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一七五〇期;歡迎關注。
曾國藩在道光十九年(1839)至同治十年 (1871),也就是他28歲至60歲寫過多少 對聯?我信心滿滿地回答:12000副,而且只多不少。這個天文數字恐怕歷史上的任何書法家都難以企及。
曾氏於條幅、中堂、鬥方、橫批、扇面等書法幅式中,尤好寫對聯。什麼時間寫,寫多少,日記中大多有詳細記載。可他統帥湘軍徵戰之初,座船兩次被太平軍繳獲,放在船上的文件(包括日記)遺失殆盡,給統計工作帶來了困難。
曾氏在道光、鹹豐年間共缺日記13年2個月,2年1個月不全或籠統不全,四舍五 入缺日記15年。我從曾氏殘缺日記中統計出他寫對聯6370副,用數學公式推算出他32年寫過12000副對聯。這個數字已打折扣,實際可能要多出上千甚至數千副。
曾氏寄興揮毫,嗜聯成癖,寫對聯最多的一次33副(道光二十一年閏三月初四日),最多的一月178副(同治七年十月),最多的一年1214 副(同治七年)。瞧瞧這三組數字,便知天文數字其來有自。
同治元年三月廿五日,曾氏早起到萬壽宮祝賀皇上聖誕,飯後見客五次,又與上海回來的吳竹莊久談,與鄭筱泉下圍棋一局,清理文件若干,給季弟寫信一封,與鄧守之、洪琴西、方存之等交談,一天忙乎下來:「倦甚,不能作事,因寫對聯八付以寄興。」一個人筋疲力盡,啥都不想幹的時候,卻能從即興揮毫中找到樂趣,足見其嗜聯成癖。
曾氏寫這麼多對聯幹什麼?
聯絡宗族(鄉黨)感情
曾氏中進士後,於道光十八年年底回到老家,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起程進京,在家鄉待了296天。這期間,他外出連續拜客四次,共計198天,足跡遍布衡陽、耒陽、永興、武岡、新化、安化等十州縣,所拜之處達1200家左右,收到「賀儀」折合銀兩1495.17兩。
新科進士拜客不能兩手空空,曾氏發揮自己的書法特長,走到哪裡寫到哪裡,日記中半天整天寫對聯、寫字的記載有20多處。我統計曾氏這年寫對聯335副,看來這個數字縮水太多。如果拜客1200家半數送對聯,曾氏所寫對聯數保守估算應在600副以上。
曾氏顯赫後,同樣不忘用書法作品聯絡宗族(鄉黨)感情。此時曾氏墨寶已今非昔 比。這種帶著親情又能傳之後世的名人佳作,自然深受宗族鄉黨歡迎。
補貼家庭開支
曾氏道光二十年正月二十八日抵京,四月十七日參加翰林院散館考試,取列二甲十九名。他為官之初,每年法定收入約130兩,實際開銷約600兩,財政赤字非常大。他除了有稍許炭敬(託辭買炭取暖)、冰敬(託辭買冰降暑)、別敬(告別致送)、團拜(同年同鄉)等補貼家用外,常常靠借貸度日,借貸、還貸成了他京城經濟生活的重要內容。
曾氏搞過創收 (賣字),日記中至少有兩處記載。道光二十一 年閏三月初四日:「早起。飯後寫片子十。至各處接字。旋寫對聯卅餘付、單條數張。午飯後,寫冊頁半開。」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因有聯幅不可再遲者,夜深寫十餘紙。」 他在鹹豐二年六月離京前,是否還悄悄幹著賣字的營生,我想這個事情完全有可能。
酬答舊雨新知
曾氏地位高了,求賜墨寶的人越來越多。同治八年四月十七日:未正二刻,越南國陪臣三人來見,一翰林直學士黎峻,字叔嵩,號蓮湖;一鴻瀘寺卿阮思僩,字恂叔,號雲麓;一翰林院侍讀黃並,字偕之,號雲亭,與之筆談良久。 又令阮恂叔錄其近作《過張桓侯故裡》五律一首。申初二刻去。小睡片刻。申正核批稿各簿。酉初三刻寫對聯五付、扁三幅,黎、阮、黃三人面求,故書以贈之也。至夜始書畢,倦甚。
越南使臣到直隸總督府晉見曾氏,因為語言不通用筆交談了很長時間,曾氏還讓其中一人抄錄了自己的詩作。這三名使臣當面求賜墨寶,曾氏連夜寫完,感到十分疲憊。
外國人需要「面求」,老友則主動贈送。同治元年閏八月初九日:早飯後清理文件,旋圍棋一局。朱鐵橋來拜雲仙,即在此早飯。見客四次,又立見者五次。寫掛屏二付、對聯三付,纂聯贈郭雲仙云:「好人半自苦中來,莫圖便益;世事多因忙裡錯,且更從容。」未刻請客,莫子偲、李申夫等,送郭雲仙往上海之行,申刻散。
