為什麼要自殺?可以到江東去再派八千兵來打天下。我們不學汪精衛、張國燾,要學項羽的英雄氣節,但不自殺,要幹到底。」

正因毛主席這種堅韌的精神,紅軍只剩下三萬餘人在幹到底的信念下,贏得了天下的勝利。

4

領導不一定要出色,但要善用人

作為楚國末期垂死掙扎的重要將領項燕之孫,項梁之侄子,為楚國貴胄,項羽一生都看不起文臣。

據《史記﹒項羽本記》記載:「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學。「

從上面可以看出,他有一個重要特點鄙文尚武,你讓他學文化,他覺得習字只要會用來記姓名足矣!你教他劍術,他覺得劍術高超頂多以一當十,不值得學。要學成千上萬人才能抵擋的本領(即兵法)。於是他的父親教他兵法,項羽知道了大意,又不肯完成學業。

從項羽的認知來看認為學文化沒用是嚴重的偏曲的,對於他所愛學習的兵法,學略懂大意足矣,說明項羽學什麼都不能專心如一,缺乏恆心和毅力。項羽內心世界老子就是天下第一,有此偏激的內心豈會用良臣呢?所以韓信、陳平等大才在楚不受其用就不難理解了。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項羽有一範增而不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身邊就連自己的亞父都不能用,他只信他自己,天下誰願意跟隨你,誰願意幫你賣命呢?

回看韓信、陳平、藏荼、英布、季布、周殷等都是先事楚後降漢!項羽聽不進他人的意見,「過自負,好凌人」的性格缺陷是主因。

韓信事漢不甘心只做一個治粟都尉,傷心地逃走了,蕭何知道後,來不及稟報劉邦,就月下追韓信並對韓信承諾保舉他,這才把韓信請了回來。

蕭何私自對韓信承諾會保舉他當大將軍,還有一層意思,蕭何深知劉邦不固執,能夠廣納諫言,如果是項羽動不動就把諫臣給烹了,蕭何還敢直接保舉一個小吏做三軍統帥嗎?

蕭何力諫劉邦拜韓信為統領三軍的大將軍時,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從中可以看出劉邦對韓信的能力持懷疑態度,但經蕭何作思想工作後劉邦還是對韓信進行了築壇拜將,說明劉邦當時不信任韓信,但對蕭何的信任程度之高。

項羽鄙文尚武還形成了一種認知,重軍事,輕建設!項羽將「搞建設」拋在腦後,從燒鹹陽毀典籍,歸故裡,不用謀士等都可看出這一特性。孰不知戰爭打的是經濟,最初大家在一個起跑線上,項羽自身魅力影響佔絕對戰優勢,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家劉邦定都長安積極發展經濟,提供了充足的戰略資源保障,項羽的優勢紅利慢慢就被吞噬殆盡,最後被劉邦「反殺」!

項羽此人就像學兵法一樣,自視了解大意就足矣,就驕縱偏執起來,不會馭人,毫無長遠計劃,無大局觀,天下與之甚遠矣!

5

總結

楚漢爭霸,實際上是劉邦與項羽爭雄,項羽確實是真漢子,他身上有一種英雄氣節,他的性格很適合當武林盟主,並不適合當王天下。劉邦單獨看其人就是一個極品混混,仿佛一看此人一身缺點,但人家恰恰懂得把局限性轉換成優越性,懂分蛋糕,懂畫餅,懂籠絡人心,最後問鼎天下!

