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人人都知道,但是背後的故事許多人不知道

2021-01-13 騰訊網

「洛陽紙貴」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唐.房玄齡),形容文章寫得非常好,風行一時,人人爭相閱讀傳抄。這個成語最早形容晉朝文學家左思的《三都賦》。

左思出生於寒門,相貌平凡,雖然父親也是一名官員,但魏晉南北朝時期講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所以左思一直無法得到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

但左思依然筆耕不輟,渴望有朝一日能夠揚名天下。

晉朝滅掉東吳之後,國家重新歸於一統,左思想要效仿張衡的《兩京賦》,寫一篇文章描寫魏國都城洛陽、蜀國都城成都、吳國都城建業當年的盛況。

為了搜集材料,左思努力了十年。

在這十年間,他向著作郎張載求教,了解到岷山、邛崍山的情況;他又擔任秘書郎(官職名),廣泛閱讀,以充實自己。

他在門邊,院子裡,籬笆間,廁所等地方放著和筆,只要想到一些句子,左思都會認真記錄下來。

就這樣堅持了十年,左思終於寫成了《三都賦》。

文章雖然寫好了,但是左思沒有多少知名度,就像現在的普通博主一樣,沒有多少粉絲,無法引起廣泛傳播。

當時的文學大家陸機認為左思不知天高地厚,狂妄至極,寫出來的破東西只配給自己蓋酒罈。

為了讓自己的心血之作得到傳播,左思找到了當時的兩位"大V",張華和皇甫謐。

兩人讀完《三都賦》,認為這是天才之作,堪比班固張衡,於是親自為這篇文章作序,並且向其他人大力推薦。

在名人效應的加持之下,《三都賦》人所共知,爭先傳抄,大家都希望閱讀這篇絕世文章,一時間洛陽紙價大漲,這便是「洛陽紙貴」的由來。

《晉書》記載:「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在門閥世家把持朝政的年代,左思在政壇上屢屢失意,於是他便遠離朝政,專心著述,終於成為一代大家。

以下是原文,供大家參考。

【原文】

左司欲賦三都,會妹芬入宮,移家京師,乃詣著作郎張載訪岷、邛之事。

遂構思十年,門庭藩溷皆著紙筆,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自以所見不博,求為秘書郎。

及賦成,時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謝班張,恐以人廢言。

安定皇甫謐有高譽,思造而示之。謐稱善,為其賦序。

張載為注魏都,劉逵注吳蜀而序之。司空張華見而嘆曰:「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有餘,久而更新。」