湘軍創建者之一、親家郭嵩燾(號雲仙)即將赴上海就任蘇松糧儲道,曾氏設宴送行,寫下這副名聯相贈。這之前,在官場上每每格格不入的郭嵩燾被僧格林沁彈劾,受到「降二級調用」處分。曾氏告誡老友,很多差錯都是因為草率應對、顧及不周而犯,應該學會更加從容地面對和處理問題,可謂金玉良言。
同治元年十月十三日:夜,李竹屋來久坐。客去,憤鬱彌甚。二更後,申夫來久談,五點去。是日巳刻寫對聯三付,下款十餘付,皆送竹屋者。
李竹屋何許人也?道光二十七年曾家所請的家庭老師,他教了三個月書堅決不要工資,最後只收了褂料被面等東西,曾氏稱「其人知情知義」,寫信請江蘇巡撫陸建瀛(字立夫)薦館,聞已「在署教讀矣,可喜可慰」。這次李竹屋夜訪,曾氏儘管因戰場吃緊內心十分鬱悶,但還是慷慨送了老西席近20副對聯。
曾氏究竟送過舊雨新知多少對聯,這個數字恐怕不會太小。
慰問前線將領
曾氏喜歡用對聯激勵部屬。鹹豐八年七月十九日:是日賞水師各勇共錢二千二百△△串文,每人二百文。外江勇共六千△百△十△ 名。內湖勇共四千六百△十△名,哨官未賞。營官各賞對一付,其丙辰冬日曾賞對者,此次不賞。
如果水師編制員額與陸軍大體相當,曾氏此次僅營官就需賞二三十副對聯,不知他上次賞過多少人?丙辰即鹹豐六年。曾氏兩年前賞過對聯的人兩年後不再另賞,他記性真好,但不知「丙辰」二字是否有誤?
同治二年二月初六日:早飯後,由大勝關至沅弟雨花臺營盤,凡行三十裡。餘坐亮轎,沅弟騎馬,途次尚可共語。巳刻至營,接見各營哨官,應酬頗久。兄弟鬯談。午刻,柯小泉、錢子密來。中飯後,兄弟久談。念各營官去年辛苦異常,無以勞之,思每人給對聯一付,下半日共寫十七付。
曾氏親臨前線勞軍。他回憶湘軍面對陣地瘟疫盛行,頑強抗擊太平軍內外夾擊,沒有什麼東西犒勞九死一生的將領,就給每個營官寫副對聯吧。初六日「下半日共寫十七付」,初七日「飯後寫對聯二十付」,初八日「飯後寫對聯七付」,初九日「中飯後將對聯四十餘付下款,送各營官。」「下款」即署名鈐印,然後分送44名營官。他們可都是九弟國荃的生死兄弟。
同治二年十月十五日,曾氏在總兵石清吉《稟謝蒙恩賞賜對聯》上批示:據稟已悉。該鎮於四年相見時,已自樸實耐勞,近於「戰守」二事,講求更精。今 歲以四營防守廬州要地,整飭戎行,誅鋤匪類,使大股賊不敢近城,官民多相稱頌。若非以廉儉持躬,以嚴明馭眾,焉能如此?若常持此心,何難煉成名將,儲為大用?發去楹聯,願諸將士益相勸勉,不足言謝也。繳。
曾氏派人送去對聯,慰問總兵石清吉的飛虎軍,石清吉寫信表示感謝,曾氏在信上批示了這段話,肯定、表揚、鼓勵、鞭策,讀來提振士氣,催人奮進。同治三年九月,石清吉陣亡,詔視提督陣亡例賜恤,入祀京師昭忠祠,諡威毅,建專祠。曾氏的對聯和批示,無疑成了石清吉爭做名將、擔當大任的精神力量。
融洽軍地關係
「日日熟唱愛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這是曾氏創作《愛民歌》的最後兩句。曾氏注重搞好軍政軍民關係,尤其是對駐地督撫、鄉紳表現出了應有的尊重和敬意。
鹹豐八年十二月初五日:餘送李甲芸兄弟對聯二付。又諸李同村迎候者,送對五付:曰李煦,號瑞亭,一;曰李均,號平甫,一;曰李沛興,號廉泉,四;曰李福增,號情田,四;曰李丙巽,號緯垣,二。
初四日,曾氏在知府、知縣、幕僚諸人陪同 下,到建昌南城東鄉上塘圩的李甲芸家看藏書。「甲芸買書約萬卷,亂後不毀於賊,亦可喜也......登其樓觀所藏書,亦多佳本。吾邑尚無此巨室耳。」這天晚上他們夜宿李家,初五日早晨起來繼續看 書,下午一點離去時送對聯七副表示感謝,惟不知「一、四、二」何意?可否是另送之銀兩數目?
曾氏丁憂之初奉命出山辦團練,「廁身於不官不紳之間」,「無尺寸之土地,無涓滴之餉源」,受了不少委屈,吃了不少苦頭,學會了感情投資:「作對二付送督撫」(鹹豐八年六月廿八日),「送宿松紳士十對、縣令一對」(鹹豐十年五月十一日)......以此換來總督、巡撫和鄉紳們的理解支持,為湘軍草創之初渡過難關走向輝煌提供了物質保障。