公元前202年,一個華夏民族永遠抹不去的記憶漢朝誕生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國號」你知道中國曆朝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嗎?
    後來我翻了翻書,驚訝的發現,原來,這個是國號,是有講究的。國號,即國家稱號,是行使國家主權的政權名,在中國古代,國號就是朝代名,歷代建國者的第一要務,就是確立國號。你可能會說,國號不就是個名字嗎?話可不能這麼說,這國號啊,就跟孩子的名字似的,你想啊,給孩子起名字,父母都要把字典翻上好幾遍。
  • 中國歷代的國號都是什麼含義?
    胡阿祥教授在國號研究中特別指出漢在古代是一個美好的字眼,「漢,漾也」。漢水的上源是水量較小的漾水,寓意盛大。後來漢朝果然開疆拓土,聲望遠播,成為了我們國家主體民族的名稱。六、新朝西漢末年因為土地兼併嚴重,自然災害不斷,蓄奴問題也很突出,國家統治面臨危機。很多儒生根據讖緯學說和天人感應的看法認為應當異姓為帝王。權臣王莽藉機奪權篡位,實施改革,美其名為新政。
  • 我們是從「星星上來的民族」,你知道嗎?
    後來秦統一了六國,漢中便順勢成了天下三十六個郡之一的漢中郡。楚漢爭霸期間,因為劉邦被冊封為漢中王,所以他帶領的軍隊也被人們叫做「漢軍」,營地就在漢中。劉邦帶領漢軍明面上修築棧道,到晚上就可以修建另一條暗道,最終通過計謀奪得了天下,他把自己建立起的新國家起名國號為「漢」。漢朝建立後,為了打擊北邊的匈奴,抗擊他們的入侵,便與匈奴展開了長時間,很大規模的戰爭。
  • 日本國號來源之謎,倭、大和、日本,這些都是中國人起的名字嗎?
    當時日本並沒有統一的國家,而是很多個部落唐朝之前,「倭」是中國古代諸王朝對於當時日本列島上的政治勢力(主要分布在九州和本州西部)的稱呼,此詞來源無通說,最可能的來歷是上古日本人的語言,倭奴的漢語古音為「wana」,有說法認為倭是源自日語中,第一人稱「われ」(Ware),但也有些人認為這種說法過於牽強,總之這個詞最初到底是何意並不知道。
  • 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九大王朝的國號分別是怎麼來的?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為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正式晉封為諸侯,「秦」由此成為國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仍沿用「秦」作為國號。由此可見,「秦」這個國號,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這一點是其他八大王朝無法比擬的。漢朝:(漢高祖劉邦)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第二個大一統王朝,建立者是劉邦。
  • 中國第一個黃金時代,形成一個霸氣的國號,連日本、韓國都曾想用
    中國古代有很多的盛世,也有很多的治世,比較著名的有文景之治、漢武盛世、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康乾盛世等等。 治世其實也是盛世,只不過相對於盛世來說,規模比較小而已,治世往往是盛世出現的一個基礎,例如,漢武盛世的基礎是文景之治,開元盛世的基礎則是貞觀之治。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號誕生記
    林勵儒提出,國家名稱無論是用哪一個,皆簡稱「中華民國」,故有把國家性質表明的必要。張奚若說:「有幾位老先生稱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名字太長,說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名。我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比叫中華人民民主國好。有人民二字就可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且民主一詞Democracy來自希臘字,與人民同意。」他認為這個名稱雖長,解釋起來容易明白。「是共和而非專制,民主而非君主,人民而非布爾喬亞的國家。」
  • 皇太極為什麼把國號從「金」改為「清」?
    可以說,正是皇太極的這一更改才實現了後金從單一女真族的「汗國」向多民族共存的「帝國」轉變。 因此當蒙古屠滅金國的時候,大部分遷居關內的女真人或遭殺戮、或被融合,而留在關外的女真就成了後金的祖先。
  • 漢朝之後我們才叫「漢族」,那之前叫什麼?僅兩字,聽著很霸氣
    當然了,與漢服一起而來的,還有漢服的歷史,以及我們民族的名字——漢族。大家都知道,由於漢朝的時候漢武帝建立了偉大的功勳,為我們民族塑造了不朽的功業,所以後來我們這個民族就叫漢族,我們穿的衣服就叫漢服。漢朝之後,雖然改朝換代了很多次,但是「漢族」這個名字從來都沒有改變過,甚至於當時的番邦人想要在中原建立政權,也要把政權取名為「漢」,以此來籠絡人心,比如匈奴人就建立了一個所謂的「漢」。