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相關焦點

  • 大家都知道暗度陳倉這個成語,知道它的起源是什麼時代嗎?
    大家都知道暗度陳倉這個成語,知道它的起源是什麼時代嗎?暗度陳倉,這個成語故事相信大家應該都十分熟悉了!這個成語來源於一個年代久遠的故事,後來也成為了中國古代戰爭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計謀,這個成語最初用來指在戰爭進行的時候,通過正面戰場上的假動作來迷惑對方,然後避開正面,從側翼或者是後方進功敵人,後來也被引申為轉移主要戰力,用假動作來迷惑對方,吸引對方的注意,從而使其他地方能夠取得戰略上的成功。那麼這個成語故事的背後又是什麼樣子的呢?故事講的是秦末楚漢爭霸時期,劉邦出漢中的一個重要事件。
  • 成語「分道揚鑣」的背後,居然藏著這樣的故事
    成語「分道揚鑣」的背後,居然藏著這樣的故事分道揚鑣,這個成語是我們經常見到,也是我們經常用的成語,其含義我想大家也都瞭然於心。但是,這個成語的由來,你知道嗎?它的背後可是藏著一個你不曾了解的故事。下面就讓我來給你介紹一下。其實此成語來自於一本傳記中,這句話是這樣的「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這句話講的其實是一個故事。
  • 風馬牛不相及,這個俗語背後有什麼典故?演繹著怎樣的故事
    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因為這些成語和俗語,不僅表面看起來非常容易理解,而且了解到背後都會發現他們多多少少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在支持。看文章的大家之前可能也已經了解過,給大家介紹了不少關於成語或者是俗語的故事,這一向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因為希望大家在看故事的過程之中也能得到一些不一樣的知識,充實自己的大腦。
  • 這個成語你經常用,但你卻不了解它的背後故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成語也是源遠流長的一種文化經典。我們都知道古人說話是文言文,簡短精煉,往往會將一句話表達為一個成語,短短的字詞間濃縮了諸多意義。如果我們在理解時望文生義,曲解了成語含義,甚至在運用時出現錯誤,就會鬧出不少笑話和誤解。那麼,有一個成語,我們經常用它,不知道你是否真正了解它的故事呢?
  • 成語背後的歷史變遷:人人都知道「涇渭分明」,但究竟誰清誰濁?
    一、「涇渭分明」的背後邏輯 渭河與涇河都是今天關中平原主要的水源補給,渭河發源於定西渭源縣的鳥鼠山,一路經過天水、寶雞、鹹陽,至西安高陵與涇河匯合。而涇河則發源於寧夏固原的六盤山,從六盤山經平涼等地與渭河匯合。
  •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背後究竟是個什麼故事?並非行為不檢
    很多男人,都曾面臨過一個千古難題:如果我和你媽同時掉進水裡,你先救誰?如果下次,再有人這樣問你,你可以反問她,如果我和你爹只能活一個,你選誰?「人盡可夫」這個成語,大約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人盡可夫的本意便是,丈夫死了再找個帶把的就是了,但父親卻只有一個,所以該幫父親還是丈夫,你懂了嗎?
  • 但是熱曲背後的故事你一定不知道!
    大家聽到的很多歌曲都不是由歌手一個人完成的,一首歌曲的編曲至關重要。《黃金瞳》的宣傳曲《ON MY WAY》,薛之謙的《守候》,王源的《像小強一樣活著》等等歌曲播放量都非常的高,受到了許多的關注,能像這樣的大熱歌曲在背後的故事,你應該去了解一下。
  • 成語「五子登科」都聽過,背後故事卻鮮有人知,為人父母不妨一看
    我們常用"博大精深"這四個字來概括這一段源遠流長,不曾失去過的中華文明,而每一段對於過往的傳承,背後都有一個漸已褪去顏色的故事。還記得學生時代,我的語文老師在講解成語的時候,用過這樣的一句話教過我們。每一個常見或者張口而來的成語,背後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只有了解背後的故事,才能真正體會這個成語的真實含義。
  • 湖北成語知多少?省內這個地方就孕育出155個成語
    另一方面,楚國巫風盛行,樂舞比較多,出現了很多形容楚人歌舞的成語。「高山流水」「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優孟衣冠」等,都是楚人能歌善舞的體現。  但同時,也有「買櫝還珠」「畫蛇添足」「刻舟求劍」「南轅北轍」「沐猴而冠」這些大量嘲諷楚人的成語。這是因為楚武王不服從周禮和周天子,自封為王,意味著對當時中國禮法的極大破壞,由此開始了中原諸侯長期歧視楚國的歷史,武漢話「不服周」也源於此。
  • 成語故事:一鳴驚人,理解成語內涵,思索人生路途
    成語故事:一鳴驚人,理解成語內涵,思索人生路途文|趣味歷史學說成語是我國一種獨特的傳統文化,很多成語背後都擁有一個立意深遠的故事。這些成語故事很多也是我們國家歷史的一部分,了解成語故事,也是了解我們國家的歷史。
