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紙貴」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唐.房玄齡),形容文章寫得非常好,風行一時,人人爭相閱讀傳抄。這個成語最早形容晉朝文學家左思的《三都賦》。
左思出生於寒門,相貌平凡,雖然父親也是一名官員,但魏晉南北朝時期講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所以左思一直無法得到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
但左思依然筆耕不輟,渴望有朝一日能夠揚名天下。
晉朝滅掉東吳之後,國家重新歸於一統,左思想要效仿張衡的《兩京賦》,寫一篇文章描寫魏國都城洛陽、蜀國都城成都、吳國都城建業當年的盛況。
為了搜集材料,左思努力了十年。
在這十年間,他向著作郎張載求教,了解到岷山、邛崍山的情況;他又擔任秘書郎(官職名),廣泛閱讀,以充實自己。
他在門邊,院子裡,籬笆間,廁所等地方放著和筆,只要想到一些句子,左思都會認真記錄下來。
就這樣堅持了十年,左思終於寫成了《三都賦》。
文章雖然寫好了,但是左思沒有多少知名度,就像現在的普通博主一樣,沒有多少粉絲,無法引起廣泛傳播。
當時的文學大家陸機認為左思不知天高地厚,狂妄至極,寫出來的破東西只配給自己蓋酒罈。
為了讓自己的心血之作得到傳播,左思找到了當時的兩位"大V",張華和皇甫謐。
兩人讀完《三都賦》,認為這是天才之作,堪比班固張衡,於是親自為這篇文章作序,並且向其他人大力推薦。
在名人效應的加持之下,《三都賦》人所共知,爭先傳抄,大家都希望閱讀這篇絕世文章,一時間洛陽紙價大漲,這便是「洛陽紙貴」的由來。
《晉書》記載:「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在門閥世家把持朝政的年代,左思在政壇上屢屢失意,於是他便遠離朝政,專心著述,終於成為一代大家。
以下是原文,供大家參考。
【原文】
左司欲賦三都,會妹芬入宮,移家京師,乃詣著作郎張載訪岷、邛之事。
遂構思十年,門庭藩溷皆著紙筆,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自以所見不博,求為秘書郎。
及賦成,時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謝班張,恐以人廢言。
安定皇甫謐有高譽,思造而示之。謐稱善,為其賦序。
張載為注魏都,劉逵注吳蜀而序之。司空張華見而嘆曰:「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有餘,久而更新。」
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