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先擢簡介:
1932年生於浙江長興。北京大學教授、中國辭書學會名譽會長,曾任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所長。曾主持修訂過 《新華字典》《新華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是中國辭書界的權威。
浙江在線6月28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王曦煜)最近,《新華字典》因為APP的上線引來一撥騷動。作為中國最權威字典的電子版,該APP每天僅有2個字免費體驗、完整版需付費40元的情況,引發了爭議。
這種爭議也正說明了《新華字典》的特別。
《新華字典》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權威漢語字典。自1953年出版以來,歷經11次修訂,發行逾5.67億冊,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工具書。
拋開爭議,《新華字典》為何如此特別,其編纂修訂背後有何故事,記者記者專訪了北大教授曹先擢先生,他是從浙江長興走出來的語言文字大家,他的老師是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的魏建功先生,而他本人是1971版《新華字典》修訂組的副組長。
「我這一生,很簡單,可以說都是在和字、詞打交道。」關於《新華字典》的故事,85歲的老先生娓娓道來。
從浙江到北大
和《新華字典》結緣
記者:您是浙江湖州長興人,當年是怎麼去北大求學的?
曹先擢:對,我是在浙江長興縣煤山鎮出生的,我父親當年就是煤礦的會計。我曾在桐廬讀書。後來父親帶我到了河南,我在那裡讀高中。1954年全國大學招生,我就報名考試,考上了北大,那年我22歲。
記者:您和《新華字典》的緣分是怎麼來的?
曹先擢:說來也巧,我當年北大的老師就是魏建功先生,他主持編纂了新中國第一版的《新華字典》。我當時讀書的時候深感自己基本功不足,所以總是帶著一本《新華字典》隨時查看,後來留校任教,這個習慣也沒改,所以1970年周恩來總理要求重新修訂《新華字典》的時候,學校裡就推薦了我。
記者:最近《新華字典》出APP,定價40元的消息,您知道嗎,您覺得這個價格合適嗎?
曹先擢:這個消息我知道,但我年紀大了,對這種新技術不太懂,價格的話,現在市場經濟,各取所需吧。
主持修訂1971年版《新華字典》
曾面見周恩來
記者:您當時主持修訂了1971年版的《新華字典》,印象深刻的事是什麼?
曹先擢:我當時是副組長。(記者註:當年因為時代關係,正組長都是由工宣隊、軍宣隊代表出任,所以曹先擢任的副組長是實際主持工作的。)當年修訂《新華字典》是周恩來總理親自抓的, 國務院科教組以北大老師為主力,再找中科院、商務印書館等,組成50多人的修訂小組。當時要求採用1965年版《新華字典》作為底本,為滿足當時中小學生和工農兵的急需,抓緊時間「小改」。
但是時代關係,大家都很緊張,幾乎所有條目都重新「政審」了一遍,修改的意見很多,比如,例句「巴不得馬上回家」,革命性不強,改為「巴不得馬上返回戰鬥崗位」;例詞「利人利己」,不符合時代精神,改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最初的修改意見近兩千處,後來大家梳理減到407處,修改意見最終送到周總理那裡,他看了之後說了句「神經過敏!」按照總理的指示,最終的修改只有64處。
記者:那當時還有改出硬傷嗎?
曹先擢:說起來,真正改動的「硬傷」很少,正文只找到一個錯別字:「炁(qì)」字讀音被錯印成了「(ài)」。應該是排版工人不小心拿錯了字模。當時修訂工作進行了近一年,1971年,修訂過的字典就出版了。比較特殊的是,當時補充了很多附錄,比如「常用化學農藥」、「節氣表」等。這些附錄,在當時是針對工農兵的,比較實用。
記者:聽說《新華字典》封面的字也是有故事的?
曹先擢:《新華字典》1953年初版時,封面是魏建功先生用隸書題寫的書名,1954年後改用拼集魯迅的手跡。1956年開始推行簡化字,但魯迅從未寫過簡體的「華」,印刷時只好從魯迅手跡中找了「化」和「十」拼在一起。周總理知道後,認為這對魯迅不尊重,所以後來封面用字就改成了印刷體。
《新華字典》修訂不易
趣事不少
記者:《新華字典》修訂那麼多次,每次的修改,主要改什麼?
曹先擢:這個就很複雜了,最早的編纂很難,當時沒有現在的電腦,材料收集都靠人工。最初幾版,靠的是30多萬張人工摘抄的小卡片。修訂最主要還是增詞減詞和修改注釋兩方面。
讀音方面,有時也會改,比如初版中,「癌」字讀音是「yán」,這是北方的讀音,而從1962年版開始改成了「ái」,這是浙江方言裡的讀音。這是為了區分癌症和炎症,避免誤解。這是主持1962年版《新華字典》修訂工作的丁聲樹先生做的改動。
《新華字典》的修訂很嚴謹,比如1998年修訂時增加新詞條「焗油」,修訂人員特意兩次跑到美發廳向老師傅請教,還親身體驗,才定下了「焗油」的釋義。
我參加《新華字典》的修訂一直堅持到2004年的第10版,之後年紀大了精力跟不上……總的來說,《新華字典》對字詞的取捨是很謹慎的,有些詞很熱,但是可能很快就被遺忘,這些就不太會收進去,還是要經得住時間考驗。
記者:曾聽過一個趣事,說每個版本新華字典的定價是參考當時一斤豬肉的價格,如1957年版定價1元錢,1998年版11元,2004年版16元,和當時豬肉價格基本一致,這是真的嗎?
曹先擢:(笑了起來)這可能是個巧合吧,我個人沒有聽說過有這種特別的考慮。
記者:網絡時代,很多人查字喜歡上網查,紙質《新華字典》的存在價值是否會打折扣?
曹先擢:新技術確實會改變很多事,但我覺得,恐怕《新華字典》不會被完全替代。最早的《新華字典》收錄8000多個漢字,到了現在收錄漢字增加到了13000個,其中就有一些網絡新詞。我想,《新華字典》本身就是與時俱進的。以前,我去各地開會出差時,經常有人跟我說,幸虧當年有本《新華字典》,1977年重新高考的時候才能考上……每次聽到我都很高興。無論如何,《新華字典》對於知識和文化的普及,都是有貢獻的,今後,作為基礎工具書的作用也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