  • 成語故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成語故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文|歷史趣味學說成語是我國一種獨特的傳統文化,很多成語背後都擁有一個立意深遠的故事,這些故事也是我們國家歷史的一部分。了解成語故事,也是了解我們國家的歷史。
  • 對青少年十分有幫助又有趣的成語故事,多讀讀總沒錯的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幾個簡單的成語故事,我們都知道,如果拿到了一篇文章,如果其中的句子裡用了很多恰當的成語,那可是非常加分的,改卷老師也可能會覺得你這篇文章比較優秀。不僅在一些尋常的考試中,即使是平時的談話中,如果你能夠蹦出幾個成語出來,也會顯得你很有文化是吧?
  • 成語膾炙人口中膾炙是什麼意思 指美味人人愛吃
    成語膾炙人口中膾炙是什麼意思 指美味人人愛吃時間:2021-01-15 13:12   來源: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成語膾炙人口中膾炙是什麼意思 指美味人人愛吃 大家知道,中國古代有很多成語,這些成語你可能知道它的用法,但是它原本的意思你知道嗎?螞蟻莊園膾炙人口的膾炙什麼意思?
  • 有些人的故事,講著講著就成了成語
    許多成語都有故事,比如咱們熟悉的掩耳盜鈴、刻舟求劍、守株待兔。 一說「怒髮衝冠」,想必不少人都會接「憑欄處,瀟瀟雨歇」,嶽飛的《滿江紅》太出名了!很可惜,「怒髮衝冠」的出處不在《滿江紅》。
  • 歷史上有關此人的成語最多,其中肯定有你不知道的
    成語的來源,一個是名作,一個是故事。故事又有編撰的故事和歷史真實故事。在真實的故事中就會有真實的人物,在那麼多歷史人物中,誰的成語會最多呢?答案是韓信。下來我們看看韓信身上都有哪些成語,讀者們看看到底有多少。這些成語從時間順序編排的話,也反映了韓信的一生。一、一飯千金。就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意思。
  • 人人都說山東人講義氣,這個流傳2000多年的故事,山東人知道嗎
    他們為了一個義字而死,非常悲壯,這也說明山東人自古就很講義氣。一群山東人為什麼會淪落到江蘇的一個小島上,為何都不願意活著呢?視線轉回到2000多年前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 但是田橫又選擇了流亡,他帶著500個出生入死的山東爺們流亡到了連雲港的小島上,當時還不叫連雲港,就是一個無名海島而已。 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2000多年前,小島上是無法解決500人吃喝問題的。夏天好辦花果山的野果足夠他們食用,如果冬天該怎麼辦呢,總不能喝鹹海水度日吧!一旦500人出現斷糧,勢必會形成犯罪團夥,那樣的話就威脅漢朝的安寧了。
  • 河北有個「成語之都」,內有1500多條成語典故,你絕對知道
    「紙上談兵」「毛遂自薦」「背水一戰」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但你知道這些成語典故的來源嗎?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這個城市,它以成語出名,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到成語典故,這個城市就是河北邯鄲。出自邯鄲的成語典故,從邊塞到中原,從歷史文化到哲理內涵,多種多樣,應有盡有。
  • 講成語典故譜華夏新風 "熒星杯"成語故事賽落幕
    圖片說明:通過海選、複賽的層層遴選,48位成語故事「小達人」從兩千名選手中脫穎而出,登上了決賽舞臺。  5月21日報導:今天,由上海市團市委、上海市少工委、上海小熒星、上海市語協等單位共同發起的第二屆「熒星杯」成語故事大賽,經過一個月的火熱賽程,迎來了收官之戰。本屆大賽吸引了滬上近萬名小朋友報名。通過海選、複賽的層層遴選,48位成語故事「小達人」從兩千名選手中脫穎而出,登上了在上海廣播電視臺舉行的決賽舞臺。
  • 「六親不認」是哪六親?一般人都不知道
    中華歷史五千年,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文化,而成語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它不僅在語句中承擔著主語、賓語和定語等成分,而且背後還隱藏著一個故事或典故。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對成語的應用是越來越熟練,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新華字典》背後 有多少你不知道的故事
    拋開爭議,《新華字典》為何如此特別,其編纂修訂背後有何故事,記者記者專訪了北大教授曹先擢先生,他是從浙江長興走出來的語言文字大家,他的老師是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的魏建功先生,而他本人是1971版《新華字典》修訂組的副組長。  「我這一生,很簡單,可以說都是在和字、詞打交道。」關於《新華字典》的故事,85歲的老先生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