  • 曼德拉效應:民族、星座之爭和午馬事件,記憶是如何被「篡改」的
    初聞曼德拉事件的時候,我第一反應就是想起了beyond樂隊的《光輝歲月》,這首歌曲問世於1990年左右,這不是為了紀念曼德拉所寫的嗎?原來那個時候曼德拉還活著?最讓人嘖嘖稱奇的就是那首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愛我中華》了,「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竟然是錯的!歌詞是「星座」而非「民族」。如此耳熟能詳的歌曲,也會記錯了?
  • 「胡人」稱謂的演變,敵人變朋友,漢朝的胡人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前言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主體是由發源於中原地帶的"漢人"組成。"漢"這一概念,是在漢朝建立之後才開始出現的。在先秦時期,我們自稱"華夏"或者"諸夏"。對於異域的了解,在"華夏中心說"的概念影響下,人們認為"四方皆蠻夷"。因此,華夏民族在漢代以前,對異域的面貌並不熟悉。儘管如此,先民對異域仍然有著一定的好奇。
  • 曼德拉效應:民族、星座之爭和午馬事件,你的記憶是如何被「篡改」的?
    初聞曼德拉事件的時候,我第一反應就是想起了beyond樂隊的《光輝歲月》,這首歌曲問世於1990年左右,這不是為了紀念曼德拉所寫的嗎?原來那個時候曼德拉還活著? 最讓人稱奇得就是那首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愛我中華》了,「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竟然是錯的!歌詞是「星座」而非「民族」。如此耳熟能詳的歌曲,也會記錯了?
  • 此人解開鴻溝對峙死局,劉項感恩戴德,他卻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陸賈在外交上面的戰績也算可圈可點,當年滅秦之戰中,曾親身前往秦軍營帳勸降大秦將士,使其軍心動搖,劉邦趁機攻下嶢關,吹響了滅秦的號角。但陸賈在關鍵一戰上還是失敗了,面對霸氣凌人的西楚霸王,他的辯才不堪一擊。說到底陸賈只是一個文人,他才華橫溢、能言善辯,他或許能把項羽說的啞口無言,但他無法讓項羽心悅誠服。因為他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政治家不分是非,只講利弊。
  • 清朝最初國號是「金」,為何後來改成了「清」
    本文分享清朝最初國號是「金」,為何後來改成了「清」。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它是由愛新覺羅家族創立並發展起來的。因「愛新覺羅」滿語中的意思是「像金子一樣的姓」,所以清朝最初定國號為「金」,史稱「後金」。那麼,後來又為何將國號改為「清」了呢?
  • 高祖的密碼——「彼可取而代之」的另類解讀
    按記述的時間算,劉邦那時還是一個沒有名字的「劉家老三」,古人稱為劉季,社會底層的一個哥們,怎麼可能將自己與秦始皇類比成「大丈夫」呢?兩者的地位懸殊幾乎等於社會等級的兩個極端,劉季這話是有想要一步登天的感覺,語氣中卻又充滿了羨慕權貴的卑賤。問題是他想過一步登天嗎?「劉老三」當初並沒有這樣的想法,因為他後來的揭竿而起,完全是逼於無奈的生死一搏,而不是像項羽或其它刺客一樣是主動尋找機會反秦。
  • 歷史上最迷信的王朝——商王朝,它的國號「商」竟來源於一種鳥
    導語:歷史上最迷信的王朝——商王朝,它的國號「商」竟來源於一種鳥。公元前16世紀,夏王朝最後一位君主桀因為殘暴,被東方商部落首領湯擊垮,存在了400多年的夏王朝由此也徹底地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之中。這些甲骨是當時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叫做「龍骨」,被用來治療各種疾病,因為藥材商人不收購帶有刻紋的甲骨,農民就將這些帶有刻紋的甲骨磨成粉出售。這種現象一直到公元1899年才得以改變,當時的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因為瘧疾買來「龍骨」進行治療,他發現這些刻痕是古代的一種文字,經過一番研究後發現這竟然是商朝的文字,帶有刻痕的甲骨便成了珍貴的古代文物。
  • 業餘時間學習學習怎麼取個好名字之名字重要性(上)
    這兩天寫的奇門遁甲基礎知識之天幹篇不知道什麼原因百家號不給過審,已申訴了,看看結果怎麼樣吧!今天來和大家探討一下名字的重要性及怎麼取個好名字。剛好這兩天取名有點點想法,就先插一段。什麼是姓名學呢?名字對我們人生到底有沒有影響呢?怎樣取一個好名字呢?網上打分取名靠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