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俗稱對對子,是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歷史上有大量名聯,也有不少不出名的對聯,等待大家的賞識。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愛好對聯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欣賞不出名卻寫得很好的4副對聯,字裡行間都是文化,讓人拍案叫絕。
第1副:天近山頭,行到山腰天更遠;月浮水面,撈將水底月還沉。
這個對聯選取了自然景象作為切入點,讀來很有禪味,很有詩味。上聯說山和天的遠近,其實只是人的感覺變化。而下聯說月和水的沉浮,同樣也是人的感覺的變化。
可以說,這個對聯對仗工整,文字優美,更將詩味巧妙用尋常事物點出。正所謂「詩也是尋常」,這對聯足以看破此理。
第2副:雞犬過霜橋,一路梅花竹葉;燕鶯穿繡幕,半窗玉剪金稜。
這個對聯的下聯是清代才子繆蓮仙所對。上聯據說是千古絕對,很少有人能夠對出滿意的下聯來。為什麼上聯難對呢?因為雞爪子和狗爪子在霜雪地上走,恰好可以比喻成梅花和竹葉。同時,梅花和竹葉,也可以是路上本身景物,可謂是一語雙關。
不少人用「龜蛇浮水面,兩樣玉帶荷包」這個下聯來對「犬過霜橋,一路梅花竹葉」的上聯,給人感覺雖然對出來了,卻比較通俗,比較呆板,還是差點味道。
而繆蓮仙所對的下聯,讀起來更有雅味。所謂燕子尾巴似剪刀,繆蓮仙把「燕鶯」的影子比喻成「玉剪金稜」,既形象,又有文雅清秀之氣,在境界上頗有功力,令人頗為讚嘆。
如果大家喜歡對聯,也可以看看下面的《實用對聯大全》,多讀一點好書,對聯知識不犯愁。
第3副:小妹窗前捉半風;阿兄門外邀雙月。
這個對聯很簡單,語言也比較通俗,不過從對聯藝術來說,則是利用了漢字字形來巧妙構思。話說古代有一個書生,帶著朋友來到家中。朋友還站在門外,書生推門進去,恰巧看到家中幾歲的妹妹正在窗子前面捉蝨子。
於是書生就隨口說道:「小妹窗前捉半風。」蝨子的「蝨」字形上就是半風,這是詼諧化說法。
沒想到小小年紀的妹妹,居然張口就來:「阿兄門外邀雙月」。兩個月字組成了一個朋字。可以說,對聯體現了小女孩的機智,也展現了漢字文化之美,令人十分喜愛。
第4副:鄒孟子,吳孟子,寺人孟子,一男一女,一非男非女;周宣王,齊宣王,司馬宣王,一君一臣,一不君不臣。
這個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工對,但作為對對子而言,還是很有趣味的。上下聯通過列舉同名不同姓的古人,以排列組合的方式,達到了一種巧妙的藝術效果,令人佩服出句和對句之人的才華。
上聯的鄒孟子,指的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孟子是鄒國人,而且是男的。而吳孟子,指的是魯昭公的後宮吳姬,因為魯國和吳國都姓姬,違背了古代所謂「同姓不婚」的禮儀,因此改稱吳姬為吳孟子。這個吳孟子,當然是女的。
寺人孟子,指的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太監,《詩經》中的《巷伯》就是寺人孟子寫的。所以上聯說寺人孟子是不男不女,自然是沒有問題。
上聯選了3個孟子,下聯則用3個宣王來對。周宣王是周朝時期的天子,自然是「君」了。而齊宣王是戰國時期的齊王,雖然是齊王,但名義上他還是周天子的臣子,所以說他是「臣子」。
司馬宣王,則是三國鬼才司馬懿。司馬懿本身沒有稱帝,但是卻為兒子司馬昭、司馬炎改朝換代奠定了基礎。而且司馬懿被司馬昭追封為宣王,被司馬炎追封為宣帝。下聯說司馬懿是不君不臣,是因為司馬懿本身不是君王,不過是魏國的臣子,但是他卻有君王之名。
這個對聯從文字藝術來說,看上去缺乏文採,但讀起來巧迴環往復,朗朗上口。而且,如果不是熟悉傳統文化,不是了解歷史,是寫不出這樣的對聯的。
大家還知道哪些好對聯呢?歡迎留言哦。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多多收藏和轉發我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